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导学案+课件+word版习题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导学案+课件+word版习题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6 21:50:19

文档简介

7 最后一课
名校讲堂
1.词语积累
郝叟(hǎo sǒu) 懊悔(ào) 强迫(qiǎng) 哽咽(gěng yè) 踱步(duò) 挟着(xié)
2.走近作者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写实派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小弗洛蒙特和大黎斯雷》等,短篇小说《柏林之围》等。
3.写作背景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停战条约: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之大部给德国;并赔偿50亿法郎,在赔款付清之前,承担德军驻法军费。
4.主题解说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5.重点突破
(1)本文题目是“最后一课”,作者为何要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情形?
提示: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情形,烘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爱国主义主题,也为刻画小弗郎士的性格特点作了巧妙的铺垫。
(2)结合文章内容,概括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
提示:韩麦尔先生严厉而和蔼,热爱法语,热爱祖国,是一个恪尽职守的爱国志士。小弗郎士是个天真幼稚、善良勇敢、有自尊心、有自制力、很热爱自己的祖国的孩子。
6.难点攻克
(1)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①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穿故事情节的线索作用。作者通过他的行踪将普鲁士兵的操练、镇公所的布告牌和小镇里的学校等几个相互关联而又彼此分离的场面串联起来;②小弗郎士在文中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作者选择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感受,这种写法,更能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一句中“监狱”“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怎样理解全句的意思?
提示:“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民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
7.结构图解
8.学法点津
分析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主要作用有:①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性格等。
【典型例题】“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一句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请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交代了这里已被异国军队占领的社会背景,揭示了“最后一课”这场悲剧的社会根源。
【技法点睛】交代(渲染)了……揭示……(主题)。
 01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xié(  )持  hǎo(  )叟  chà(  )异
qí(  )祷 jiè(  )尺 惩罚(  )
踱步(  ) 哽咽(  ) 膝头(  )
2.选词填空。
(1)想起这些,我多么________(痛心 懊悔 悔恨)!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
(2)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________(庄严 严肃 肃穆)的气氛。
(3)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________(温和 柔和 温柔)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4)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________(忠诚 忠心 忠实)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________(谢意 敬意 敬爱)。
3.破折号常见的用法有以下几种: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音延长;C.表示说话的中断或停顿;D.表示意思的递进;E.表示语意的转折。判断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1)“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
(2)“放学了,——你们走吧。” ()
(3)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
4.下面一段有关小说《最后一课》赏析的文字中,画线的句子是病句,请修改。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
(3)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
6.依照下面例句的句式,以“爱国”为话题,再写两个句子,要求引用两句诗词名句。
例句:爱国是什么?爱国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盐城中考)学校正开展“传统文化伴我成长”的语文实践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活动一】文化论坛。活动中,大家对习近平总书记就古代经典的一番讲话展开了热议。
新闻链接: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参观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谜语擂台。团委组织猜谜语擂台赛,你看到了下面的三个谜面,请选择其中的两个,猜出谜底。
    图1            图2            图3
图________,谜底________;图________,谜底________。
(3)【活动三】精品点评。阅读下面材料,根据画线文字,简要说说你在表达技巧上学到了什么。
在央视《星光大道》的一期节目中,面对最后一关的两位选手,嘉宾梁宏达点评说:“我想做一下比较,3号的歌就像老家东北小烧一样,喝下以后浑身发热;6号的歌跟你老家山西杏花村汾酒一样,刚入口时挺棉的,但是后劲挺大。如果说3号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6号就是‘洞庭波涛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2课内精读
阅读“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至结尾,完成下面的题目。
8.选段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对韩麦尔先生的刻画,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果结尾处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好不好?应怎样理解“放学了,——你们走吧”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3类文阅读
最后一课
老舍
铃声,对一个做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抖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地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打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点的把泪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地,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像他们或者能够得到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地追着他。极快地,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槛,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12.韩麦尔先生“最后一课”的课堂气氛很静,祁瑞宣老师“最后一课”的课堂气氛也很静。两个国度,不同的时代,为什么课堂上气氛如此相似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里“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祁瑞宣老师“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这两位老师的表现为何如此相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你谈一谈你对文中“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智慧背囊
优美文章精彩语段集锦
1.记忆像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 ( 郭敬明《左手倒影,右手年华》)
2.叶,已在纷纷告别。如一滴又一滴的泪淌落,各自划出最美的一条弧线。泪干时,树就睡了。离去,是秋的主题。 ( 柴璐 )
3.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
(钱钟书《围城》)
4.年轻时,我的生命有如一朵花——当春天的轻风来到她的门前乞求时,从她的丰盛中飘落一两片花瓣,她你从未感到这是损失。现在,韶华已逝,我的生命有如一个果子,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分让,只等待着将她和丰满甜美的全部负担一起奉献出发。
(泰戈尔《年轻时,我的生命有如一朵花》)
参考答案
1.挟 郝 诧 祈 戒 chéng duó gěng xī 
2.(1)懊悔 (2)严肃 (3)温和 (4)忠诚 敬意
3.(1)C (2)D (3)A 
4.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 
5.(1)拟人 (2)比喻 (3)反复 
6.示例:爱国是什么?爱国是陈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爱国是什么?爱国是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7.(1)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和发扬,青少年的成长就缺少营养丰富的文化食粮,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就会有所缺失。
(2)图1岩;图2:老舍;图3:新浪 (3)示例:在说话或写作中要恰当地引用诗文名句,使语言富有内涵和美感。 
8.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将要代替法语。钟声、号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对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9.韩麦尔先生表现出来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我”觉得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极为高大,表现了“我”对老师的尊敬、热爱。 
10.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痛恨侵略者,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 
11.不好。此时的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用手势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内心的极度悲愤,倾注了他热爱祖国、怨恨侵略者的思想感情。 
12.两篇文章的主题相同,都是写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悲愤的生活,课堂气氛都是肃静、庄重的。 
13.做亡国奴的苦痛使祁瑞宣老师失去了平日里的镇静,他痛苦得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了。 
14.两位老师经历着一样的亡国之痛,有一样的爱国情感。 
15.“民族的春花”指学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亡了,祖国未来的花朵也将枯萎,我们的祖国也将失去对未来的希望与发展。
7 最后一课
精彩开篇词
同学们,当中国申奥成功、足球圆梦、加入世贸那一个个伟大的时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拥有着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
学习目标
1.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写法。
2.了解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突出主题的方法。
3.感受小说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郝叟(hǎo sǒu) 懊(ào)悔 字帖(tiè) 强(qiǎng)迫
踱(duó)步 哽咽(gěng yè) 惩罚(chéng fá)
祈祷(qǐ dǎo) 诧异(chà yì) 挟(xié)着
2.解释下面词语。
哽住:声气阻塞。
踱:慢步行走。
捂: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惩罚:严厉地处罚。
征发: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财物。
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诧异:惊奇。
宛转:(说话)温和而曲折(但不失本意);(歌声、鸣声等)抑扬动听。
责备:指责过失。
视察:上级到下级单位检查工作。
督学:旧时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
思量:这里是考虑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布告:(机关、团体)张贴出来通告群众的文件。 
3.作者链接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4.背景链接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5.文体链接
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环境的种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叫“最后一课”?从文中找出依据。
【交流点拨】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据此将文章分为哪几个阶段?
【交流点拨】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开端。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上学路上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上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我真永远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上课中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后
3.作者通过写“我”的见闻、感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交流点拨】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人物赏析
1.赏析小弗郎士的形象
从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第一阶段:
⑴“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小弗郎士怕提问。
⑵觉得“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第二阶段: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小弗郎士心情怎样?
【交流点拨】平时上课:(1)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2)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3)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最后一课: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小弗郎士的心情:疑惑、诧异。
第三阶段: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找出有关语句并加以分析。
⑴“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交流点拨】这句话,单独成段,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2)“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交流点拨】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3)“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连头也不敢抬起来”。
【交流点拨】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4)“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
【交流点拨】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5)“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交流点拨】这个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第四阶段:
1.“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交流点拨】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表现了小弗郎士的悲愤、懂事
2.小结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交流点拨】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名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使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萌醒。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1)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些描写分别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这特别的打扮表达韩麦尔先生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和对祖国故土无比热爱。“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痛苦至极。
动作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个动作,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书写这几个大字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语言描写:“‘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表现他说话断断续续,更能体现出他内心复杂的情绪,说明其悲愤的感情已经强烈到极点了。
2.请概括韩麦尔老师的形象。
【交流点拨】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情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以及战胜敌人的执著信念。
3.“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请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交流点拨】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没有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他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其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他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总之“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其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三、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1~6) 幼稚、怕提问
课上(发展11~23) 难受、懊悔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24~29)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四、拓展延伸
请你根据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对对联。
小弗郎士:曾经贪玩,曾经怕师,竟想逃课看操练;
【交流点拨】如今悔恨,如今怜师,方悟苦学爱祖国。
韩麦尔先生:身为师之表率,严格要求,一心一意教母语;
【交流点拨】生当国之将亡,悲愤难抑,一字一句是爱国。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除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还具有哪些艺术魅力呢?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语言品析
1、“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它表达了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士兵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表达了小弗郎士对侵略者禁止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以及极端愤慨和讽刺。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这是一个隐喻用“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用“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一致,打败敌人,获得民族的解放。亡了国当了奴隶,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与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为什么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交流点拨】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的爱国感情的表现,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二)手法探究
1、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并分析它所起的作用。
【交流点拨】“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的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交流点拨】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句中的描写的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之情以及其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2、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段,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3、这篇小说叙述故事采用第几人称?用这种人称叙事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我”起线索作用,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带出“最后一课”的有关事情;利于刻画人物,“我”是文中的主人公之一,以第一人称叙述,可以直接描写“我”的心理,表现“我”在最后一课的思想变化;给读者更亲切、真实的感受。
4、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请列举两处并简析其作用
【交流点拨】(1)郝叟老头和镇上的人及韩麦尔先生言行的前后对比,从侧面突出阿尔萨斯人民对自己过去行为的懊悔和失去国土的悲痛之情。
(2)小弗郎士以前逃学、上课不认真与最后一节课认真细心对比,突出小弗郎士有不懂事变得懂事,他逐渐有了朦胧的爱国之情,产生了对普鲁士兵的憎恶和对自由的向往。
5、这篇小说在选材方面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板书设计
环境描写
第一人称 写作技巧
对比
以小见大

四、拓展延伸
以爱国为主题的名人名言
1.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来
2.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徐特立
3.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4.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
5.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6.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7.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华罗庚
课件26张PPT。最后一课
都 德第一课时爱祖国语言护祖国尊严预习与交流1.请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郝叟( ) 懊( )悔 字帖( )
强( )迫 踱( )步 哽咽( ) 惩罚( ) 祈祷( )
诧异( ) 挟( )着
hǎo sǒu ào tiè
qiǎng duó gěng yè
chéng fá qǐ dǎo
chà yì xié预习与交流2.解释下面词语。
【哽住】
【踱】
【捂】
【惩罚】
【征发】
【祈祷】
【诧异】
【宛转】
【责备】
【视察】 【督学】
【思量】
【喧闹】
【布告】
声气阻塞。
慢步行走。
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严厉地处罚。
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财物。
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惊奇。
(说话)温和而曲折(但不失本意);(歌声、鸣声等)抑扬动听。
指责过失。
上级到下级单位检查工作。 旧时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
这里是考虑的意思。
喧哗热闹。
(机关、团体)张贴出来通告群众的文件 作者链接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预习与交流背景链接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关于小说1、概念: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2、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3、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5、环境的种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6、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整体感知1.为什么叫“最后一课”?从文中找出依据。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据此将文章分为哪几个阶段?
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阶段(一) (1~6)序幕。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上学路上
(二)(7~10)开端。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上课前
(三)(11~23)发展。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 ──上课中
(四)(24~29)高潮和结局。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后整体感知3.作者通过写“我”的见闻、感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弗郎士形象1.从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第一阶段:
⑴“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小弗郎士怕提问。
⑵觉得“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小弗郎士形象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小弗朗士心情怎样?
平时上课:⑴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2)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3)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最后一课: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小弗郎士心情:疑惑、诧异 。
小弗郎士形象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
⑴“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段,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2)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3)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连头也不敢抬起来。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小弗郎士形象

(4)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5)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个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表明小弗郎士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小弗郎士形象

第四阶段:
1.“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2.小结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的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使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萌醒。 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表现了小弗郎士的悲愤、懂事 。韩麦尔形象1.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些描写分别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外貌描写:“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这特别的打扮表达韩麦尔先生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和对祖国故土无比热爱。“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痛苦至极。 韩麦尔形象动作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个动作,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书写这几个大字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语言描写:“‘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表现他说话断断续续,更能体现出他内心复杂的情绪,说明其悲愤的感情已经强烈到极点了。2.请概括韩麦尔老师的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情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以及战胜敌人的执著信念。韩麦尔形象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请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没有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他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其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他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总之“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其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板书设计 最 后 一 课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1~6) 幼稚、怕提问 课上(发展11~23) 难受、懊悔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24~29)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拓展延伸 曾经贪玩,曾经怕师,竟想逃课看操练 如今悔恨,如今怜师,方悟苦学爱祖国。 身为师之表率,严格要求,一心一意教母语 生当国之将亡,悲愤难抑,一字一句是爱国 根据课文内容,请分别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拟写下联。最后一课
都 德
第二课时语言品析1、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它表达了什么感情?
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士兵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表达了小弗郎士对侵略者禁止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以及极端愤慨和讽刺。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这是一个隐喻用“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用“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一致,打败敌人,获得民族的解放。亡了国当了奴隶,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与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为什么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的爱国感情的表现,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手法探究(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并分析它所起的作用。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的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句中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之情以及其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手法探究(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段,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手法探究这篇小说叙述故事采用第几人称?用这种人称叙事有什么作用?
第一人称;“我”起线索作用,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带出“最后一课”的有关事情;利于刻画人物,“我”是文中的主人公之一,以第一人称叙述,可以直接描写“我”的心理,表现“我”在最后一课的思想变化;给读者更亲切、真实的感受。
本文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请列举两处并简析其作用
(1)郝叟老头和镇上的人及韩麦尔先生前后言行的对比,从侧面突出阿尔萨斯人民对自己过去行为的懊悔和失去国土的悲痛之情。
(2)小弗郎士以前逃学、上课不认真与最后一节课认真细心对比,突出小弗郎士由不懂事变得懂事,逐渐有了朦胧的爱国之情和对普鲁士兵的憎恶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篇小说在选材方面有什么特点?
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板书设计环 境 描 写 第 一 人 称 对 比 以 小 见 大 写 作 技 巧 拓展延伸以爱国为主题的名人名言。
1.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2.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徐特立
3.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4.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
5.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6.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7.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华罗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