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第1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34张PPT+音频文件1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届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第1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34张PPT+音频文件1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6 21:17:23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鱼我所欲 也《孟子》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第19课字词积累〖得兼〗
〖有甚于〗
〖苟得〗
〖恶〗
〖患〗同时得到。比……更重要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wù,厌恶,与“欲”相反。祸患,灾难。阅读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如使〗
〖何不用也〗
〖由是〗
〖是故〗
〖非独〗
〖勿丧〗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因此,由此可见。不仅仅。不丢掉。〖箪〗
〖豆〗
〖呼尔而与之〗
〖蹴〗
〖不屑〗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用脚踢。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阅读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万钟〗
〖何加〗
〖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有什么益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已〗
〖本心〗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以前。第一个“为”,介词,因为。第二个“为”,动词,接受。停止,放弃。天性,天良。通 假 字 1.故患有所不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与”通“欤”,语气词。“得”通“德”,感激。“辩”通“辨”,辨别。“辟”通“避”,躲避。整体感知 由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第一部分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的进一步论证。先正面再反面分析阐发自己的观点。 “所欲有甚于生者”中“所欲”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 “所恶有甚于死者”中的“所恶”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故患有所不辟”中的“患”指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非独贤者有是心”中的“是心”什么? 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善心。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第一层(从“一箪食”至“乞人不屑也”): 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 利忘义。“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失义。第二部分 第二层(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至“是亦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问,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相呼应,得出结论:人应该保有本心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方法技巧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开头用“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接着论证这个论点:
1.从正反两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因为有的东西比生更可贵,有的东西比死更可恶。 2.用事实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一箪食,一豆羹”虽然关乎生死,但是如果“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乞人”都会不屑一顾。对“万钟”的态度又用事实从反面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
3.对比论证。用“乡”与“今”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
4.比喻论证。一开始就用鱼和熊掌的比喻论对生与死的选择。 文中运用了许多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的句子,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全文翻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板书设计1. 鱼与熊掌—舍鱼取掌
生与正义—舍生取义 比喻论证正面反面要舍生取义的原因提出要舍生取义强调舍生取义是贤才所为2. 欲有甚于生 ——不为苟得
恶有甚于死 ——有所不辟
莫甚于生 ——何不用也
莫甚于死 ——何不为也3. 人皆有之
贤者勿丧 1.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生不得死行人弗受 乞人不屑至关生死义重于生列举事例、对比论证舍生取义2. 今有万钟受之 —— 乡为身死不受不辩礼义 为宫室之美为妻妾之奉为所识之得有何加焉
失其本心正 面反 面对比请你举一些“舍生取义”的例子,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小 结 孟子认为人天性是善良的,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