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7 15:1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古代史中具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地位。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在这三百多年的历史中,除了西晋的短期统一外,大部分时间国家是处于政治分治、战争不断的状态。也正是在这种交往与冲突交织不断的情况下,民族交往、交融也在进一步发展。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南迁的汉人又将中原文化推进到南方,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因此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交融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同时,中华文化也在此时有了重要的发展。
第四单元共有5课:第16课《三国鼎立》是这一时期“政权分立”的形成,第17、18、19课在讲述政权更迭脉络发展的过程中,更多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第20课又从文化层面进一步印证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封建国家分裂、各民族大交融、北方经济发展以及江南经济的开发,这些在客观上都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二、课标要求与教材解读
(一)课标要求
2022新课标要求: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教材解读
《三国鼎立》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单元的主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本课则揭开了本单元的序幕,内容包括三个子目。第一目是“官渡之战”,介绍了东汉末年的社会军阀割据和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战争过程、结果及影响等;第二目是“赤壁之战”,主要讲述了赤壁之战的背景、时间、经过、结果及影响等;第三目是“三国鼎立”,介绍了魏、蜀、吴政权的建立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内容。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程,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实现了国家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对曹操、诸葛亮、刘备等历史人物的故事耳熟能详,也阅读过《三国演义》等名著,但是,他们对东汉和三国的历史线索尚不理解。所以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尽量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音乐、视频、图文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在讲课过程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思维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爱表达的习惯,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教学目标
1、立足史料实证,能够说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提升运用表格整理、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史料实证)
2、立足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能够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进步性。(历史解释)
3、通过观看视频,自主学习,知道两次战役曹操弱而胜、强而败的原因,领悟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家国情怀、唯物史观)
(二)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三)教学难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与设计意图
1.情景导入: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融入课堂。)
出示素养目标和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目标进入课题学习。)
3.第一篇·汉室衰微乱世起——官渡之战
(1)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
(设计意图:通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使学生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引出北方两大军阀之间的第一次较量——官渡之战。)
列表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列表让学生复述并掌握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合作探究:分析材料,思考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思考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第二篇·群雄斗智战赤壁——赤壁之战
(1)出示官渡之战后的天下形势示意图
(设计意图:通过官渡之战后的天下形势示意图了解曹操志在统一全国,所面临的问题是来自南方的孙权、刘备等势力)
(2)视频播放《赤壁之战》的有关基本史实。
(设计意图:通过动漫视频、赤壁之战形势图,结合图表,学生总结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特点、影响。)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思考在赤壁之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战败?
(设计意图:通过对曹操失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5.第三篇·三分天下谋发展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形成背景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三国经济的发展。
(设计意图:学生分别找出三个国家恢复发展的措施,并引导学生找史实,明白和平的重要性,明白台湾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领土。)
说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史实,正确分析三国鼎立带来的积极历史意义,不仅培养了证据意识,也对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起到重要作用。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整理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6.小结。
(设计意图:简洁地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7.作业评价
(1)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 赤壁之战 B. 长平之战 C. 官渡之战 D. 巨鹿之战
(2)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他记载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3)“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4)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混战,终成三国。如反映“三国鼎立”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设计意图:根据课标和学习目标,设置的选择题都是对相关内容的基础性考察,落实巩固学生的记忆。)
6.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搜集一些三国时期有趣的人物和相关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知识的获取不仅在于课堂,学生通过课后搜集,对三国这一历史时期有更全面了解。)
五、教学反思(课后进行)
板书设计:
官渡之战:曹操——袁绍
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曹操——孙刘联军
三国鼎立:魏、蜀、吴
(设计意图:板书简洁归纳知识点,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实现历史知识树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