(共19张PPT)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6课 冷战
栏目导航
栏目导航
自主学习·探新知
效果评价·提素养
一、含义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 、 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 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二、原因
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 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三、表现(常考点)
1.政治上
(1)1947年, 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自主学习·探新知
美
苏
既非战争又非和平
社会制度
杜鲁门主义
(2)1948年,“柏林危机”爆发。1949年,德国分裂。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联邦德国”),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民主德国”)。从此, 的局面基本形成。
2.经济上: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
。
(1)目的: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 。
(2)评价: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欧洲冷战对峙
马歇尔计划
资本主义制度
3.军事上
(1)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的代表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 ”。
(2) 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 ”。
(3)影响: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 形成。
北约
点击进入 素养点拨
1955
华约
两极格局
效果评价·提素养
1.1945年5月,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此处刚刚开始的“战争”是指
( )
A.朝鲜战争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冷战 D.抗日战争
C
2.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演讲中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这篇演说标志着( )
A.冷战的开始 B.华约的建立
C.德国的分裂 D.北约的建立
A
3.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演讲中,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个对立的营垒”的标准是( )
A.国家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B.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C.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D
4.1947年,美国推出了“欧洲复兴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提出这一计划的是( )
A.杜鲁门 B.马歇尔
C.艾森豪威尔 D.尼克松
B
5.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美苏冷战的开始
B.美苏冷战的结束
C.两极格局的形成
D.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D
6.“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这一规定来自( )
A.《北大西洋公约》
B.《联合国家宣言》
C.《凡尔赛条约》
D.《九国公约》
A
7.《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其中,标志着“界线分明”正式形成的事件是(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建立
D.北约与华约的成立
D
8.人们开始普遍把这两个国家称为超级大国——也就是巨型大陆领土国家,掌握着庞大的资源……自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以来,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共产体制之间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的敌对。可见,“两国”应是( )
A.德国、美国 B.美国、苏联
C.美国、英国 D.德国、俄罗斯
B
9.“在第一次柏林危机时,双方希望通过谈判谋求问题的解决。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和平解决也是美苏双方善于运用战争调节机制的有力证明。双方尽量克制,使得这场严重的危机最终息事宁人。古巴导弹危机时,双方领导人都采取了冷静的态度,尽量避免危机升级。”材料反映了( )
A.美苏冷战的爆发源于柏林危机
B.冷战的自我调控机制维持了美苏之间的“和平”
C.美苏双方领导人都具有冷静的头脑
D.美苏冷战对人类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B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态势,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同时美国需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
——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峰。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斗争而不兵戎相见。冷战使美国在世界政治的多个重要问题领域和地理领域,形成了显著的美国霸权。
——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1)据材料一、材料二,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爆发的原因。(4分)
答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谋求商业利益、扩大海外市场);对共产主义和苏联的仇视(或意识形态的冲突);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任答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行动和反行动”的主要表现。(4分)
答案: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联邦德国的成立;建立北约。(2分)苏联:民主德国的成立;建立华约。(2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冷战的观点,并对观点加以说明。(6分)
答案:(示例)观点一:美苏冷战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2分)
说明:美苏之间的核军备竞赛,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两个超级大国因惧怕互相毁灭而能够彼此对抗和斗争但不兵戎相见,从而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维护了世界和平。(4分)
观点二:美苏冷战使美国确立了世界霸权。(2分)
说明:美国通过操纵联合国,推行杜鲁门主义,确立政治霸权;实施马歇尔计划,控制国际货币金融和关贸总协定,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建立并控制北约,成为军事霸主。(4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符合题意亦可)
谢谢观赏!(共21张PPT)
第17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栏目导航
栏目导航
自主学习·探新知
效果评价·提素养
一、欧洲的联合
1.背景:二战后,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 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目的:联合自强以提高 。
3.过程(常考点)
(1)欧共体: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简称“ ”。
(2)欧盟: 年,欧洲联盟成立,大大加快了 的进程。
自主学习·探新知
马歇尔计划
经济发展政策
国际地位
欧共体
1993
欧洲一体化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1.美国的发展(常考点)
(1)二战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 。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3)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 和 为特征的“ ”,美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霸主
全球化
信息化
新经济
2.日本的崛起(常考点)
(1)原因: 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和平宪法”;冷战开始后,美国开始积极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了大量军需订单;日本政府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适当的 ,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2)表现: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提升。
(3)影响: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 的欲望日益强烈,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美国
经济政策
第二经济大国
政治大国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概况 美国 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20世纪50年代,美国几次修订《社会保障法》,扩大受益群体,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
西欧 1948年, 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
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
罗斯福新政
英国
评价 积极性 社会保障制度是 的结果,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局限性 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工人阶级斗争
点击进入 素养点拨
效果评价·提素养
1.二战后欧洲的政治家们认识到,欧洲联合有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由此迈出了联合的第一步,成立了( )
A.欧洲煤钢共同体 B.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欧洲共同体 D.欧洲联盟
2.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经济体是( )
A.欧洲煤钢共同体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D.欧洲联盟
A
D
3.据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④阶段的美国经济( )
A.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B.出现全球化、信息化特征
C.因罗斯福新政而逐渐恢复
D.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B
4.二战后日本成为美国在远东阵地的主要堡垒……由于美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需要各种商品……日本取得了十分惊人的经济进步。材料旨在说明( )
A.国际格局的演变
B.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C.日本崛起的背景
D.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C
5.二战后,日本教育经费在政府财政预算中所占比重超过20%,名列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首。20世纪90年代,有30%以上的成年人受过大学教育。这说明日本( )
A.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B.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
C.接受美国的经济援助
D.十分重视教育
D
6.日本经济在二战的废墟上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68年,日本的经济地位是( )
A.全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B.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C.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
D.经济规模仅次于西欧
C
7.“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疾、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之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材料描述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 )
A.社会保障制度 B.人才培养制度
C.经济发展规划 D.科技发展规划
A
8.社会福利制度被称为“资本主义的稳定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行的福利制度( )
A.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
B.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是西方社会高速发展的根源
D.消除了长期以来的贫富差距
A
9.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文中的“安全网”带来的影响是( )
A.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
B.阻碍了经济的长远发展
C.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缓和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D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其中不包括( )
A.华约建立 B.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C.欧洲的联合 D.日本的崛起
A
11.构建知识结构图,利于从整体上驾驭所学知识。对下图解读最正确的是( )
A.欧洲一体化进程 B.冷战对峙的欧洲
C.欧洲各国的战和 D.世界市场的形成
A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空前发展,工业生产平均增长率50年代为4.0%,60年代为5.0%。1970年与1950年相比,美国工业生产增加了 1.24 倍。究其原因,第一,世界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大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二,二战期间的资本积累;第三,政府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调节经济和实行一些社会经济改良。
——《世界通史》
材料二 1958—1972年,欧洲共同体六国的出口额从227亿美元增长到1 412亿美元,增加了5.2倍,而美国只增加了1.7倍。共同体国家间的相互贸易更为迅速,从1958年到1972年增长了9.7倍。1959—1969年期间,共同体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5%,高于美国的4.3%。
——《世界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及其发展的原因。(3分)
答案:特点:美国经济空前发展。(1分)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二战的资本积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任意两点,2分)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50—70年代欧洲共同体六国经济发展相对于美国呈现出什么特点。概括指出该特点形成的原因。(4分)
答案:特点:经济发展相对较快。(2分)原因:加强了联合(或加强了合作)。(2分)
(3)探究20世纪50—70年代美欧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分)
答案:重视科技,加强区域合作,因势改革等。(3分)
谢谢观赏!(共21张PPT)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栏目导航
栏目导航
自主学习·探新知
效果评价·提素养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壮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
2.经互会成立: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 ”。
3.中苏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中苏建交。1950年,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自主学习·探新知
经互会
名称 改革 改革
改革
内 容 政治 (或军事)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 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 ,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主动放弃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权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常考点)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多党制
内 容 经济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 ;等等 推行“ ”,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结果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经济改革总体效果不佳,政治改革使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玉米
新政策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各国 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 。
2.苏联解体: 年年底,苏联解体。
社会制度
点击进入 素养点拨
市场经济
1991
效果评价·提素养
1.下列哪些事件能体现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得到壮大( )
①经互会的成立 ②北约的建立 ③新中国的成立 ④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D
2.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在苏联率先举起改革大旗,力图改变这种“僵化”体制的领导人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C
3.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一评价理解正确的是( )
A.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未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
4.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把“核按钮”交给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和铁锤图案的苏联国旗降下,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冷战开始 B.东欧剧变
C.苏联解体 D.欧盟成立
C
5.某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将苏联解体的原因用下图来表述。对此图所示苏联解体的原因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
A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平演变”战略+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
A.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戈尔巴乔夫改革巩固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成为最主要因素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符合苏联国情
6.下图是某同学在历史课上做的笔记。由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
( )
A.东欧剧变 B.华约建立
C.美苏争霸 D.苏联解体
A
1.20世纪八九十年代
2.苏联放松了控制
3.各国执政党改变
4.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7.受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的影响,东欧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
A.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
B.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D.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A
8.大事年表能体现历史发展进程。下面大事年表应纳入的主题是( )
B
1949年 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20世纪 50年代 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20世纪 80年代末 东欧政局剧烈动荡
1991年年底 苏联解体
A.美苏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 B.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与挫折
C.欧洲从分裂对抗走向联合 D.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
9.20世纪80年代以后,东欧各国面对经济危机,虽然有的国家开始进行改革,但由于措施不当,最终导致了社会制度发生变化,这实质上反映了( )
A.马歇尔计划的失败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C.民族解放运动的失败
D.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失败
B
10.下表显示的是苏联五年计划执行情况(部分)。导致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五年 计划 时间 国民收 入平均 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社会劳
动生产
增长率/%
“八五” 1966—1970年 7.7 8.5 6.8
“九五” 1971—1975年 5.7 7.4 4.6
“十五” 1976—1980年 3.7 4.4 3.2
A.经济体制僵化 B.中苏关系破裂
C.欧共体的扩大 D.社会性质改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1年8月19日凌晨,塔斯社发表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鉴于总统戈尔巴乔夫健康状况欠佳,即日起由他本人履行总统职务,同时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实行紧急状态。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称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已“进入死胡同”,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
材料二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
杂志记者问题时的谈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已‘进入死胡同’,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2分)
答案:戈尔巴乔夫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2分)
(2)根据材料二,说出东欧剧变发生的原因。(3分)
答案:照搬苏联模式;受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我国发展有哪些启示。(2分)
答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言之有理即可,2分)
谢谢观赏!(共14张PPT)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栏目导航
栏目导航
自主学习·探新知
效果评价·提素养
一、万隆会议(常考点)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席卷全球。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
2.召开: 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
3.成果
(1)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2)会议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
和 ,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 ”。
自主学习·探新知
1955
帝国主义
殖民主义
万隆精神
4.影响: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非洲年”(常考点)
1.开始: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1951年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1952年,埃及爆发革命,以 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次年,埃及共和国成立。
2.高潮: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 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 ”。
发展中国家
纳赛尔
1960
非洲年
3.结束: 年, 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古巴人民在 等人的领导下,于1959年推翻了
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古巴又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 发展道路。
2.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的斗争(常考点): 年年底,巴拿马从 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1990
纳米比亚
卡斯特罗
美国
社会主义
1999
美国
点击进入 素养点拨
效果评价·提素养
1.《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吸收中国代表团的建议,形成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公报中这次“亚非会议”的举办城市是( )
A.日内瓦 B.万隆
C.慕尼黑 D.开罗
B
2.下面表格中的内容反映的史实是( )
A
年份 1960年 1960年 1960年 1960年 1960年 1960年
独立 国家 尼日尔 刚果 喀麦隆 马达加 斯加 索马里 尼日
利亚
A.“非洲年” B.苏联解体
C.东欧剧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3.伯纳德·戴迪的诗:“非洲,擦干你的眼泪……从狂风暴雨中走出。”非洲完成“从狂风暴雨中走出”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埃及独立 B.“非洲年”
C.阿尔及利亚独立 D.纳米比亚独立
4.1959年1月,卡斯特罗率部进入哈瓦那,推翻亲美政权后成立了共和国,这个与美国隔海相望的共和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该共和国是
( )
A.印度 B.波兰 C.古巴 D.南非
D
C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亚非拉的民族独立浪潮改变着世界的面貌。1999年年底,从美国手中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的国家是( )
A.中国 B.印度
C.纳米比亚 D.巴拿马
D
6.二战后,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的民族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这种意识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行动,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材料旨在说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是
( )
A.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B.亚非拉民族意识的增强
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发展
B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痛苦和灾难中找出共同基础,我们就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1)亚非会议召开于何时何地 (2分)
答案:1955年。(1分)印度尼西亚的万隆。(1分)
(2)这次会议的特点是什么 (1分)
答案: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1分)
(3)依据材料可知,在此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 这一方针对亚非会议的开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分)
答案:“求同存异”方针。(1分)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分)
(4)这次会议形成了一种什么精神 (1分)
答案:万隆精神。(1分)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