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第26课《小石潭记》课件(46张PPT)+音频文件1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第26课《小石潭记》课件(46张PPT)+音频文件1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6 17:09:16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柳宗元
(游记散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第26课
学习目标:
1、顺畅地诵读课文,掌握文意,积累常用文
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课文写景特点,揣摩借景写情的写法,
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重点)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难点)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说是《永州八记》之一。
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文学家 ,众体兼长,作品丰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东集》。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创作中最富艺术独创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记》等留存。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
《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时艰不可济,唐祚难振兴,谤毁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怀忧惧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永州八记》就写于此时。
写作背景: 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飞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huáng( )竹

清liè( )

卷石底以出( )
为坻( )
为嵁( )
参差披拂(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
往来翕忽( )

犬牙差互( )
quán
chí
kān
cēn cī
chù
cī hù
一、读课文,注意字音与停顿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 ,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解释下列“以”字的用法:
   是以谓之“文”也
   以君之力
以  以观沧海
   以虫草为林 
   以其境过清
因为

用来,来

因为
一词多义:
全石以为底

作为
成为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能够
可以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不可知其源
不可久居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向西
皆若空游无所依
在空中
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齿那样
动词作名词
如鸣珮环
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像蛇爬行那样
意动用法
心乐之
以……为乐(感到快乐)
潭西南而望
向西南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向西
竹林
以……为乐
特别
把、用
作为
弯曲

成为
水中高地
小岛
不平的岩石
随风飘荡
听到
砍伐
开辟
玉环
靠近
整个的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
下彻,影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又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往来迅速,好像在和游人互相逗乐。
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
好像
向下
穿透
映照
呆呆的样子
忽然
向远处游去
轻快敏捷的样子
好像
大约
在空中
逗乐
互相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爬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潭西南而
望,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其岸
势犬牙差互,不
可知其源。
像狗的牙齿
参差不齐
向西南方向
表修饰的连词
像北斗七星那样
曲折
像蛇那样
爬行
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能够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木,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够长时间停留,(我)于是记下了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坐潭上,四面竹
树环合,寂寥无
人,凄神寒骨,悄
怆幽邃。以其境过
清, 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环绕合抱

因为
过于
停留
于是
代词,代当时的情景
表顺承
离开
寂静寥落
使…凄凉
使…寒冷
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凄清
能够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同游者:吴武
陵,龚古,余弟宗
玄。隶而从者,崔
氏二小生:曰恕
己, 曰奉壹。
年轻人
跟随
作随从
翻译下列句子:
卷石底以出: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影布石上: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覆盖缠绕,摇动连缀,参差不齐,随内飘荡
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发现
小潭
潭中
景物
小潭
源流
潭中
气氛
三、诵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具体: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具体为: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整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清、澄。
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3、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溪身比喻成北斗七星,这是静止的,将溪水比喻成蛇,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4、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从小山岗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 听见水声,象人身上佩带的玉珮、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我 心里很喜欢它。于是砍伐竹子开出道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透明。潭由整块的石 头形成潭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小石礁、小岛屿、 小石垒、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 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什 么依靠都没有似的。阳光向下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 敏捷,好象跟游览的人逗乐。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身象北斗七星那样曲 折,水流象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淹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那石岸 的形势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包围着,静悄悄的没 有其他人,使人感到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 了。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呆得太久,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 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 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四、感悟情思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地处湖南和广州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柳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
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bì)痹(bì)”的程度。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一切景语皆情语
淡淡的 ,浓浓的 ,缓缓流淌出的是一首 的古典曲子。
浓郁的 、清雅的 ,融汇成一幅 的水墨画。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小石潭记
景清
全景
潭中景
潭上景
神凄
感受
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
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
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潭水:清澄 侧面描写
游鱼:不动远逝 动静结合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溪身:曲折婉蜒 岸势:参差不齐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幽静 孤凄悲凉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 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形象比喻
小 结
  本文以生动的笔法描写了小石潭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清孤寂的心境。语言简练、生动,刻画景物细腻、逼真。
(3)文中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训练
按原文填空。(如能默写,就更棒)
⑴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文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小石潭记
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记录同游者
隔、闻、伐、取、见
潭水:
游鱼:
清澄
侧面描写
动静结合
定点特写
移步换景
岸势:
溪身:
曲折蜿蜒
参差不齐
幽深冷寂凄清
寓情于景
形象比喻
1、推荐 “小石潭”:
请你根据小石潭的风景图片,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句旅游景点的广告语,对小石潭的景致作简要概括。
作业
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上与柳宗元邂逅,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他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结合写作背景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这一形式与作者展开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