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1.(2023七上·柳州期末)考古学者在元谋人遗址中发掘出一些粗糙的石器(人工痕迹清晰)。由此可知元谋人能够( )
A.钻木取火 B.直立行走 C.制作工具 D.从事农耕
2.(2023七上·柳州期末)河姆渡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是( )
A.洞穴 B.干栏式房屋
C.四合院 D.半地穴式房屋
3.(2023七上·柳州期末)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领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是( )
A.黄帝和炎帝 B.炎帝和蚩尤 C.黄帝和蚩尤 D.尧、舜、禹
4.(2023七上·柳州期末)“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反映出了( )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5.(2023七上·柳州期末)赵光贤在《周代社会辨析》里说到:“(周王)大封同姓兄弟、异姓亲戚为诸侯,在全国各重要地点建立封国,帮助周王室镇抚各被征服部落。"这是描述西周的(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 D.县制
6.(2023七上·柳州期末)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利簋,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文字记载。由此可见,该青铜器( )
A.制作工艺高超 B.铭文内容丰富
C.具有史料价值 D.数量逐渐增多
7.(2023七上·柳州期末)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人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8.(2023七上·柳州期末)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这种情况反映出( )
A.诸侯间兼并战争即将上演 B.诸侯完全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C.各诸侯国的势力逐渐衰落 D.诸侯势力崛起,王室衰微
9.(2023七上·柳州期末)公元前256年,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秦长城 D.秦始皇陵
10.(2023七上·柳州期末)春秋后期,某学派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该学派是( )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11.(2023七上·柳州期末)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和兵马俑等重大工程的修建,主要原因是( )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儒家思想的影响
C.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D.统一六国的需要
12.(2023七上·柳州期末)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组织,郡守、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免。上述措施反映了秦朝的( )
A.法律严苛 B.经济改革 C.文化专制 D.制度创新
13.(2023七上·柳州期末)“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此号召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农民起义是指( )
A.大泽乡起义 B.牧野之战 C.楚汉之争 D.黄巾起义
14.(2023七上·柳州期末)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减免田赋。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反映了当时( )
A.摒弃了秦朝政治制度 B.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C.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 D.儒学已居于主导地位
15.(2023七上·柳州期末)杰出人物推动历史的发展。汉朝时期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人了鼎盛时期。这位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16.(2023七上·柳州期末)“汉武诸将,首推卫青、霍去病,一舅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亦汉史中之一奇也”。卫青、霍去病二人相同的“立功"是( )
A.开凿灵渠 B.平定叛乱 C.北击匈奴 D.修筑长城
17.(2023七上·柳州期末)西汉时,西域的核桃等农作物还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胡琴等乐器进人汉族的生活;汉朝军队使用的“坎儿井”技术在新疆逐渐推广。上述现象的出现直接得益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实行和亲政策 D.设置西域都护
18.(2023七上·柳州期末)2023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勃勃生机。西汉时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的起点是( )
A.洛阳 B.长安 C.开封 D.大都
19.(2023七上·柳州期末)某同学为了解一位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在网上搜索了“医圣”“坐堂医生”“治未病”,由此可判断这位同学要了解的人物是( )
A.扁鹊 B.张衡 C.张仲景 D.华佗
20.(2023七上·柳州期末)美国学者德克·卜德评论道:“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材料中的“它"是指( )
A.“麻沸散” B.印刷术 C.造纸术 D.指南针
21.(2023七上·柳州期末)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淝水之战 B.官渡之战 C.长平之战 D.赤壁之战
22.(2023七上·柳州期末)魏、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氏、羌、鲜卑等少数民族不断向黄河中下游迁徙,甘肃地区的民族也在甘、陕间移动。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 B.北方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D.少数民族起兵反抗
23.(2023七上·柳州期末)割圆术是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计算方法。用此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科学家是( )
A.蔡伦 B.司马迁 C.顾恺之 D.祖冲之
24.(2023七上·柳州期末)北魏贾思勰总结了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强调要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下列能反映这一思想的作品是( )
A.《齐民要术》 B.《大明历》
C.《伤寒杂病论》 D.《水经注》
25.(2023七上·柳州期末)曹魏时期钟繇的楷书《宣示表》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全篇324字,一气呵成,凡重复的字,每个写法都不相同:北魏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这体现了( )
A.石碑艺术的发展 B.书法艺术的多彩
C.绘画成就的高超 D.不同字体的演变
26.(2023七上·柳州期末)农业发展是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春秋末期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田间纵横的小路),急(积极)耕战(耕织和战功)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灭亡)邻国而雄(称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摘编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西晋承续曹魏遗产,推动农业复兴。然而不久政局动荡,内乱频仍,胡变蜂起,晋室被迫南渡,此后即倚江南为立国根本。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贮水、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终始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君"在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方面改革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
27.(2023七上·柳州期末)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同学们对秦汉时期历史开展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任务一 史料探史】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材料二:
秦半两钱 衡器八斤铜权
内蒙古赤峰、陕西临潼等地均有出土 陕西西安、咸阳、临潼等地均有出土
【任务二 图表析史】
材料三:
【任务三主题归纳】
材料四: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莫基时期。政治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经济上,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关系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摘编自乔嫦美《秦皇汉武英基大统一》
(1)材料一的诗歌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历史功绩
(2)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根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口述史料。请据此分别说出材料一、材料二所属的史料类型。材料二的史料能印证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两项措施
(3)材料三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围绕国家的发展进程,为这一探究性学习内容提炼一个主题。
28.(2023七上·柳州期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历史的一脉相承,又是新时代的与时俱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泰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材料二:
《魏书》记载:孝文帝命令禁止朝廷上用鲜卑语讲话,统一使用汉语,如果有人不听命令,免去其官职。
鲜卑姓改用汉姓情况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材料三:
少数民族用牛耙耕地图(甘肃出土) 北魏石碑拓片(河南出土) 汉人胡食图(甘肃出土) 胡旋舞陶壶(河南出土)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利条件。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改革 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改革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归纳魏晋南北朝以来,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体现在哪些方面
(4)综上所述,请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考古学者在元谋人遗址中发掘出一些粗糙的石器”可知,元谋人能够制作工具,C项符合题意;
A:元谋人使用自然火,山顶洞人会钻木取火,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元谋人会直立行走,B项不符合题意;
D:元谋人靠采集、狩猎为生,并没有从事农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谋人,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河姆渡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和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B项符合题意;
A:洞穴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四合院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五六千年前,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后来,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以蚩尤为首的部落;炎、黄两个部族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符合题意;
B: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尧、舜、禹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文初祖”,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可知,上述历史歌谣反映出了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B项符合题意;
A: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A项不符合题意;
C: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世袭制取代禅让制,C项不符合题意;
D:分封制确立了西周的社会等级制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的灭亡,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周王)大封同姓兄弟、异姓亲戚为诸侯,在全国各重要地点建立封国,帮助周王室镇抚各被征服部落”和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周天子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A项符合题意;
B: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弟子,由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不符合题意;
D:县制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利簋,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文字记载”可知,该青铜器具有史料价值,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制作工艺高超,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铭文内容丰富,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数量逐渐增多,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B项符合题意;
A:夏朝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西周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战国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西周礼制规定,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之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和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是王公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体现了权力的大小与森严的等级关系。“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说明诸侯势力崛起,王室衰微,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诸侯间兼并战争即将上演,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诸侯完全取代周天子的地位,B项不符合题意;
C:“各诸侯国的势力逐渐衰落”与史实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王室衰微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9.【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天府之国”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成为 “天府之国”,B项符合题意;
A: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A项不符合题意;
C:秦始皇三十二年,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收复河南地。主持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C项不符合题意;
D:秦始皇陵是秦始皇的陵墓,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儒家学派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C项符合题意;
A:法家学派张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A项不符合题意;
B:道家学派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等,B项不符合题意;
D: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俭”,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主张,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A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能够有效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大规模的工程建设,A项符合题意;
B: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的影响”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这一时期秦始皇已经统一六国,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难度中等。
12.【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组织,郡守、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免”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体现了制度创新,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法律严苛,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经济改革,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文化专制,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朝的建立与灭亡,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A项符合题意;
B: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西周建立,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C项不符合题意;
D:184年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泽乡起义,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减免田赋。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和结合所学可知,文景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汉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B项符合题意;
A:摒弃了秦朝政治制度,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使王国得到了解决,C项不符合题意;
D: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已居于主导地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休养生息政策,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D项符合题意;
A:汉高祖是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A项不符合题意;
B:汉景帝和汉文帝是汉朝前期的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王朝达到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景帝和汉文帝是汉朝前期的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王朝达到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汉武诸将,首推卫青、霍去病,一身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亦汉史中之一奇也”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兵出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C项符合题意;
A: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A项不符合题意;
B:汉景帝采纳了晁错“削藩”主张,引发七国之乱,仅三个月便消灭叛乱七国,平定七国之乱后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权威,B项不符合题意;
D:秦始皇三十二年,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收复河南地。主持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A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西汉时,西域的核桃等农作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胡琴等乐器进人汉族的生活:汉朝军队使用的‘坎儿井’技术在新疆逐渐推广”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等植物开始传入中原,汉朝的铸铁等技术也传到了西域。上述现象的出现直接得益于张骞出使西域,A项符合题意;
B: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种种困难,使得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实行和亲政策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辖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张骞出使西域,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勃勃生机。西汉时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可知,材料主要强调丝绸之路。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B项正确;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不是洛阳,排除A项;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不是开封,排除C项;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不是大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19.【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医圣”“坐堂医生”“治未病”和结合所学可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因此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C项符合题意;
A: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开创了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A项不符合题意;
B:张衡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B项不符合题意;
D: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创造出了“五禽戏”,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张仲景创作《伤寒杂病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是解题关键。
20.【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C项符合题意;
A: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A项不符合题意;
B:北宋毕昇发明了印刷术,B项不符合题意;
D:宋朝指南针应用于航海,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符合题意;
A: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
C:长平之战指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赤壁之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答案】C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魏、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不断向黄河中下游迁徙,甘肃地区的民族也在甘、陕间移动”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这些游牧民族主要是匈奴、鲜卑、羯、氐、羌,题干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北方社会动荡不安,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少数民族起兵反抗,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祖冲之用刘徽的割圆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D项符合题意;
A:蔡伦改进了造纸术,A项不符合题意;
B: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项不符合题意;
C:东晋最著名的画家顾恺之的绘画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祖冲之与圆周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北魏贾思勰总结了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强调要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和结合所学可知,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A项符合题意;
B:南北朝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大明历》,与现代天文测算结果只差50秒,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B项不符合题意;
C: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C项不符合题意;
D: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地理名著,成书于北魏晚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齐民要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曹魏时期钟繇的楷书《宣示表》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全篇324字,一气呵成,凡重复的字,每个写法都不相同;北魏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可知,体现了书法艺术的多彩,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石碑艺术的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绘画成就的高超,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不同字体的演变,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6.【答案】(1)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2)措施: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
影响: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
(3)原因:江南政局相对稳定;北方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利工程的修筑;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南北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春秋末期穿有鼻环的牛尊”和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材料一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领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2)根据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和结合所学可知,“商君”在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这些措施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
(3)根据材料三“西晋承续曹魏遗产,推动农业复兴。然而不久政局动荡,内乱频仍,胡变蜂起,晋室被迫南渡,此后即倚江南为立国根本。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载培技术,南方灌溉、贮水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终始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和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是江南政局相对稳定;北方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利工程的修筑;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南北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故答案为:
(1)新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2)措施: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影响: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
(3)原因:江南政局相对稳定;北方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利工程的修筑;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南北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商鞅变法、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从题干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7.【答案】(1)统一全国。
(2)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问题:诸侯国(封国)实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措施:实施推恩令
(4)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关东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秦朝。材料一的诗歌反映了“秦王”统一全国。
(2)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根据材料二“秦半两钱、衡器八斤铜权”和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秦始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可知,诸侯王控制的人口超过了中央政府,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封国势力越来越小,使汉武帝不费一兵,就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故答案为:
(1)历史功绩:统一全国。
(2)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问题:诸侯国(封国)实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措施:实施推恩令。
(4)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点评】本题以萨比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秦灭六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从题干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8.【答案】(1)条件:“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或国家统一)。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3)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政治制度;生活习俗;文化(艺术)
(4)认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间交往交流的加强,促进了民族交融;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间的相互认同是民族交融的重要表现;改革可以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多种多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加强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等。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秦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可知,秦汉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利条件是“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或国家统一)。
(2)根据材料二“孝文帝命令禁止朝廷上用鲜卑语讲话,统一使用汉语,如果有人不听命令,免去其官职”“鲜卑姓改用汉姓情况”和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3)根据材料三“少数民族用牛耙耕地图”“北魏石碑拓片”“汉人胡食图”“胡旋舞陶壶”可知,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体现在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政治制度;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等方面。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间交往交流的加强,促进了民族交融;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间的相互认同是民族交融的重要表现;改革可以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多种多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加强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等。
故答案为:
(1)条件:“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或国家统一)。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3)方面: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政治制度;生活习俗;文化(艺术)。
(4)认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间交往交流的加强,促进了民族交融;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间的相互认同是民族交融的重要表现;改革可以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多种多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加强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秦汉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利条件、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从题干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广西柳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1.(2023七上·柳州期末)考古学者在元谋人遗址中发掘出一些粗糙的石器(人工痕迹清晰)。由此可知元谋人能够( )
A.钻木取火 B.直立行走 C.制作工具 D.从事农耕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考古学者在元谋人遗址中发掘出一些粗糙的石器”可知,元谋人能够制作工具,C项符合题意;
A:元谋人使用自然火,山顶洞人会钻木取火,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元谋人会直立行走,B项不符合题意;
D:元谋人靠采集、狩猎为生,并没有从事农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谋人,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3七上·柳州期末)河姆渡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是( )
A.洞穴 B.干栏式房屋
C.四合院 D.半地穴式房屋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河姆渡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和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B项符合题意;
A:洞穴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四合院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3七上·柳州期末)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领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是( )
A.黄帝和炎帝 B.炎帝和蚩尤 C.黄帝和蚩尤 D.尧、舜、禹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五六千年前,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后来,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以蚩尤为首的部落;炎、黄两个部族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符合题意;
B: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尧、舜、禹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文初祖”,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3七上·柳州期末)“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反映出了( )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可知,上述历史歌谣反映出了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B项符合题意;
A: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A项不符合题意;
C: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世袭制取代禅让制,C项不符合题意;
D:分封制确立了西周的社会等级制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的灭亡,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3七上·柳州期末)赵光贤在《周代社会辨析》里说到:“(周王)大封同姓兄弟、异姓亲戚为诸侯,在全国各重要地点建立封国,帮助周王室镇抚各被征服部落。"这是描述西周的(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 D.县制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周王)大封同姓兄弟、异姓亲戚为诸侯,在全国各重要地点建立封国,帮助周王室镇抚各被征服部落”和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周天子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A项符合题意;
B: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弟子,由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不符合题意;
D:县制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3七上·柳州期末)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利簋,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文字记载。由此可见,该青铜器( )
A.制作工艺高超 B.铭文内容丰富
C.具有史料价值 D.数量逐渐增多
【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利簋,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文字记载”可知,该青铜器具有史料价值,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制作工艺高超,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铭文内容丰富,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数量逐渐增多,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3七上·柳州期末)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人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B项符合题意;
A:夏朝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西周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战国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3七上·柳州期末)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这种情况反映出( )
A.诸侯间兼并战争即将上演 B.诸侯完全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C.各诸侯国的势力逐渐衰落 D.诸侯势力崛起,王室衰微
【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西周礼制规定,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之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和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是王公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体现了权力的大小与森严的等级关系。“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说明诸侯势力崛起,王室衰微,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诸侯间兼并战争即将上演,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诸侯完全取代周天子的地位,B项不符合题意;
C:“各诸侯国的势力逐渐衰落”与史实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王室衰微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9.(2023七上·柳州期末)公元前256年,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秦长城 D.秦始皇陵
【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天府之国”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成为 “天府之国”,B项符合题意;
A: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A项不符合题意;
C:秦始皇三十二年,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收复河南地。主持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C项不符合题意;
D:秦始皇陵是秦始皇的陵墓,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3七上·柳州期末)春秋后期,某学派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该学派是( )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儒家学派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C项符合题意;
A:法家学派张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A项不符合题意;
B:道家学派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等,B项不符合题意;
D: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俭”,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主张,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3七上·柳州期末)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和兵马俑等重大工程的修建,主要原因是( )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儒家思想的影响
C.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D.统一六国的需要
【答案】A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能够有效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大规模的工程建设,A项符合题意;
B: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的影响”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这一时期秦始皇已经统一六国,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难度中等。
12.(2023七上·柳州期末)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组织,郡守、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免。上述措施反映了秦朝的( )
A.法律严苛 B.经济改革 C.文化专制 D.制度创新
【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组织,郡守、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免”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体现了制度创新,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法律严苛,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经济改革,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文化专制,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朝的建立与灭亡,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3七上·柳州期末)“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此号召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农民起义是指( )
A.大泽乡起义 B.牧野之战 C.楚汉之争 D.黄巾起义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A项符合题意;
B: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西周建立,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C项不符合题意;
D:184年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泽乡起义,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3七上·柳州期末)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减免田赋。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反映了当时( )
A.摒弃了秦朝政治制度 B.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C.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 D.儒学已居于主导地位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减免田赋。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和结合所学可知,文景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汉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B项符合题意;
A:摒弃了秦朝政治制度,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使王国得到了解决,C项不符合题意;
D: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已居于主导地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休养生息政策,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3七上·柳州期末)杰出人物推动历史的发展。汉朝时期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人了鼎盛时期。这位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D项符合题意;
A:汉高祖是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A项不符合题意;
B:汉景帝和汉文帝是汉朝前期的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王朝达到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景帝和汉文帝是汉朝前期的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王朝达到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023七上·柳州期末)“汉武诸将,首推卫青、霍去病,一舅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亦汉史中之一奇也”。卫青、霍去病二人相同的“立功"是( )
A.开凿灵渠 B.平定叛乱 C.北击匈奴 D.修筑长城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汉武诸将,首推卫青、霍去病,一身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亦汉史中之一奇也”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兵出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C项符合题意;
A: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A项不符合题意;
B:汉景帝采纳了晁错“削藩”主张,引发七国之乱,仅三个月便消灭叛乱七国,平定七国之乱后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权威,B项不符合题意;
D:秦始皇三十二年,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收复河南地。主持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023七上·柳州期末)西汉时,西域的核桃等农作物还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胡琴等乐器进人汉族的生活;汉朝军队使用的“坎儿井”技术在新疆逐渐推广。上述现象的出现直接得益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实行和亲政策 D.设置西域都护
【答案】A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西汉时,西域的核桃等农作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胡琴等乐器进人汉族的生活:汉朝军队使用的‘坎儿井’技术在新疆逐渐推广”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等植物开始传入中原,汉朝的铸铁等技术也传到了西域。上述现象的出现直接得益于张骞出使西域,A项符合题意;
B: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种种困难,使得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实行和亲政策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辖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张骞出使西域,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2023七上·柳州期末)2023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勃勃生机。西汉时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的起点是( )
A.洛阳 B.长安 C.开封 D.大都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勃勃生机。西汉时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可知,材料主要强调丝绸之路。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B项正确;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不是洛阳,排除A项;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不是开封,排除C项;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不是大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19.(2023七上·柳州期末)某同学为了解一位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在网上搜索了“医圣”“坐堂医生”“治未病”,由此可判断这位同学要了解的人物是( )
A.扁鹊 B.张衡 C.张仲景 D.华佗
【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医圣”“坐堂医生”“治未病”和结合所学可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因此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C项符合题意;
A: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开创了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A项不符合题意;
B:张衡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B项不符合题意;
D: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创造出了“五禽戏”,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张仲景创作《伤寒杂病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是解题关键。
20.(2023七上·柳州期末)美国学者德克·卜德评论道:“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材料中的“它"是指( )
A.“麻沸散” B.印刷术 C.造纸术 D.指南针
【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C项符合题意;
A: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A项不符合题意;
B:北宋毕昇发明了印刷术,B项不符合题意;
D:宋朝指南针应用于航海,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2023七上·柳州期末)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淝水之战 B.官渡之战 C.长平之战 D.赤壁之战
【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符合题意;
A: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
C:长平之战指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赤壁之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2023七上·柳州期末)魏、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氏、羌、鲜卑等少数民族不断向黄河中下游迁徙,甘肃地区的民族也在甘、陕间移动。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 B.北方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D.少数民族起兵反抗
【答案】C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魏、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不断向黄河中下游迁徙,甘肃地区的民族也在甘、陕间移动”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这些游牧民族主要是匈奴、鲜卑、羯、氐、羌,题干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北方社会动荡不安,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少数民族起兵反抗,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2023七上·柳州期末)割圆术是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计算方法。用此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科学家是( )
A.蔡伦 B.司马迁 C.顾恺之 D.祖冲之
【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祖冲之用刘徽的割圆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D项符合题意;
A:蔡伦改进了造纸术,A项不符合题意;
B: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项不符合题意;
C:东晋最著名的画家顾恺之的绘画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祖冲之与圆周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2023七上·柳州期末)北魏贾思勰总结了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强调要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下列能反映这一思想的作品是( )
A.《齐民要术》 B.《大明历》
C.《伤寒杂病论》 D.《水经注》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北魏贾思勰总结了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强调要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和结合所学可知,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A项符合题意;
B:南北朝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大明历》,与现代天文测算结果只差50秒,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B项不符合题意;
C: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C项不符合题意;
D: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地理名著,成书于北魏晚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齐民要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2023七上·柳州期末)曹魏时期钟繇的楷书《宣示表》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全篇324字,一气呵成,凡重复的字,每个写法都不相同:北魏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这体现了( )
A.石碑艺术的发展 B.书法艺术的多彩
C.绘画成就的高超 D.不同字体的演变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曹魏时期钟繇的楷书《宣示表》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全篇324字,一气呵成,凡重复的字,每个写法都不相同;北魏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可知,体现了书法艺术的多彩,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石碑艺术的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绘画成就的高超,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不同字体的演变,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6.(2023七上·柳州期末)农业发展是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春秋末期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田间纵横的小路),急(积极)耕战(耕织和战功)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灭亡)邻国而雄(称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摘编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西晋承续曹魏遗产,推动农业复兴。然而不久政局动荡,内乱频仍,胡变蜂起,晋室被迫南渡,此后即倚江南为立国根本。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贮水、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终始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君"在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方面改革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
【答案】(1)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2)措施: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
影响: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
(3)原因:江南政局相对稳定;北方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利工程的修筑;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南北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春秋末期穿有鼻环的牛尊”和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材料一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领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2)根据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和结合所学可知,“商君”在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这些措施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
(3)根据材料三“西晋承续曹魏遗产,推动农业复兴。然而不久政局动荡,内乱频仍,胡变蜂起,晋室被迫南渡,此后即倚江南为立国根本。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载培技术,南方灌溉、贮水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终始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和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是江南政局相对稳定;北方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利工程的修筑;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南北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故答案为:
(1)新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2)措施: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影响: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
(3)原因:江南政局相对稳定;北方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利工程的修筑;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南北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商鞅变法、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从题干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7.(2023七上·柳州期末)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同学们对秦汉时期历史开展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任务一 史料探史】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材料二:
秦半两钱 衡器八斤铜权
内蒙古赤峰、陕西临潼等地均有出土 陕西西安、咸阳、临潼等地均有出土
【任务二 图表析史】
材料三:
【任务三主题归纳】
材料四: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莫基时期。政治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经济上,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关系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摘编自乔嫦美《秦皇汉武英基大统一》
(1)材料一的诗歌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历史功绩
(2)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根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口述史料。请据此分别说出材料一、材料二所属的史料类型。材料二的史料能印证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两项措施
(3)材料三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围绕国家的发展进程,为这一探究性学习内容提炼一个主题。
【答案】(1)统一全国。
(2)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问题:诸侯国(封国)实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措施:实施推恩令
(4)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关东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秦朝。材料一的诗歌反映了“秦王”统一全国。
(2)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根据材料二“秦半两钱、衡器八斤铜权”和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秦始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可知,诸侯王控制的人口超过了中央政府,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封国势力越来越小,使汉武帝不费一兵,就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故答案为:
(1)历史功绩:统一全国。
(2)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问题:诸侯国(封国)实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措施:实施推恩令。
(4)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点评】本题以萨比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秦灭六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从题干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8.(2023七上·柳州期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历史的一脉相承,又是新时代的与时俱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泰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材料二:
《魏书》记载:孝文帝命令禁止朝廷上用鲜卑语讲话,统一使用汉语,如果有人不听命令,免去其官职。
鲜卑姓改用汉姓情况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材料三:
少数民族用牛耙耕地图(甘肃出土) 北魏石碑拓片(河南出土) 汉人胡食图(甘肃出土) 胡旋舞陶壶(河南出土)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利条件。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改革 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改革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归纳魏晋南北朝以来,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体现在哪些方面
(4)综上所述,请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认识。
【答案】(1)条件:“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或国家统一)。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3)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政治制度;生活习俗;文化(艺术)
(4)认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间交往交流的加强,促进了民族交融;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间的相互认同是民族交融的重要表现;改革可以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多种多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加强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等。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秦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可知,秦汉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利条件是“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或国家统一)。
(2)根据材料二“孝文帝命令禁止朝廷上用鲜卑语讲话,统一使用汉语,如果有人不听命令,免去其官职”“鲜卑姓改用汉姓情况”和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3)根据材料三“少数民族用牛耙耕地图”“北魏石碑拓片”“汉人胡食图”“胡旋舞陶壶”可知,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体现在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政治制度;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等方面。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间交往交流的加强,促进了民族交融;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间的相互认同是民族交融的重要表现;改革可以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多种多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加强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等。
故答案为:
(1)条件:“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或国家统一)。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3)方面: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政治制度;生活习俗;文化(艺术)。
(4)认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间交往交流的加强,促进了民族交融;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间的相互认同是民族交融的重要表现;改革可以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多种多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加强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秦汉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利条件、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从题干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