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一、2022版新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课标分析:第13课主要是学习东汉时代的历史特点,尤其是政治和社会状况。主要掌握两点:
1.了解西汉末年朝廷腐败,王莽篡权,加剧了社会动荡并被农民起义推翻后,刘秀借助农民起义复兴汉室,建立了东汉政权。
2.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控制朝廷,社会动荡,黄巾起义彻底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一课——第13课《东汉的兴衰》。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确立了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本单元以统一为主线,讲述了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文明成就。《东汉的兴衰》是本单元的第五课,本课的三个子目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东汉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混乱的局面,再到中期以后的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社会动荡的局面,这也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并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的历史史实。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刚学习历史这门课,但短视频时代下对一些著名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有一些模糊印象,虽然对一些历史概念很模糊,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但兴趣强,好奇心重,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本课学习过程以任务为导向,兼具史料和历史故事,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对于东汉中后期特点以及统一意义的认识。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的欲望,提高学生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到政治清廉、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完成阅读教材、排序等任务,分析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影响等史实,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结合本节课所学以及学案所给材料,分析统一对于当今的中国的意义,认识到国家统一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光武中兴的措施;理解“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难点:理解东汉中期以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
重难点突破:
①教材对于光武中兴是从背景、措施、结果三个方面叙述的,背景可以从西汉后期朝政的腐败入手,作用可以通过人口数量增长图以及说唱陶俑的分析表现。
②指导学生从外戚梁冀骄横统治,历史故事排序和东汉中后期皇帝的寿命等相关史事,了解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
六、教学设计思路
《东汉的兴衰》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兴和衰。根据这主要内容,本设计分为五个部分:
(一)东汉之兴——光武中兴(1.利用史料,知道西汉末年的社会状况2. 通过视频结合学案,掌握新朝与东汉的朝代更迭中的关键内容3.通过情境创设、史料分析等方法,刘秀的治国措施以及光武中兴的作用,即国家比较安定,称为光武中兴4.结合单元主题,分析光武中兴对统一的作用)
(二)东汉之乱——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1.通过历史事件排序并同桌合作、问题设问、史料分析等方法,知道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导致统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百姓遭殃,破坏了统一局面)
(三)东汉之衰——黄巾起义(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社会混乱,也是引发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后来发生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衰落,老百姓生活更加民不聊生)
(四)开放讨论。回顾东汉的兴衰史并结合单元主题,小组合作分析统一对当今中国有无意义,认识到统一来之不易,培养家国情怀。
(五)实践活动。请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绘制一份手抄报,主题是东汉的兴衰。
本设计让学生明确老师主线思路的情况下,落实东汉兴衰知识点的学习。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史料、创设历史情景、同桌或小组合作等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历史的思维的生成、情感培育和深度学习的达成,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分析,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表格,老师对表格进行解读: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五节课,本单元主要讲述了秦汉时代政治、社会和成就状况,本单元的单元标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请同学们根据课时主题的提示总结一下单元主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进行导入: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是如何变成东汉的?东汉的社会状况是怎么样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东汉之兴——光武中兴
展示学习目标,展示材料一“武帝病逝后,……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西汉帝国日衰”。和材料二“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 以百万数”。问: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西汉后期的社会状况如何?
生:思考问题并回答(西汉后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问:在这种情况下,西汉王朝会迎来怎样的变化?播放视频,边看边思考:西汉被谁建立的什么政权代替了?这个篡位者所进行的改革是否成功?他又被谁推翻了?
学生回答(王莽,新朝,不成功,刘秀)。
展示材料,“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表现王莽改革的影响不仅没有巩固统治,反而加剧了社会动荡,引发农民起义,刘秀取得最终的胜利,建立了东汉。请结合课本63页完成任务一。学生齐答,老师强调政权建立者,都城,建立时间这三个是朝代建立的要素,要重点记忆。地图展示东汉的都城,再对比西汉的都城长安,表现东西汉的区分方式。
东汉建立之初,刘秀面对的是怎么样的社会状况?展示材料,学生概括材料,答:经济衰微,社会矛盾大。如果你是刘秀,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巩固统治?材料结合课本64页进行回答。分别让学生依次概括三条材料(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展示东汉人口增长示意图和陶俑,总结刘秀这些措施的作用,重点是“光武中兴”。
好景不长,光武中兴之后的百余年后,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展示梁冀专权的相关历史故事,找一位学生阅读,引导:梁冀与皇帝的关系是同学们印象中的关系吗?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二)东汉之乱——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展示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年龄和寿命问:观看这个表格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即位的小皇帝能自己独立处理国家大事吗?他会求助谁?皇帝长大后会甘心大权在别人手里吗?学生依次答:皇帝即位年龄普遍较小,不能,求助母亲,也就是太后。但封建社会的女性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她们会求助兄弟帮助她处理朝政,也就是外戚。皇帝长大不会甘心大权在别人手里,他需要别人帮他夺回权力。
同学们请边阅读课本65页上半部分边完成任务二:
排完序之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这个历史故事。学生回答问题。根据课件上的顺序图一起梳理顺序,总结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特点与出现原因。在这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情况下,东汉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会怎样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对东汉王朝造成了什么影响?
东汉安帝至灵帝统治时期,有史可据的农民起义多达41次,而灵帝统治时,184年发生了一场对东汉政权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它是什么呢?学生齐答:黄巾起义
(三)东汉之衰——黄巾起义
阅读课本65页“黄巾起义部分”,找出黄巾起义的领导人,创立宗教,爆发时间,爆发范围,起义装扮,整体特点,结果,影响。学生进行回答后进行全课的总结回顾。
开放讨论
回到我们本单元的主题:统一。请同学们根据学案上的任务进行思考:统一对于当今的中国有没有意义?为什么?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进行讨论。挑选一到两个小组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
(五)实践活动
请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绘制一份手抄报,主题是东汉的兴衰。(提示:可以从时间轴,知识结构,人物简介或评价,统一的意义等方面,任选一个或两个进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单元主题“统一”作为主线,学习东汉兴与衰的知识点。在学习重点问题“光武中兴”的内容时,利用创设情境,分析史料并结合课文内容,观察曲线图以及文物图片的方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此学习内容。在学习难点问题东汉衰落的原因时,本设计用了历史故事排序的形式,让学生带着趣味去理解东汉衰落的原因之一就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此外,最后的总结升华,本设计用单元主线“统一”结合学案所给材料,学生明确了统一对于当今中国的重要性,提升了家国情怀。
根据课标和学情,学生对于材料结合课本内容较为生疏。同时,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在处理重难点问题时,一些知识点的过渡会较为生硬。最后,关于史料和文物资料的找寻,需要扩大阅读量,提高专业水平,带领学生更好沉浸历史氛围中,领悟历史课堂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