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褶皱与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
课题:褶皱与地表形态 高二地理组 2024.09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位于(湘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第二章第二节,是继第一节之后进一步讲解陆地环境。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对“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与后面讲解“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有着广泛的联系,对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初中地理已经学习了海陆变迁和板块构造学说,所以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而且也很感兴趣,但学生仅从感性上认识到地形在变化,至于地壳变化原因、地质构造等抽象的理论知识一无所知,而高一学生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学生对于环境问题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故教学中运用图片、实验、多媒体动画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设计思想:利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多媒体技术,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从地质构造到其所形成的地貌再到实践意义进行教学以促进学生理解、迁移知识。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1.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形成机制。2.掌握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3.理解背斜、向斜在生活中实践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2、难点:背斜和向斜的判读;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归纳法 实验探究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检测(3分钟) 2023年高考真题(板块运动内容) 学生阅读题干选出正确答案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出本节内容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情景导入(2分钟) 展示岩层图片,思考岩层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思考问题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渡(1分钟) 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启今天的地理之旅。
自主思考 自主思考阅读课本P35、36页,思考以下问题 :1.地质构造的概念2.褶皱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两种基本形态?3.背斜和向斜会形成怎样的地貌?4.什么是地形倒置?地形倒置是怎样产生的? 自主阅读课本,同桌间讨论,总结答案。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教材自主独立思考,培养同桌互助意识。
合作探究一 教师课件展示:图片思考问题:1.请同学们补充缺失的岩层,并判断甲乙分别为褶皱的哪种形态?2.解释甲地成为谷地、乙地成为山岭的原因。 小组合作讨论,组内统一答案并书写在学案上。演示模拟实验,观察现象,总结原因。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总结 总结:背斜向斜判断依据 完成表格,总结背斜向斜新老关系的特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合作探究二 教师课件展示:角色扮演角色1:某水利专家,准备选择一处修建水库,从安全性角度考虑应该选择背斜还是向斜,试着解释原因。角色2:采石老板,准备在背斜和向斜处选择一处开采石头,从开采难度层面考虑该如何选择,试着解释原因。角色3:勘探专家,王教授准备在某地选择开采天然气、石油、地下水,从三者的密度差异角度考虑,画出三者的位置关系,选择适当的开采位置并分析原因。角色4:隧道专家,准备在图示某处选择一处修建地下隧道,从隧道结构等角度考虑该如何选择,试着解释原因。 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学案答案书写。 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
世纪新梦 在人和环境关系的不断协调中,贵州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课堂检测(3分钟) 1.图中( )A.甲处的地质构造为向斜 B.乙处适合修建大型水坝C.丙处易发现地下水资源 D.丁处河流左岸侵蚀明显2.图中( )A.①处可能找到化石 B.②处易形成喀斯特地貌C.③岩层比②岩层老 D.④处物质来自于地幔
板书: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