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说课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说课课件(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7 09:0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新文化运动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
说课目录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结构:《新文化运动》选自统编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的内容,从属于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
教材地位:本课是承接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器物变革、制度变革后的一次更深层次的思想探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鲁迅等人有所知晓,具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运用人物事迹介绍来激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
八年级的学生的理论性、思想性不强,对于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内容较难掌握,以及“民主”与“科学”的概念较难理解,需要教师通过问题设置、对比分析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
简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理解其在近代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解读法,学会提取信息、材料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法,新旧思想对比,掌握史料实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知识分子担当救亡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培养家国情怀;提高科学、民主的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突破方法:通过材料对比分析,认识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全面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
突破方法:呈现材料,激发学生历史思维。
依据:基于对课标、教材、学情、教学目标的综合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法:
图片解读法
对比分析法
情境设置法
四、教法学法
学法: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比较学习
启发、诱导,以教师为主导
主动、探讨,以学生为主体
五、教学设计——教学线索
明线
杂志首期
杂志作者
杂志后期
暗线
兴起 内容 意义
10min
18min
12min
五、教学设计——具体流程
导入
回顾历史,追根溯源(背景)
不破不立,除旧立新(内容)
民主科学,任重道远(意义)
20世纪初,
辛亥革命后,
中华民国建立,
仿佛美好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但是,一切的一切,
却又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
设计意图:回顾历史导入,设置问题思考。
(一)回顾历史,追根溯源
设计意图:呈现数字故事,创设情境,回顾历史,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
观看数字故事,回答问题。
找找民国初年有哪些社会现象?
1.背景
中华民国成立,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政治
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破坏共和。
设计意图:分析新文化运动 的历史背景。
思想
封建道德,根深蒂固。
陈独秀
胡适
蔡元培
鲁迅
李大钊
代表人物 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
主要阵地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旗帜 民主与科学
代表刊物 《新青年》
设计意图:自主阅读教材,培养提取信息能力。
2、概况
陈独秀简介
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人。幼年丧父……20多岁时留学日本,开始接触西方民主思想,积极参加各种爱国活动。
设计意图:简介历史人物,感受历史温度。
3、《新青年》的创办
LAJEUNESSE 是哪国语言?它有什么具体含义?
封面图案是什么场景?
封面人物是谁?
《青年杂志》的取名有什么寓意?
设计意图:解读图片史料,激活学生历史思维。
(二)不破不立,除旧立新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蔡元培
实质:鼓励各学术观点自由发展,让新思想去抢占封建思想的阵地。
原名《宽容》,后改为《北大钟声》
设计意图: 展现油画,引出八字办学方针,向具体内容过渡。
四项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材料一:袁世凯于1914年9月28日,率百官到孔庙进行大型祭孔活动,进行复辟帝制活动。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
问题:对比材料,分析内容,找找不同之处,体现了陈独秀的什么新思想?
设计意图:对比分析,层层引导。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材料一: “…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他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说:吃下去罢,病便好了。” ——鲁迅《药》
材料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民主、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人血馒头治病
设计意图:通过选用贴近生活的小说,与《新青年》观点相对比,探索相关内容。
材料一:唐氏自杀殉夫成就“烈女”称号。
新道德: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旧道德: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材料二:“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给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当牛马罢了。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
——《自觉的女子》
设计意图:通过女性地位对比,深层理解“新旧道德之争”
文字游戏
题目:北洋政府请你做官,请你以“不去”为题,分别用文言文和白话文拟一封回电。
要求:请用最少的字数作答。
设计意图:设置学生活动,感悟新旧文学之别。
文言文
白话文
“才疏学浅, 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干不了,谢谢!”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设计意图:呈现原文,理解文学改良的基本内容。
主要内容:四提倡 四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思想革命
文学革命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知识,加深理解。
(三)民主科学,任重道远
材料一 “若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来捣乱” ——陈独秀
?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的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此外,为何又说,青年得此(《新青年》),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呢?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全面评价新文化运动。
前期: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2、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伤别离,再相聚


“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李大钊 (1918)
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说“有很长一段时间,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和工人受到新文化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民主、科学、理性新思想传播
后期
1、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历史图片和代表人物的主要著作与思想,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文化自信
民族自信
板书设计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历史背景
2、概况
3、《新青年》的创办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积极意义
2、局限性
六、教学预估
本课设计内容较丰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采用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发挥情景教学的魅力,预计能达到良好效果。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