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 27 一个粗瓷大碗
把搪瓷缸子送给新战士
收到粗瓷大碗
倒掉高粱米饭盛半碗野菜粥
把粗瓷大碗当作七班的菜盆
默读课文,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自读提示
认识多音字
还
huán ( )( )
hái ( )( )
盛
chénɡ ( )( )
shènɡ ( )( )
借了别人的东西,
要记得归还。
花儿盛开
归还
还乡
还是
还好
盛饭
盛满
盛开
茂盛
整体感知
课文围绕“粗瓷大碗”讲了抗日战争时期,赵一曼把自己吃饭用的搪瓷缸子送给了新战士,自己因此长期没碗吃饭,一个小通讯员见状,便为她找来了个粗瓷大碗,并在吃饭时装上满满一碗高粱米饭给赵一曼,赵一曼知道这米饭是从病号灶盛来的,便偷偷将高粱米饭倒进锅里,只盛了半碗野菜粥吃,之后她又把这个粗瓷大碗送给了七班当菜盆的故事。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有一回,一场袭击日寇的战斗刚刚结束,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鼓鼓的挂包。打开一看,是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
送碗
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语气坚定,不容推托。赵一曼以为是从别人那里拿的,所以坚决要求退还。
还碗
重视纪律,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
写出“送碗”的急切心情,再次说明赵一曼没有碗使用的时间很长。
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盛饭
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说明在抗战艰苦的日子里,赵一曼已经很多天没有吃过一顿饱饭。
倒饭
一“盛”一“倒”,“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与“半碗野菜粥”,生动地表现出赵一曼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同甘共苦
不搞特殊
试着给全文分段,再试着概括段意。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第一段(第1自然段):赵一曼用过的一次粗瓷大碗却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第二段(第2~4自然段):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大碗,赵一曼要他还回去。
第三段(第5~8自然段):赵一曼倒掉了一碗的高粱米饭,只盛了半碗野菜粥。
第四段(第9~11自然段):赵一曼把大碗送给七班做菜盆。
句段品析
有一回,一场袭击日寇的战斗刚刚结束,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鼓鼓的挂包。打开一看,是个粗瓷大碗……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
交代了故事背景。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
小通讯员的心结是什么?
侧面反映出赵一曼
深受同志们的爱戴。
句段品析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
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线索
一个“粗瓷大碗”为什么
能被放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
物馆里?
倒叙
如果是你的碗会被博物馆收藏吗
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个普通的粗瓷并不平常?
问题引路
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这个碗,它的感人之处在哪里呢?
这个“粗瓷大碗”象征着赵一曼在艰苦的环境里具有爱护同志、关心别人、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同时也饱含战士之间的友爱之情。
讨论交流
默读课文第2—10自然段,思考:
1.赵一曼见到粗瓷大碗后为什么拒绝接受?
2.赵一曼用的粗瓷大碗最后是真的“丢”了吗?
问题引路
学习第1自然段
因为这个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感人
赵一曼用过的这个大碗为什么被陈列在军事博物馆?
送碗
读课文,带着这些提的问题,快速默读课文2~4自然段。
还碗
这个碗有什么故事呢?
粗瓷大碗也不是很值钱的东西,会有故事吗?
小通讯员为什么要给赵一曼找来一个大碗?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是赵一曼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担任团政治委员时用过的。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但是抗联的老战士都能认出来。因为这个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放的地点不平常:存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用的人不平常:赵一曼仅仅用了一次。
用的时间不平常: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是赵一曼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担任团政治委员时用过的。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但是抗联的老战士都能认出来。因为这个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的故事。
一次 感动
句段品析
抗联部队的生活是怎样的?
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团长、政委和战士们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
生活背景,为下文赵一曼的做法做铺垫。
同甘共苦
野菜
草根
橡子面
赵一曼看到一碗满满的高粱米饭是什么感觉?
感受对话
注意朗读语气,说说赵一曼为什么
责令通讯员把碗还回去?
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
请你还到哪里去!”
严肃
“这……这……敌人都被消灭了,往哪里还啊!”
通讯员为难地说。
纠结
赵一曼以为这个碗是从老百姓那里拿来的,不能以权谋私。
感受对话
注意朗读语气,并思考:这个粗瓷
大碗“丢”哪儿去了呢?
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
百个碗也架不住你这么‘丢’啊!”
责备,无奈
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
碗呢?”
纠结,为难
小通讯员:关心、敬佩
赵一曼:体贴照顾同志
这个粗瓷大碗已经
成了七班的菜盆了。
句式学习
赵一曼看到这碗高粱米饭,不禁想起战士们的艰苦生
活,想起同志之间的友爱,想起通讯员对她的关心……
表示列举的省略
练习:成功是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
排比句
这个排比句层层深入,把抗联同志间的团结友爱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你这么‘丢’啊!”
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赵一曼用的粗瓷大碗最后是真的“丢”了吗?
表面上说是“不丢碗”的事,实际上是说“什么时候革命胜利了,人人都有碗用了,就不会再丢碗了。”
据后来“侦察”,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
关爱他人胜过关心自己
急叫
说笑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无数英雄儿女喋血沙场,为祖国,为民族,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赵一曼烈士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5年11月被捕,1936年8月就义。
主题思想
本篇课文以“一个粗瓷大碗”为线索,记叙了赵一曼同志用碗的经过,赞美了她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这个粗瓷大碗至今仍然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珍藏着。赵一曼烈士的美好品质在上面熠熠闪光。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些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以这些事迹为动力,努力学习建设我们强大的祖国吧。
1934年,赵一曼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道北区委书记,组织抗日自卫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
1935年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委,11月,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因腿部受伤被捕。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对其进行了老虎凳、辣椒水甚至电刑等严酷的审讯,但赵一曼始终没有透露任何情报,日军最终无奈将赵一蔓处死。
1936年8月,即将被处死的赵一曼视死如归,毫不惧怕,只是想起了远在四川的儿子,她向押送的警察要了纸笔,给儿子写了一封催人泪下的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拓展延伸
1.课下搜索其他共产党员的事迹,与同学分享,并谈谈感受。
2.完成分层作业。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