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16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讲义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晚清时期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抗争和探索救国之路的时期,逐渐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
具体表现:
1.政治上: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被迫融入西方条约体制;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洋务派地方汉族官僚崛起,冲击了清朝中央集权。
2.经济上: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推动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冲击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推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拉开了中国近代化序幕,也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3.思想文化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西学东渐风潮兴起,主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并未付诸实践;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指导下开展洋务运动。
4.社会生活: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西方生活方式传入并与中国社会生活碰撞交融;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礼仪受到冲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课标要求:
1.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层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近三年的全国和地方高考题:
年份 试卷 考点
2024 广东卷 晚清外交主权意识增强
辽吉黑卷 左宗棠巩固新疆统一的措施
浙江卷 洋务运动
全国甲卷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的经济影响
2023 湖北卷 洪秀全(历史解释)
海南卷 轮船招商局发展
福建卷 晚清通商口岸的工业发展
广东卷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2022 北京卷 瓜分中国的狂潮
湖北卷 史学研究方法;史料价值,洋务运动
广东卷 洋务运动
重庆卷 《马关条约》增开口岸
高考命题趋势:
一是抗争的史实:各阶层的努力措施及其局限;二是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高考备考建议:
1.重点关注:边疆危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租借地与势力范围、外交近代化、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纲领、影响;洋务运动的活动及评价;戊成变法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口号、意义。
2.注意: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及与西方近代化的比较,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与西方的工业化及政治民主化的内容有不同的特点。
时空坐标及主要内容线索:
教学内容:
考点1:太平天国运动
考点2:洋务运动
考点3: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考点4: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学过程:
考点1:太平天国运动
(一)爆发的原因
材料一 “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旧税捐更重,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 满洲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国之人贫穷也。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是使我中国之英俊抑郁而死也。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材料三 1846至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都连续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两广地区也是水、旱、蝗灾不断。人祸天灾,使人民陷入失业、破产、饥饿、死亡的困境。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洪秀全(1814—1864)在多次科举考试失败落第后极端失望,他无意中得到了《劝世良言》(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洪秀全受其启发,创立拜上帝教,假说自己是上帝次子,特下凡除妖魔,号召群众推翻清政府,建立人人平等的“人间天国”,这也是农民阶级几千年的梦想,农民群起响应。
归纳为:
(1)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2)内因(根本):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3)直接:两广地区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各种矛盾尤为突出;
(4)个人:洪秀全受基督教影响,创立拜上帝会(思想和组织准备)。
①思想特点:混杂着基督教义、农民平均主义、儒家大同思想的宗教组织;
②作用:能够快速吸引教众。
(二)经过:
根据教材和地图简要叙述。
(三)纲领性文件: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1)核心:
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解决土地问题。
(2)内容:
①关于土地分配: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方法:按人口和年龄分配土地。
②关于产品分配:
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原主”;
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基础概念: 圣库制度
太平天国时期实行的一种公有共享经济制度,即公库、国库。农民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全部缴纳圣库。定都天京前,保障部队供给,吸引农民参加革命和保障军事纪律等都发挥积极作用;后期成为供太平天国各王、将领等取用的来源。
(3)目标:(四有两无)
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问题探究: 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归纳为:
(1)积极:
①革命性: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消极:
①落后性:仍然追求小农经济,未能超越封建主义的范畴(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②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无法实现。
2.后期:《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
(1)目的:
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2)核心:
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3)内容:
①政治:主张中央集权,依法治国,直接选举官吏;
②经济: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
③社会: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④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互利。
(4)评价:
①革命性、进步性:是中国最早提出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
②空想性:没有反应农民阶级最迫切的需求,无法调动农民积极性;缺乏社会实践的经济、阶级基础。
问题思考:《天朝田亩制度》代表了农民的愿望,《资政新篇》代表了中国发展的方向,两者为何都不能实现?
(1)《天朝田亩制度》没实行的原因:
①客观上:没有一定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
②主观上: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③根本上: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2)《资政新篇》没实行的原因:
①客观上:当时处于战争环境;
②主观上: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③根本上: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
问题思考: 分析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本质区别。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资政新篇》)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赵烈文(曾国藩幕僚)
提示:
(1)《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一切私有财产,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
(2)《资政新篇》允许私有财产存在,提倡发展资本主义;
(3)《天朝田亩制度》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纲领,而《资政新篇》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纲领。
总之,①二者有关社会发展趋势的设想和经济主张、观点是相反的、矛盾的;
②二者所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
失败原因
材料一 太平天国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从天王到普通士兵之间,等级非常森严……诸王出行,官兵必须回避道旁,高呼万岁或千岁,否则就要受到严厉惩处,天王及诸王、侯都是世袭的。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853年)5月起,更大兴土木……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
——《贼情汇纂》
归纳为:
①根本: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②思想: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③军事上:战略上的失误(北伐);
④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五)性质和影响:
材料三 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洪仁玕自述》
归纳为:
1.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2.影响:
①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②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天朝田亩制度》),拉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③引起清统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汉族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④促使清政府部分官僚提出向西方学习,发起了洋务运动。
⑤破坏了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
高考真题练习:
1.(2024年全国甲卷)19世纪50年代之前,江苏镇江府土地多集中于地主手中。而到了六七十年代,镇江府“大地主不复存在”,十之八九的土地为耕者所有,1888年后基本集中在小农户手上。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西方列强入侵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太平天国运动 D.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镇江的大地主不复存在了,土地为农民所有。结合所学可知,根据材料结合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江南的地主阶级,以致六七十年代镇江府“大地主不复存在”,而后清政府为恢复生产,招募大量移民前来垦荒,由此推动小农经济发展,C项正确;西方列强入侵导致自然经济解体,小农破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集中于城市而非农村,排除B项;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会导致土地兼并盛行,小农破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变式练习:
1.道光、咸丰以前,清廷屡次禁止地方士绅介入里甲、乡地、保甲等组织,地方税收、诉讼和治安等由书吏、差役和各种乡役人员执行;咸丰、同治以后,士绅势力在地方社会趋于活跃,部分人甚至取得基层行政职权。促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西方民主思潮的推动 B.地方自治章程的颁布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答案】D
【详解】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咸丰、同治后,地方士绅势力由被限制到活跃,甚至取得基础行政职权。结合所学可知,咸丰时期,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中央权力下移,地方势力崛起,因此地方士绅势力得到发展,D项正确;这一时期,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不涉及民主思想,排除A项;晚清政府新政改革颁布了地方自治章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这一时期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松动,排除C项。故选D项。
考点2:洋务运动(结合选择性必修一)
(一)含义:
19世纪60—90年代中期,清朝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员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一场自救运动。
(二)背景:
(1)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
(2)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使统治者中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
(三)目的:
(1)直接:解内忧:镇压农民起义;排外患:抵御外来侵略;
(2)根本: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四)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五)代表人物:
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历史解释: 中体西用
“中学”: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体”即治国之“本”;
“西学”:指先进的实用技术等;“用”即治国的手段。
影响:冲击了华夷之辩的正统意识形态和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未消除“中学”与“西用”的矛盾,成为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维新运动后“中体西用”论仍然流行。
(六)内容: 阅读教材并结合地图
(七)评价:
材料一 洋务运动包罗孔多,但大致而言,其核心或主导的东西可以归为二端:
(一)在这个过程中所建立的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二)创置于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诸种近代设施。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变化,构成了近代化一小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织布局开办后,江汉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
——摘自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洋务运动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
——德国首相·俾斯麦
材料五 洋务运动是在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不能根本变革的约束下进行的。洋务派官员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以此为基础来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造成利益冲突,贪污成风。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归纳为:
1.性质: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2.进步性: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具体表现:
①经济上: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政治上:促进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使中国无产阶级成长起来。
③军事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加强了海防,是军事近代化开端;
④教育上: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⑤外交上: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总理衙门)。
⑥思想上:有力地冲击了“天朝上国”“夷夏之辨”等思想观念,推动了国人思想的早期近代化。
(3)局限性:
①从目的上: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②从内容上: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失败是必然的;③从管理上: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管理制度混乱;
④从事环境上:内部:在中央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洋务派对立的顽固派盲目排外,极力阻挠洋务运动;外部: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
⑤结局: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洋务派未能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
问题探究: 结合所学,分析归纳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影响及特点。
(1)影响:
(2)特点:
①以外部压力为启动力;
②以兴办军事工业为开端;
③以移植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要途径;
④以内外结合、新旧结合为基本方针;
⑤以土洋并举、以洋带土、以土养洋为模式。
高考真题练习:
2.(2024年浙江卷1月)时人状写某洋务企业时说:“又有熟铁厂、熔铸厂、重大机器厂、炮位船机厂……广七十余丈,直出(黄)浦江……”该企业可能是( )
A.开平煤矿 B.上海机器织布局 C.江南机器制造局 D.汉阳铁厂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有熟铁厂、熔铸厂、重大机器厂、炮位船机厂”,可知这是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局,C项正确;开平煤矿位于唐河北山,清末洋务运动开始后官督商办的大型新式采煤企业,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企业是重工业,排除B项;汉阳铁厂是清朝末年洋务运动时期,由张之洞在武汉创办的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排除D项。故选C项。
变式练习:
2.甲午战后,江南制造总局分设了江南船坞等十多所企业,天津机器局也设立了诸多分厂,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则合并为商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由此可以得出洋务企业
A.并未受到战争的影响 B.以发展重工业为主
C.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D.调整中国工业布局
【答案】C
【解析】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开办分厂,部分企业由官督商办转为商办,说明发展近代工业是趋势,洋务企业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C项正确;甲午战争中洋务企业遭到了破坏,排除A项;没有更多的信息作比较,我们得不出“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结论,排除B项;工业布局指工业各部门、企业在全国或特定地区范围内的设置和组合状况,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考点3: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一)边疆危机:
1.背景:
(1)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2)中国的国力进一步下滑,日益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概况: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
材料一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材料二 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日)田中义一
材料三 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各打着自己的算盘: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俄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材料四 1894年5月,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归纳为:
(1)日本:
①制定了“大陆政策”,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②明治维新之后国力增强, 为了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
(2)国际: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加紧侵略扩张;
②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3)清政府:
积贫积弱,腐败懦弱,不认真备战。
(4)直接:
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故意挑起战争。
2.过程:
①丰岛战役:1894年7月,战争爆发;
②平壤战役:1894年9月,左宝贵牺牲, 叶志超弃城逃跑,清军大败;
③黄海战役:1894年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邓世昌、林永升等)。由于李鸿章的“避战保船”。结果:北洋舰队损失惨重;但重创日舰 北洋舰队失去制海权。
④辽东战役:1894年11月,旅顺大屠杀;
⑤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北洋舰队覆灭。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
3.结果:
中国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4.《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问题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一 1888年,仅光绪皇帝的婚礼就耗资500万两白银,中法战争失败后,李鸿章极力呼吁建设海军,却不料慈禧花费巨款,甚至挪用海军购船经费150万两公开大规模整修颐和园。
——苏同炳《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
材料二 清日战争在清国民众心中没有引起浓厚的仇日心理……看不到民间组织参与、支持国家战争的迹象。战争似乎与民众群体毫无关系,人们仍继续他们往日的生计。
——宗泽亚《清日战争》
提示:
1.失败原因:
(1)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根本)。
①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
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③清军防务松弛、官兵临阵脱逃、武器装备落后。
(2)客观方面:
①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②国际环境:列强支持或纵容日本侵华。
2.战争影响:
(1)积极:刺激中华民族的觉醒,救亡运动高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近代化:
①清政府:军事改革,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②民族救亡:维新派:戊戌变法;革命派:辛亥革命;农民:义和团运动。
(2)消极:
①《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和领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③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是以资本输出为主,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争当是中国债主)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设厂)。
(3)宗藩关系的逐渐解体,东亚格局变化。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含义:
又称乙未之役,意指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清朝于公元1895年(农历乙未年)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帝国时,所发生的一连串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统治的大小战役之总称,同时也是台湾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2)表现:
日本侵占台湾,从1895年5—10 月,台湾义勇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重挫日军。
(3)意义:
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占领的坚强意志。
核心素养: 如何理解甲午战争成为促成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性事件
材料 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刘新如《“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提示:
(1)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民族危机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经济结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4)阶级关系: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5)学习西方: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6)政策调整:清政府被迫调整政策,推行新政,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7)民族意识: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因此,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高考真题练习:
3.(2024·辽宁卷)1878年,左宗棠上《复陈新疆情形折》,建议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这一建议旨在( )
A.改革税收制度 B.改进教育方法 C.增强国家认同 D.引导社会风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左宗棠上《复陈新疆情形折》,建议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并结合所学,为了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融,保证政令畅通,左宗棠充分信任和使用各民族、各阶层已有的各类人才,主张在少数民族青少年中推行汉语教育,提倡民族语言文字与汉语汉文并行使用,把培育通晓汉、维、回文化的少数民族人才,促进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作为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故这一建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国家认同,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税收制度的改革,排除A项;改进教育方法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护统治,排除B项;汉文和回字并用并非当时的社会风尚,该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变式练习:
3.晚清某位封疆大吏曾在光绪三年(1877年)上奏光绪帝,提出:“新疆地段较远,他族通处,故土新归……天山南北两路,还隶版图,气象一新,中外群属,耳目诚及,此时早定大计。”“为新疆画久安之策,纾朝廷西顾之忧,以求将新疆与内地行政区划统一起来。”为此,清王朝( )
A.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并设伊犁将军管辖
B.彻底平叛占据天山南北的噶尔丹势力
C.专设理藩院掌管新疆地区的民族事务
D.设立新疆行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为新疆画久安之策,纾朝廷西顾之忧,以求将新疆与内地行政区划统一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大吏主张将新疆与内地的行政区划统一起来,以此作为新疆长久安定的策略,减轻朝廷对西部边疆的忧虑,于是在此之后,晚清朝政府设立新疆行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的事件,D项正确;“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并设伊犁将军管辖”发生于清朝前中期,不是晚清时期,排除A项;“彻底平叛占据天山南北的噶尔丹势力”也发生在清朝前中期,排除B项;理藩院并不负责新疆的行政区划,而是主要负责民族事务,排除C项。故选D项。
考点4:瓜分中国的狂潮
(一)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刺激了列强侵华的野心。
(二)表现:
1.三国干涉还辽:
(1)三国的企图:
①俄国:企图独霸中国东北,策划干涉;②法国:履行对俄结盟义务,支持干涉;③德国: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支持干涉。
(2)结果:
① 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 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② 为了支付 2.3 亿两白银,清政府以高额利息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借款3亿两白银。
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由此而起。
历史纵横: “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有割让辽东半岛的内容。消息公布,俄国认为条约损害了俄国的利益,于是联合德国、法国向日本提出抗议,摆出不惜一战的架势。英美不愿意日本在华势力过分膨胀,劝日本接受三国要求。1895年8月5日,日本向三国表示接受“劝告”,但需要中国拿出 3000 万两白银作为“赎辽”的“赏金”。11月8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林董在北京签订中日《辽南条约》,日本交还辽东半岛,清政府交出白银 3000 万两作为“报酬”。这就是所谓“三国干涉还辽”
(二)表现:
2.经济上:资本输出
①争做中国的债主:
为了在3年内向日本交出2.3亿两白银,清政府分3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3亿两白银。
②在华投资设厂;
③开矿、修筑铁路(争夺路权、矿权);
④开设银行。
3.政治: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历史解释:
1.商品输出: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竞争阶段对亚非拉地区主要采取倾销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的方式,称谓商品输出。
2.资本输出:
进入帝国主阶段后,主要采取开设工厂、银行贷款、开采矿山、修筑铁路等更高级的方式对亚非拉地区掠夺,称谓资本输出。
4.美国“门户开放”:
⑴背景: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严重损害了的美国商业利益;
②美国忙于美西战争未能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
⑵提出:
⑶主要内容:
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享有均等贸易的机会;
②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⑷影响:
①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缓解了列强在华争夺的矛盾,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②美国不再追随欧洲列强,更加积极谋求侵略中国的霸主地位,标志着美国对华侵略的新阶段;
③随着日本侵略东北建立满洲傀儡政权,该政策不复存在。
高考真题练习:
4.(2023·重庆卷)如图为1908年著名漫画家马星驰创作的一幅时事漫画(局部),它反映了( )
A.列强在华利益彼此冲突对立 B.清廷力拒外资实现铁路国有
C.攫取路权是列强扩大侵华的工具 D.东北地区成为列强在华争夺焦点
【答案】C
【解析】根据漫画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英国、俄国、日本对于老大帝国(中国)都注重瓜分中国的路权,并且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达成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同盟,C项正确;列强在华利益彼此冲突对立,与前述瓜分中国同盟的史实相反,排除A项;清政府力拒外资实现铁路国有与清政府表面“国有”实则出卖铁路主权的史实相反,排除B项;英国主要势力范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不在东北,排除D项。故选C项。
变式训练:
4.1902年,日本侵占中国东沙岛,两广总督张人骏等以王之春的《国图柔远记》、陈寿彭泽的《中国江海险要图志》,以及中国和英国出版的一些地图为据,证明了“中国至此围渔,已有年所”,迫使日本归还东沙岛。1910年,清政府设立管理东沙岛委员会,两年后在西沙岛树碑宣示主权。这说明( )
A.中国内河航运权受到了破坏 B.列强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C.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边防危机 D.清政府海权意识的增强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对于日本侵占中国东沙岛的行为,中国政府通过《国图柔远记》、陈寿彭泽的《中国江海险要图志》,以及中国和英国出版的一些地图为据,证明了“中国至此围渔,已有年所”迫使日本归还东沙岛的同时设立管理东沙岛委员会,说明清政府海权意识的增强,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国海洋权力问题,而非内河航运,排除A项;“有效遏制”叙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国面临海防危机而非边防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
思维导图: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16讲 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