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6 15:3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烧烤——民族交融的产物
嘉峪关魏晋墓“吃烧烤”砖画
不同思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学习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和地图,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分析图片,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
3.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什么是十六国?淝水之战产生了什么影响?
淝水之战
所谓十六国,可以从政权名称上概括为:一成(汉)一夏二赵三秦四燕五凉。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五胡乱华)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
总称为“十六国”
一、淝水之战
1.背景
一、淝水之战
2. 前秦统一北方:
其中,氐人苻(fú)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苻坚
王猛
一、淝水之战
3.根据视频内容结合课本P108内容,概括淝水之战基本信息。
时间
交战双方
力量对比
成语
结果
特点
影响
383年
前秦 VS 东晋
87万 VS 8万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前秦败东晋胜
以少胜多
前秦土崩瓦解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一、淝水之战
4.请结合以下材料分析前秦战败的原因?
前秦战败反映了怎样的民族关系?
材料一:383年,苻坚不顾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
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前秦军队虽然有80万,但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
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 ——七上《中国历史》
材料二:(苻)融泣曰:“晋未可灭,昭然甚明。今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功。
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
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掖,不可悔也。
——《资治通鉴·淝水之战》
军队民族成分复杂,部分民族不满前秦统治,
希望其战败以摆脱统治。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各族尚未充分交融
民族冲突依旧存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内容有哪些?产生了什么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 族_____部建立北魏。 ____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 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4
鲜卑
拓跋
439
十六国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问题思考】北魏统一后面临着怎样的统治危机?
1.背景
材料1: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材料2: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人已无明显区别。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P109教材
民族矛盾尖锐
鲜卑游牧故习难以统治广大的北方地区
改革!
孝文帝拓跋宏
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措施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
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收《魏书·帝纪·卷七》
材料三:(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十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辞冠服。
——魏收《魏书·帝纪·卷七》
(1)迁都洛阳
(2)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3)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文官俑
2.措施
(3)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四: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乙旃 叔孙 勿忸于 于
丘穆陵 穆 尉迟 尉
材料五:孝文帝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4)改鲜卑姓为汉姓
(5)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3.改革的影响与性质
材料:自西晋以后,经过两百年的战乱,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孝文帝迁都后……经过北魏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还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意义: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性质: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评价孝文帝
①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皇帝,是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地位)
②他进行的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正)
③但从鲜卑族拓跋部角度看,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勇武之气,是最终导致鲜卑族分裂和消亡的原因之一。(反)

北朝政权是怎样更替的?
北朝政权的更替
三、北方政权的更替
1.政权更替
(1)六镇
为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北魏政权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
(2)导火索
北魏后期,军镇的作用减小,地位降低。
军镇:十六国末在北方地区建立的军事管制式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
三、北方政权的更替
2. 政权更迭: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民族交融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何意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生产方面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犁地图》
汉族牧牛图
汉族捕猎图
少数民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由畜牧业生产转变为农业生产。
汉族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生活方面
胡汉合舞已成为风气
穿汉服的孝文帝
汉人胡食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汉人乐队穿裤褶服
少数民族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汉族学习和接受北方各族的食物、服装、用具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3)文化方面
北朝乐府《木兰诗》
北魏书法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上日益融汇。
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 影响:
材料: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
(1)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19年09月27日
课堂小结
十六国到前秦
淝水之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方民族大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战演练
1.下列成语典故出自于淝水之战的是( )
A.纸上谈兵 B.破釜沉舟 C.闻鸡起舞 D.草木皆兵
D
2.曹魏建立后,百姓购买物品、计算物价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时,北方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该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北方( )
A.铸币金属匮乏 B.币制较为混乱 C.农业技术落后 D.商品经济衰退
D
实战演练
3.《魏书》记载,大臣高闾认为夏商周三代疆域不大,实行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的仪式),劝孝文帝也举行封禅大典。孝文帝却认为南方荆州和扬州尚未归顺,不欲封禅。由此可见,孝文帝( )
A.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B.推动北方人口南迁
C.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D.胸怀国家统一大志
D
4.在山西大同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风,绘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晋文公、汉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画风与《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这反映了( )
A.鲜卑族的农业生产水平 B.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C.魏晋南北朝政权的并立 D.汉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