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核舟记,活板)》课件+音频文件2份》(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度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核舟记,活板)》课件+音频文件2份》(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4 20:53:53

内容文字预览

(共49张PPT)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第13课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这部书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
指南针
造纸术
印刷术
火 药

印刷术及活字印刷术,你了解多少呢
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毕升
毕升的墓碑及墓 中出土文物
泥活字
自读课文
熟读课文
活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 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 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 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译文: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板:
尚:
盛:
为:
之:
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副词,还。
盛大,这里是大规模的意思。
动词,做。
指代“板印书籍”。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译文: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五代:
始:
五经:
已后:
典籍:
皆:
为: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副词,才。
《诗》《书》《礼》《易》《春秋》
以后,“已”通“以”。
国家重要文献,泛指各种重要书籍。
都。
是。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译文: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布衣:
昇:
为:
平民,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通“升”。
发明。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译文: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其:
胶泥:
钱唇:
一印:
火:
令坚:
指活字版印刷的。
黏土。
一个字模。
铜钱的边缘。
名词作状语,意思是“用火”。
即“令之坚”,令,使。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译文: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
设:
其:
以:
活:
冒:
之:
设置。
指铁板的
用,拿。
混合。
蒙,盖。
1.这。2.代“铁板”。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欲: 则: 以: 铁范: 置: 乃: 字印: 为: 持: 就: 炀: 之: 药: 其: 砥:
想,要。
副词,就。
用,拿。
铁框子
放置
于是,就。
字模
成为。
拿。
靠近。
烤。
铁板。
混合物。
排好的字模。
磨刀石。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译文: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若:
止:
为:
则:
神速:
如果。
通“只”。
算是。
就。
异乎寻常地快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译文: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两块互相交替使用,很短时间就能完成。
自: 具:
更互: 瞬息:
就:
另外
准备好。
交替、轮流。
时间极其短促。
完成。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译文: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
皆:
印:
以:
重复者:
都。
字模。
连词,用来。
重复的字。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译文: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做标志,(按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则: 以:
帖: 之:
韵: 为:
帖:
就。
用。
动词,用标签标出。
不用的字模。
韵部。
做。
名词,标签。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译文: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奇字:
素:
旋:
以:
成:
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平时,一向。
随即,立刻。
用。
完成,成功。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译文: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以: 为: 之: 者: 文理: 兼: 燔土: 讫: 火: 以: 拂: 殊不:
用。
刻,制作。
字模。
……的原因。
纹理,质地。
又。
火烧过的黏土字印。
终了,完毕。
用火烤。
用。
擦拭,掸去。
一点也不。疏,极、绝。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贵的收藏着。
其:
为:
予:
群:
从:
他的,也可解释为那些。
被。
我的。
众,诸。
堂房亲属。



板印书籍
每字为一印
印刷
字模
以纸贴之
每韵为一贴
用标签标出
标签
火烧令坚
用讫再火令药熔
用火
用火烧
持就火炀之
瞬息可就
靠近
完成



发明

成为
算是
刻,制作。

表示强调
每字为一印
火烧令坚
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4. 持就火炀之
5.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1.先设一铁板
一板已布字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一板印刷
思考:课文第一小节讲了什么?
说明活版印刷发明前我国雕版印刷发展的历史。


以后
说明五代是雕版印刷开始推广应用的时间。
说明应用的广泛。
点明普遍应用的时间。
思考:课文第二小节分为几层?意思是什么?
一层:
二层:
三层:
四层:
交代活版发明的时间和发明人。
说明活版的制作方法。
写活版印刷的效能,印得越多速度快。
叙述活版印刷的使用方法即注意事项。
说说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1.薄如钱唇。
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刻字的厚度。
2.字平如砥。
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字模平整的程度。
3.不以木为之者……殊不沾污。
作比较,交代了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突出了用胶泥制作字模的优越性。
优越性:1.遇水不变形。2.不与药相沾。3.拆板方便。
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说明对象:活板(活字版印刷术)
特点:活(灵活性)

(灵活性)
字是活的:
每字为一印
排版是活的:
密布字印
印刷是活的:
更互用之
字印数目是活的:
每一字皆有数印
做法是活的:
奇字无备,旋刻急用
存放活:
每韵一帖,木格贮之
程 序
制版
印刷
制字
设版
排字
炀版
平字
一板印刷
一板布字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指南针,火药,或造纸术吗
指南针
造纸术
指南針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製成的一种指向仪器。
最早出現的指南針叫司南,它是利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像一汤勺,重心位于底部正中,底盘光滑,四周刻二十四个方向,使用時把长勺放在底盘上,用手轻拨,使它转动,停下后长柄就指向南方。
后来人们发明了人工磁化方法,製造了指南魚和指南針,更具實用價值。
指南针
  蔡伦总结西汉(西汉武帝时期)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造纸术,利用树皮、碎布、麻头、旧鱼网等原料,经过精工细作,制出优质纸张,从此造纸术得到推广,由于蔡伦对造纸术的贡献,我国到公元二世纪初的东汉时期,已经完成了具有重大意义的造纸技术改革。
造纸术
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汉武帝时,练丹师将硝石、硫磺和木炭配成一定的比例时,无意中就制成了炸药。后人将硝石、硫磺和木炭制成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黑色火。 火药出现后,首先被用在了军事上。后来又被广泛地用于采矿、开山、筑路等。
火药
再见(共77张PPT)
核 舟 记
苏教版八年级语(下)第三单元第13课
魏学洢
作者简介
魏学洢,明末人。
《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我们学过的《口技》也是编选在《虞初新志》中。
雄鹰,你为什么还不展翅高飞?
美丽的凤凰啊,你聚精会神地在看什么呢?
金丝猴,你要跑到哪儿去?
外型样式及材料、尺寸:汽船型牛角冻石;3.9CM*2.05CM
微刻内容、字数、刻写面积:上等名贵石料刻魏学咿《核舟记》;543字
看微雕需要放大镜
只有4厘米哟!
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 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微 雕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喜。
题目《核舟记》的“记”是不是“记叙”?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大苏泛赤壁
读准下列字的音。
罔( ) 贻( )
有奇( ) 黍( )
糁( ) 髯( )
褶( ) 膝( )
楫( ) 篆( )
狭( ) 椎髻( )( )
矫( )首 倚( )
wǎng


shǔ
sǎn
rán
zhě


zhuàn
xiá
zhuī

jiǎo

文言文万能翻译法:
1.加字
能 用 直 一 的 木
够 径 寸 头。
如:能 以 径 寸 之 木。
2.换字
如:矫 首 昂 视。
抬 头 仰 望。
3.用自己的话
讲清文言意思
总计一条船上。
如:通计一舟。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
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
木石,罔不 因 势 象形,各具
情态。 尝 贻 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
云。

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无不,全都。
顺着,就着
模仿,这里指雕刻
神情姿态
曾经
应当是
(手艺)奇妙精巧的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室、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翻译文章,理解下面重点词语。
〖能以径寸之木〗
〖为〗
〖罔不〗
〖因势象形〗
〖情态〗
〖尝〗
〖贻〗
〖盖〗
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jìng):直径。
(wéi)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罔:无。罔不,无不,都。
就着(材料原来的)形状雕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神情姿态。
曾经。
(yí)赠送
句首发语词,相当于“应当是”。
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雕刻家王叔远的技艺非常精湛以及核舟的由来和内容。
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从第一段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奇巧。
第一段最能反映王叔远构思精巧的是哪句话?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问题探究: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
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
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 不盈寸。盖简桃核 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刻有五个人

通“拣”,挑选
长而窄
竟然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书画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嘻,技艺也真神奇啊!
1、作者最后统计核舟雕了这么多内容有何作用?
是为了与后面的“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作强烈对比,一多一少,从而衬托出雕刻者技艺的精湛,最后作者的赞叹也就顺理成章了。
2、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作者高度赞叹雕刻家精湛的技艺,呼应了全文。
我们学习了文章的首尾,那么猜猜中间会写些什么呢?删去中间的内容不一样可以看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精湛吗?
问题探究:
整体感知
预习2—5段,尝试给每一段概括段意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
黍(shǔ)许。中轩敞者为舱,箬(ruò)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
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
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
糁(sǎn)之。
同“又”
零数
大约
高起宽敞的部分。
打开窗户
相对
关上窗户
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敞开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船舱。船舱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可〗 〖许〗
〖轩敞者〗
〖启窗〗 〖闭之〗
大约。
高起宽敞的部分。
打开窗户。
关上窗户。
上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
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
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戴着)高高的帽子
说话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横幅的书画卷子。东坡的右手拿着横幅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
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
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
属。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
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略微侧转(身子)
靠近
隐藏
极像

类似
同“屈”,弯曲
分明可数的样子。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佛,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头三人的位置及各自的特点:
中为苏东坡,左为黄鲁直,右为佛印和尚。
苏东坡:峨冠而多髯
佛印:绝类弥勒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
人。居右者椎(zhuī)髻(jì)仰面,左手倚一
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
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
容寂,若听茶声然。
撑船的人
同“横”
眼睛正视着(茶炉)
神色平静
好像
……的样子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在右边的人扎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脚趾,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按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舟尾二舟子的特点:右…啸呼;左…听茶声。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
启壬(rén)戌(xū)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
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
(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刻着作者的题款姓名
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清楚明白
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提款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楚明白,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船背刻了什么?
题字虽小却清晰,颜色黑色;篆章,颜色红色。
段落梳理:课文各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第1段,概括介绍雕刻艺人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
第2段,说明核舟大小,结构布局,依次写了船舱、船篷、小窗、栏杆和对联。
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着力表现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人的动作、神情。
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着重刻画了撑船人的动作、表情。
第5段,介绍船背上的题名和篆章。
第6段,总结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窗和其他物品的数量以及所刻文字的字数。
整体感知:
1.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课文可以划分为几部分?归纳每部分的意思。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结构方式,从整体到局部,又从局部到整体,按照核舟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依次描述。
一、(1)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出了核舟所雕刻的内容。
二、(2-5)介绍核舟的各部分。
三、(6)阐述作者对雕刻家技巧的赞美 。
更详细的版本:
第1段 第一部分,简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时代、姓名、精湛技艺并道出核舟的来历。
第2~5段 第二部分,分别说明核舟的大小、船舱的布局、船头3人的神态、船尾2人的神态、船背所刻的字等,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6段 第三部分,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以对雕刻者技术的赞叹收束全文。
更清晰的“结构图示法”



概说核舟之奇巧,引出由来。
详述核舟之精妙
船体设计的大小和格局
总括核舟,发出赞叹。
船中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船背技师的题款和着色
质疑: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说明顺序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
舟尾横卧一楫
其船背稍夷
整体
局部
中间
两边
船背
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
主——次
段落梳理:课文各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第1段,概括介绍雕刻艺人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
第2段,说明核舟大小,结构布局,依次写了船舱、船篷、小窗、栏杆和对联。
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着力表现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人的动作、神情。
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着重刻画了撑船人的动作、表情。
第5段,介绍船背上的题名和篆章。
第6段,总结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窗和其他物品的数量以及所刻文字的字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船头坐三人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全文共6段。
第一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简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时代、姓名、精湛技艺并道出核舟的主题。
第2~5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介绍了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6段为文章的第三部分,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以对雕刻者技术的赞叹收束全文。
文章思路:
结构图示



概说核舟之奇巧,点明主题。
详述核舟之精妙
船体设计的大小和格局
总括核舟,发出赞叹。
船中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船背技师的题款和着色



赤壁赋(节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 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后赤壁赋(节选)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全文小结
课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文中对核舟所刻的人、物、字等描摹细致入微,形神兼备。
文章按总——分——总的顺序,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先概括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顺序具体说明,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紧扣核舟的主题对船头的情景进行生动具体的描摹。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体会。
归纳总结
一、通假字
“有”通“又”,还有零头。
为字共三十有四
“诎”通“屈”,弯曲。
诎右臂支船
“衡”通“横”,横。
左手倚一衡木
“简”通“拣”,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
二、一词多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罕见。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
为宫室、器皿、人物
雕刻成。
中轩敞者为舱
是。
通计一舟,为人五
有。


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似。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其人视端容寂
那。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它的。

其人视端容寂
直、正。
右手执卷端
开头一边
文曰“出平山人”
写的是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佛印绝类弥勒
极,非常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
虚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启窗而观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径寸之木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表并列,
并且、而且。
表承接,不译。
表转折,却、但是。

助词,的。
代词,这。

三、一义多词
约——可
历历——了了
状——然
大约
清楚明白
的样子
如:若啸呼状 若听茶声然
四、数量词的用法。
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一( )手卷 一( )人
一( )桌 一( )椅
一( )扇 一( )抚尺
篆章一( ) 一( )舟
为人五( ) 为窗八( )










五、词类活用
箬篷覆之 (箬篷,名词作动词,用箬篷。)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石青糁之 (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右,名词作状语,在右边)
⒈给下列字注上拼音。
罔( )
黍( )
壬( )
戌( )
虞( )
贻( )
篆( )
wǎng
shǔ
rén



zhuàn
课堂练习
2 解释下列红色字的意思
1、为宫室 :
2、不足为外人道也:
3、罔不因势象形:
4、尝贻余核舟一:
5、长约八分有奇:
做、雕刻
向、对
无不、全都
曾经;赠送
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零数
6、中峨冠而多髯者:
8、如有所语:
9、其两膝相比者:
10、神情与苏黄不属:
11、诎右臂支船:
12、珠可历历数也:
戴帽子
说话
靠近
类似
通“屈”弯曲
分明可数的样子
13、其船背稍夷:
14、钩画了了:
1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7、能以径寸之木

清楚明白
竟然;满
挑选

3 、翻译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没有不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那人眼神正注视着茶壶,神色宁静,好像在听壶中的水开了没有。
(3)启窗而望,雕栏相望焉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推开窗来看,雕花的栏杆左右两边相对。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来雕刻成这小舟。
(5)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6)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7)通记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字迹细得像蚊子脚一样,笔画清清楚楚。
总计这只核舟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
(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9)嘻,技亦灵怪矣哉!
然而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4、给下列句子用“/”划出朗诵节奏。
(1)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⒌对下面一句朗读时音节停顿正确的是:( )
A.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B.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C.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B
⒍对下列几句“之”字的指代对象分析正确的是:( )
①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②闭之,则右刻清风徐来……
③石青糁之
④左臂挂念珠倚之
A.舱 雕栏 小窗 舟身
B.舱顶 小窗 刻的字 左膝盖
C.舱顶 小窗 雕栏 佛印
D.舱顶 刻的字 小窗 左膝盖
B
舱顶
小窗
刻的字
左膝盖
背诵!
背诵文章2、3、4自然段。------画图\表演法背诵
杨其鹏大师在一片2.1cm*1.5cm大小的象牙片上,雕刻唐诗三百首。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