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百合花》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百合花》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6 16:1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茹志鹃
体味战火硝烟中的青春柔情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梳理小说故事情节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初步掌握小说鉴赏中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重点)
3、品读小说,体会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重点)
4、明确小说标题的象征意义(重点)
5、感受作者所传达出的纯洁、高尚的军民鱼水情(难点)
第一课时
茹志鹃,当代著名女作家。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简单明了,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反映时代本质。
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禅院》和《百合花》等短篇集。
其中不少名篇曾被译成日、英、法、俄、越等国文字。今天我们学习的《百合花》是她的代表作。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1958年),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
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
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zā)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从文学体裁上说,这是一篇什么?
小说、诗歌、戏剧、剧小说、散文
小说定义: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记一记
(二)小说的情节
(一)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构成: 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划分: ①时间相同,以地点为据;②地点相同,以时间为据
3.概括: 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
4.表述
整篇情节:
单个情节: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
⑴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
⑵小说先写…,接着写…,最后写…
标题解读
百合花
百合花,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
1、小说以“百合花”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如《故乡》《边城》
以人物、人物形象特征为题,如《赵一曼女士》《铁齿铜牙纪晓岚》
以事件为题,如《林黛玉进贾府》《宝玉挨打》
以线索为题,如《项链》《命根子》
以主旨(寓意、情感)为题,如《再塑生命》《祝福》,《百合花》
以问题为题,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高考链接
高考链接
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
命题类型
理解标题意蕴
分析标题作用
(三)思考两个问题
赏析标题
1、赏析标题的含义
2、赏析标题的作用
表面义
文中义
主题义
人物:交代或突出主要人物形象
情节:概括事件,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环境:点明时地,创设背景,渲染氛围,奠定情感基调
主题:寄托情感,揭示主旨,深化主题
读者:激发读者兴趣,引发读者思考,设置悬念
十二、高考链接
1、小说以“百合花”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①“百合花”是以借代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文中义)
②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
百合花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洁、高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主题义)
2.小说中描绘的人物事物众多,作者却偏偏以“百合花”为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情节上:“百合花”串起小说的主要情节。百合花是小说中新媳妇新被子上的图案,新被子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作者借助新被子串起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如借被子和献被子,同时也把两个主要人物联系了起来。
人物上:“百合花”是人物美好心灵和品格的象征。年轻的通讯员舍身救人,漂亮的新媳妇舍弃自己唯一的嫁妆新被子,他们都有着纯真、高洁、美好的心灵,具有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
主题上:小说表现出革命战争时期军民之间、战士之间高尚又纯洁的感情“百合花”象征着小说的人情美,这也恰恰是小说的主题。
表达上:“百合花”一语双关(借代),使表达文雅、含蓄,体现出小说清新、俊逸的风格,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撂 下
氛 围
着 恼
讷 讷
踌 躇
忸 怩
半 晌
憎 恶
执 拗
毡 帽
掂 量
liang
zhān
niù
zēng wù
shǎng

zháo
fēn
niǔ ní
liào
chóu chú
课前预习检查
同学们,要规范书写哟
1.张皇:
2.忸怩:
3.憨憨:
4.执拗:
5.尴尬:
6.讪讪:
7.虔诚:
难为情的样子。
恐慌,慌张。
(神色、态度)不自然。
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傻气,难为情。
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恭敬有诚意。
课前预习检查
整体感知
找出全文线索,概括文章大意。
全文以时间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1946年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一起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最后新媳妇执意将新被献给为救人而牺牲的小战士。
设问方式 ①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
②小说的明、暗线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③小说以“×××”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
审题指津 题干中有“线索”“好处”“作用”之类的文字。
分析思路 (1)找出线索:
①分析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人、事、物等);②分析标题;③分析开头和结尾。
(2)线索的作用:①情节方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紧凑;②人物方面,突出人物性格;③主题方面,突出主题。
分析线索及其作用题的方法
考点链接
答题 方法 ①如何找出线索。小说线索有很多种类型,如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人物线索、事件线索等,有时线索不止一条。一般而言,反复出现的词语(人、事、物等)就是线索,有时标题就是线索,有时线索在开头或结尾就已交代出来。
②线索有哪些作用:
a.从情节的角度回答,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b.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回答,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饱满。
c.从结构的角度回答,使文章结构更加巧妙。
d.从主题的角度回答,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答题 模板 本文的线索是……①在情节上……②在人物塑造上……③在主题上……
分析线索及其作用题的方法
考点链接
通讯员带我前往包扎所(1-23)
通讯员随“我”借被子(24-43)
通讯员救人牺牲(44-57)
新媳妇献出自己的新婚被子(58-59)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尾
带路—借被—牺牲—献被(盖被)
情节概要
初读文章,按照小说的情节布置,划分文本层次。
第二课时
任务驱动一:鉴赏文学形象(人物、事物)
小说情节
小说环境
身份
地位
经历
教养
人物之间关系及
其他评价
塑造
方法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等
塑造人物形象方法
1.正面描写:
①外貌(肖像)描写: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②语言描写:人物的语言要体现个性化符合人物身份。
作用: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促进情节的发展、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③动作描写: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
作用:使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从举手投足中窥见人物的心态、心境、性格等。
④神态描写:是对人物的面部表情的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⑤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的描写。
作用: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2.侧面描写:
不把笔墨用在要描写的对象上,而是通过对环境或其他人物的言行进行描写,从而突出所要描写的对象的特征。这种描写方法不仅是对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还是塑造人物形象、增强其立体感的重要手段。
侧面描写:环境烘托、人物衬托、人物对照等。
作用:往往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3.细节描写:
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方法。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可以是一个事物、一个动作、一句话、一种表情、一个简短的情节。
主要分为三类:人物细节描写、景物细节描写、生活细节描写
1、请简要分析通讯员的形象特点
小通讯员形象
(1)腼腆、羞涩、局促而又质朴纯洁:带路”情节中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
(2)“借被”的情节中,更看出通讯员的憨厚朴实 ,不善言辞;
(3)当他意识到自己借东西的方式方法有问题,可能会给群众造成不良影响时,就马上松松爽爽地跟“我”前去解释。而借到被子以后,知道这是人家新婚时惟一的嫁妆,心里又立刻感到不安,又要把被子再送回去。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
(4)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他对革命和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
情节 原文内容 描写手法 人物形象
5段
7段
8段
7段 42段
54段
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故意停下来等我
动作描写
善解人意
“高高的个子,块头不大……厚实的肩膀穿一身洗淡的黄军装”
肖像描写
憨厚、朴实
见我挨他坐下,局促不安,问他话时脸涨得通红“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
动作、
神态描写
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
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
语言描写
热爱生活;体贴
勇敢无畏
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为救战友而牺牲
细节描写
腼腆、羞涩、局促而又质朴纯洁
1、请简要分析通讯员的形象特点
2、百合花被子是新媳妇的,作者在借被和献被这两个情节中是如何塑造新媳妇的形象的,你看到了新媳妇怎样的形象特征
新媳妇的形象
情节 原文 手法 人物形象
30段 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 肖像描写 漂亮、质朴
30段 “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低头咬着嘴唇” 细节描写 娴静、羞涩、淳朴
30段 “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动作、 心理描写 善良、善解人意
58段 “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尊敬军人
品质高洁

①故事的叙述者(第一人称),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②小说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通过“我”的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烘托主要人物——通讯员的性格
3、文中的“我”是充当怎样的角色?起到什么作用?
知识补充:
三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第一人称:1、身临其境,增强代入感,更有真实感;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2、使作者抒发的情感更具真实性;(真切性)
第二人称:1、拉近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增强代入感,显得亲切自然;2、便于情感抒发。3、如果是“您”,表示尊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角度灵活自由,冷眼旁观,具有客观性。(客观性)
小通讯员
新媳妇
“我”
是一个憨厚朴实,拘谨腼腆、舍己为人的通讯员形象。
是一个美丽、淳朴、善良的农村女性形象
是一个大方、爽朗、机灵的文工团女战士形象,是一个次要人物。
三位平凡普通的人,闪耀着人情美、人性美的光辉
第三课时
(一)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细节描写尽量表现典型,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细节描写要真实,细节是艺术的生命;
细节描写还要新颖独特,富有生命力。
任务驱动二:赏析细节描写
任务驱动二:赏析细节描写
1.文中写了四次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馒头出现了二次,请分别分析下列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 描写 所处位置 作用
通 讯 员 衣 服 上 的 破 洞 (1)通讯员挂破衣服却高低不肯让新媳妇补
(2)通讯员“已走远了”,而“我”却还能看见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3)“我”看见“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4)新媳妇“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这一细节,一方面写出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和执拗,并略带对新媳妇的愠意 ,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在情节上为第二次出现作铺垫。
一方面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一直目送通讯员远去,加上下文对“我”的“后悔”心情的描写,简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我”对通讯员的真挚情感。
这一方面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这一细节不仅照应了上文,更表现了新媳妇把通讯员当作亲人,对他无比崇敬的感情。“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是要把这和通过那细密的针脚注入英雄穿的衣服里,使新媳妇的感情得到一次升华。
馒头 (1)通讯员要回去时给“我”留下两个馒头,说是给“我”开饭
(2)当通讯员牺牲时,“我”无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饭,是两个干硬的馒头
任务驱动二:赏析细节描写
1.文中写了四次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馒头出现了二次,请分别分析下列细节描写的作用。
表现通讯员对同志的关心和体贴。
“我”托物思人,物在人亡,怎不让人心痛。
小结:细节描写不仅使得作品在情节发展上前后呼应,波澜起伏,结构严谨,而且使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
1.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2.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出现两次及以上还会有前后照应的作用。
3.环境:渲染烘托环境氛围。
3.主题: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总结:小说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注意:结合小说进行具体分析,切忌生搬硬套;
答题时要分点,不要遗漏要点;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任务驱动三:赏析环境描写
任务驱动三:赏析环境描写
1.“早上下过一场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4段)这几句话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何作用?
景物描写。雨后的秋庄稼和空气,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还有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了。(45段)
任务驱动三:赏析环境描写
这一景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3.“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任务驱动三:赏析环境描写
通过描写中秋节的温馨情境,反衬出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
方面 作用
环境 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 方面 ①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命运。
情节 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⑥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使结构完整。
主题 方面 ①象征(或暗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环境描写的作用
任务驱动三:赏析环境描写
《百合花》这篇短篇小说由小见大,没有正面描写战火纷飞、壮怀激烈的战斗场面,而是描写了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幅动人景象;小说也没有直接表现我军战士冲锋陷阵的骁勇斗志,而是刻画了和作者 “同过甘苦”“一起面对过严峻的现实”的平凡而又崇高的人物形象。
作者用委婉、柔和、细腻而优美的抒情作为《百合花》的基调,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意味隽永,充满优美的诗情。同时也表现了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思想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本质特点。
小说风格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歌颂了纯洁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和战友之情,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英雄战士的热爱和崇敬,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总结主题
同学们,每年的国庆节,国家领导人都会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以此来缅怀那些为新中国的成立而英勇捐躯的烈士们。
我们现在生活的和平年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青春、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更不应该忘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