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伤仲永一个被摧毀的天才第一课时1.为下列生字注音。
隶 扳 谒 泯
称 卒 预习与交流 (lì) (pān) (yè) (mǐn)
(chèn) (zú)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链接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预习与交流 文体链接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整体感知2.积累实词
(1)世隶耕:
(2)尝:
(3)养父母:
(4)立就: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稍稍:
(7)环谒:
(8)邑人:
(9)泯然:
(10)卒之为众人:
(11)且为众人:
(12)固众人:
(13)彼其: 属于。
曾经。
赡养 。
完成。
全乡。
渐渐。
四处拜访。
同县的人。
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最终;常人。
尚且。
本来。
他 。整体感知3.解释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解释下面加粗文言字词的古今义。
(1)或以钱币乞之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得为众人而已耶
“扳”通“攀”,牵,引。
古义:有时,有人;今义:或许。
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古义:常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整体感知5.解释下面加点的一词多义的文言词
(1)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诗以养父母:
其如是,孰能御之:
(4)并自为其名: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并自为其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6)宾客稍稍宾客其父: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自己
从
听说
名声
他的
假如
连词,并且
副词,全,都
名词,名字
动词,说出
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名词,客人
整体感知 (7)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8)父利其然也:
泯然众人矣:
(9)贤于材人远也:
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受于人者不至也:
(10)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卒之为众人:
(11)今夫不受之天:
夫起大呼: 动词,完成。
动词,从事,做。
代词,这样。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介词,比。
介词,到。
介词,在。
动词,作为。
动词,成为。
动词,成为。
名词,丈夫。
名词,丈夫。 整体感知 (12)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邑人奇之:
或以钱币乞之:
余闻之也久:
于舅家见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
代词,书写工具。
人称代词,他,仲永。
代词,仲永写的诗。
代词,他,仲永。
代词,仲永的诗。
代词,仲永的事。
代词,他,仲永。
助词,的。
兼词,之于。
整体感知 6.找出下面词类活用的字并解释
(1)即书诗四句: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邑人奇之:
(4)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
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整体感知 7、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家里)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上天赋予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拓展延伸积累与勤奋有关的名言: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天才不是别的,而是辛劳和勤奋。——比丰
勤奋和智慧是双胞胎,懒惰和愚蠢是亲兄弟。——民谚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伤仲永一个被摧毀的天才第二课时整体感知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本文讲述了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其父不使学,最终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2.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三个阶段。(1)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就“啼哭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等。
(2)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3)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3、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深层探究 1、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根本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
2、通过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语言品析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练生动、精当传神,请在文中找出例句并加以赏析。
1.“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2.“父利其然也”: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环谒”把方仲永父亲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4.“不使学”: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写法探究1.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详写这一阶段,是为更好地突出中心,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的“不使学”造成的,从而更加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本文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它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是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伤叹。
3.本文哪些内容叙事,哪些内容为议论?这样安排有什么效果?
本文先叙事后议论,最后一段为议论,前面几段都是叙事。叙为议服务。议论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作者的人才观。 板书设计 伤仲永
(叙 事) (议 论)
神童(扬) 详写 先
扬
不使学 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后
泯然众人(抑) 抑 拓展延伸题目:成才的关键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辩论赛5 伤仲永
名校讲堂
1.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2.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2)古今异义
①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文章内容、语句方面的条理)
②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③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④泯然众人矣(古义: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3)一词多义
【自】①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①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②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然】①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②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于】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介词,向);②于舅家见之(介词,在);③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介词,从)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父异焉(对……感到诧异)
父利其然(以……为利)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②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
3.主题解说
本文通过方仲永由聪明变为平庸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的关系,强调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
4.重点突破
(1)方仲永的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直接原因是“不使学”。根本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难点攻克
叙事部分有详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能初露写得这样详细?
提示: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的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一手造成的,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6.结构图解
7.学法点津
文言句子的翻译
文言句子的翻译是中考常见考点,文言文翻译须做到“信”“达”“雅”,即准确、通顺、规范。
【典型例题】翻译“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参考答案】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见过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技法点睛】文言文翻译“五字法”:①留:国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②替:用现代汉语词汇替代文言词;③调:调整倒装句等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④补:补充句中省略的部分;⑤删:删掉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世隶耕( ) 或以钱币乞之( ) 日扳仲永( )
环谒( )于邑( )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 泯然众人矣(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世隶耕( ) (2)未尝识书具( )
(3)称前时之闻( ) (4)固众人( )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6)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3.下面各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能称前时之闻 余闻之也久 B.未尝识书具 即书诗四句
C.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借旁近与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4.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先/人还家 B.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D.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5.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仲永的父亲“不使学”,使仲永由“天才”变为“众人”,右边漫画中的小女孩呢?她与仲永命运大相径庭,你认为她最后能成为“天才”吗?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南宁中考)5月18日,一个9岁男孩因写了几首“神奇”小诗,一夜爆红网络,随后,媒体的过度关注与热捧,给“小诗人”带来了极度的困扰和烦恼,“小诗人”说:“我再也不写诗了。”有关“小神童”的成长问题,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为此,班里开展主题为“拒绝烦恼,健康成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活动。
(1)【观点论辩】媒体对“小诗人”的过度关注和热捧,有人认为这是“捧杀”,会毁了孩子的前程;也有人说出名要趁早。你怎么看?说说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字数在8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事链接】下图与初中教材里的一则文言故事有关,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字数在6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联征集】结合两则材料,选择下面的一副对联,续写完整。
上联:少壮不经勤学苦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贤才何须蝇蝇小利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02课内精读
阅读《伤仲永》,完成下面的题目。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即书诗四句( ) (2)父异焉( )
9.翻译下列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方仲永由五岁时的奇才初露,到少年时的“________________”,再到二十岁时的“____________”,完全是因为父亲“________”,由此可见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1.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闻之也久”一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B.仲永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得成就。
C.文中“受之人”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天”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D.“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03类文阅读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①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 ①荻:芦苇秆。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太夫人以荻画地( )
(2)及其稍长( )
(3)或因而抄录(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就本文而言,欧阳修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智慧背囊
中考满分作文精美语段
1.爱读书,是一种美德。世界上有大成就的人,对人类有特殊贡献的人,几乎都是爱读书的人。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人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2.阅读名著会让我们受益无穷。阅读名著既可以积累知识,又能提升素养;阅读名著既可以丰富情感,又能够陶冶情操;阅读名著既可以拓宽视野,又能够提高能力;阅读名著既可以积累语言,又能够严密思维;阅读名著既可以启迪智慧,又能够塑造性格。
3.我要飞,我要飞得更高,我要飞得更远。我要像海绵一样,吸收更多的知识,让自己强壮起来,让自己充实起来,让我的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请相信我,在不久的将来,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4.当婴儿的啼哭声渐渐远去,当蛋糕插上第十二根彩色的蜡烛,当除夕声再度“铃声”响过,我似乎又长大了一点,但我依然是小小的我、不懂事的孩子。
小小的我,对全世界任何东西都充满了好奇。一只蜻蜓误认为我的手臂是木头,迎了上去,我惊叹;风雨过后,天空架起一道七色的彩虹,我惊叹;小鸟欢快地飞过树梢,叽叽喳喳地叫着,我惊叹;狂风暴雨将一棵年轻的小树连根拔起,我惊叹;汽车在奔驰,两边的树木飞一般地倒退,我惊叹……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
5.十五岁,活力四射的年龄,可以轻狂的岁月。十五岁的我们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青春的光芒,活力的光芒。在我们的身上可以找到活力与热情,活泼与开朗。只要青春有的,我们都有。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十五岁的我们就像初升的太阳,永远闪耀着活力的光芒,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前程一片光明,我们给世界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希望。
我们是谁?我们是初升的太阳。
(《小小的我》)
文言文对照翻译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 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
金溪县平民方仲永,(家里)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还)不曾认识书写的文具,(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
求之①。父异焉,借旁 近与之②,即书诗 四句,并自为①其名。其
这些东西。(他)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居家借来(文具)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上自己的名字。他的
诗以①养父母、收族为 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
诗以奉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主旨,传送给全乡的读书人观赏。从此,(人们)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立刻
就,其文 理皆有可观者。邑(yì)人 奇之,稍稍宾客 其父,或以②钱币乞之。
能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之处。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人,不使 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却)不让(仲永)学习。
[实词]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隶,属于。生:生长。年:岁。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啼:放声地哭。异:对……(感到)诧异。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与:动词,给。书:写。养:奉养。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秀才:这里泛指读书人。观:观赏,阅读,欣赏。指:指定。就:完成。文理:文采和道理。邑人:同县的人。奇:对……感到惊奇。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或:有的人。币:财货。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利其然:以此为有利可图。扳:通“攀”,牵,引。环谒:四处拜访。环,四处。谒,拜访。学:学习。
[虚词]尝:曾经。焉:兼词,于之,对这。之:①代工具,②代仲永。为:①动词,这里指题写。以:①介词,把;②介词,用。一:全。自是:从此。是,代词,此。立:立刻,立即。可:值得。稍稍:渐渐。
[句式]不使学:“不使之学”的省略,之,代指仲永。
余闻之①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huán)家,于舅家见之②,十二三矣。令
我听说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请(他)
作诗,不能称(chèn)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作诗,(他作出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传闻的名声相当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乡,再次到舅舅家,问到方仲永的情况。
曰:“泯(mǐn)然众人矣。”
(舅舅回答)说:“(他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实词]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先,对死者的尊称。令:请。称:相当。闻:名声。问:询问。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
[虚词]也:语气助词,起舒缓语气和停顿作用。于:介词,在。之:①代指第一段所提之事。②代指方仲永。自:从。复:再。焉:代词,指方仲永的情况。
[句式]还自扬州:为“自扬州还”的倒装。
王子曰:仲永之①通悟,受之天也①。其受之天也②,贤①于①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我(要)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先天禀赋,远远胜过(其他)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平庸无奇的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③。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②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就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具有)先天禀赋,这样有才能,不接受后天学习,尚且成为平庸的普通人;
今夫(fú)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至于那些没有先天禀赋,本来(就是)平庸的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学习,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实词]王子:王安石的自称。通悟:通达聪慧。受:承受。材人:有才能的人。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天、人对举,一指先天的禀赋,一指后天的教育。彼其:他。众人:普通人。已:止。贤:①胜过,超过;②有才能。
[虚词]之:①结构助词“的”。于:①介词,比。矣:语气词。卒:副词,表示事情经过一段发展变化后,最终出现了某种结果。相当于“最后”“最终”“终于”等。则:连词,相当于“就是因为”“是”等。且:连词,常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衬托,以引起下文的推论。相当于“尚且”。夫:语气词,表示要发表议论,可译为“至于”“再说”。固:副词,本来。得:能够。耶: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也:①③表示肯定语气,②舒缓语气。
[句式]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
参考答案:
1.lì qǐ pān yè yì chèn mǐn
2.(1)属于 (2)曾经 (3)相称,相当 (4)本来 (5)通“攀”,牵,引 (6)聚
、团结 3.D(解析:A项“闻”意思分别为“名声”“听”。B项“书”第一个作名词,指笔墨纸砚;第二个作动词,写。C项“自”分别解释为“自己”和“从”。D项“之”都作代词用。)
4.D(解析:A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从先人/还家;B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其文理/皆有可观者;C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5.(1)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主旨,传送给全乡的读书人观赏。 (2)(他)最终成为平庸无奇的人,就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6.不能,仲永因为荒废学业而成为普通人,可小女孩的父母不根据其兴趣和爱好,盲目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使孩子失去学习兴趣,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这样的孩子最终也将成为“众人”。
7.(1)示例一:我认为是“捧杀”,因为媒体的国度关注和热捧已经给“小诗人”带来了极度的困扰和烦恼,“小诗人”不愿写诗了,又一个“方仲永”式的悲剧。示例二:出名趁早是急功近利的行为。一则会揠苗助长;二则小孩子的心智没有成熟,会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让孩子过早出名并不是明智之举。 (2)示例:神童“仲永”,五岁便可指物作诗,才华出众,因后天自己学习和被父亲当作挣钱工具而沦落成为一个普通人。 (3)老来方悔读书迟 学子定当孜孜以求
8.(1)书写 (2)对……感到诧异
9.(1)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先天禀赋,远远胜过(其他)有才能的人。
10.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不使学
1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2.C(解析:C项应为:文中的“受之人”是指后天所受的教育,“受之天”是指先天得到的,即天赋。)
13.(1)用 (2)渐渐 (3)有时
14.(1)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2)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学习。
15.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16.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参考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文章。到他年龄渐渐大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闾里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以致达到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读书。从小写的诗、做的文章,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 伤仲永
精彩开篇词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语气。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翻译这篇文言文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诫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隶(lì) 扳(pān) 谒(yè) 泯(mǐn) 称(chèn) 卒(zú)
2.作者链接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关于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面划线的实词。
(1)世隶耕:(属于。)
(2)尝:(曾经。)
(3)养父母:(赡养。)
(4)立就:(完成。)
(5)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6)稍稍:(渐渐。)
(7)环谒:(四处拜访。)
(8)邑人:(同县的人。)
(9)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10)卒之为众人:(最终,常人。)
(11)且为众人:(尚且。)
(12)固众人:(本来。)
(13)彼其:(他。)
3.解释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4.解释下面划线文言字词的古今义。
(1)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时,有人;今义:或许。)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3)得为众人而已耶(古义:常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5.解释下面加点的一词多义的文言词。
(1)并自为其名:(自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
(2) 余闻之也久:(听说。)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3)其诗以养父母:(他的。)
其如是,孰能御之:(假如。)
(4)并自为其名:(连词,并且。)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副词,全,都。)
(5)并自为其名:(名词,名字。)
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6)宾客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7)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动词,完成。)
蒙乃始就学:(动词,从事,做。)
(8)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9)贤于材人远也:(介词,比。)
环谒于邑人:(介词,到。)
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受于人者不至也:(介词,被,引出动作的对象。)
(10)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作为。)
卒之为众人:(动词,成为。)
(11)今夫不受之天:(指示代词,那些。)
夫起大呼:(名词,丈夫。)
(12)忽啼求之:(代词,书写工具。)
借旁近与之:(人称代词,他,仲永。)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仲永写的诗。)
邑人奇之:(代词,他,仲永。)
或以钱币乞之:(代词,仲永的诗。)
余闻之也久:(代词,仲永的事。)
于舅家见之:(代词,他,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受之天:(兼词,之于。)
6.找出下面词类活用的字并解释。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7.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交流点拨】金溪平民方仲永,(家里)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上天赋予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四、拓展延伸
积累与勤奋有关的名言: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天才不是别的,而是辛劳和勤奋。——比丰
勤奋和智慧是双胞胎,懒惰和愚蠢是亲兄弟。——民谚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探讨一下他是怎样由一个天才沦为庸才的。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交流点拨】本文讲述了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其父不使学,最终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2.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交流点拨】三个阶段。
(1)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就“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等。
(2)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3)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3、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二)深层探究
1、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直接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根本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
2、通过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交流点拨】“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语言品析
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练生动、精当传神,请在文中找出例句并加以赏析。
(教师范例: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忽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交流点拨】1.“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2.“父利其然也”: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环谒”把方仲永父亲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4.“不使学”: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四)写法探究
1.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交流点拨】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详写这一阶段,是为更好地突出中心,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的“不使学”造成的,从而更加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本文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它有什么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这是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伤叹。
3.本文哪些内容叙事,哪些内容为议论?这样安排有什么效果?
【交流点拨】本文先叙事后议论,最后一段为议论,前面几段都是叙事。叙为议服务。议论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作者的人才观。
三、板书设计
伤仲永
(叙 事) (议 论)
神童(扬) 详写 先
扬
不使学 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后
泯然众人(抑) 抑
四、拓展延伸
开展辩论赛
题目:成才的关键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