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素养导向目标,问题引领教学”
—《电容器的电容》教学设计与思考
01
CHAPTER
学情分析
1.体验缺乏
学生缺乏在事实经验的基础上经历抽象、概括、推理的思维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死记硬背”结论,而忽视概念得出的过程。
2. 缺乏模型建构能力
前后知识联系能力差,学生学习知识缺乏“纵横”意识和能力。
例如对于“电场强度是表征电场力的特征”和电势表征电场能的特征”这两个重要概念,需借助于前面重力场中概念进行对比。
3.实验及创新能力不够。
受实验条件限制,很多学生实验无法完成,比如电容器的充放电实验,学生很难直接建立合理的物理图景.
高考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渗透实验探究的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02
CHAPTER
教材分析
《电容器的电容》课标要求
电容器在教材中的地位
地位分析:
电容器是一种重要的电学元件,有着广泛的应用。被称为工业大米。
电容器也是学习直流电路,交流电路、LC振荡、无线电知识的基础。
了解电容器的结构和工作方式,理解电容的概念及定义方法是这堂课的
基本目标。
静电场
电容
直流和交流电路
LC振荡电路
教学目标
(1)观察常见电容器的构造,建立电容器模型。——物理观念
(2)通过实验,观察电容器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流与电压的变化。分析电荷量变化及能量转化情况,丰富能量的观念。——科学思维
(3)经历实验探究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势差与所带电荷量关系,和用物理量之比定义电容的过程,理解电容概念。知道电容的单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推理的能力。——科学探究
(4)通过了解电容和超级电容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形成对科学技术正确的态度和责任感。——科学态度与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实验建立电容的概念;
(2)理解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教学流程:
03
CHAPTER
对话教学
自制电容器放电游戏
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接触瓶盖,然后让同学一只手握住锡纸包的矿泉水瓶,用另一只手去触碰包着锡纸的盖子。
认识元件——建立电容器模型
问题一:不用干电池能否让小灯泡发光?
问题 二 :实验现象说明什么?黑盒起到什么作用?
建立概念:电容——快速电源,存储电能
实验三:给小黑盒充电后再次让小灯泡闪光
问题 三 :电容器的能量来自哪里?
任务1:认识电容器及其构造
问题四:为什么电容器可以存储电荷?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导体
导体
绝缘体
问题五:它是怎样“装进”和“倒出”电荷的呢?
电容器充放电现象分析
任务2:探究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①充电:使电容器两极板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过程。
②放电:使电容器正负电荷中和的过程。
猜想:开关先后接1、2会看到什么现象?
过程 开关 通过图中电流表的电流方向 电流I变化 电容器两端的 电压U变化 电容器两板 电量Q变化 整个电路中的
能量怎样转化
充电 接1 向右 减小 增大 增大 电源的能量转化为电场能
放电 接2 向左 减小 减小 减小 电场能转化为
其它形式的能
电流传感器
电压传感器
方案一:用传感器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微元求和
面积法
方案二:
探究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势差跟所带电荷量的关系
次数 电荷量 电压
1
2
3
4
5
思考:从以上实验中我们能初步得出什么样的定量结论?
问题六:在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中,Q与U紧密相联,猜想二者可能有什么关系?
演示实验:
电容:是指电容器容纳电荷的能力,电容也叫做电容量,它能表征不同电容器之间容纳电荷的本领。既然是容纳电荷,故分子部分应该是电荷量,所以是Q/U,是指在给定电位差下自由电荷的储存量。
电容概念的建立
1、电容:电容器所带电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比值,
叫电容器的电容。符号C。
2、电容的定义式:
3、电容在数值上等于使两极板间的电势差增加1V时,所需要的电荷量。
4、电容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法拉——法(F) 1F=1C / V
常用单位:微法(μF);皮法(pF)
1F = 106μF = 1012pF
说明:
电容器的电容C与Q、U无关,由电容器本身的结构决定。
问题八:电容器的电容物理意义是什么?
实验:利用发光二级管观察不同电容器充放电过程
类比水容器
意义:电容是一个反映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任务4:了解常用的电容器
阅读教材:
常用电容器的分类及特点是什么?
1、固定电容器:电容固定不变
聚苯乙烯电容器
电解电容器 :正负极不能接反,不能接交流电
2、可变电容器
通过改变两极间的正对面积或距离来改变电容
3、超级电容器
课后练习巩固
thank you
感谢聆听,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