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6学年度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第10课《柳叶儿》课件(46张PPT)+音频文件1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6学年度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第10课《柳叶儿》课件(46张PPT)+音频文件1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5 20:39:12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柳叶儿宋学孟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第10课宋学孟
  当代作家,山东昌邑人。
  毕业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北大作家班。历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工、木工,《北方文学》编辑、小说组组长,《东北作家》杂志副主编。 其作品《柳叶儿》选入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著有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特殊历史的长篇小说《深秋的颜色》,短篇小说集《十九岁的微笑》,中篇小说集《马汉王外传》等。 作者简介2、给下列红字注音。
捋下来 勒紧 兀地
攥干 一茬 凉飕飕
噌噌 微涩 逞能
检查预习:1、本文的作者是 , 体裁是一篇 ,线索是 。宋学孟散文柳叶儿luōlēiwùzuànchásōucēngsèchěng 3、作者为什么忍不住摘柳叶并加以品尝呢?
因为柳叶儿曾救过“我”的命。
4、你能补充本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吗?
1942年,中原110个县遭遇饥荒,只有1000万人的河南省,饿死300万人,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者无数。也就是说,单河南一个省就整整减少了2/3的人口。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一年中国的大饥荒是人类历史上死人最多的一次。对这一点,当代严肃的学者、历史学家都已予以肯定。中国科学院一九八九年发表的国情报告这样说:“按保守的估计,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约1500万人,成为20世纪中国最悲惨的事件之一。”
19世纪70年代中国遭受一次严重的灾害,有人称,这次饥荒使中国死亡总人数在900万——1300万人。(据我国有关资料记载:19世纪70年代,中国华北大旱死亡1300万人。
1、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2、文学是历史最形象的诠释,请从从课文中摘抄出表现当时生活艰难的语句。
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在饥荒年代里,“我”与三叔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故事。 “我”当时想吃点柳叶容易吗?你能课文中摘抄出相关的语句吗? 再读课文—逐步挖掘主旨我的发现 小组探讨:抢柳叶儿吃本是一件极苦的事,童年的“我”为什么感到快乐?这是我们的舞台一乐:能显示自己上树爬高的本领。二乐:自己为家里出了力,能干活了。三乐:我可以放开了吃饱。
我质疑,我快乐 1、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我把太阳称为“肉做的”“鲜红鲜红”的大樱桃,是仅仅打个比方,还是真的这样看的?为什么? 2、“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 皮几乎撑得透明。”这句话写“我”吃柳叶儿包子时贪婪和吃的数量之多,这是有意夸张,还是写的真实样子?“薄薄的一层肚皮”还表现了“我”的什么状况?我的发现 结合上面的内容,你认为作者的童年快乐吗?你是怎样看待“我”当时的快乐的? 作者看似快乐的童年,其实深深烙上了时代的痕迹, 因为那时的“我”还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全家面临的处境。但今天看来,这种“乐”的滋味是何等苦涩啊。作者以“乐”衬“苦”,以“我”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乐”来反衬当年生活的艰难。
1960年,全国大面积受灾,其中以河北、山 东、山西最为严重,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
穿越时空隧道
在那个严重饥荒的岁月……
全国大面积受灾,其中以河北、山东、山西最为严重,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中国科学院一九八九年发表的国情报告这样说:“按保守的估计,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约15000000人,成为本世纪中国最悲惨的事件之一。”
吃柳叶儿微笑是一种力量——9岁的谭嘉雯和外公谭荣运,住在杭州下沙525公交起点站的公厕里,3平方米。外公是公厕管理员,每月生活费400元,每顿都是大饼、咸菜就白粥。谭嘉雯上小学二年级,活泼爱笑,爱撒娇,说话尾音总往上翘。“你想过那种穿得好、吃得好的生活吗?”“我现在就是在过这种生活啊! 9岁的小孩如此看开 我们呢10月21日,一张《弟弟要睡了》的照片,一小时内被众多网友转发,许多人称感动得想哭,还有人试图对口资助女童。记者联系到摄影师卢七星。他称这组照片是7月29日他在凤凰山山江镇好友小学课堂上拍到的.因为**闹困,正在听课的姐姐急忙抱起他。卢七星称,女童父母外出打工了,家里爷爷奶奶要干农活,所以这个女童才带着弟弟上课的,也因营养跟不上,所以小男孩的头看起来比较大…… “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你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的仅仅是这些吗?铭记昨日艰辛珍惜今天幸福三读课文—
品味生动的描写 1、摘抄文中描写生动的语句
读出节奏、感情。
2、对你喜欢的句子互读互评。
3、说出喜欢的原因

品味语言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清凉,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品味语言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
我觉得文中的……词用
得好,好在……
我最喜欢文中的……,
因为它…… 你可以从描写方法、修辞手法、 对表达情感的作用等角度加以探究哦? 合作探究—品味情韵、咀嚼情感 (肖象描写)第8段:谁说这树太高…...心里却是美滋滋的。(动作、心理描写)第10段:小河边,湿润,清凉,朦胧,宁静,
充满诗情画意(景物描写)第11段:想像太阳是肉做的鲜红的大樱桃(心理描写)第12段:吃到一个豆,满心香(心理描写)第13段:吃包子吃的肚皮滚圆我来举例探究主旨(1)本文重点写到抢柳叶儿吃,你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这在当时是件“极苦的事”还是“最乐的事”??为什么?答: 最乐的事情,因为那时的我还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全家面临的处境。但在今天看来,这种乐的滋味是何等苦涩啊。探究主旨(2)“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我的“乐”主要体现在哪里?爬树逞能之乐?抢摘柳叶儿之乐? 饱吃柳叶儿之乐? 4.作者对“柳叶儿”具有何种感情??3.柳叶儿的滋味是如何的?苦中带涩一种特殊的感情探究主旨以“童年”为话题说一说。
提示:
1、我的童年小故事。
2、我与作者比童年。
3、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语言训练:拓展延伸:
请你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你的爷爷或奶奶,了解他们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相关链接 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小的时候,我是那么馋!刚抽出嫩条还没打花苞的蔷薇枝,把皮一剥,我就能吃下去;刚割下来的蜂蜜,我会连蜂房一起放进嘴巴里;更别说什么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罗。所以,只要我一出门儿,碰上财主家的胖儿子,他就总要跟在我身后,拍着手、跳着脚地叫着:“馋丫头!馋丫头!”羞得我连头也不敢回。
吃那些没收进主人家仓房里的东西,我还一次也没有被人家抓到过。倒不是因为我的运气格外好,而是人们多半并不想认真地惩罚一个饥饿的孩子。可有一次,我在财主家的地里掰玉米棒子,被他的大管家
发现了,他立刻拿着一根又粗又直的木头棒子,毫不留情地紧紧向我追来。……
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苋、灰灰菜、野葱……最好吃的是荠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啊!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煞似地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去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色的云朵。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选自张洁《挖荠菜》放飞心灵学习了这篇文章以及读了张洁《挖荠菜》片段,你最想对今天的同龄人说点什么?
时光已流逝,抹不去苦涩的记忆;柳叶又抽芽,牵动着如歌的情思。同学们让我们记住柳叶的那个时代吧!珍惜现在的生活,用真正的幸福装点美丽的人生。
教师寄语盘点收获——巩固训练 1、 本文以 为线索,回忆了“我”童年时代 两件事,抒发了作者对柳叶儿特殊的感情。
2、文中用大段文字描写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快乐,其实是以“ ”衬“ ”表现了当时生活的艰难。
3、你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 。
4、你的补充是 。
谢谢观赏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