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 9 月月考
高 2023 级语文试题
(满分: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
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
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
天的教育发展,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
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步入了错误的引导。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
思想来扭转这种于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
静祥和。但道家也难以划清“复归”与“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
的发展,这也是相对偏执的。儒道互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
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本我的
纯净自然。
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
然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孔子自
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儒家的要求。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而道家却往
往超脱于现实。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而仁义之类的出现是
由于自然之道的隐没,因此他们追求的道的境界是力求回到那种原始淳朴的自然状态,即所谓
“返朴归真”。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
忘”。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
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
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
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
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
等,无不透露出儒家的阳刚之气。尽管儒家也有刚柔调和、阴阳互补之说法,但是实际儒家思
想中仍然是将以刚主柔、以阳制阴之道作为主导。而较之于儒家之阳刚,道家更多的则是讲究
谦和精神,推崇水德,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宗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倡导“水”之
阴柔以及其能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以
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们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
发现社会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
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
(摘编自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材料二:
{#{QQABAYSUogigAIIAABhCAwGaCgGQkAGCCSgGABAAsAABwRNABAA=}#}
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
所需注意的是,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儒道互补,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位的基
础上的,互补的方式主要是“以道补儒”,进而反映出儒学的道家化。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
上看,确实存在着一种儒学的道家化倾向。但是否也意味着还存在一种道学的儒家化倾向呢?
目前尚无人明确这么说,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儒道互补”,而不仅是“以儒补道”。“互
补”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
无论是偏重于“以儒合道”,还是偏重于“以道合儒”,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
兼到”,以企求“自然”和“名教”的统一。王泽应先生认为,儒道互补既通过以改造了的道
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也通过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释道家经典和援
儒入道的方式来进行。前者如王弼、何晏等正统玄学,后者如东晋葛洪的学说。
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一是哲学思维方式的途径。如儒家正面求解,通过
对仁义道德的正面倡导,来表达自己修齐治平的愿望;道家以反求正,通过知雄守雌、主静贵
柔来为人们设立安身立命之道。这正与负是互补的。二是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途径。儒家入世,
故心在庙堂之上,一心想参政;道家避世,故钟情于山林,淡化当官心理。这两者形成了既相
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为中国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三是文学艺
术的途径。儒家强调“文以载道”,重在人的心理、性情的陶冶塑造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改造,
突出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和现实效用,充溢着一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精神;道家强调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主张冲破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和现实世俗的人伦纲常,突出艺术和美
的独立,追求忘怀得失、忘己忘物的“天乐”,这是一种超现实、超世俗的审美境界和浪漫情
怀,二者恰恰可以相互补充。
(摘编自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追求发展或复归、讲究务实或求虚、倡导阳刚或贵柔,这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
B. 道家“返朴归真”的思想能够弥补儒家在追求人性进步发展时过于理想化的不足。
C. 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认为“坐忘”能够将人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
D. 儒家思想培养的入世之才和道家思想熏陶下的隐士或文人都能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正是由于儒家的讲究务实与道家的倡导求虚,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B. 儒家以阳制阴之道与道家以阴柔包容天下的思想虽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以相互转化。
C. 学术界对“儒道互补”的具体认识有所不同,但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
D. 只有通过哲学思维拓展、伦理哲学渗透以及文学艺术熏陶,儒道互补才可具体落实。
3. 下列各项说法中,不能很好地体现儒道互补思想的一项是( )(3 分)
A. 陶潜少时曾“猛志逸四海”,后弃绝官场,归隐田园,自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B. 清代学者胡文英曾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
C. 李白以“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入世之意,以“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旷达自我排解。
D. 苏轼有“西北望,射天狼”建功立业的思想,又有“一蓑烟雨任平生”超然物外的心态。
4.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论证结构上的不同点。(4 分)
5.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里说:“‘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
{#{QQABAYSUogigAIIAABhCAwGaCgGQkAGCCSgGABAAsAABwRNABAA=}#}
路途。”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完璧
阿英
“听风庐”打烊前一刻,他身披风尘,挑帘而入:“只有你一人在?喊掌柜的出来,我有
古籍要修复。”
学徒抬眼,眸子黑亮,被他杂糅的外乡口音逗乐:“师父深居简出,从不见人,把书留下
便可。”
他愣一下,眼含挑剔,扫视学徒面前的工作台。桌案简陋,工具却排列似兵阵:浆笔、棕
刷、镊子、铁锥、砑石、竹起子……①几册已修好的线装书,安卧如归巢之鸟。他暗自惊叹:
修旧如旧,不留痕迹,属上乘技法。
②他将包裹缓放于柜面。学徒欲上手相助,被他以眼神挡回。
包裹解开,一层又一层。一本古籍,躺在二人之间。
学徒不禁轻呼:“好书啊!”罕见的明内府珍本,凤纹封面,黄绫签条。漫长岁月里,它
避过了虫蠹鼠啮,水浸风化,品相近乎完美。
他戴上手套,小心翻动书页。开本宏阔,墨色饱满浓郁,卷首卷尾均钤朱印。学徒再三赞
叹。及至翻到某页,学徒才猛然呆住。那页纸枯皱残破,像被踩烂的落叶,与书体仅余一绺相
连。可推测出,曾遭外力野蛮撕扯。
学徒以目光摩挲那处伤口,不住叹息。
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语音亦锐利如刀:“你说,该如何惩罚那毁书之徒?”
学徒切齿:“鞭笞火烤也不为过!”
他神色稍缓,说:“如此绝世孤本,修复所用纸张宜选用颜色、质地、厚薄相近的同时期
旧纸。工艺要求也颇苛刻,先精心调出浆水,涂于纸上,待纤维疏松膨胀,再将修复纸与原纸
粘合。过程看似简单,但须有补天之手,贯虱之睛。见不到你师父,我怎能放心?”
学徒嗫嚅道:“其实……我也可以。”
“你?黄口小儿!若你晓得这古书的坎坷经历,便不会出此狂言。也罢,就给你讲一讲。”
学徒方知,这部书原存于本地一座藏书楼。八年前,保定城沦陷,日本人觊觎库中古籍。
③他整理珍本,连夜装车运走,历经盘查,追击,抢劫。随着战火蔓延,多次转移,翻山过河,
辗转数省,至南国。又沿漓江,入深山,于巨岩之腹,觅得一石洞藏书。为免受潮,他斫巨木,
搭支架,置书其上。每遇晴天,便搬出晾晒。日夜巡检,以防虫兽。一晃已逾八载,他由一个
白面书生,变成手足粗砺的山野之人。那一洞书,安然酣眠于战火之外。某次,他出山采买,
从兽口救下一个女子。不久,二人成婚。日本投降后,他联系舟车,将书运回。临行时,幼子
还未满月。
二人眼中不觉潮湿。
“那,这本书因何被毁?”学徒问。
他接着讲述。这批书籍当年离开保定前,曾被他的师弟拦下,说同城另一家藏书楼,④日
本人去“借”书,主人不允,当天,其妻便无故横死于街市。藏书楼主大恸,但仍不松口。
{#{QQABAYSUogigAIIAABhCAwGaCgGQkAGCCSgGABAAsAABwRNABAA=}#}
不知日本人又使出何种伎俩,第二日,那楼主竟自缢于檐下。几个门生亦蹊跷失踪,生死
未卜。师弟坚称,若为护书而付出人命代价,太不值得。
时间紧迫。二人争执,互不相让。情急间,他抄起这部珍本,怒指师弟:“你忍心将这无
价宝物,拱手让给鬼子糟蹋?”说罢手臂一挥,书竟脱手,像断翅的鸟,惊恐坠向地面。
师弟忙冲上前,一把抓去。一页纸瞬间被攥为一团,几乎与书体脱离。
他呆愣不动,锥心般痛。师弟却咬牙说:“我亲眼看到,那死者的幼子抱住父亲悬空的腿
哭泣!若能少亡一命,这一楼书,又算什么!”
学徒脸色渐渐苍白,垂泪道:“我就是那藏书楼主之子,后来被师父收养,传我全部技艺,
与我相依为命。”
霎时,他浑身凝冻,沉默良久。
三天后,他再次来到听风庐:“能否修复?可有进展?”
学徒声音沉郁:“您上次提到的‘师弟’,我知道是谁了。”
他叹口气:“那本书,你师父可曾看过?”
“看过……不,没看过。”
“怎讲?”
“师父净手后,轻抚封面,还未触摸内页,就突然抽泣起来,让我为他整理行装,出了趟
门。”
“出门?他不会是躲我这个师兄吧?”
“师父说,他去寻纸。听风庐的各类存纸,皆无法与此书匹配。”
“寻到了吗?”
“寻到了。只是这铺子,也不再是师父的了。明代合适的纸,只那一处有。人家欺他心急,
用一片巴掌大的纸,换走了这间听风庐……”
他吃了一惊:“我要当面告诉师弟,这几天,我终于想通了,也不再记恨他……他就那么
不想见我?”
“他无法‘见’您了,他……是个盲人。”
“什么?!”
“日本人设宴,逼他交出藏书。师父连干三杯后,两手各持一箸,自戳双目,从此日日听
风……”
他身体一晃,险些栽倒。“师父只想问您,那批书,幸存几何?”
“那批书,已完璧返回……不止是我守护的书,还有桂图的珍本善本、浙图的《四库全书》,
以及北平、安徽等多地藏书,均是历尽艰辛,迁徙到日寇难至之处。抗战胜利后,才陆续重归
故土。”
门外石阶忽有响声,一根光滑的竹杖,探进帘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3 年 12 月)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以战争为背景,用“师兄”护书的经历以点带面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各地图书馆及藏书楼
开展的护书行动。
B. 小说插叙古籍受损的过程、补叙“师弟”变盲的经历,这不仅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完整,也
{#{QQABAYSUogigAIIAABhCAwGaCgGQkAGCCSgGABAAsAABwRNABAA=}#}
使行文富于变化。
C. 小说故事情节主要靠学徒与“师兄”的对话描写推进,情节看似平淡,实则波澜起伏,扣人
心弦、引人入胜。
D. 小说以“完璧”为标题,不仅意味着被损坏的孤本即将被修复得完好如初,也意味着师兄弟
二人的误会即将化解。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句子①中同时运用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线装书被修复完好的状态,以此衬托修书人
技艺高超。
B. 句子②中“缓放”“挡回”两处描写表现了“他”对古籍的珍视、看重,也暗示了古籍的坎
坷经历。
C. 句子③运用短句和动作描写,写出在面对战乱和日本人的觊觎时,“他”守护古籍所经历的
困难与艰辛。
D. 句子④中“借”字加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师弟认为日本人是想要借书一观,故而与师兄
发生争执。
8. 文中的“师弟”虽未正面出场,但形象鲜明可感,请结合文本分析“师弟”的形象。(4 分)
9. 本文为小小说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评委评价本文具有“古典美”,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
“古典美”。(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
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贵之教贱,此天下
之害也。
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
“从恶人、贼.人生。”是故别非也。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
也?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
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犹为己
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
姑尝本原若众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
“从爱人、利人生。”是故子墨子曰:“兼是也。”且乡吾本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
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吾本原别之所生,天下之大
害者也。是故子墨子曰别非而兼是者,出乎若方也。
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
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何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下》)
材料二: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QQABAYSUogigAIIAABhCAwGaCgGQkAGCCSgGABAAsAABwRNABAA=}#}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之知而不遍物,
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
(节选自《孟子·尽心上》)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
B. 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
C. 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
D. 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贼,指“伤害”,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B. 易,指“替代”,与《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其安易持”的“易”意思不同。
C. 而,表转折,与《论语·八佾》中“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用法相同。
D. 知,指“知道”,与《礼记·大学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知”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墨子认为,仁人的事业应追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些利是从关爱他人、有益他人
中产生的。
B. 墨子认为,假如对待别人的国家,像治理自己的国家,就不会动用本国的力量,用来攻伐
别人的国家。
C. 墨子认为,兼爱可以使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然而天下的士人对兼
爱加以非议:
D. 孟子以尧、舜为例,指出智者与仁者的区别在于智者更急于解决当前事务,而仁者更急于
亲近贤才。
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
(2)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
14.墨子和孟子都主张“爱人”,各自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饮·卜夜容衰鬓
李商隐
卜夜①容衰鬓,开筵属异方。
烛分歌扇泪,雨送酒船②香。
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
谁能辞酩酊,淹卧剧清漳③。
【注】①卜夜:春秋时齐陈敬仲为工正,请桓公饮酒,桓公高兴,命举火继饮,敬仲辞谢说:
“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后称畅饮无度、昼夜不休的饮酒为“卜昼卜夜”②酒船:一
指供客人饮酒游乐的船,二指酒杯。③清漳:漳河上游的一大支流。此句用汉末刘桢典故。刘
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二:“余婴沉痼疾,窜身清漳滨。”抒发了久病异乡内心的凄凉。此
{#{QQABAYSUogigAIIAABhCAwGaCgGQkAGCCSgGABAAsAABwRNABAA=}#}
后,人们便以久病异乡称为“卧清漳”。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首联中“卜夜”并非指作者夜以继日、寻欢作乐的饮酒,仅仅是消解自己因“衰鬓”与“属
异方”触发的内心苦闷的一种方式。
B. 颈联“三年客”为实指,“百战场”为虚指。作者感慨自己的身世同时也在感叹时事,也为
全诗忧怨的声调中注入了悲壮的音响。
C. 尾联以刘桢卧病漳水之滨自比,认为自己比他更无聊,希望不再喝醉。既扣题,又沉郁蕴藉,
十字当中包含了无限的辛酸悲痛,耐人寻味。
D. 全诗多处用典,能将典故自然地融化在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之中,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自己的
身世和情怀,一唱三叹,抑扬转合。
16. 结合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简要分析两首诗抒发了哪些相同的情感?(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雍也》中,孔子认为文采与质朴是对立统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者配合适当就会成为儒雅的君子。
(2)李白蔑视权贵,自信洒脱,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高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
得开心颜”,这与《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
妙。
(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
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
哲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类大脑深处,有一种令人着迷的现象吸引着科学家—— ① 。科学家正致力
于解开音乐影响人类神经回路之谜,揭示它对大脑各个区域和功能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表明,
人变老之后,大脑的功能会发生一些衰退,而音乐训练能够增加老年人在嘈杂环境下的言语知
觉能力。
近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杜忆研究组开展了一项功能磁共振研究,该研究招募
了 25 名老年音乐家、25 名老年非音乐家和 24 名年轻非音乐家。通过分析这 3 组参与者的脑活
动,研究揭示了老年音乐家对抗老化采用的两种机制——功能保持和功能补偿。与老年非音乐
家相比较,老年音乐家在感觉运动脑区的神经激活模式更像年轻人。
不管什么年纪,如果能尽快地 ② ,甚至开始唱歌,可能都能够 ③ 。
实验证据支持了音乐训练可以使老年人的大脑更敏锐、更专注和更年轻,这对于促进人口健康
老龄化提供了重要且可行的策略。“就临床价值而言,我们想在一些老年的认知衰退疾病上,
比如阿尔茨海默病,尝试开展一些音乐疗法,以改善他们的记忆能力和语言能力。”杜忆说。
18. 下列句子中的“就”和“就临床价值而言”中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QQABAYSUogigAIIAABhCAwGaCgGQkAGCCSgGABAAsAABwRNABAA=}#}
A.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B. 奋斗一生,终于功成名就。
C. 就表面来看,两者没区别。
D. 不斗争,就不能取得胜利!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
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
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
① ,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② 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
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
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陶
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③ 地处于
民众的关注之外。直到宋代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
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
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
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
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21.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22. 文中画线的两处句子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指出并分别赏析各自的效果。(4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以上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不少于 800 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QQABAYSUogigAIIAABhCAwGaCgGQkAGCCSgGABAAsAABwR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