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6 21:4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中国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标内容要求
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指向新石器时代晚期,早期国家的产生,我国进入文明社会,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在部落联盟时期,华夏族逐渐形成。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承接原始农业的产生,是对史前时期、原始社会状况的总结,同时下启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过渡。 本课包含三部分内容: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远古的传说。第一部分介绍了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从考古发现和远古传说两个角度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了解一些零星的、碎片化的中国历史中的事件和人物,对历史有初步的认识,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学生对历史尤其是考古学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兴趣,神秘的史前文明和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但是学生对考古学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知识十分陌生,缺乏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背景信息,对复杂的考古学术语和研究方法理解有困难。 可以通过图像史料(历史地图和文物图片等),直观展示考古发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培养从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考察历史,并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已学知识,进一步阅读教材,了解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简单了解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能够理解其在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观察地图,填写表格,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遗址的主要考古成果,知道考古发现是研究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据,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知道我国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3.通过识读地图,比较多个遗址考古发现的共同点,将重要的历史现象置于正确的时间和空间之中,解释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强化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4.知道与中华文明早期历史有关的远古传说,通过填写示意图和分析文献资料,了解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知道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能够借助本课的活动初步学会根据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 5.通过学习教材《学史崇德》栏目,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感悟其优秀精神品质,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教学难点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示教材中《位于河南郑州的炎帝(右)、黄帝(左)雕像》图片,设问:图中是炎帝和黄帝的雕像,古老的传说中有许多关于他们的故事,这些传说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特点又是怎样的? 观察图片,产生疑虑,引发思考,期待学习。 问题导入使学生产生疑虑,引起学生的联想、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学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学习任务一 了解早期国家的形成和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活动1 指导学生回顾《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所学内容,将所示现象按照出现的时间进行排序。 活动2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正文,设问: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距今5000多年的原始社会出现了哪些新成果? 简单对学生列举出的新成果进行总结,设问: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结合《知识拓展》向学生简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回顾所学知识,完成排序活动。 阅读教材,思考回答:早期城市逐步形成;能够建造大型的建筑、工程;社会成员的分化加剧,产生了阶级;出现了王;形成了早期国家等。 阅读教材,思考回答: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联系第2课所学内容,为本课学习生产力继续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奠定基础。便于学生理解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1.阅读教材,提取信息,交流表达。 2.尝试运用考古成果理解早期国家的形成,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 3.简单了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二、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学习任务二 了解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等遗址的主要考古结果。 活动1 出示《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到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位置,并填写表格。 活动2 出示《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并阅读教材第二子目正文第一段,设问:关于良渚古城的工程建设你有什么发现?这反映了什么?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简单总结,设问:阅读教材可知,良渚古城还发现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这能够说明什么?向学生简要解释: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活动3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子目正文第二段,设问:良渚古城内是否出现了阶级?你的理由是什么?良渚古城是否存在着掌握权力的王?你能找到哪些证据来证明?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设问: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发现,良渚古城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这意味着什么? 活动4 指导学生参照良渚古城的学习,阅读教材,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陶寺古城是否已进入文明社会?说明理由。 设问:综合以上学习,研究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进行总结:考古发现证明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历史。 学习任务三 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的特征。 活动1 指导学生在地图上圈画出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牛河梁遗址的位置,并引导学生观察图中遗址的数量。设问:据此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活动2 出示《听首席专家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材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设问:新石器时代晚期各地的文化呈现出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综合上述所学,设问: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什么特征? 观察并识读历史地图,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阅读教材,思考回答:面积大、规模大,拥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还有很多高等级建筑。这反映了良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思考回答:说明当时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且农产品有大量剩余。 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出现了阶级,因为贵族墓地和普通墓地随葬品数量对比鲜明,说明不同身份和等级的群体埋在不同的区域;存在掌握权力的王,随葬的玉器中有用于祭祀的玉琮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而王掌握着祭祀和军事权力;意味着良渚古城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得出结论:陶寺古城已进入文明社会。陶寺古城内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内有许多随葬品,而很多小型墓中没有任何随葬品,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私有制,并且阶级分化严重。城内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还发现了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便于统治者治理国家。以上种种可以表明,陶寺古城同样产生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综合前面的学习,考古发现是研究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据。 识读地图,在地图中进行标记。思考回答:分布广泛、起源众多。 阅读、分析材料,思考回答:各地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区汇聚;这说明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 思考回答:多元一体。 1.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 2.培养从文字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1.问题引领,提高总结、概括能力,尝试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2.知道考古发现是研究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据,通过观察、分析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了解良渚社会的基本情况。 1.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将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与教材叙述的国家和文明起源理论相结合,便于学生更好理解理论性的知识。 2.培养学生借助考古发现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史料实证意识。 1.合作探究,提升与他人合作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尝试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2.再次将考古发现与国家和文明起源理论相结合,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考古发现论证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识读地图,提取信息,交流表达。 1.提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 2.经过前面活动的铺垫,学生可以更好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强化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三、远古的传说 学习任务四 了解古史传说。 活动1 设问:你知道哪些有关远古先民事迹的传说?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将以下示意图填写完整。结合示意图,设问: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谁?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以什么自称?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研读》,设问: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活动2 出示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首领的示意图,设问:观察示意图并结合教材回答,在黄帝之后,尧、舜、禹是通过什么制度成为部落首领的?该制度的推举标准是什么? 活动3 出示《大禹治水画像石拓片(局部)》,引导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设问: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大禹什么样的精神? 活动4 设问:你认为传说中的内容都是可信的吗?远古传说对于学习人类早期历史有什么作用?回顾本课的学习,我们在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更多依赖的是什么?为了更好地揭示历史真实,我们应该如何使用这两种资源呢? 思考回答:神农尝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 阅读教材,填写示意图中的空白部分。思考回答: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自称为“炎黄子孙”。 阅读材料,思考回答: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族群在不断交往、交流与交融中逐渐形成。 观察示意图,阅读教材,思考回答: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首领,该制度的推举标准是贤德。 讲述故事,思考回答:大禹具有创新精神和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结合所学,思考回答:并不都是可信的。远古传说经口耳相传,往往对真实人为加工,但其中包含了很多人文精神和民族品质,能够增加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考古发现;将考古发现和远古传说相互印证。 1.结合常识储备,激发学生兴趣。 2.通过图示的方式展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历史知识的逻辑结构,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阅读教材,提取信息,归纳概括,提升运用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运用示意图,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禅让制度,掌握历史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脉络。 通过故事讲述,激发学生兴趣,学习大禹的精神品质,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通过设问让学生理解远古传说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意义,同时深化学生对远古传说和考古发现的认识,落实唯物史观,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以知识结构图的方式概括性呈现本课主要内容,对重点内容设问,如: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什么?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的是谁?禅让制的推举标准是什么? 观察知识结构图,回顾所学,思考回答:标志是私有制、阶级、早期国家的产生;特点是多元一体;人文初祖是炎帝和黄帝;标准是贤德。 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板书设计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作业与评价
1.作业内容: 基础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拓展作业: 描绘“良渚古城或陶寺古城居民的日常生活”。 学习了“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你是否好奇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通过这次作业,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团吧! 在二者中任选其一,根据教材中文字叙述、考古发现和遗址示意图等信息,设想古城居民的日常生活,要求体现文明社会的特征,并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不少于200字。 2.评价量规: 基础作业:见答案(略) 拓展作业: 评价维度评价标准(共10分)历史 准确性信息准确,忠实于考古发现和历史资料,无明显错误。4分信息基本准确,与考古发现和历史资料大致一致,但可能存在少量不准确或遗漏。3分信息不准确,与考古发现或历史资料有明显冲突,存在错误或误解。1分文明 特征体现描述中清晰体现了文明社会的特征,如产生了私有制,有明显的阶级分化,出现了凌驾于社会的公共权力等。4分描述中体现了文明社会的部分特征,但某些方面表现不够突出或有待加强。3分描述中缺乏对文明社会特征的体现。0分语言 生动性语言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能够让读者清晰感受到古城居民的生活场景和氛围。2分语言较为流畅,能够传达古城居民的生活,但有时略显平淡或缺乏生动细节。1分语言平淡,描述乏味或不够生动,难以引起读者兴趣。0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