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苏教版语文(下)第五单元第21课《错过》课件(32张ppt)+音频文件1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度苏教版语文(下)第五单元第21课《错过》课件(32张ppt)+音频文件1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5 13:39:07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错过刘心武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第21课 刘心武(1942— ),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钟鼓楼》、《风过耳》、《四牌楼》等。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走近作者 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你必然也那会错过月亮和星星。一颗流星划过天际,我错过了许愿; 一只蝴蝶在我眼前飞舞,我错过了嬉戏; 一个故事只讲一遍,我错过了聆听; 一段人生只走一回,我错过许多许多。心灵交汇 请用下面两个词造句
错过
过错
你是如何理解这两个词.说说其含义
文体知识(一)什么是“杂文”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它以 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二)杂文有哪些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4、说理形象,议论生动。 狂 澜 渊 薮 憬 悟 贻 误

斑 斓 驾 驭 情 愫 侥 幸

颟 顸 滞 涩 咀 嚼 惆 怅
读一读思考下列问题:
“错过”产生的原因
“错过”的意义
如何对待“错过” 请你细细品读课文,看看文章中是否有和你一样的“错过”经历,是否有你曾经有过的思考,曾经想说的话,或是对你思想有启迪的句子、段落。请勾画出来并在它旁边作批注。 细读批注1.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构方式展开,结合文章划分段落 ?
2.人生有没有完美的,能意识到错过有什么意义?朗读思考情境创设 商场促销时李刚妈妈非常喜欢一条围巾。就是有点贵,她打算等等,那知道被别人买走了,她很后悔,现有三种情况。1 过十天商场还会组织这批货搞活动,2 这种样式的围巾不会再有,3 听商场员工说库存还有几条,找内部员工也可买到。
请结合课文9 10 11自然段中对待不同类型的错过,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呢?可以用课文中语言回答
文章的结构:(一)提出问题(二)分析问题(三)解决问题(四)总结全文 “错过”真不少 习惯、品味“错过” 为什么有“错过” 不能错过最关键、最美好的
找出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句推荐给大家,简要说说理由。精读品味我们对待错过的态度是? 辩一辩
“错过”既然是“有所失”为何不仅“要习惯它”还“要品味它”。结合阅读课文和自己的人生体验谈谈你的看法。讨论感悟 文章中说:“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为什么要“习惯” “错过”又要“品味” “错过”?揣摩体会 从文章来看,“错过”可以转化为“掌握”,也几近于“过错”。
“错过”和“过错” 的意思一样吗?
人生体验 回想一下自己的“错过”经历。你当时是怎样做的?学习了本文以后,你觉得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请每位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你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总结提升课文小结,反馈拓展回忆自己“错过”的事情,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本文辨证的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再酿成新的“错过”。我们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轻轻地 告诉你 错过的背后 也有  一种美丽错过了黄昏的彩霞
不要错过清晨的朝露 错过了花开的灿烂
不要错过凄美的花谢 错过了偶然的邂逅
别错过今生的缘份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 现今总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得可爱。 普希金
从你的记忆库中搜索出正确对待“错过”,抓住机遇的名言﹑成语﹑格言﹑熟语等。
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
——莎士比亚谁若是有一刹那的胆怯,也许就放走了幸运在这一刹那间对他伸出来的香饵。 ——大仲马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张九龄当取不取,过后莫悔。 ——施耐庵生活的悲剧不在于人们受到多少苦,而在于人们错过了什么。 ——英国 卡莱尔老 师 感 言 错过 收获
错过河流,
那就要收获高山;
错过森林,
那就要收获草原;
错过了书写人生的第一页,
那就要在下一页,
记下最美的篇章。
在你的记忆中,哪些“错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以“错过”为题,将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写下来。 课后作业课后学习 摘录文中你感触最深的句子,作为你的座右铭或是送给你的朋友。错 过刘心武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