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7 08:1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程 标准 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素养目标 1. 了解西汉逐渐削弱地方势力的过程,知道“推恩”的实施背景及其影响;了解西汉从“无为而治”到“尊崇儒术”统治政策的转变过程,知道儒家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政权的需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 了解汉武帝时期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经济的措施,知道收回铸币权、盐铁专卖和平抑物价等政策(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 通过“西汉形势图”及相关史料,了解西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和交往,知道西汉对西北、西南地区的管辖措施(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面临问题 解决之法 解决之效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军事上
大一统的含义:
指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名词解释
巩固大一统
开创大一统
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汉武帝
秦始皇
政治大一统
朕很是烦恼
政治大一统
阅读材料,思考汉武帝的政治烦恼有哪些
材料一: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二:豪强地主) 役财骄益,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平准书》
图二 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
①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
②地方豪强势力强大,欺压百姓,官员徇私枉法
推恩令
刺史制度
政治大一统
诸侯问题:颁布“推恩令”
主父偃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诸子继承
顶级阳谋
作用:大大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政治大一统
诸侯问题
酎金夺爵
酎金即诸侯贡金以助祭宗庙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借口诸侯所献酎金的斤两、成色不合规定,废列侯106人。
你送来的贺礼太薄,对朕不敬,削你的爵位!
汉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
政治大一统
地方豪强问题:刺史制度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代表朝廷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横征暴敛、溢用刑罚、结党营私等。
相关史事
汉武帝还下令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这些豪强离开经营多年的故地,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势力被削弱。
作用: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经济大一统
经济大一统
社会生产:农业、手工业
①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新修建的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灌溉田地数万顷,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②新型播种工具耧车的发明,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③这一时期,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耧车
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
汉代酱釉弦纹铺首陶壶
汉代双耳陶罐
经济大一统
材料一:讨匈奴,通西域,军费开支浩繁,加上天灾不断,百姓四处流亡,国库空虚。
材料二:“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盗铸,不可胜数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史记·平准书》
阅读材料,思考汉武帝的经济治烦恼有哪些
朕很是烦恼
①国家财政困难
②私人铸币没有禁绝
③豪强控制盐铁经营权,且唯利是图
经济大一统
经济问题 对策
私人铸币
富人控制盐铁经营权
富豪唯利是图
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盐铁官营、专卖
国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征收车船税
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思想大一统
思想大一统
董仲舒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阅读材料,思考汉武帝思想上烦恼是什么
施行仁政以德治国
严刑峻法以法治国
与民休息无为而治
社会上各种学说流行,人们的思想不统一
思想大一统
解决措施:①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董仲舒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
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新儒学的特点是外儒内法。即以儒家的等级观念和仁政为外在表现,以法家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为根本。
思想大一统
解决措施:②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儒士进入政府机构。
影响: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军事大一统
(文帝)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
(景帝)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史记·匈奴列传》
朕很是烦恼
军事大一统
秦末汉初,游牧于漠北草原的匈奴,在首领冒顿(Mòdú)单于的率领下,统一了漠北草原,并不断南下袭扰。
西汉建国之初,实行“和亲”,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单于,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
军事大一统
解决措施:北击匈奴
著名将领  
著名战役  
影响  
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
卫青、霍去病
1.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2.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并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相关史事:西汉初期,我国西南地区有夜郎、滇等地方政权,统称为“西南夷”。汉武帝派人去联络西南夷,夜郎主动归附西汉。汉武帝还在南方越族聚居的地区设置南海、合浦、交趾等九郡,进行有效管辖。
疆域
北击匈奴、南吞百越
大一统
政治
推恩令,刺史制度
经济
思想
统一铸币权,盐铁官营专卖,平抑物价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军事
北击匈奴,南吞百越
政治大一统
经济大一统
思想大一统
版图扩展
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 据学者统计,西汉侯国的数量在汉景帝末年逐渐下降至90余个,但在汉武帝的一项措施后又迅速增长至210个。汉武帝推行这项措施的目的是(   )
A. 削弱诸侯势力
B. 消除边疆危患
C. 实现思想统一
D. 稳定社会局势
A
2. 据题2表可知,郡县制和刺史制度共同的历史作用是(   )
C
A. 实现了国家统一 B. 推动了经济发展
C. 强化了中央集权 D. 促进了民族交融
3. 题3图所示为汉朝耧车(模型),汉武帝时期下令全国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反映出(   )
A. 铁犁牛耕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B. 西汉时期手工业发达
C. 汉武帝时期人口大幅度增长
D. 汉武帝重视农业生产
D
4. 【史料实证】考证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从题4图所示两枚钱币的考证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
A. 铜钱是秦汉时唯一货币
B. 统治者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C. 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缓慢
D. 青铜制造业发展到鼎盛时期
B
5. 桑弘羊在讨论盐铁官营问题时强调,诸侯王和豪门大户通过召集流放的犯人煮海制盐,采矿冶铁,铸造铁器;同时,以救济贫困民众的手段来笼络人心,容易导致“众邪群聚,私门成党”的现象。由此可知,西汉推行盐铁官营的主要目的是(   )
A.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提高煮盐冶铁技术
C. 减轻百姓赋税负担
D. 抑制地方割据势力
D
6. 【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题6图中所示史料反映的西汉政府实施的经济措施是(   )
A
A. 平抑物价 B. 盐铁官营 C. 统一铸币 D. 尊崇儒术
7.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简牍5 200余枚,专家释读后发现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是儒家经典及其训传(笔记、注释)。这反映西汉(   )
A.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B. 书写材料简易轻便
C. 贵族沉迷养生享乐
D. 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D
8. 秦朝焚书坑儒重在“禁”,采用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激起了强烈反抗。汉朝尊崇儒术重在“尊”,把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由此可见(   )
A. 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B. 文化发展推动生产力的变革
C. 儒家学说优于其他各家学说
D. 秦汉采取了相同的文化措施
A
9. (2024广东)汉武帝时期,人们常“勇”“雄”“猛”“安汉”“广武”等字取名,文人、学士也多练习骑射、击剑等。与该风气的出现可能有关的是(   )
A. 北击匈奴
B. “光武中兴”
C. 楚汉之争
D. “文景之治”
A
10. 汉武帝确立了察举制,将通晓儒家经典作为选官的重要标准;还建立刺史制度,颁布“六条问事”的监察法规;并依法处置了贪污受贿的李蔡等五位丞相。这反映了汉武帝(   )
A. 尊崇儒家的学说
B. 加强地方治理
C. 重视官员的管理
D. 强化君主专制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