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地下森林断想张抗抗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
第十一课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散文鉴赏能力。
3.品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4.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教学目标 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从此以后,她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青年事
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
《隐形伴侣》,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示
了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运用细腻的精
神分析手法,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
后来在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任职,成为
专业作家。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
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作者简介一、初读课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划分层次。二、找出全文9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
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地下森林火山口地下森林火山口内的冷杉林 先自主学习后小组讨论:找出课文中描写地下森林的句子或段落,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作一些解释;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品味语言的四个角度:1. 褒贬词语的感彩。2. 字词的选用与锤炼。3. 不同句式的作用(语气的委婉与斩截)。4 .多种修辞方法的作用。一、褒贬词语的感彩 1.“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 3.“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试找出恰当的格言警句概括作者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这一道理。二、字词的选用与锤炼 它结下了沉甸甸的种子,便毅然跳进了峡谷的怀抱,献身于那没有阳光的“地下”。 如把“跳进”一词换成“走进”或“跌进”,把“献身”一词换成“投身”好不好?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三、不同句式的作用 也许为它所感召,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它们勇敢的种子,都来了。不是出于怜悯,而是为了试一试大自然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强。 如果把“也许”一词换成“因为”,把“不是”,“而是”换成“也许是” “也许是”,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1) 拟人: 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样作样地头。四、多种修辞方法的作用(2) 排比: ▲ 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说明树的品种之多) ▲ 一粒,几十粒,几百粒…… (说明树的种子数量之多,源源不断。) ▲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棣,橘黄的杨,火红的枫。(3) 反复: ▲ 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 (说明经历了漫长岁月。 直接反复和间接反复同时运用。) (说明地下森林的大家族,色彩斑斓,也说明昔日幽暗单色的峡谷现在变得五彩缤纷。)(4) 对比: ▲ 那莽莽群峰和高高天庭上震荡的回声 /在我的脚下发出簌簌的响声。
▲ 粗壮的双臂 伟岸的成材 / 干枯 得意 (把地下森林和小草进行多角度的对比。 从形象、声音到神情。) ▲敬仰 钦佩 毅然 献身 / ▲ 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 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 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探,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把地下森林和阳光对待不幸的峡谷的态度进行对比。)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 抒情散文,是用有情的笔调写成的;说明性文章是用理性的客观的笔调写成的。 ★ 抒情散文中处处充满鲜活的生动的形象;说明性文章无须执著于描写生动的形象。 ★ 抒情散文采用“焦点关注”,即突出重点不及其余;说明性文章要全面介绍。 ★ 抒情散文的语言是富有文采的,句式富于变化;说明性文章要求平实、准确。 ★ 抒情散文描写时不要求准确无误;说明性文章要求准确地说明,常使用数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