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贵州省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8月摸底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贵州省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8月摸底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3 17:46:27

文档简介

贵州省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8月摸底考试试卷
(2025高三上·贵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硅基智能近日宣布开源其最新的AI数字人交互平台,使用者无需组建技术团队,利用平台提供的丰富工具和支持,就可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大屏幕等显示设备上,轻松创建数字人。
从影视娱乐到品牌营销,从电商直播到金融服务,数字人深入各行各业,并重塑商业生态,数字人应用已成为人工智能企业竞相角逐的新赛道。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与数字人相关的企业
114.4万家,其中,2024年1~5月,新增注册企业为
17.4万余家,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加
5.9%。
“这么多年了,终于见到了梦中的母亲!”家住重庆沙坪坝区的漆女士,随着年龄增长越发思念早逝的母亲,最近她花费近两万元,制作了一个母亲的数字人,第一次与“母亲”视频对话,她喜极而泣。当前,用科技手段“复活”亲人已经萌发出较强的市场需求。重庆某技术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业务开展一年来,已接到2000多人的询问,帮助900多个家庭通过AI技术实现“团圆”,收费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从去年“双11”到最近的“6·18”,国内各大电商平台直播间上线多个数字人主播,这些“主播”不仅“照片级别”复刻了真人表情动作,还24小时直播带货,流利解答消费者疑问,推荐多种省钱团购……据统计,目前在中国从事视频表演等活动的主播账号有近
1.4亿个,其中虚拟数字人占了四成,超过5000万个。
艾媒咨询提供的《2023年中国虚拟人产业发展与商业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虚拟人带动产业市场规模和核心市场规模分别为1866.1亿元和120.8亿元,预计2025年分别达到6402.7亿元和480.6亿元。
虚拟数字人作为元宇宙重要的细分赛道之一,目前被拓展到文旅行业的更多场景中。中传文旅(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数字人“华诗远”,成为文旅行业有代表性的数字员工、数字导游和数字主播,在提高人们文旅体验的同时,还帮助文旅企业降本增效、提升服务水平,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
行业人士普遍认为,人类社会与元宇宙将以“元宇宙+”的模式实现长期共存。在这一过程中,数字人作为一种关键的数字工具,将广泛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实现产业的向外扩展,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重要推动力。
(摘编自李国《AI数字人:迎来发展“黄金期”》,2024年7月2日《工人日报》)
材料二:
虚拟数字人也被称为“数字人”或“虚拟人”,是指存在于虚拟世界中,基于计算机图形学、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技术打造的,具有体型外貌、表演能力、交互能力等人类特征的复合体。
图书馆虚拟数字人通过构建馆员的虚拟形象,以“数字替身”的身份为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和资源利用等提供更智能化和人性化的途径。为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本文基于图书馆虚拟数字人的主要特征,从协同图书馆馆员、知识情境和用户三者出发,构建了图书馆虚拟数字人的内部关系(见下图):基于虚实融合、角色多元的特征,馆员和用户间呈现新的信息交互形式,进而推动了服务方式的拓展和创新,如真实馆员和虚拟馆员协同的服务形式、个性化的虚拟智能助手等,体现了个性化服务的途径;基于开放生态、沉浸感知的特征,鼓励馆员和用户共同参与沉浸式知识资源和学习工具的创作,进而创造出丰富且高度契合用户需求的图书馆资源形态;基于因人定制、持续进化的特征,可以将图书馆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充分融合,实现对馆员和用户的精准画像,进而为用户定制适应性服务。
图书馆虚拟数字人的内部关系
图书馆虚拟数字人是现代信息科技的融合体,将在一定程度上颠覆图书馆的知识生产和服务模式,形成以数据为核心的智能化知识生产与服务生态,在替代馆员、知识组织、服务提供、智能咨询、阅读推广、情境陪伴、素养提升、品牌塑造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有效提升图书馆的智慧化程度和服务质量。
(摘编自张鹏《图书馆虚拟数字人:内涵特征、信息模型与应用场景研究》)
材料三: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为提高虚拟数字人的智能化水平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促使虚拟数字人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增长。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给虚拟数字人在传媒业的应用带来极大的挑战。例如,OpenAI新的应用文生视频模型Sora的出现可能会使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导致深度伪造和虚假信息激增,引发视觉伦理和信息伦理的问题。ChatGPT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可能缺乏道德立场,从而导致其回应可能不完全遵循道德准则,这种情况有可能对用户的道德判断产生影响。再如,当智能算法推荐系统根据用户的偏好和习惯筛选并推送信息时,可能会产生“信息茧房”效应,使得用户接触到的信息变得单一和固化。
(摘编自谢新洲等《机遇与挑战:虚拟数字人在传媒业的应用和未来发展》)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利用AI数字人交互平台提供的工具和支持,无需组建技术团队,就可在智能手机等显示设备上轻松创建数字人。
B.近年来,我国数字人产业蓬勃发展,数字人应用已深入各行各业,重塑商业生态,并成为人工智能企业竞争的新赛道。
C.数字人技术可以“复活”亲人,让客户与已故亲人视频对话,弥补失去亲人的遗憾,这一技术已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需求。
D.虚拟数字人是元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使人类社会开启“元宇宙+”的模式。
2.根据材料二,图中填写的内容从①到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A.①用户 ②图书馆馆员 ③开放生态、沉浸感知 ④参与创作 ⑤精准画像 ⑥拓展创新服务方式
B.①图书馆馆员 ②用户 ③开放生态、沉浸感知 ④精准画像 ⑤参与创作 ⑥拓展创新服务方式
C.①用户 ②图书馆馆员 ③拓展创新服务方式 ④参与创作 ⑤精准画像 ⑥开放生态、沉浸感知
D.①图书馆馆员 ②用户 ③拓展创新服务方式 ④精准画像 ⑤参与创作 ⑥开放生态、沉浸感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虚拟数字人被拓展到文旅行业,不仅能提高人们的文旅体验,而且能帮助文旅企业降本增效,提升服务水平。
B.虚拟数字人带动的市场规模巨大,且发展速度惊人,未来将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
C.虚拟数字人通过构建馆员的虚拟形象,在多方面为用户提供更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服务,足以替代图书馆馆员。
D.虚拟数字人智能化水平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影响,而技术的更新迭代和中立性可能引发某些道德伦理问题。
4.“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应该坚持的原则和方法,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用事实说话”的。
5.从辩证的角度看,虚拟数字人对我们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B
2.A
3.C
4.“用事实说话”是指新闻作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适当选择和表述,表达新闻立场和观点的原则和方法。材料一中,新闻作者选择了权威机构发布的近年来数字人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等真实数据,以及用数字人“复活”亲人、直播带货、发展文旅等典型事例,表达了“AI数字人迎来发展黄金期”这一新闻观点,用事实说话,具有说服力。
5.积极影响:①解放生产力,代替人们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②突破物理时空的限制,带来全新的沉浸式互动体验;③提升行业的智能化水平,为用户提供优质个性化服务。
消极影响:①使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导致伪造和虚假信息激增;②虚拟数字人可能缺乏道德立场,不遵循道德准则,影响用户的道德判断;③虚拟数字人利用智能算法根据用户喜好推送信息,可能产生“信息茧房”效应。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社科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思路和解读图表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写作特色和思路的能力。题干明确范围是材料一,分析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用事实说话’”,首先分析概念含义,然后结合材料一找出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只要利用AI数字人交互平台……无需组建技术团队,就可……轻松创建数字人”错误,表述绝对,扩大范围。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目前只是硅基智能最新的AI数字人交互平台能做到无需组建技术团队轻松创建数字人;
C.“这一技术已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需求”错误,曲解文意。由“当前,用科技手段‘复活’亲人已经萌发出较强的市场需求”可知,用科技手段“复活”亲人只是萌发出较强的市场需求;
D.“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错误,扩大范围,原文是“目前被拓展到文旅行业的更多场景中”,只是“文旅行业”的更多场景,并非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使”错误,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行业人士普遍认为,人类社会与元宇宙将以‘元宇宙+’的模式实现长期共存”,并未表明是虚拟数字人使人类社会开启“元宇宙+”的模式。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思路和解读图表的能力。
根据原文“基于虚实融合、角色多元的特征,馆员和用户间呈现新的信息交互形式,进而推动了服务方式的拓展和创新”,⑥应填“拓展创新服务方式”,因此排除C和D。
根据原文“基于因人定制、持续进化的特征,可以将图书馆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充分融合,实现对馆员和用户的精准画像,进而为用户定制适应性服务”,①应填“用户”,②应填“图书馆馆员”。根据“基于开放生态、沉浸感知的特征,鼓励馆员和用户共同参与沉浸式知识资源和学习工具的创作”,④应填“参与创作”,⑤应填“精准画像”,因此排除B。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C.“足以替代图书馆馆员”错误,推断绝对。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原文只是说“在替代馆员……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并未明确表示“足以替代图书馆馆员”。
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写作特色和思路的能力。
题干明确范围是材料一,分析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用事实说话’”,首先分析概念含义,然后结合材料一找出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事实”即事情的真实情况。“用事实说话”针对的是新闻工作者,要求其在报道新闻时尊重客观事实,用真实的材料证明自己的立场。
由材料一标题“《AI数字人:迎来发展‘黄金期’》”可知,材料一的论点是“AI数字人迎来发展黄金期”。
材料一第二段引用了天眼查数据提供的真实数据“现存与数字人相关的企业114.4万家”“新增注册企业为17.4万余家”“同期相比增加5.9%”真实可信,说明“数字人应用已成为人工智能企业竞相角逐的新赛道”。第三段运用了重庆沙坪坝区的漆女士的真实事件,以及重庆某技术团队负责人的话,用事实说话,证明用科技手段“复活”亲人已经萌发出较强的市场需求。第四段引用了统计的从去年“双11”到最近的“6·18”的数据,证明了中国虚拟人的市场规模等正在上升。第五段使用了艾媒咨询提供的《2023年中国虚拟人产业发展与商业趋势研究报告》,第六段使用真实案例“中传文旅(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数字人‘华诗远’”,说明虚拟数字人目前被拓展到文旅行业的更多场景中。
综上可知,材料一用真实的数据和事例证明了“AI数字人迎来发展黄金期”这一新闻观点,用事实说话,具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用事实说话”是指新闻作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适当选择和表述,表达新闻立场和观点的原则和方法。材料一中,新闻作者选择了权威机构发布的近年来数字人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等真实数据,以及用数字人“复活”亲人、直播带货、发展文旅等典型事例,表达了“AI数字人迎来发展黄金期”这一新闻观点,用事实说话,具有说服力。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学生根据所有材料辩证分析“虚拟数字人对我们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辩证”分析“影响”,即应从正面和负面,积极和消极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积极影响:积极影响在材料一和材料二。
由材料一“从影视娱乐到品牌营销,从电商直播到金融服务,数字人深入各行各业”以及材料二虚拟数字人的概念可知,虚拟数字人能够代替人们所从事的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既可以解放生产力,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由材料一第二段重庆沙坪坝区的漆女士的事例可以看出,虚拟数字人让她看到了早逝的母亲,并与之视频通话,让她稍解思念之苦。可见虚拟数字人可以让人们突破物理时空的限制,沉浸其中。
由材料二“体现了个性化服务的途径”“进而创造出丰富且高度契合用户需求的图书馆资源形态”“实现对馆员和用户的精准画像,进而为用户定制适应性服务”“可以有效提升图书馆的智慧化程度和服务质量”等可知,虚拟数字人可以从整体上提升行业的智能化服务水平,提高个性化服务的质量。
消极影响:消极影响在材料三。由“可能会使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导致深度伪造和虚假信息激增”可知,虚拟数字人会导致大量虚假信息的出现;由“引发视觉伦理和信息伦理的问题”“导致其回应可能不完全遵循道德准则,这种情况有可能对用户的道德判断产生影响”可知,由于虚拟数字人道德立场的问题,会导致用户的道德判断出现问题;由“当智能算法推荐系统根据用户的偏好和习惯筛选并推送信息时,可能会产生‘信息茧房’效应,使得用户接触到的信息变得单一和固化”可知,虚拟数字人只是根据数字筛选信息,向用户推送的是用户喜欢的信息,可能会出现“信息茧房”效应。
故答案为:积极影响:①解放生产力,代替人们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②突破物理时空的限制,带来全新的沉浸式互动体验;③提升行业的智能化水平,为用户提供优质个性化服务。消极影响:①使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导致伪造和虚假信息激增;②虚拟数字人可能缺乏道德立场,不遵循道德准则,影响用户的道德判断;③虚拟数字人利用智能算法根据用户喜好推送信息,可能产生“信息茧房”效应。
(2025高三上·贵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日子你要一天一天地过 王开岭
北京台有档周播节目叫《七日》,其广告词这么说:“生活,就是一个七日接着一个七日。”我也做电视媒体,按同行眼光,这句话堪称神来之笔,既行云流水勾勒了百姓过日子,又将岁月和节目划了等号,自恋了一把。
可我老觉得哪儿不对,似乎某根神经被偷咬了一口,后恍然大悟:它在光阴上的计量单位——那个“七日”刺疼了我,它等于是在说,人生即一周加一周加一周……
这尺码太大、太粗放了,它把生命密度给大大冲淡、稀释了。若央视“春晚”给自己打广告,会不会说成“生活,就是一个春晚加一个春晚”呢?如此生命换算和记忆的刻度,简直恐怖。
地铁上,忽听一女孩儿感慨:你说哎,日子真快,眨眼又过年了,不就是看了几部剧,听了几首歌嘛,我夏天裙子还忘了穿呢……
是啊,我们对光阴的印象愈发模糊,时间消费上,所用尺码也越来越大,日变成了周,周变成了月,月变成了年……日子不再一天一天地过,而是捆成大包小包,甩手即一周,一月,一年。打个比方,从前是步枪瞄准,现在则像冲锋枪,突突一梭子,点射变扫射,准星成废物。
一把尺子毫米取消了,只剩厘米。
“今天几号啊?”这声音无处不在。
我自己也常想不起日子,甚至误差大得惊人。那天我寄一份文稿,末了署日期,将“2009”落成了“2007”。②我明白,这不是笔误,是心误。
时间的粗化意味着人生的恍惚,知觉的紊乱。
谁还记得时间本来的模样?
最朴素的生命知觉,最正常的光阴感应,如何获得呢?
或许,人忘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生物。
这个身份和公鸡没什么两样。
我一直凳得,既然生命乃自然赋予,光阴也源于自然进度,那么,一个人要想持有清晰、纯粹的时间印象,就必须回到大自然——到这位天时的缔造者和发布者那儿去领取。
我们要靠冰雪的融化、草根的发芽、枝条的变软来感知早春;要凭荷塘蛙声、林间蝉鸣、旷野萤火来记忆盛夏;我们的眼帘中要有落木萧萧和鸿雁南飞,要有白雪皑皑和滴水成冰……
最伟大的钟表,捂在农人怀里。
大自然的时间宪章,万余年来,一直镌刻在锄把上,犁刃上,镰柄上。立春、谷雨、小满、芒种、寒露、冬至……光阴哲学上,农夫是世人的导师,乃最谙天时、最解物语之人。错过节气,即意味着饥荒,颗粒无收。
看日期,不能只看表盘和数字,要去看户外,看大自然。
大自然从不重复,每天都是新的,每秒都是新的。细细体察,接受它的沐浴,每天的你即会自动更新,身心清澈,像婴儿。
牢记一条:我们是生物,首先是生物。
③若生物时间丢了,即丢了大地和双足。
日子须一天一天地过。
如此,才知时,知岁,知天命。
时间危机,即人生危机。
没什么比握紧光阴更重要。
有一天,突然想起儿时的日历本,即365页的那种撕历,一天一页,平日乃黑字,周末为红绿,除公历日期,还有农历节气。记得每逢岁末,父亲总要去新华书店买本新日历回来,用纸牌固定后挂墙上。早晨,父亲头件事即更新日历,他从不撕,而是用铁夹子将旧页翻上去,所以一年下来,还是厚厚一本。我最喜红绿两页,不仅颜色漂亮,更意味着可罢学了。
许多年了,我未见这种老日历,总是豪华的挂历和台历。本以为它消失了,可去年逛厂甸庙会,我竟然遇上了,兴奋至极。
从此我恢复了用老日历的习惯。
和父亲一样,我也舍不得撕它,只是一页页地翻。
和父亲一样,这也是我每天起床后的第一道功课。
像精神上的广播操那样。
那感觉很神奇,端详它,就像注视一个婴儿,欣赏一片刚出生的树叶。
一页页地迎接,一叶叶地告别,日子变得清新,丰腴,舒缓。
它每天提醒你,户外——遥远的大自然正发生着什么:雨水、惊蛰、白露、夏至、霜降、秋分、小雪……
我又恢复了“天时”的感觉、光阴“寸寸缕缕”的感觉、日子“一天一天数着过”的感觉。
生活,不再是条粗糙的麻绳,而是一串不紧不慢、心中有数的念珠。
④老日历是我保卫生活的工具之一。
你不妨也试试。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台周播节目《七日》的广告词和地铁上女孩儿的感慨,都让作者因计量光阴的尺码太大、太粗放而心生恐惧。
B.作者认为,人与公鸡是平等的,只有记住自己生物的真实身份,才能获得最朴素的生命知觉和最正常的光阴感应。
C.“光阴哲学导师”是作者对农人的赞誉,因为他们最谙天时,最解物语,能敏锐地感知时间的变化,依节气劳作。
D.每天一起床就翻过一页老日历,是作者珍视时间、开启一天生活的重要仪式,就好像按时做广播操一般富有节律。
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作为标题形象地揭示了本文主旨,“一天一天”凸显了作者对时间的态度,第二人称的使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B.②句中“笔误”与“心误”的对比,表达了对光阴的不舍,也有对粗化时间而致人生恍惚、知觉紊乱的觉察与自省。
C.③句形象地表明人若丢了生物时间就会变得浑浑噩噩,意在提醒人们要到大自然中感知时间变化,从而让内心踏实。
D.④句中的“保卫”大词小用,用在结尾处强化和突出了作品主题,启示人们应该严肃地对待时间和生活,意蕴丰富。
8.本文与朱自清的《匆匆》都蕴含着对时间的思考,两位作者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评论者认为王开岭的散文是“诗性散文”,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B
7.B
8.①本文作者认为日子要一天一天地过,体察生活,回到自然,用心感知时间,才能收获生命的丰腴和内心的踏实。②在《匆匆》中朱自清认为时光匆匆流逝,令人无奈和惋惜,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
9.①形式上:本文有大量独句段,如自由诗般分行分节,富于跳跃性,激发了读者的诗意想象。②语言上:本文语言清新自然、凝练明快,用词生动形象,句式整散结合,多用修辞手法,诗意地表达了作者的思考。③意境上:本文选用生动鲜明的意象,营造了优美深邃、诗意盎然、极富想象力的意境,充满诗情画意。④情感上:本文通过对生活片段和自然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时间与生活的思考,如诗歌一样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特征的能力。一是诗性散文总是采用诗一般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尽情地描绘出自然界的诗意美。二是诗性散文常常通过作者的主观想象,在文章中营造出优美而奇特的诗的意境。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人与公鸡是平等的”错误,根据原文“或许,人忘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生物”可知,作者在文中提到“这个身份和公鸡没什么两样”,是在强调人类作为生物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保持紧密的联系,才能感知到最真实的时间流逝。作者的重点在于通过自然现象感知时间,而不是强调人与动物的平等。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笔误’与‘心误’的对比”错误,“不是笔误,是心误”是否定“笔误”,肯定“心误”,不是对比,也不是表达对光阴的不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恍惚。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根据原文“我一直觉得,既然生命乃自然赋予,光阴也源于自然进度,那么,一个人要想持有清晰、纯粹的时间印象,就必须回到大自然——到这位天时的缔造者和发布者那儿去领取”“大自然从不重复,每天都是新的,每秒都是新的。细细体察,接受它的沐浴,每天的你即会自动更新,身心清澈,像婴儿”“没什么比握紧光阴更重要”可知,王开岭的文章则更注重对时间的感知和掌控,他强调要通过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来感知时间的真实流逝。与朱自清的感伤情绪不同,王开岭主张细致地感受和珍惜每一天,通过“生物时间”来获取对光阴的清晰感知,恢复生命的质感和充实感。
朱自清在《匆匆》中感叹时间的飞逝,他用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类自然景象来对比人生中的时间,一去不复返,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和无奈。朱自清的情感基调是哀愁的,充满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叹息。
故答案为: ①本文作者认为日子要一天一天地过,体察生活,回到自然,用心感知时间,才能收获生命的丰腴和内心的踏实。②在《匆匆》中朱自清认为时光匆匆流逝,令人无奈和惋惜,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特征的能力。
形式上:本文有很多段落由独句构成,如“最伟大的钟表,捂在农人怀里”“日子须一天一天地过”“ 没什么比握紧光阴更重要”“像精神上的广播操那样”等,这种大量分行的形式类似于现代诗歌,跳跃性强,激发读者想象空间。
语言上:本文的语言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如“ 这个身份和公鸡没什么两样”“最伟大的钟表,捂在农人怀里”,使用修辞手法,如“生活,不再是条粗糙的麻绳,而是一串不紧不慢、心中有数的念珠”,把生活比作麻绳和念珠,生动形象;而且句式整散结合,富有音乐感,类似诗歌中的韵律美,如“看日期,不能只看表盘和数字,要去看户外,看大自然”“要靠……来感知早春;要凭……来记忆盛夏”。
根据原文“靠冰雪的融化、草根的发芽、枝条的变软来感知早春;要凭荷塘蛙声、林间蝉鸣、旷野萤火来记忆盛夏”可知,本文多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充满诗意的自然意境,呼应了文章的主题。这些描写不仅生动细腻,还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富有画面感和美感的意境。这种通过自然景物描写传达情感和思想的手法,与诗歌的意境营造非常相似,体现了散文的诗性特质。
根据原文““时间的粗化意味着人生的恍惚,知觉的紊乱”“日子须一天一天地过”王开岭在文中不仅仅是描述时间流逝的现象,而是通过这种描述引发对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反思。这种对生活节奏和时间观念的反思,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体现了诗性散文中的抒情性特质。
故答案为: ①形式上:本文有大量独句段,如自由诗般分行分节,富于跳跃性,激发了读者的诗意想象。②语言上:本文语言清新自然、凝练明快,用词生动形象,句式整散结合,多用修辞手法,诗意地表达了作者的思考。③意境上:本文选用生动鲜明的意象,营造了优美深邃、诗意盎然、极富想象力的意境,充满诗情画意。④情感上:本文通过对生活片段和自然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时间与生活的思考,如诗歌一样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2025高三上·贵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注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节选自《孔子家语·六本》)
【注】“商”与后文的“赐”即子夏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弟子。
材料二: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材料三:
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节选自袁黄《了凡四训·改过之法》,有删改)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如毒蛇A啮指B速与斩C除D无丝毫E凝滞F此风雷之所G以为益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视”意思是观察,与《六国论》“子孙视之不甚惜”的“视”含义不同。
B.“肆”意思是店铺,与《烛之武退秦师》“又欲肆其西封”的“肆”含义不同。
C.“寤”意思是醒悟,与《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寤”含义相同。
D.“冠”意思是行加冠礼,与《论语·侍坐章》“冠者五六人”的“冠”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孔子看来,交友对人的成长影响极大,与品行高尚或者低劣的人相处日久,则会被其同化。
B.人在幼年的时候,精神更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很容易分散,因此人应该及早学习。
C.颜之推认为学习是重要的事,他以名人晚学为例,说明学习不分年龄,晚学比早学更为可贵。
D.人不改过,大多是因为得过且过,不勇往直前;改过须发奋振作,立即行动,切勿犹豫等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②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14.三则材料对如何提升自我修养的看法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BDF
11.C
12.C
13.①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因此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与自己相处的人。
②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像拿着蜡烛在夜间行走,仍然比那些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要好。
14.材料一:强调要与贤能的人交往,慎重选择相处的人,以提升自我修养。材料二:强调人应及早学习,即使年老也不应放弃学习,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修养。材料三:强调人要勇于改过,不能因循退缩,立即行动,通过改过提升自我修养。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欢和比自己贤能的人相处,子贡喜欢和不如自己的人相处。不了解儿子就看他的父亲,不了解这个人就看他的朋友,不了解这个君主就看他任用的人,不了解这块土地就看地上生长的草木。所以说,和品行优良的人在一起,就好像进入了摆满香草的房间,时间久了就闻不到香味了,那是因为自己已经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不好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了卖咸鱼的店铺,时间久了就闻不到臭味了,也是因为自己已经和臭味融为一体了。藏丹的地方会变红,藏漆的地方会变黑,所以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与自己相处的人。”
材料二: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所以确实需要及早教育,不要错过时机。我七岁的时候,诵读《灵光殿赋》,到了现在,十年梳理一次,仍然不会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不温习,就荒废了。然而人总会遭遇困厄,在盛年时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仍然应当在晚年学习,不可以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学习《易经》,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魏武帝、袁遗,年老了却更加专心致志,这都是年轻时学习到老年也不疲倦的人。曾子七十岁才开始学习,却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开始到各地游学,仍然成为大学问家;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凭借这个最终登上了丞相之位;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习《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他们最终都成为了大学者。这些人都是早年迷失而晚年醒悟。世上的人到了成年还没有开始学习,就说已经晚了,于是因循守旧,什么也学不到,这也是很愚蠢的。幼年学习的人,就像日出的光芒;老年学习的人,就像拿着蜡烛在夜里行走,仍然比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要好。
材料三:人不改正过错,大多是因为因循守旧、退缩不前;我们必须振奋起来,不要迟疑,不要等待。就像被毒蛇咬了手指,要迅速斩断,不能有丝毫迟疑,这就是风雷之所以有益的原因。有了过错就改正,就像春天的冰遇到太阳,还担心它不消融吗?过去蘧伯玉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觉察到前些日子的错误并且全部改正了;到了二十一岁,才知道前些时候所改正的还不够;到了二十二岁,回头看二十一岁的时候,就像在梦中一样;一年又一年,不断地改正,到了五十岁的时候,还知道四十九岁时有错误。古人改正过错的学问就是这样。我们这些人都是平凡的人,过错像刺猬的刺一样聚集在身上,可是回想往事的时候,常常好像看不到自己有过错,这是因为心思粗疏而眼睛被蒙蔽了。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就像手指头被毒蛇咬到后,就要立即切掉,不能有丝毫犹疑,这就是快如风雷就会有益的原因。“如毒蛇啮指”是状语,置于句首要单独断开,故在B处断开。“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是两个动词短语,可在中间的D处断开。“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是判断句,中间不能断开,可在前面的F处断开。
故答案为:BDF。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 能力。A.正确。“视”,观察/对待。句意:不了解他的儿子,就观察他的父亲。/子孙看待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
B.正确。“肆”店铺/扩张。句意:就如同进入卖咸鱼的铺子。/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
C.错误。含义不同。“寤”,同“悟”,醒悟/醒时。句意: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D.正确。行加冠礼。句意:世上人到行婚礼和冠礼的年龄还未开始学习。/五六个成年人。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晚学比早学更为可贵”错误,颜之推认为早学更可贵,晚学也可贵。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赤”,形容词做动词,变红;“黑”,变黑;“处”,交往。②“秉”,拿着;“贤”,好,胜过;“乎”,比。
故答案为: ①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因此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与自己相处的人。②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像拿着蜡烛在夜间行走,仍然比那些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要好。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孔子从分析“商也日益,赐也日损”的原因,用对比手法,重点论证“与贤己者处”“与善人居”的好处,侧重于交友方面,认为要谨慎选择交往的朋友。
②材料二选自“勉学”这一章节,侧重于学习方面,分析了不同年龄学习带来的好处,举了大量的事例,证明学不分早晚,不可自弃。
③材料三选自“改过之法”这一章节,侧重于改过,举蘧伯玉的例子,论证不同年龄都要反思,及时改过。
故答案为: 材料一:强调要与贤能的人交往,慎重选择相处的人,以提升自我修养。材料二:强调人应及早学习,即使年老也不应放弃学习,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修养。材料三:强调人要勇于改过,不能因循退缩,立即行动,通过改过提升自我修养。
(2025高三上·贵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 苏轼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注】此词作于北宋熙宁五年,此时苏轼因变法之争遭受排挤,外放杭州。
1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交代时间、地点和事由,展现出踏春者一探“春情”的忐忑心情。
B.“暗如倾”形容探出墙头的杏花花枝繁茂,花色浓艳,用语新颖别致。
C.“槛内”春意未萌,城外却早已春回,探春就要走出庭院,拥抱自然。
D.小径绮丽,人群中踏春女子的香气弥漫在轻尘中,春意十足,令人陶醉。
16.词人出东城探得哪些“春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5.A
16.①明丽绚烂的景象。春回大地,墙头红杏花枝繁茂,花色浓艳,雪停初霁,小径绮丽,派初春明丽之景。
②欢欣愉悦的心情。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踏春女子的香气弥漫在轻尘中,春意盎然,探春的作者欢欣愉悦。
③坚贞高洁的品格。词人由眼前春景联想到凌霜傲雪的报春梅,表现了逆境中不畏艰难、永葆高洁的品格。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参考译文】
昨天出东城踏青游玩。墙上的红杳颜色很暗,茂密得好像要倾斜下夹。栏杆内侧的各种花草却还没有露出花苞,春天的脚步还没走到这里。
美丽的小路上,女子经过,扬起尘土和落花,前面的村子,刚刚下过雪。这是掌管春天的神辛勤的脚步吧?想必春天来到之时,柔风一定会先吹下梅花。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忐忑心情”错误,“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写词人选择踏春出城,是为了探寻春天的气息。这一行为本身就反映了他对春天的期待与好奇。苏轼在这里没有表现出任何忧虑或困惑,相反,充满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与期盼。
故答案为:A。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墙头红杏暗如倾”描绘了红杏花枝繁茂、色彩浓烈的场景。“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写出但城外的春天已经悄然而至。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种内外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春天的到来。“雪霁前村”描绘出雪后的村庄空气清新,尘土未扬,这一景象清新宜人,增添了初春的美感。前村的景色显得宁静而美丽,尤其是在雪后天晴的时刻,更加凸显了春日的清新与明丽。 “吹绽梅英”是早春时节的典型景象。梅花象征着春天的第一个讯号,早春的美景通过梅花绽放而得以展现。以上这些描写共同构成了春天明丽绚烂的自然景象。红杏、雪霁、梅花这些自然意象,展现了初春的多姿多彩与大地复苏的生机。苏轼通过这些描绘,展现了春天的明丽之景。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写词人选择踏春出城,是为了探寻春天的气息。这一行为本身就反映了他对春天的期待与好奇。苏轼在这里没有表现出任何忧虑或困惑,相反,充满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与期盼。 “东君用意不辞辛”的“东君”指的是掌管春天的神明(即春神),词人赞美东君不辞辛苦,为大地带来春天。这一句展现了词人对春天的感激与欣喜之情。东君的辛勤和春天的来临,让词人的心情愉悦而满足。 “绮陌敛香尘”描绘出小径清新美丽,香尘弥漫,虽不是人群中女子的香气,却依然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氛围。春天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词人沉浸在春天的美好中,心情自然是愉悦的。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中的“梅花”通常在寒冬末、早春初绽放,它象征着不畏寒冷、坚韧不拔的品格。苏轼通过描绘梅花在早春盛开,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品格的赞美。梅花的坚贞高洁,正如词人在逆境中的不屈与高尚。 梅花不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是文人雅士自我品格的投射。苏轼在政治斗争中受挫被贬,他以梅花自喻,表现了在逆境中保持高洁的自我追求。这一意象体现了苏轼对自身品格的坚守,以及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不畏艰难、永葆高洁的态度。
故答案为: ①明丽绚烂的景象。春回大地,墙头红杏花枝繁茂,花色浓艳,雪停初霁,小径绮丽,派初春明丽之景。
②欢欣愉悦的心情。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踏春女子的香气弥漫在轻尘中,春意盎然,探春的作者欢欣愉悦。
③坚贞高洁的品格。词人由眼前春景联想到凌霜傲雪的报春梅,表现了逆境中不畏艰难、永葆高洁的品格。
17.(2025高三上·贵阳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角度不同,结论相异。同样是荆轲刺秦,司马迁肯定了荆轲的英勇无畏,而苏洵在《六国论》中用“   ,   ”表达了不同见解。
(2)杜甫《客至》中“   ,   ”两句以互文手法,写诗人清扫小道、开门待客的欢喜。
(3)“烟”飘忽不定、隐约可见,被诗人写进作品中时,它就成了“有意味的形式”,寄寓诗人的情感,如“   ,   ”。
【答案】(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3)示例一: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示例二: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示例三: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示例四: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荆卿、焉、径、蓬、沙。
故答案为:(1)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2)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3) 示例一: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示例二: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示例三: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示例四: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2025高三上·贵阳模拟)语言文字运用I
近日,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发布首个文生视频生成模型“Sora”。该模型通过接收文本指令,即可生成60秒的短视频,这些视频精度、仿真度极高,足以“以假乱真”,且兼具艺术性表达,让人们 ① 。
人们之所以惊叹“Sora”的出现,在于业界内外对其生成视频“好看”程度的评价远远高于其他文生视频模型。“好看”这样的评价,所涵盖的意义远不止于视频视效本身。人们给予“好看”的评价,意味着人们在肯定这款文生视频模型理解和模拟现实世界的能力。
一年前,同样是这家研究中心发布的AI语言模型ChatGPT,让文本撰写和创作、检查代码程序等都变得 ② 。之后,AI聊天、AI绘画、AI音乐……随着一系列AIGC(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相继问世,让众人直言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颠覆性影响的“AI革命”正式来临。正因如此,人们惊喜于科技创新改变生活、改变社会,更惊叹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演进之快。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将 ③ ,推动信息化技能从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全面进入到智能化时代。很快我们将不再讨论人工智能,因为人工智能已经融入到生活中。
18.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与原文相关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自然段中“Sora”与“好看”的引号作用相同。
B.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涵盖”一词可以换为“含盖”。
C.“人们因业界内外对‘Sora'生成视频‘好看’程度的评价远远高于其他文生视频模型而惊叹其出现”可与第二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互换。
D.第三自然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应该修改为“人们不仅惊喜于科技创新改变生活、改变社会,而且惊叹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演进之快”。
20.下列选项中的“到”与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到”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俗话说得好,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B.做入要言而有信,答应的事要做到。
C.如果有不到之处,还敬请批评指正。
D.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
【答案】18.①惊叹不已/惊叹不止;②易如反掌/轻而易举:③无处不在/无所不在
19.D
20.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词类(连词、副词等);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本题考查学生语文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所填关联词语要适应语句表达的具体内容,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意义关系,就选取与之相应的关联词语;在运用和填充关联词语时,要注意关联词语常成对成套出现的特点。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语境,首先理解画横线处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分别理解选项,找出其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材料“人们之所以惊叹‘Sora’的出现”可知,人们对Sora的出现表示惊叹,可以填“惊叹不已/惊叹不止”。惊叹不已/惊叹不止:形容因为惊奇敬佩而发出的感叹久久不止,感受至深。
第二空,根据前文“让文本撰写和创作、检查代码程序等都变得”可知,此空语境描述的是AI技术对某些任务的影响,在结合后文“AI聊天、AI绘画、AI音乐……随着一系列AIGC(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相继问世”,说明这些AI技术让有些任务变得更加简单或轻松,让人们乐于接受。可填写“轻而易举”。轻而易举:不需要作多大的努力就能办到或对付。
第三空,结合后文“很快我们将不再讨论人工智能,因为人工智能已经融入到生活中”可知,人工只能将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人们将会习以为常,此空的语境应该描述的是未来人工智能对人们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可填写“无处不在”。无处不在:没有什么地方不存在;随处可见。
故答案为:①惊叹不已/惊叹不止;②易如反掌/轻而易举:③无处不在/无所不在
19.本题考查学生语文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A.“Sora”的引号表称定称谓,“好看”的引号表示引用。
B.“涵盖”是一个常用词,意思是包含或包括在某一范围内。它正确地表达了文中“好看”这个评价所包含的广泛意义。现代汉语没有“含盖”一词。
C.原句是一个因果关系的表达,因“好看”的评价高于其他模型,所以人们对Sora的出现感到惊叹。如果更换句子,会导致因果关系的表达顺序不明确或逻辑混乱。
D.原句使用了“更”字,表达了一种递进关系,前者是“惊喜”,后者是“惊叹”,强调的是在惊喜之上,感叹的程度更高。修改后使用了“不仅……而且……”的结构,强调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故答案为:D。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到智能化时代”中“到”的意思是表示达于某一节点、某一阶段之意。
A.此处的“到”指来到之意,后面搭配具体的地点。
B.“做到”中的“到”用作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有结果。
C.此处的“到”是意思是周到。
D.此处“到”是表示到达某一时间点。
故答案为:D。
(2025高三上·贵阳模拟)语言文字运用Ⅱ
去年冬天,一座中国东北城市因冰雪旅游的爆火而吸引世界目光,这就是“出圈”的哈尔滨。
客流不息的哈尔滨中央大街上, ① :他们中有年近花甲的资深教授,有从事科研教学的青年教师,有学历史、考古、旅游管理的学生。这是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的宣讲团,目标是“把哈尔滨讲给中国听,把中国讲给世界听”。
② 。在中国这个高纬高寒地区,先民们从江面凿冰捕鱼,自制冰灯照明,开展冰嬉运动。自上世纪初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俄罗斯、意大利等40余个国家的侨民曾生活在哈尔滨,许多中国人在这里第一次看到冰上芭蕾,欣赏到冰上杂技。1963年哈尔滨举办第一届冰灯游园会,1985年首届哈尔滨冰雪节启幕……如今,丰富多彩的冰雪文化活动已成为哈尔滨的一张靓丽名片。
宣讲者高龙彬说:“ ③ ,也是中华文化传入西方的驿站,多元的哈尔滨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20个字。
22.简要赏析文中“出圈”一词的妙处。
【答案】21.①一群宣讲者正在发放旅游宣传资料②哈尔滨有着悠久的冰雪文化历史③哈尔滨不仅是冰雪文化的发源地
22.“出圈”一词既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哈尔滨冰雪旅游吸引世界目光的现象,又带有一定的网络用语色彩,显得新颖时尚,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兴趣。同时,该词的使用也体现了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创新和个性化风格。
【知识点】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作答时,先指出词语的本义:网络流行词,饭圈常用语,一般指某位偶像或明星知名度变高,不止被粉丝小圈子所关注,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变成真正的“公众人物”。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有横线后面的分号可知,需要填写一句总括性的句子,概括的是后面的“资深教授”“青年教师”“学生”,他们组成的是“宣讲团”,故可填:一群宣讲者正在发放旅游宣传资料。
②处,,需要填写一句观点性的句子,概括整段内容。由后面“先民们”“自上世纪初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可知,其历史悠久,由最后一句“丰富多彩的冰雪文化活动”可知,评论对象为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故可填:哈尔滨有着悠久的冰雪文化历史。
③处,由后面“也是中华文化传入西方的驿站”可知,需要填写的关联词为“既是”,内容相对而词语不重复,可填“既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窗口”,主语应该是“哈尔滨”,故可填:哈尔滨不仅是冰雪文化的发源地
故答案为: ①一群宣讲者正在发放旅游宣传资料②哈尔滨有着悠久的冰雪文化历史③哈尔滨不仅是冰雪文化的发源地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作答时,先指出词语的本义:网络流行词,饭圈常用语,一般指某位偶像或明星知名度变高,不止被粉丝小圈子所关注,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变成真正的“公众人物”。后来引申到不限于人,事件和物品也可以“出圈”。
再分析作用:文中“出圈”一词指上一句的“因冰雪旅游的爆火而吸引世界目光”,对象是“一座中国东北城市”哈尔滨。
最后分析效果:形象生动:“出圈”形象地描绘出了从一个小范围突破到更大范围的过程,易于理解且具有画面感。简洁明了:这个词用简短的两个字概括了一个复杂的概念,使得表达更为精炼。时代感:“出圈”作为网络流行语,使用它可以增强文章的时代感和贴近读者的阅读体验。总之,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出圈”一词,不仅可以让文章的语言更加鲜活生动,还能有效地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故答案为:“出圈”一词既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哈尔滨冰雪旅游吸引世界目光的现象,又带有一定的网络用语色彩,显得新颖时尚,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兴趣。同时,该词的使用也体现了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创新和个性化风格。
23.(2025高三上·贵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和语言文字运用I的内容都显示,人工智能迎来发展黄金期,正快速进入各行各业。许多人心中充满了对人工智能的赞叹,同时也怀揣着对民生福祉的关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人工智能:福祉之光与理性之思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从医疗诊断到教育辅助,人工智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开启了人类发展的新纪元。面对这一科技奇迹,我们既应满怀赞叹,拥抱其带来的便利与福祉,又需保持理性,审慎思考其背后的挑战与影响。
人工智能:民生福祉的加速器。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无疑为提升民众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在医疗领域,AI辅助诊断能够精准分析病例,提高诊断效率与准确性,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在教育领域,智能教学系统能够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学习方案,实现因材施教;在交通出行方面,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应用,将极大减少交通事故,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这些实例无不彰显着人工智能在改善民生、增进福祉方面的巨大潜力。
理性审视:人工智能的双刃剑。
然而,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双刃剑,人工智能亦不例外。随着其广泛应用,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浮现。就业市场的冲击是最直观的体现,许多传统岗位因自动化而面临消失的风险,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与就业保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也是不容忽视的议题,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意味着海量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如何确保这些信息不被滥用,保护个人隐私权,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构建人机和谐共生的未来。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秉持开放包容、理性审慎的态度,积极探索人机和谐共生的新路径。一方面,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同时注重人才培养与转型,提升劳动力素质,以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就业结构变化。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数据监管,保障个人隐私安全,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认识到人工智能虽强,但终究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时,我们更应关注其背后的社会影响,积极引导其向更加人性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总之,人工智能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宠儿,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着社会变革的浪潮。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拥抱这一变化,同时保持理性与审慎,共同构建一个人机和谐共生、福祉共享的美好未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关于人工智能的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材料指出人工智能呈现快速发展并进入各行各业的事实,并提出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震撼和便利的同时也同时带来一些忧患。考生应当围绕人工智能的带来的利弊展开联想和思考,而且根据材料中“进入各行各业”和“民生福祉”等关键词,考生应该着重谈论人工智能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对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的影响。综上,考生可以有以下几个思考角度:
1.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好处。
①提高生产效率与降低成本。人工智能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通过自动化生产和流程优化,企业可以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低的错误率。例如,在汽车制造领域,智能机器人可以完成复杂的装配任务,提高了生产线的整体效率。②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医生提供了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通过分析医疗数据,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快速识别疾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③提供更便捷的生活服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便捷的生活服务。例如,智能家居系统可以根据我们的生活习惯自动调节室内温度、照明等环境参数;智能语音助手可以帮助我们查询天气、设置提醒等;智能推荐系统可以根据我们的喜好为我们推荐合适的商品和服务。④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处理和分析大规模数据,人工智能可以帮助科学家发现新的科学规律和现象,推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2.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弊端。
①失业与职业变化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导致部分职业被机器取代,从而引发失业和职业变化的问题。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一些传统的工作岗位可能会消失或减少。虽然人工智能也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但对于部分人群来说,他们可能需要重新学习新的技能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②隐私与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系统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进行学习和决策,这可能导致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受到威胁。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人工智能系统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非法活动。此外,人工智能系统也可能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导致数据泄露和系统崩溃。③伦理与道德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道德问题。例如,人工智能系统在进行决策时可能会缺乏人类的道德判断和情感因素,导致不公平的结果。此外,人工智能系统还可能被用于非法活动或战争等领域,对人类社会造成威胁。因此,我们需要建立相应的道德准则和法规来规范人工智能的使用。④技术壁垒与社会不平等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数据支持,这可能导致技术壁垒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一些地区或群体可能无法获得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服务,导致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技术普及和教育投入,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能够惠及全体人民。
3.对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的思考:未来,人类与人工智能将是一种共存和竞争的关系。人工智能不是取代人类,而是放大人类的能力,人类应该掌握控制权,比人工智能更强势。人类与人工智能将形成共生关系,人类应保持控制权,同时接受人工智能作为参谋的角色。尽管人工智能在语言模型方面表现出色,但它在数学计算等任务上存在局限,且缺乏人类的身份认知和历史感。而且有些职业如运动员和棋手因其人类特有的价值和情感联系而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因为我们是人,所以我们更愿意跟人打交道,比如老师、医生、护士、警察,所有的服务业本质上是跟人打交道。未来,我们应该在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同时,注重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建设,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真正为人类社会带来福祉。
【立意提取】
1.辩证看待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影响。
2.积极迎接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3.主动提升技能,更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4.善用人工智能,开启新时代。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贵州省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8月摸底考试试卷
(2025高三上·贵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硅基智能近日宣布开源其最新的AI数字人交互平台,使用者无需组建技术团队,利用平台提供的丰富工具和支持,就可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大屏幕等显示设备上,轻松创建数字人。
从影视娱乐到品牌营销,从电商直播到金融服务,数字人深入各行各业,并重塑商业生态,数字人应用已成为人工智能企业竞相角逐的新赛道。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与数字人相关的企业
114.4万家,其中,2024年1~5月,新增注册企业为
17.4万余家,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加
5.9%。
“这么多年了,终于见到了梦中的母亲!”家住重庆沙坪坝区的漆女士,随着年龄增长越发思念早逝的母亲,最近她花费近两万元,制作了一个母亲的数字人,第一次与“母亲”视频对话,她喜极而泣。当前,用科技手段“复活”亲人已经萌发出较强的市场需求。重庆某技术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业务开展一年来,已接到2000多人的询问,帮助900多个家庭通过AI技术实现“团圆”,收费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从去年“双11”到最近的“6·18”,国内各大电商平台直播间上线多个数字人主播,这些“主播”不仅“照片级别”复刻了真人表情动作,还24小时直播带货,流利解答消费者疑问,推荐多种省钱团购……据统计,目前在中国从事视频表演等活动的主播账号有近
1.4亿个,其中虚拟数字人占了四成,超过5000万个。
艾媒咨询提供的《2023年中国虚拟人产业发展与商业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虚拟人带动产业市场规模和核心市场规模分别为1866.1亿元和120.8亿元,预计2025年分别达到6402.7亿元和480.6亿元。
虚拟数字人作为元宇宙重要的细分赛道之一,目前被拓展到文旅行业的更多场景中。中传文旅(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数字人“华诗远”,成为文旅行业有代表性的数字员工、数字导游和数字主播,在提高人们文旅体验的同时,还帮助文旅企业降本增效、提升服务水平,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
行业人士普遍认为,人类社会与元宇宙将以“元宇宙+”的模式实现长期共存。在这一过程中,数字人作为一种关键的数字工具,将广泛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实现产业的向外扩展,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重要推动力。
(摘编自李国《AI数字人:迎来发展“黄金期”》,2024年7月2日《工人日报》)
材料二:
虚拟数字人也被称为“数字人”或“虚拟人”,是指存在于虚拟世界中,基于计算机图形学、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技术打造的,具有体型外貌、表演能力、交互能力等人类特征的复合体。
图书馆虚拟数字人通过构建馆员的虚拟形象,以“数字替身”的身份为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和资源利用等提供更智能化和人性化的途径。为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本文基于图书馆虚拟数字人的主要特征,从协同图书馆馆员、知识情境和用户三者出发,构建了图书馆虚拟数字人的内部关系(见下图):基于虚实融合、角色多元的特征,馆员和用户间呈现新的信息交互形式,进而推动了服务方式的拓展和创新,如真实馆员和虚拟馆员协同的服务形式、个性化的虚拟智能助手等,体现了个性化服务的途径;基于开放生态、沉浸感知的特征,鼓励馆员和用户共同参与沉浸式知识资源和学习工具的创作,进而创造出丰富且高度契合用户需求的图书馆资源形态;基于因人定制、持续进化的特征,可以将图书馆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充分融合,实现对馆员和用户的精准画像,进而为用户定制适应性服务。
图书馆虚拟数字人的内部关系
图书馆虚拟数字人是现代信息科技的融合体,将在一定程度上颠覆图书馆的知识生产和服务模式,形成以数据为核心的智能化知识生产与服务生态,在替代馆员、知识组织、服务提供、智能咨询、阅读推广、情境陪伴、素养提升、品牌塑造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有效提升图书馆的智慧化程度和服务质量。
(摘编自张鹏《图书馆虚拟数字人:内涵特征、信息模型与应用场景研究》)
材料三: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为提高虚拟数字人的智能化水平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促使虚拟数字人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增长。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给虚拟数字人在传媒业的应用带来极大的挑战。例如,OpenAI新的应用文生视频模型Sora的出现可能会使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导致深度伪造和虚假信息激增,引发视觉伦理和信息伦理的问题。ChatGPT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可能缺乏道德立场,从而导致其回应可能不完全遵循道德准则,这种情况有可能对用户的道德判断产生影响。再如,当智能算法推荐系统根据用户的偏好和习惯筛选并推送信息时,可能会产生“信息茧房”效应,使得用户接触到的信息变得单一和固化。
(摘编自谢新洲等《机遇与挑战:虚拟数字人在传媒业的应用和未来发展》)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利用AI数字人交互平台提供的工具和支持,无需组建技术团队,就可在智能手机等显示设备上轻松创建数字人。
B.近年来,我国数字人产业蓬勃发展,数字人应用已深入各行各业,重塑商业生态,并成为人工智能企业竞争的新赛道。
C.数字人技术可以“复活”亲人,让客户与已故亲人视频对话,弥补失去亲人的遗憾,这一技术已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需求。
D.虚拟数字人是元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使人类社会开启“元宇宙+”的模式。
2.根据材料二,图中填写的内容从①到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A.①用户 ②图书馆馆员 ③开放生态、沉浸感知 ④参与创作 ⑤精准画像 ⑥拓展创新服务方式
B.①图书馆馆员 ②用户 ③开放生态、沉浸感知 ④精准画像 ⑤参与创作 ⑥拓展创新服务方式
C.①用户 ②图书馆馆员 ③拓展创新服务方式 ④参与创作 ⑤精准画像 ⑥开放生态、沉浸感知
D.①图书馆馆员 ②用户 ③拓展创新服务方式 ④精准画像 ⑤参与创作 ⑥开放生态、沉浸感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虚拟数字人被拓展到文旅行业,不仅能提高人们的文旅体验,而且能帮助文旅企业降本增效,提升服务水平。
B.虚拟数字人带动的市场规模巨大,且发展速度惊人,未来将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
C.虚拟数字人通过构建馆员的虚拟形象,在多方面为用户提供更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服务,足以替代图书馆馆员。
D.虚拟数字人智能化水平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影响,而技术的更新迭代和中立性可能引发某些道德伦理问题。
4.“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应该坚持的原则和方法,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用事实说话”的。
5.从辩证的角度看,虚拟数字人对我们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25高三上·贵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日子你要一天一天地过 王开岭
北京台有档周播节目叫《七日》,其广告词这么说:“生活,就是一个七日接着一个七日。”我也做电视媒体,按同行眼光,这句话堪称神来之笔,既行云流水勾勒了百姓过日子,又将岁月和节目划了等号,自恋了一把。
可我老觉得哪儿不对,似乎某根神经被偷咬了一口,后恍然大悟:它在光阴上的计量单位——那个“七日”刺疼了我,它等于是在说,人生即一周加一周加一周……
这尺码太大、太粗放了,它把生命密度给大大冲淡、稀释了。若央视“春晚”给自己打广告,会不会说成“生活,就是一个春晚加一个春晚”呢?如此生命换算和记忆的刻度,简直恐怖。
地铁上,忽听一女孩儿感慨:你说哎,日子真快,眨眼又过年了,不就是看了几部剧,听了几首歌嘛,我夏天裙子还忘了穿呢……
是啊,我们对光阴的印象愈发模糊,时间消费上,所用尺码也越来越大,日变成了周,周变成了月,月变成了年……日子不再一天一天地过,而是捆成大包小包,甩手即一周,一月,一年。打个比方,从前是步枪瞄准,现在则像冲锋枪,突突一梭子,点射变扫射,准星成废物。
一把尺子毫米取消了,只剩厘米。
“今天几号啊?”这声音无处不在。
我自己也常想不起日子,甚至误差大得惊人。那天我寄一份文稿,末了署日期,将“2009”落成了“2007”。②我明白,这不是笔误,是心误。
时间的粗化意味着人生的恍惚,知觉的紊乱。
谁还记得时间本来的模样?
最朴素的生命知觉,最正常的光阴感应,如何获得呢?
或许,人忘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生物。
这个身份和公鸡没什么两样。
我一直凳得,既然生命乃自然赋予,光阴也源于自然进度,那么,一个人要想持有清晰、纯粹的时间印象,就必须回到大自然——到这位天时的缔造者和发布者那儿去领取。
我们要靠冰雪的融化、草根的发芽、枝条的变软来感知早春;要凭荷塘蛙声、林间蝉鸣、旷野萤火来记忆盛夏;我们的眼帘中要有落木萧萧和鸿雁南飞,要有白雪皑皑和滴水成冰……
最伟大的钟表,捂在农人怀里。
大自然的时间宪章,万余年来,一直镌刻在锄把上,犁刃上,镰柄上。立春、谷雨、小满、芒种、寒露、冬至……光阴哲学上,农夫是世人的导师,乃最谙天时、最解物语之人。错过节气,即意味着饥荒,颗粒无收。
看日期,不能只看表盘和数字,要去看户外,看大自然。
大自然从不重复,每天都是新的,每秒都是新的。细细体察,接受它的沐浴,每天的你即会自动更新,身心清澈,像婴儿。
牢记一条:我们是生物,首先是生物。
③若生物时间丢了,即丢了大地和双足。
日子须一天一天地过。
如此,才知时,知岁,知天命。
时间危机,即人生危机。
没什么比握紧光阴更重要。
有一天,突然想起儿时的日历本,即365页的那种撕历,一天一页,平日乃黑字,周末为红绿,除公历日期,还有农历节气。记得每逢岁末,父亲总要去新华书店买本新日历回来,用纸牌固定后挂墙上。早晨,父亲头件事即更新日历,他从不撕,而是用铁夹子将旧页翻上去,所以一年下来,还是厚厚一本。我最喜红绿两页,不仅颜色漂亮,更意味着可罢学了。
许多年了,我未见这种老日历,总是豪华的挂历和台历。本以为它消失了,可去年逛厂甸庙会,我竟然遇上了,兴奋至极。
从此我恢复了用老日历的习惯。
和父亲一样,我也舍不得撕它,只是一页页地翻。
和父亲一样,这也是我每天起床后的第一道功课。
像精神上的广播操那样。
那感觉很神奇,端详它,就像注视一个婴儿,欣赏一片刚出生的树叶。
一页页地迎接,一叶叶地告别,日子变得清新,丰腴,舒缓。
它每天提醒你,户外——遥远的大自然正发生着什么:雨水、惊蛰、白露、夏至、霜降、秋分、小雪……
我又恢复了“天时”的感觉、光阴“寸寸缕缕”的感觉、日子“一天一天数着过”的感觉。
生活,不再是条粗糙的麻绳,而是一串不紧不慢、心中有数的念珠。
④老日历是我保卫生活的工具之一。
你不妨也试试。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台周播节目《七日》的广告词和地铁上女孩儿的感慨,都让作者因计量光阴的尺码太大、太粗放而心生恐惧。
B.作者认为,人与公鸡是平等的,只有记住自己生物的真实身份,才能获得最朴素的生命知觉和最正常的光阴感应。
C.“光阴哲学导师”是作者对农人的赞誉,因为他们最谙天时,最解物语,能敏锐地感知时间的变化,依节气劳作。
D.每天一起床就翻过一页老日历,是作者珍视时间、开启一天生活的重要仪式,就好像按时做广播操一般富有节律。
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作为标题形象地揭示了本文主旨,“一天一天”凸显了作者对时间的态度,第二人称的使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B.②句中“笔误”与“心误”的对比,表达了对光阴的不舍,也有对粗化时间而致人生恍惚、知觉紊乱的觉察与自省。
C.③句形象地表明人若丢了生物时间就会变得浑浑噩噩,意在提醒人们要到大自然中感知时间变化,从而让内心踏实。
D.④句中的“保卫”大词小用,用在结尾处强化和突出了作品主题,启示人们应该严肃地对待时间和生活,意蕴丰富。
8.本文与朱自清的《匆匆》都蕴含着对时间的思考,两位作者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评论者认为王开岭的散文是“诗性散文”,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5高三上·贵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注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节选自《孔子家语·六本》)
【注】“商”与后文的“赐”即子夏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弟子。
材料二: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材料三:
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节选自袁黄《了凡四训·改过之法》,有删改)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如毒蛇A啮指B速与斩C除D无丝毫E凝滞F此风雷之所G以为益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视”意思是观察,与《六国论》“子孙视之不甚惜”的“视”含义不同。
B.“肆”意思是店铺,与《烛之武退秦师》“又欲肆其西封”的“肆”含义不同。
C.“寤”意思是醒悟,与《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寤”含义相同。
D.“冠”意思是行加冠礼,与《论语·侍坐章》“冠者五六人”的“冠”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孔子看来,交友对人的成长影响极大,与品行高尚或者低劣的人相处日久,则会被其同化。
B.人在幼年的时候,精神更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很容易分散,因此人应该及早学习。
C.颜之推认为学习是重要的事,他以名人晚学为例,说明学习不分年龄,晚学比早学更为可贵。
D.人不改过,大多是因为得过且过,不勇往直前;改过须发奋振作,立即行动,切勿犹豫等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②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14.三则材料对如何提升自我修养的看法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5高三上·贵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 苏轼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注】此词作于北宋熙宁五年,此时苏轼因变法之争遭受排挤,外放杭州。
1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交代时间、地点和事由,展现出踏春者一探“春情”的忐忑心情。
B.“暗如倾”形容探出墙头的杏花花枝繁茂,花色浓艳,用语新颖别致。
C.“槛内”春意未萌,城外却早已春回,探春就要走出庭院,拥抱自然。
D.小径绮丽,人群中踏春女子的香气弥漫在轻尘中,春意十足,令人陶醉。
16.词人出东城探得哪些“春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7.(2025高三上·贵阳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角度不同,结论相异。同样是荆轲刺秦,司马迁肯定了荆轲的英勇无畏,而苏洵在《六国论》中用“   ,   ”表达了不同见解。
(2)杜甫《客至》中“   ,   ”两句以互文手法,写诗人清扫小道、开门待客的欢喜。
(3)“烟”飘忽不定、隐约可见,被诗人写进作品中时,它就成了“有意味的形式”,寄寓诗人的情感,如“   ,   ”。
(2025高三上·贵阳模拟)语言文字运用I
近日,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发布首个文生视频生成模型“Sora”。该模型通过接收文本指令,即可生成60秒的短视频,这些视频精度、仿真度极高,足以“以假乱真”,且兼具艺术性表达,让人们 ① 。
人们之所以惊叹“Sora”的出现,在于业界内外对其生成视频“好看”程度的评价远远高于其他文生视频模型。“好看”这样的评价,所涵盖的意义远不止于视频视效本身。人们给予“好看”的评价,意味着人们在肯定这款文生视频模型理解和模拟现实世界的能力。
一年前,同样是这家研究中心发布的AI语言模型ChatGPT,让文本撰写和创作、检查代码程序等都变得 ② 。之后,AI聊天、AI绘画、AI音乐……随着一系列AIGC(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相继问世,让众人直言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颠覆性影响的“AI革命”正式来临。正因如此,人们惊喜于科技创新改变生活、改变社会,更惊叹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演进之快。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将 ③ ,推动信息化技能从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全面进入到智能化时代。很快我们将不再讨论人工智能,因为人工智能已经融入到生活中。
18.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与原文相关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自然段中“Sora”与“好看”的引号作用相同。
B.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涵盖”一词可以换为“含盖”。
C.“人们因业界内外对‘Sora'生成视频‘好看’程度的评价远远高于其他文生视频模型而惊叹其出现”可与第二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互换。
D.第三自然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应该修改为“人们不仅惊喜于科技创新改变生活、改变社会,而且惊叹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演进之快”。
20.下列选项中的“到”与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到”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俗话说得好,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B.做入要言而有信,答应的事要做到。
C.如果有不到之处,还敬请批评指正。
D.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
(2025高三上·贵阳模拟)语言文字运用Ⅱ
去年冬天,一座中国东北城市因冰雪旅游的爆火而吸引世界目光,这就是“出圈”的哈尔滨。
客流不息的哈尔滨中央大街上, ① :他们中有年近花甲的资深教授,有从事科研教学的青年教师,有学历史、考古、旅游管理的学生。这是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的宣讲团,目标是“把哈尔滨讲给中国听,把中国讲给世界听”。
② 。在中国这个高纬高寒地区,先民们从江面凿冰捕鱼,自制冰灯照明,开展冰嬉运动。自上世纪初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俄罗斯、意大利等40余个国家的侨民曾生活在哈尔滨,许多中国人在这里第一次看到冰上芭蕾,欣赏到冰上杂技。1963年哈尔滨举办第一届冰灯游园会,1985年首届哈尔滨冰雪节启幕……如今,丰富多彩的冰雪文化活动已成为哈尔滨的一张靓丽名片。
宣讲者高龙彬说:“ ③ ,也是中华文化传入西方的驿站,多元的哈尔滨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20个字。
22.简要赏析文中“出圈”一词的妙处。
23.(2025高三上·贵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和语言文字运用I的内容都显示,人工智能迎来发展黄金期,正快速进入各行各业。许多人心中充满了对人工智能的赞叹,同时也怀揣着对民生福祉的关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3.C
4.“用事实说话”是指新闻作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适当选择和表述,表达新闻立场和观点的原则和方法。材料一中,新闻作者选择了权威机构发布的近年来数字人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等真实数据,以及用数字人“复活”亲人、直播带货、发展文旅等典型事例,表达了“AI数字人迎来发展黄金期”这一新闻观点,用事实说话,具有说服力。
5.积极影响:①解放生产力,代替人们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②突破物理时空的限制,带来全新的沉浸式互动体验;③提升行业的智能化水平,为用户提供优质个性化服务。
消极影响:①使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导致伪造和虚假信息激增;②虚拟数字人可能缺乏道德立场,不遵循道德准则,影响用户的道德判断;③虚拟数字人利用智能算法根据用户喜好推送信息,可能产生“信息茧房”效应。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社科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思路和解读图表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写作特色和思路的能力。题干明确范围是材料一,分析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用事实说话’”,首先分析概念含义,然后结合材料一找出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只要利用AI数字人交互平台……无需组建技术团队,就可……轻松创建数字人”错误,表述绝对,扩大范围。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目前只是硅基智能最新的AI数字人交互平台能做到无需组建技术团队轻松创建数字人;
C.“这一技术已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需求”错误,曲解文意。由“当前,用科技手段‘复活’亲人已经萌发出较强的市场需求”可知,用科技手段“复活”亲人只是萌发出较强的市场需求;
D.“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错误,扩大范围,原文是“目前被拓展到文旅行业的更多场景中”,只是“文旅行业”的更多场景,并非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使”错误,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行业人士普遍认为,人类社会与元宇宙将以‘元宇宙+’的模式实现长期共存”,并未表明是虚拟数字人使人类社会开启“元宇宙+”的模式。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思路和解读图表的能力。
根据原文“基于虚实融合、角色多元的特征,馆员和用户间呈现新的信息交互形式,进而推动了服务方式的拓展和创新”,⑥应填“拓展创新服务方式”,因此排除C和D。
根据原文“基于因人定制、持续进化的特征,可以将图书馆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充分融合,实现对馆员和用户的精准画像,进而为用户定制适应性服务”,①应填“用户”,②应填“图书馆馆员”。根据“基于开放生态、沉浸感知的特征,鼓励馆员和用户共同参与沉浸式知识资源和学习工具的创作”,④应填“参与创作”,⑤应填“精准画像”,因此排除B。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C.“足以替代图书馆馆员”错误,推断绝对。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原文只是说“在替代馆员……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并未明确表示“足以替代图书馆馆员”。
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写作特色和思路的能力。
题干明确范围是材料一,分析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用事实说话’”,首先分析概念含义,然后结合材料一找出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事实”即事情的真实情况。“用事实说话”针对的是新闻工作者,要求其在报道新闻时尊重客观事实,用真实的材料证明自己的立场。
由材料一标题“《AI数字人:迎来发展‘黄金期’》”可知,材料一的论点是“AI数字人迎来发展黄金期”。
材料一第二段引用了天眼查数据提供的真实数据“现存与数字人相关的企业114.4万家”“新增注册企业为17.4万余家”“同期相比增加5.9%”真实可信,说明“数字人应用已成为人工智能企业竞相角逐的新赛道”。第三段运用了重庆沙坪坝区的漆女士的真实事件,以及重庆某技术团队负责人的话,用事实说话,证明用科技手段“复活”亲人已经萌发出较强的市场需求。第四段引用了统计的从去年“双11”到最近的“6·18”的数据,证明了中国虚拟人的市场规模等正在上升。第五段使用了艾媒咨询提供的《2023年中国虚拟人产业发展与商业趋势研究报告》,第六段使用真实案例“中传文旅(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数字人‘华诗远’”,说明虚拟数字人目前被拓展到文旅行业的更多场景中。
综上可知,材料一用真实的数据和事例证明了“AI数字人迎来发展黄金期”这一新闻观点,用事实说话,具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用事实说话”是指新闻作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适当选择和表述,表达新闻立场和观点的原则和方法。材料一中,新闻作者选择了权威机构发布的近年来数字人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等真实数据,以及用数字人“复活”亲人、直播带货、发展文旅等典型事例,表达了“AI数字人迎来发展黄金期”这一新闻观点,用事实说话,具有说服力。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学生根据所有材料辩证分析“虚拟数字人对我们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辩证”分析“影响”,即应从正面和负面,积极和消极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积极影响:积极影响在材料一和材料二。
由材料一“从影视娱乐到品牌营销,从电商直播到金融服务,数字人深入各行各业”以及材料二虚拟数字人的概念可知,虚拟数字人能够代替人们所从事的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既可以解放生产力,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由材料一第二段重庆沙坪坝区的漆女士的事例可以看出,虚拟数字人让她看到了早逝的母亲,并与之视频通话,让她稍解思念之苦。可见虚拟数字人可以让人们突破物理时空的限制,沉浸其中。
由材料二“体现了个性化服务的途径”“进而创造出丰富且高度契合用户需求的图书馆资源形态”“实现对馆员和用户的精准画像,进而为用户定制适应性服务”“可以有效提升图书馆的智慧化程度和服务质量”等可知,虚拟数字人可以从整体上提升行业的智能化服务水平,提高个性化服务的质量。
消极影响:消极影响在材料三。由“可能会使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导致深度伪造和虚假信息激增”可知,虚拟数字人会导致大量虚假信息的出现;由“引发视觉伦理和信息伦理的问题”“导致其回应可能不完全遵循道德准则,这种情况有可能对用户的道德判断产生影响”可知,由于虚拟数字人道德立场的问题,会导致用户的道德判断出现问题;由“当智能算法推荐系统根据用户的偏好和习惯筛选并推送信息时,可能会产生‘信息茧房’效应,使得用户接触到的信息变得单一和固化”可知,虚拟数字人只是根据数字筛选信息,向用户推送的是用户喜欢的信息,可能会出现“信息茧房”效应。
故答案为:积极影响:①解放生产力,代替人们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②突破物理时空的限制,带来全新的沉浸式互动体验;③提升行业的智能化水平,为用户提供优质个性化服务。消极影响:①使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导致伪造和虚假信息激增;②虚拟数字人可能缺乏道德立场,不遵循道德准则,影响用户的道德判断;③虚拟数字人利用智能算法根据用户喜好推送信息,可能产生“信息茧房”效应。
【答案】6.B
7.B
8.①本文作者认为日子要一天一天地过,体察生活,回到自然,用心感知时间,才能收获生命的丰腴和内心的踏实。②在《匆匆》中朱自清认为时光匆匆流逝,令人无奈和惋惜,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
9.①形式上:本文有大量独句段,如自由诗般分行分节,富于跳跃性,激发了读者的诗意想象。②语言上:本文语言清新自然、凝练明快,用词生动形象,句式整散结合,多用修辞手法,诗意地表达了作者的思考。③意境上:本文选用生动鲜明的意象,营造了优美深邃、诗意盎然、极富想象力的意境,充满诗情画意。④情感上:本文通过对生活片段和自然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时间与生活的思考,如诗歌一样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特征的能力。一是诗性散文总是采用诗一般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尽情地描绘出自然界的诗意美。二是诗性散文常常通过作者的主观想象,在文章中营造出优美而奇特的诗的意境。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人与公鸡是平等的”错误,根据原文“或许,人忘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生物”可知,作者在文中提到“这个身份和公鸡没什么两样”,是在强调人类作为生物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保持紧密的联系,才能感知到最真实的时间流逝。作者的重点在于通过自然现象感知时间,而不是强调人与动物的平等。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笔误’与‘心误’的对比”错误,“不是笔误,是心误”是否定“笔误”,肯定“心误”,不是对比,也不是表达对光阴的不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恍惚。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根据原文“我一直觉得,既然生命乃自然赋予,光阴也源于自然进度,那么,一个人要想持有清晰、纯粹的时间印象,就必须回到大自然——到这位天时的缔造者和发布者那儿去领取”“大自然从不重复,每天都是新的,每秒都是新的。细细体察,接受它的沐浴,每天的你即会自动更新,身心清澈,像婴儿”“没什么比握紧光阴更重要”可知,王开岭的文章则更注重对时间的感知和掌控,他强调要通过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来感知时间的真实流逝。与朱自清的感伤情绪不同,王开岭主张细致地感受和珍惜每一天,通过“生物时间”来获取对光阴的清晰感知,恢复生命的质感和充实感。
朱自清在《匆匆》中感叹时间的飞逝,他用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类自然景象来对比人生中的时间,一去不复返,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和无奈。朱自清的情感基调是哀愁的,充满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叹息。
故答案为: ①本文作者认为日子要一天一天地过,体察生活,回到自然,用心感知时间,才能收获生命的丰腴和内心的踏实。②在《匆匆》中朱自清认为时光匆匆流逝,令人无奈和惋惜,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特征的能力。
形式上:本文有很多段落由独句构成,如“最伟大的钟表,捂在农人怀里”“日子须一天一天地过”“ 没什么比握紧光阴更重要”“像精神上的广播操那样”等,这种大量分行的形式类似于现代诗歌,跳跃性强,激发读者想象空间。
语言上:本文的语言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如“ 这个身份和公鸡没什么两样”“最伟大的钟表,捂在农人怀里”,使用修辞手法,如“生活,不再是条粗糙的麻绳,而是一串不紧不慢、心中有数的念珠”,把生活比作麻绳和念珠,生动形象;而且句式整散结合,富有音乐感,类似诗歌中的韵律美,如“看日期,不能只看表盘和数字,要去看户外,看大自然”“要靠……来感知早春;要凭……来记忆盛夏”。
根据原文“靠冰雪的融化、草根的发芽、枝条的变软来感知早春;要凭荷塘蛙声、林间蝉鸣、旷野萤火来记忆盛夏”可知,本文多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充满诗意的自然意境,呼应了文章的主题。这些描写不仅生动细腻,还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富有画面感和美感的意境。这种通过自然景物描写传达情感和思想的手法,与诗歌的意境营造非常相似,体现了散文的诗性特质。
根据原文““时间的粗化意味着人生的恍惚,知觉的紊乱”“日子须一天一天地过”王开岭在文中不仅仅是描述时间流逝的现象,而是通过这种描述引发对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反思。这种对生活节奏和时间观念的反思,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体现了诗性散文中的抒情性特质。
故答案为: ①形式上:本文有大量独句段,如自由诗般分行分节,富于跳跃性,激发了读者的诗意想象。②语言上:本文语言清新自然、凝练明快,用词生动形象,句式整散结合,多用修辞手法,诗意地表达了作者的思考。③意境上:本文选用生动鲜明的意象,营造了优美深邃、诗意盎然、极富想象力的意境,充满诗情画意。④情感上:本文通过对生活片段和自然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时间与生活的思考,如诗歌一样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答案】10.BDF
11.C
12.C
13.①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因此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与自己相处的人。
②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像拿着蜡烛在夜间行走,仍然比那些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要好。
14.材料一:强调要与贤能的人交往,慎重选择相处的人,以提升自我修养。材料二:强调人应及早学习,即使年老也不应放弃学习,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修养。材料三:强调人要勇于改过,不能因循退缩,立即行动,通过改过提升自我修养。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欢和比自己贤能的人相处,子贡喜欢和不如自己的人相处。不了解儿子就看他的父亲,不了解这个人就看他的朋友,不了解这个君主就看他任用的人,不了解这块土地就看地上生长的草木。所以说,和品行优良的人在一起,就好像进入了摆满香草的房间,时间久了就闻不到香味了,那是因为自己已经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不好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了卖咸鱼的店铺,时间久了就闻不到臭味了,也是因为自己已经和臭味融为一体了。藏丹的地方会变红,藏漆的地方会变黑,所以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与自己相处的人。”
材料二: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所以确实需要及早教育,不要错过时机。我七岁的时候,诵读《灵光殿赋》,到了现在,十年梳理一次,仍然不会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不温习,就荒废了。然而人总会遭遇困厄,在盛年时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仍然应当在晚年学习,不可以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学习《易经》,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魏武帝、袁遗,年老了却更加专心致志,这都是年轻时学习到老年也不疲倦的人。曾子七十岁才开始学习,却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开始到各地游学,仍然成为大学问家;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凭借这个最终登上了丞相之位;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习《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他们最终都成为了大学者。这些人都是早年迷失而晚年醒悟。世上的人到了成年还没有开始学习,就说已经晚了,于是因循守旧,什么也学不到,这也是很愚蠢的。幼年学习的人,就像日出的光芒;老年学习的人,就像拿着蜡烛在夜里行走,仍然比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要好。
材料三:人不改正过错,大多是因为因循守旧、退缩不前;我们必须振奋起来,不要迟疑,不要等待。就像被毒蛇咬了手指,要迅速斩断,不能有丝毫迟疑,这就是风雷之所以有益的原因。有了过错就改正,就像春天的冰遇到太阳,还担心它不消融吗?过去蘧伯玉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觉察到前些日子的错误并且全部改正了;到了二十一岁,才知道前些时候所改正的还不够;到了二十二岁,回头看二十一岁的时候,就像在梦中一样;一年又一年,不断地改正,到了五十岁的时候,还知道四十九岁时有错误。古人改正过错的学问就是这样。我们这些人都是平凡的人,过错像刺猬的刺一样聚集在身上,可是回想往事的时候,常常好像看不到自己有过错,这是因为心思粗疏而眼睛被蒙蔽了。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就像手指头被毒蛇咬到后,就要立即切掉,不能有丝毫犹疑,这就是快如风雷就会有益的原因。“如毒蛇啮指”是状语,置于句首要单独断开,故在B处断开。“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是两个动词短语,可在中间的D处断开。“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是判断句,中间不能断开,可在前面的F处断开。
故答案为:BDF。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 能力。A.正确。“视”,观察/对待。句意:不了解他的儿子,就观察他的父亲。/子孙看待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
B.正确。“肆”店铺/扩张。句意:就如同进入卖咸鱼的铺子。/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
C.错误。含义不同。“寤”,同“悟”,醒悟/醒时。句意: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D.正确。行加冠礼。句意:世上人到行婚礼和冠礼的年龄还未开始学习。/五六个成年人。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晚学比早学更为可贵”错误,颜之推认为早学更可贵,晚学也可贵。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赤”,形容词做动词,变红;“黑”,变黑;“处”,交往。②“秉”,拿着;“贤”,好,胜过;“乎”,比。
故答案为: ①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因此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与自己相处的人。②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像拿着蜡烛在夜间行走,仍然比那些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要好。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孔子从分析“商也日益,赐也日损”的原因,用对比手法,重点论证“与贤己者处”“与善人居”的好处,侧重于交友方面,认为要谨慎选择交往的朋友。
②材料二选自“勉学”这一章节,侧重于学习方面,分析了不同年龄学习带来的好处,举了大量的事例,证明学不分早晚,不可自弃。
③材料三选自“改过之法”这一章节,侧重于改过,举蘧伯玉的例子,论证不同年龄都要反思,及时改过。
故答案为: 材料一:强调要与贤能的人交往,慎重选择相处的人,以提升自我修养。材料二:强调人应及早学习,即使年老也不应放弃学习,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修养。材料三:强调人要勇于改过,不能因循退缩,立即行动,通过改过提升自我修养。
【答案】15.A
16.①明丽绚烂的景象。春回大地,墙头红杏花枝繁茂,花色浓艳,雪停初霁,小径绮丽,派初春明丽之景。
②欢欣愉悦的心情。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踏春女子的香气弥漫在轻尘中,春意盎然,探春的作者欢欣愉悦。
③坚贞高洁的品格。词人由眼前春景联想到凌霜傲雪的报春梅,表现了逆境中不畏艰难、永葆高洁的品格。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参考译文】
昨天出东城踏青游玩。墙上的红杳颜色很暗,茂密得好像要倾斜下夹。栏杆内侧的各种花草却还没有露出花苞,春天的脚步还没走到这里。
美丽的小路上,女子经过,扬起尘土和落花,前面的村子,刚刚下过雪。这是掌管春天的神辛勤的脚步吧?想必春天来到之时,柔风一定会先吹下梅花。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忐忑心情”错误,“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写词人选择踏春出城,是为了探寻春天的气息。这一行为本身就反映了他对春天的期待与好奇。苏轼在这里没有表现出任何忧虑或困惑,相反,充满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与期盼。
故答案为:A。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墙头红杏暗如倾”描绘了红杏花枝繁茂、色彩浓烈的场景。“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写出但城外的春天已经悄然而至。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种内外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春天的到来。“雪霁前村”描绘出雪后的村庄空气清新,尘土未扬,这一景象清新宜人,增添了初春的美感。前村的景色显得宁静而美丽,尤其是在雪后天晴的时刻,更加凸显了春日的清新与明丽。 “吹绽梅英”是早春时节的典型景象。梅花象征着春天的第一个讯号,早春的美景通过梅花绽放而得以展现。以上这些描写共同构成了春天明丽绚烂的自然景象。红杏、雪霁、梅花这些自然意象,展现了初春的多姿多彩与大地复苏的生机。苏轼通过这些描绘,展现了春天的明丽之景。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写词人选择踏春出城,是为了探寻春天的气息。这一行为本身就反映了他对春天的期待与好奇。苏轼在这里没有表现出任何忧虑或困惑,相反,充满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与期盼。 “东君用意不辞辛”的“东君”指的是掌管春天的神明(即春神),词人赞美东君不辞辛苦,为大地带来春天。这一句展现了词人对春天的感激与欣喜之情。东君的辛勤和春天的来临,让词人的心情愉悦而满足。 “绮陌敛香尘”描绘出小径清新美丽,香尘弥漫,虽不是人群中女子的香气,却依然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氛围。春天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词人沉浸在春天的美好中,心情自然是愉悦的。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中的“梅花”通常在寒冬末、早春初绽放,它象征着不畏寒冷、坚韧不拔的品格。苏轼通过描绘梅花在早春盛开,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品格的赞美。梅花的坚贞高洁,正如词人在逆境中的不屈与高尚。 梅花不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是文人雅士自我品格的投射。苏轼在政治斗争中受挫被贬,他以梅花自喻,表现了在逆境中保持高洁的自我追求。这一意象体现了苏轼对自身品格的坚守,以及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不畏艰难、永葆高洁的态度。
故答案为: ①明丽绚烂的景象。春回大地,墙头红杏花枝繁茂,花色浓艳,雪停初霁,小径绮丽,派初春明丽之景。
②欢欣愉悦的心情。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踏春女子的香气弥漫在轻尘中,春意盎然,探春的作者欢欣愉悦。
③坚贞高洁的品格。词人由眼前春景联想到凌霜傲雪的报春梅,表现了逆境中不畏艰难、永葆高洁的品格。
17.【答案】(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3)示例一: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示例二: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示例三: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示例四: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荆卿、焉、径、蓬、沙。
故答案为:(1)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2)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3) 示例一: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示例二: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示例三: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示例四: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18.①惊叹不已/惊叹不止;②易如反掌/轻而易举:③无处不在/无所不在
19.D
20.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词类(连词、副词等);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本题考查学生语文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所填关联词语要适应语句表达的具体内容,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意义关系,就选取与之相应的关联词语;在运用和填充关联词语时,要注意关联词语常成对成套出现的特点。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语境,首先理解画横线处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分别理解选项,找出其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材料“人们之所以惊叹‘Sora’的出现”可知,人们对Sora的出现表示惊叹,可以填“惊叹不已/惊叹不止”。惊叹不已/惊叹不止:形容因为惊奇敬佩而发出的感叹久久不止,感受至深。
第二空,根据前文“让文本撰写和创作、检查代码程序等都变得”可知,此空语境描述的是AI技术对某些任务的影响,在结合后文“AI聊天、AI绘画、AI音乐……随着一系列AIGC(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相继问世”,说明这些AI技术让有些任务变得更加简单或轻松,让人们乐于接受。可填写“轻而易举”。轻而易举:不需要作多大的努力就能办到或对付。
第三空,结合后文“很快我们将不再讨论人工智能,因为人工智能已经融入到生活中”可知,人工只能将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人们将会习以为常,此空的语境应该描述的是未来人工智能对人们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可填写“无处不在”。无处不在:没有什么地方不存在;随处可见。
故答案为:①惊叹不已/惊叹不止;②易如反掌/轻而易举:③无处不在/无所不在
19.本题考查学生语文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A.“Sora”的引号表称定称谓,“好看”的引号表示引用。
B.“涵盖”是一个常用词,意思是包含或包括在某一范围内。它正确地表达了文中“好看”这个评价所包含的广泛意义。现代汉语没有“含盖”一词。
C.原句是一个因果关系的表达,因“好看”的评价高于其他模型,所以人们对Sora的出现感到惊叹。如果更换句子,会导致因果关系的表达顺序不明确或逻辑混乱。
D.原句使用了“更”字,表达了一种递进关系,前者是“惊喜”,后者是“惊叹”,强调的是在惊喜之上,感叹的程度更高。修改后使用了“不仅……而且……”的结构,强调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故答案为:D。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到智能化时代”中“到”的意思是表示达于某一节点、某一阶段之意。
A.此处的“到”指来到之意,后面搭配具体的地点。
B.“做到”中的“到”用作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有结果。
C.此处的“到”是意思是周到。
D.此处“到”是表示到达某一时间点。
故答案为:D。
【答案】21.①一群宣讲者正在发放旅游宣传资料②哈尔滨有着悠久的冰雪文化历史③哈尔滨不仅是冰雪文化的发源地
22.“出圈”一词既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哈尔滨冰雪旅游吸引世界目光的现象,又带有一定的网络用语色彩,显得新颖时尚,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兴趣。同时,该词的使用也体现了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创新和个性化风格。
【知识点】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作答时,先指出词语的本义:网络流行词,饭圈常用语,一般指某位偶像或明星知名度变高,不止被粉丝小圈子所关注,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变成真正的“公众人物”。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有横线后面的分号可知,需要填写一句总括性的句子,概括的是后面的“资深教授”“青年教师”“学生”,他们组成的是“宣讲团”,故可填:一群宣讲者正在发放旅游宣传资料。
②处,,需要填写一句观点性的句子,概括整段内容。由后面“先民们”“自上世纪初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可知,其历史悠久,由最后一句“丰富多彩的冰雪文化活动”可知,评论对象为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故可填:哈尔滨有着悠久的冰雪文化历史。
③处,由后面“也是中华文化传入西方的驿站”可知,需要填写的关联词为“既是”,内容相对而词语不重复,可填“既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窗口”,主语应该是“哈尔滨”,故可填:哈尔滨不仅是冰雪文化的发源地
故答案为: ①一群宣讲者正在发放旅游宣传资料②哈尔滨有着悠久的冰雪文化历史③哈尔滨不仅是冰雪文化的发源地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作答时,先指出词语的本义:网络流行词,饭圈常用语,一般指某位偶像或明星知名度变高,不止被粉丝小圈子所关注,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变成真正的“公众人物”。后来引申到不限于人,事件和物品也可以“出圈”。
再分析作用:文中“出圈”一词指上一句的“因冰雪旅游的爆火而吸引世界目光”,对象是“一座中国东北城市”哈尔滨。
最后分析效果:形象生动:“出圈”形象地描绘出了从一个小范围突破到更大范围的过程,易于理解且具有画面感。简洁明了:这个词用简短的两个字概括了一个复杂的概念,使得表达更为精炼。时代感:“出圈”作为网络流行语,使用它可以增强文章的时代感和贴近读者的阅读体验。总之,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出圈”一词,不仅可以让文章的语言更加鲜活生动,还能有效地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故答案为:“出圈”一词既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哈尔滨冰雪旅游吸引世界目光的现象,又带有一定的网络用语色彩,显得新颖时尚,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兴趣。同时,该词的使用也体现了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创新和个性化风格。
23.【答案】范文:
人工智能:福祉之光与理性之思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从医疗诊断到教育辅助,人工智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开启了人类发展的新纪元。面对这一科技奇迹,我们既应满怀赞叹,拥抱其带来的便利与福祉,又需保持理性,审慎思考其背后的挑战与影响。
人工智能:民生福祉的加速器。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无疑为提升民众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在医疗领域,AI辅助诊断能够精准分析病例,提高诊断效率与准确性,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在教育领域,智能教学系统能够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学习方案,实现因材施教;在交通出行方面,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应用,将极大减少交通事故,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这些实例无不彰显着人工智能在改善民生、增进福祉方面的巨大潜力。
理性审视:人工智能的双刃剑。
然而,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双刃剑,人工智能亦不例外。随着其广泛应用,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浮现。就业市场的冲击是最直观的体现,许多传统岗位因自动化而面临消失的风险,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与就业保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也是不容忽视的议题,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意味着海量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如何确保这些信息不被滥用,保护个人隐私权,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构建人机和谐共生的未来。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秉持开放包容、理性审慎的态度,积极探索人机和谐共生的新路径。一方面,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同时注重人才培养与转型,提升劳动力素质,以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就业结构变化。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数据监管,保障个人隐私安全,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认识到人工智能虽强,但终究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时,我们更应关注其背后的社会影响,积极引导其向更加人性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总之,人工智能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宠儿,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着社会变革的浪潮。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拥抱这一变化,同时保持理性与审慎,共同构建一个人机和谐共生、福祉共享的美好未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关于人工智能的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材料指出人工智能呈现快速发展并进入各行各业的事实,并提出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震撼和便利的同时也同时带来一些忧患。考生应当围绕人工智能的带来的利弊展开联想和思考,而且根据材料中“进入各行各业”和“民生福祉”等关键词,考生应该着重谈论人工智能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对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的影响。综上,考生可以有以下几个思考角度:
1.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好处。
①提高生产效率与降低成本。人工智能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通过自动化生产和流程优化,企业可以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低的错误率。例如,在汽车制造领域,智能机器人可以完成复杂的装配任务,提高了生产线的整体效率。②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医生提供了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通过分析医疗数据,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快速识别疾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③提供更便捷的生活服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便捷的生活服务。例如,智能家居系统可以根据我们的生活习惯自动调节室内温度、照明等环境参数;智能语音助手可以帮助我们查询天气、设置提醒等;智能推荐系统可以根据我们的喜好为我们推荐合适的商品和服务。④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处理和分析大规模数据,人工智能可以帮助科学家发现新的科学规律和现象,推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2.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弊端。
①失业与职业变化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导致部分职业被机器取代,从而引发失业和职业变化的问题。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一些传统的工作岗位可能会消失或减少。虽然人工智能也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但对于部分人群来说,他们可能需要重新学习新的技能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②隐私与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系统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进行学习和决策,这可能导致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受到威胁。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人工智能系统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非法活动。此外,人工智能系统也可能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导致数据泄露和系统崩溃。③伦理与道德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道德问题。例如,人工智能系统在进行决策时可能会缺乏人类的道德判断和情感因素,导致不公平的结果。此外,人工智能系统还可能被用于非法活动或战争等领域,对人类社会造成威胁。因此,我们需要建立相应的道德准则和法规来规范人工智能的使用。④技术壁垒与社会不平等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数据支持,这可能导致技术壁垒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一些地区或群体可能无法获得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服务,导致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技术普及和教育投入,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能够惠及全体人民。
3.对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的思考:未来,人类与人工智能将是一种共存和竞争的关系。人工智能不是取代人类,而是放大人类的能力,人类应该掌握控制权,比人工智能更强势。人类与人工智能将形成共生关系,人类应保持控制权,同时接受人工智能作为参谋的角色。尽管人工智能在语言模型方面表现出色,但它在数学计算等任务上存在局限,且缺乏人类的身份认知和历史感。而且有些职业如运动员和棋手因其人类特有的价值和情感联系而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因为我们是人,所以我们更愿意跟人打交道,比如老师、医生、护士、警察,所有的服务业本质上是跟人打交道。未来,我们应该在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同时,注重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建设,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真正为人类社会带来福祉。
【立意提取】
1.辩证看待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影响。
2.积极迎接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3.主动提升技能,更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4.善用人工智能,开启新时代。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