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了解秦朝统一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及对后世的影响难点:理解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稳固政权巩固统一等方面的具体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历史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千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本节课让我们循着动荡的尾声,跟着云梦睡地虎秦简、里耶秦简和其他文物一起走进那段历史,认真听一听、想一想,文物会告诉我们什么故事呢?接下来让我们穿越历史上统一的朝代,回到那个风云变化的时代。 聆听,进入课堂氛围 引起学生兴趣,快速进入课堂
一、秦统一的原因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读一读“家书”,感受历史人物,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展示材料:译文:今天是二月辛巳日。黑夫和惊恭祝大哥安好。母亲身体还好吧?……黑夫再次写信来的目的,是请家里赶紧给我们送点钱来,再让母亲做几件内衬的衣服送来……我们马上就要投入淮阳之战了。战事不知又要持续多久,谁也说不准会发生什么意外,所以母亲给我们用的钱也别太少了。收到信后请马上回信,一定要告诉我们官府给我们家授予爵位的文书送到没有,如果没送到也跟我说一声。大王说只要有文件就不会耽搁…学生回答:战国时期连年战争,人民希望结束战乱,统一是大势所趋;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教师提问:这封“家书”中提到的大王是谁呢?
学生回答:秦王嬴政。2、展示材料:
材料一 秦庄襄王子……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史记·秦始皇本纪》教师讲述:嬴政为秦庄襄王之子,在他13岁时,便立为秦王。教师展示材料并提问:那么秦王嬴政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材料二 缭(尉缭,有军事才能,得到秦王重用)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史记·秦始皇本纪》学生回答:相貌威武,有雄才大略;重视人才。教师讲述:你回答的非常好,所以秦能够实现统一,秦王嬴政也有功劳。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广任贤才。3、教师讲述:那么在当时秦是如何统一灭六国的呢?我们来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观看视频的同时请认真思考,秦灭六国的策略是什么?——播放视频学生回答:“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教师讲述:同学们说的很对,秦以恢宏的气势横扫六国,实现了统一,请同学们浏览课本44页,完成表格,并在地图中画出秦朝的疆域四至教师讲述:同学们完成的非常好,秦在当时为了抵御匈奴还修筑了长城,在南方开通了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水系。进一步开疆拓土,北击匈奴筑长城,南开灵渠平百越,秦国变成了秦朝。4、展示材料:材料三: 及至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贾谊《过秦论》教师提问:(1)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思考秦统一的意义。(2)国家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有何好处?学生回答: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在统一环境下,国家能够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政策与措施,减少阻隔,促进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发展。 聆听,认真思考读一读“黑夫家书”;找一找统一原因。学生思考回答聆听,思考思考回答。重点知识,笔记。 1.通过文物营造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通过家书阅读培养家国情怀。3.通过原因探讨培养唯物史观。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归纳的能力。
二、秦的中央集权制度 1、2002年湖南湘西土家族的龙山里耶小城的一口废弃古井里发现了数万份秦简。其中有这么一份秦简,请同学们来当一回考古学家。教师提问:判一判:这是什么?(依据)想一想:对政府来说这有什么用?理一理:这印证秦朝在楚地怎样的制度更迭?(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回答:户籍简;管理人口;郡县制。教师讲述:很好,为了有效对广大区域进行管理,在地方上设立了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教师讲述: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郡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关键,但并非全部。大一统中央集权还包括哪些措施?学生回答:中央机构的设置。展示中央集权结构图。教师讲述: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丞相掌管行政,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事务,在这三个官职之下还设置了许多其他的机构,分为九个部门,所以这项制度也称作三公九卿制度。那么请问最后的决策权在谁手中呢?学生回答:皇帝掌握最终决策权。教师讲述:非常好,中央和地方的协作,都是为了帮助君主减轻繁重的事务,提高工作效率。3、展示材料: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资治通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天子独以印称玺”“命为制, 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史记》教师讲述:秦王嬴政统一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所以称自己为“皇帝”。教师提问:那么皇帝制度有怎样的特点呢?
学生回答: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教师讲述:很好,皇帝的称呼等都有具体规定,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展示示意图:就这样,秦朝设立了较为完善的政治管理体制,地方上设立郡县制、中央为三公九卿制、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三个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央集权制度。 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归纳并思考完成表格。聆听思考积极配合作答。聆听思考、回答 1.掌握必备基础知识;2.选取图片、历史材料,贴合学生生活,增添学习兴趣;3.提升小组合作探究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4.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文物三:千年前的文字教师提问:仔细观察这是什么文字?学生回答:小篆。教师讲述: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教师提问:文字统一有何作用?学生回答:文字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2、文物四:千年前的交易展示材料:译文:“秦始皇三十五年某天,叫“履”的少内守(相当于今县财政局代局长)把老百姓获得的二斗虎肉卖给了一个叫“阳”的更戍(秦代戍卒的一种)。 县少内守这次买卖获得了四十钱,算下来是一斗二十钱。当时士卒的日工资是八钱,“阳”花了五日的工资,来买老虎肉吃。秦代一斤相当于今天的半斤左右。换算下来,二斗相当于现在六千克左右。五天工资买六千克虎肉应该还是比较高昂的消费。教师讲述:从这桩买卖中我们可以推断钱币和重量已经得到了统一。统一货币为秦半两钱。此外还统一度量衡。教师提问: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作用?学生回答: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3、进一步出示材料:“驰道”,以国都咸阳为中心,东至于燕齐,南达吴楚,北极甘泉……道广五十步,每三丈植一青松。——李定一《中华史纲》除此之外,秦始皇还车同轨,修驰道,从地图中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建立起来了相对完善的交通网络。教师提问:统一车轨和道路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便利了秦朝交通、促进地方交流沟通、加强对全国控制。4、展示材料:统一字体、度量衡、币制、法律在今天看来是最正常不过的,但在公元前3世纪,需要在想象和现实之间完成一个变革的跨越。在欧洲,这种变革是2000多年后,直到法国大革命才出现。一个统一的帝国在中国是全新的政治形势,标准化对于有效管理和统治如此广大的国土是至关重要的……——《哈佛中国史》在当时的世界,秦朝经济上标准化早已实现,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5、那么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所学知识,思考一下为什么说“秦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学生回答:疆域统一:奠定中国国家的基本版图制度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民族认同:各民族交融中共同发展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思考失败原因。联系知识点、聆听积极配合作答、思考思考回答聆听感悟聆听,感悟思考形成知识网络。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通过讲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秦的统一。我们通过文物的脚印,知道了文物传达给我们的温度和记忆,了解了秦统一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更离不开商鞅变法的重要奠基和秦王嬴政的个人谋略。我们还了解了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为后世发展奠定了框架和基础。我们也知道了秦面对广大领土做了非常多巩固统一的措施比如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等。统一的基因植根在秦朝的发展中,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聆听,形成整体内容的架构。 回顾知识,巩固重点内容。
巩固练习 1.《史记李斯列传》载:“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大意是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没有把子弟封王、没有把功臣封为诸侯,皇帝的后人就没有了诸侯作乱的忧虑)材料肯定了秦朝实行(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皇帝制 D.世袭制3.为加大对行政执法的监督,习近平主席曾经指出:“健全国家监察组织架构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秦朝时负责监察事务的是( )A.皇帝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4.有学者指出: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修长城,70万人修始皇陵,70万人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宗法时代的周天子绝对不敢设想的。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秦朝( )A.强大的经济实力 B.发达的交通网络C.完备的法律体系 D.有力的制度保障 巩固所学 落实知识,提高学科能力。
教学反思
课堂注重构建历史的联系性、教学的逻辑性。教学过程比较流程,问题层层递进,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能通过史料实证、小组合作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待改进的问题:课前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注重时间的分配,如果能最后让学生抒发感情和完成巩固练习就更好。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