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第4专题《逍遥游》ppt课件(2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第4专题《逍遥游》ppt课件(23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5 09:3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者:施耐庵逍遥游庄子心灵的追求之歌 《逍遥游》 《逍遥游》 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作者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并称“老庄”。把智慧、文明看成是社会动乱的原因,主张“绝圣弃智”,把社会理想寄托于“愚而朴”的蒙昧时代。他把随命运摆布作为最高的品德。庄子一方面宣扬如何养生、全身,一方面宣扬人生如梦、乐死恶生。为了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摆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参照注释,疏通文意翻译下面文段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做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做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翻译下面文段 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这样罢了。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在它上面就着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翻译下面文段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 《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翻译下面文段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译文: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方飞。翻译下面文段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译文: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勤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这是因为他)能认清自我表现与外物的分别,能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至了。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翻译下面文段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译文: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里遨游的人,他们需要还凭借呢?翻译下面文段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译文: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到郊郊野去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的人,头天晚上就要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归纳整理第一自然段:鲲鹏奋飞野马尘埃大舟、草芥蜩鸠嘲鹏远行者万物皆有所待写蜩和学鸠的故事为了说明什么?——蜩与学鸠以为自己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因此它们嘲笑鲲鹏。蜩和学鸠不是没有所待,而是必须凭借一点外力。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 
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蜩鸠
斥鴳鲲鹏小年   大年朝菌
蟪蛄
众人 冥灵
大椿
彭祖 作者提及了哪些人?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知效一官
行比一乡
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 以世俗之见自视
以出类拔萃自居
(蜩、学鸠、斥鴳)宋荣子
列 子 淡泊名利、犹有未树
超脱于世、犹有所待
(大鹏)未达逍遥之境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如何做到“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无己: 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无功: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无名:忘怀荣辱得失,褒贬任人。 你还能从此段中找出例子来说明吗?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远行备粮:越远准备越多。★庄子用行路备粮的比喻反驳,去得远,其凭借也须大;去得近,其凭借就小。老庄思想的积极意义:  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荣利,则能悠游自得。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不妨去向老庄寻一剂良药。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何看法? 然而,我们必须了解庄子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道行者,也非逃离现实生命的乌托邦理想的人。他的见解是基于人类无止境的餍欲与物化的倾向所引起发出来的;同时,鉴于个人的独存性已消失与被吞噬,遂于洞察人类的处境中安排自我的适性生活。没有这种感受的人,自然无法体会庄子。因而庄子哲学对于读者来说,能感受多少,他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他的看法是无法得到大众一致公认的,同样的一句话,有人会视如智慧之言,有人会以为是无稽之谈。事实上,庄子的哲学不是写给群众看的,庄子的说话也不是说给群众听的,他的声音有如来自高山空谷。 我们在哪些人的身上看到过这样的人格?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苏 轼: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老 子: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1、《谐》言鹏之物
汤问棘鹏之事写作特色2、蜩、鸠笑鹏——奚以之九万里
斥鷃笑鹏 ——奚适3、鹏——欲自由而不能的人
蜩鸠——无知而自大的人典籍说明史实印证寓言故事
想象 夸张 比 喻 读庄子书确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吱吱喳喳、跳跳跃跃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有如争吵不休的猴子。看他书中大鹏小鸟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对话,以及井底虾蟆的设喻,你会觉得他简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孤鸿远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从庄子哲学的恢宏气象看来,也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思想角度,从不拘限于枝枝节节,秋毫之末;但他并不抹杀精细的分析,否则就犯了《秋水》篇中所说的“自大视细者不明”的毛病。他往往从整体处观察事理,从各个角度作面面的透视。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  《逍遥游》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  《齐物论》 延伸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