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说课
新文化运功
一、教材简述
二、教学目标
三、教法简介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特色简述
五、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
一、教材简述
《新文化运动》是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它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兴起、内容及影响等基本史实,上承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下启五四运动,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中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课文题目 页数 导语行数 课文题目 页数 导语行数
第1课 鸦片战争 6 6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6 5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5 4 第15课 北伐战争 5 5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6 4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6 6
第4课 洋务运动 4 4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4 5
第5课 中日甲午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4 5 第18课 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5 5
第6课 戊戌变法 4 5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5 5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5 6 第20课 正面战争的抗战 4 5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4 6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4 4
第9课 辛亥革命 4 6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5 4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4 6 第23课 内战爆发 4 4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5 5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5 6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3 2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4 5
第13课 五四运动 4 5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5 5
那么上述的现象是编写者的偶然为之?
或是说明本课在编写的时候故意为之?
或是编者认为《新文化运动》这课在教材中的位置并不突出?
二、教学目标
课标提出了“了解”和“理解”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新文化运功产生的背景、影响。从这两个层次的能力要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三、教法简介
本课主要运用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创设一系列历史情景及问题,引导学生在主动阅读、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感悟历史。其实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自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教学设计思路,使我改变了过去一味考虑讲什么的做法,而是将备课的精力主要放在用什么方法讲,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探索知识上。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远眺1915:新旧冲突——《新青年》的诞生;
二、近望1917:新意盎然——《新青年》的转折;
三、审视1918:破旧立新——《新青年》的成长;
四、聚焦1919:万象更新——《新青年》的影响
《新青年》
发展历程
信仰的崩溃
信仰的初建
信仰的重生
教学思路
新文化运动·声临其境
同学们,历史的学习必须要有“同情之理解”的态度,要回到历史的发生时空感悟历史。为此,本课的课前预习作业为“新文化运动配音秀,为历史大咖代言”。
本次作业为小组作业,需要六个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完成。利用软件“配音秀”手机软件,为《建党伟业》陈独秀斥(冯远征饰)责袁世凯复辟帝制片段(59秒)及《建党伟业》胡适(吴彦祖饰)北大礼堂评说文学革命片段(1分16秒)进行配音。请为历史上的他们发出你们的声音。
配音提示:配音不是简单的朗读,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书籍报刊、网络检索等方式,了解历史事实,揣测历史人物的心理和语气,还原真实历史场景。
作业提交方式:
组长在各班级家长微信群中以接龙的方式汇报完成情况,并上传配音视频提交作业。
课前预习:声临其境
四、教学过程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借助目前学生中较为流行的手机APP为载体作为课前预习的,以便于克服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抵触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进行转变。
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
导入:新文化运动·声临其境
《建党伟业》陈独秀斥(冯远征饰)责袁世凯复辟帝制片段(59秒)观看及分享
展示团队:林炜愉小组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远眺1915:新旧冲突
——《新青年》的诞生
袁世凯称帝标准像
无量头颅无量血
可怜购得假共和
“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
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
-----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社会进步
民主政治
民主共和观念西方启蒙思想
复辟帝制
独裁卖国
尊孔复古鬼神迷信
旧
新
无量血
假共和
信仰权威的崩塌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远眺1915:新旧冲突
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
——任卓宣《陈独秀先生的生平与我的评论》
陈独秀(1879-1942)
四、教学过程设计
1916年
1915年
《青年杂志》创刊
《新青年》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设计意图
设计这教学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有大致的了解。并跟随视频画面,音乐解说,回到历史发生的时空,力求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探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
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产生于小农经济的中国儒家信仰权威因其不适应近代国家,必然会崩塌的事实。
二、近望1917:新意盎然
——《新青年》的转折
四、教学过程设计
信仰权威的初建
1916年9月《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 ……出完第3卷后,因发行不广,销路不畅,一度中止出版。
1917年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同时《新青年》迁入北大,就作者而言,增加了许多北大教授,每期的发行量16000多份。
——王奇生《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1916年
1917年
1915年
《青年杂志》创刊
《新青年》
《新青年》迁入北大
胡适(1891-1962)
李大钊(1889-1927)
鲁迅(1881-1936)
四、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本子目作为本课的过渡环节,属于略讲的内容,主要向学生说明北京大学和《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及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干将。
信仰权威的崩塌
三、审视1918:破旧立新
——《新青年》的成长
四、教学过程设计
信仰权威的崩塌
(一)、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好,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
鲁迅《祝福》祥林嫂
吃人
旧道德和旧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新道德和新文化:提倡自由、男女平等、个性解放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三、审视1918:破旧立新
你认为祥林嫂是备谁害死的?
(二)、提倡民主与科学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德先生与赛先生分别指的什么呢?
旗帜(口号)
Democracy
Science
赛先生
德先生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民主
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科学
四、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历史教学应有温度,我认为其起点即为人文关怀。那这关怀又如何实现呢?应是历史细节。对过去最直接的认知方法是回到历史,对历史最好的了解方式莫过于回到现场。通过历史课堂细节化教学,让学生深刻了解祥林嫂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那个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最终被那个“吃人”社会所吞噬,让学生感受到进行思想革命的重要性。并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信仰的崩溃到重建的艰难性。
此外对重要历史概念的解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文中重要历史概念包括新文化运动、旧道德及旧文化、民主及科学、文学革命等。概念是对事物高度抽象和概况的过程,对它们做深入浅出的说明,非常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
(三)、文学革命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声临其境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文学形式: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文学内容: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四、教学过程设计
投影现实,照进历史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幕,
放学路上一台擦身而过的洒水车。
但····你有认真聆听过现实中历史的声音吗?
兰花草《希望》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设计意图
一个方面通过新颖的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个方面通过挖掘学生身边的历史细节,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动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四、聚焦1919:万象更新
——《新青年》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设计
信仰权威的重建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民主科学
前 期
后 期
无产阶级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
1919年
1915年
《青年杂志》创刊
1917年
《新青年》迁入北大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四、教学过程设计
信仰权威的重建
新时代·新青年
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新青年》)。我非常钦佩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成了我的模范。
——毛泽东
新时代·新女性
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开女禁,男女同校
四、教学过程设计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迁就的。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五四运动(绘画)
新时代·新运动
铿锵三人行——我看《新文化运动》
阅读教材,借助所提供的信息:毛泽东、北大首开女禁、五四运功,结合课后练习题,说说你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设计意图
设置此环节目的,在让学生将新文化运动放在文明进步的视角进行考察,让学生跳出课本的束缚,初步养成全面辩证的看待问题的习惯,训练提升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的特色简述
一、细节历史教学。本课通过鲁迅《祝福》祥林嫂等细节化教学,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封建礼教下中国女子的痛苦。
二、注重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本课《新青年》杂志的时间轴为线索,让学生更好的锚定历史发展的时空,学习《新文化运动》。
三、关注核心概念进行解读。《新文化运动》作为思想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注重对核心概念如民主与科学等的解读,便于学生掌握本课。
四、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帮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历史细节,在生活细节中找寻历史的痕迹,拉近学生与历史的关系。
五、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一)找寻更多的历史细节,丰满课堂教学,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新文化运功。
(二)关于本课在教材中的所处的位置,便于教学的开展。
五、有待深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