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
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5 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
历 史
本试卷共 6页。全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诗经》中有大量对黄河中下游地理环境的记载。《大雅·韩奕》把“川泽訏訏,鲂鱮甫甫”的“韩”地(在今
河北固安县境)歌为“乐土”;《周颂·振鹭》描写雍水(在今陕西西部)是“振鹭于飞,于彼西雍”,《周颂·潜》
则提及“猗彼漆沮,潜多有鱼”。这样的地理环境
A.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B.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
C.决定了君主集权统治的政治模式 D.有助于北方保持对南方的优势
2.西周建立后,周公营建洛邑,将大量“殷顽民”迁移至此,并将其编制为“成周八师”。其后,周公将“殷
民六族”封赐给鲁国,使鲁国“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奴隶)”,让“殷民六族”以国人身份职事于
鲁。周公的举措反映了
A.殷商遗民对西周统治的反抗 B.周公掌控了殷商的政治力量
C.西周利用羁縻策略维系统治 D.商周间的文化交流日益扩大
3.《睡虎地秦简》中的《法律答问》有对夫妻关系的明文记载:“‘夫有罪,妻先告,不收(不没收家财)。’妻
媵臣妾、衣器(妻子陪嫁的奴婢和财物)当收不当 不当收。”“妻有罪以收,妻媵臣妾、衣器当收,且界夫
(赠与夫家) 畀夫。”秦律的规定体现出
A.男女经济地位平等的趋势 B.宗法观念遭到严重削弱
C.女性财产权得到法律保护 D.对社会成员的严密管控
4.东汉时期有一首这样的歌谣:“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指的是弘农人成瑨在南阳任太守后,辟
召当地名士岑公孝为功曹。结果岑公孝把政事打理得清清楚楚,成瑨每天只需要找个清静地方吹口哨玩就可以
了。据此可推知,东汉
A.门阀士族专权日甚 B.官吏选拔注重实际能力
C.中央集权受到冲击 D.黄老政治思想一度复苏
5.492 年,孝文帝“开建五等”整顿爵位,用北魏皇族直系血缘联系取代鲜卑氏族血缘联系。496 年,孝文帝改
鲜卑姓为汉姓,次年规定改姓后的穆、陆、贺、刘等“勋臣八姓”与范阳卢氏、清河崔氏等“四姓”同等纳入
“士流”。由此可知,孝文帝的姓氏改革
A.借鉴了汉人政权的门阀制度 B.消解了鲜卑民族的风俗习惯
C.缓解了北魏政权的阶级矛盾 D.奠定了隋唐民族融合的基础
6.唐玄宗开元年间,书生王泠然考中进士,随即向已官至御史的旧交高昌宇修书一封,信中要求高昌宇为自己
物色妻妾并留意官位,同时警示对方,倘若不成,当自己入主台阁之后,切莫后悔。王泠然的态度反映了唐
朝
A.官场风气腐朽败坏 B.科举入仕身份优越
C.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D.难以选拔优秀官员
7.韩愈以儒家经典《大学》为依据,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讲治心,又讲治世,君子仅停留在道德自觉层
次是不足的,心与行统一才是道。佛老之道“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无补于社稷。韩愈的主
张
A.摒弃佛教与道教学说内容 B.反对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
C.追求道德与政治的一体化 D.标志着儒学转型成为理学
8.宋以前,汉代名将卫青以为国家开疆拓土的功劳、为人谦和的品行,受到了高度评价;然而,宋代的文人墨
客对卫青的评价则转变得更加辩证:既肯定其历史功绩,也对其政治方面有所诟病,如曾巩就提到“卫青非
有罪,而身不免”。这一转变反映了宋代
A.统治政策的调整 B.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
C.边防压力的加剧 D.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9.宋代以前,因不动产而引发的纠纷数量很少,且几乎没有发生于普通民众间的不动产纠纷。及至宋代,不动
产交易纠纷数量激增,而且有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参与到不动产交易中,甚至包括奴婢、仆人等下层民众。
这一转变主要是源于宋代
A.社会阶层流动性显著加强 B.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形成
C.租佃制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D.商品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
10.元代州县政府财权有限但又事务繁冗,因而州县政府的职能履行始终饱受困扰。无奈之下,州县只得依靠
民间力量来维持地方政务,如由民间士绅出资助役承担地方建设支出或负责民间田产、婚姻等纠纷。元代
的这一现象
A.削弱了地方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提升了国家行政管理的效率
C.反映了基层治理主体的社会化趋势 D.保障了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
11.明清时期,民间买卖土地的契约必须详载卖、买双方、中介的“中人”,及撰写契约的“代笔”的姓名,
交易的标的、价格,注明土地范围,并向官府呈报登记,由买方缴纳报官时的税金。由此可知,明清时期
促成土地买卖可靠的基础是
A.市场价格信息公开透明 B.政府积极管理交易活动
C.民间风气强调商业诚信 D.私有土地自由流转制度
12.《清史稿·食货志》记载:“高宗谕内阁曰:‘朕查上年各省奏报民数,较之康熙年间,计增
十余倍。’”据统计,康熙四十九年统计人口数是 23312246 人,而到乾隆五十七年的人口数
是 307467279。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边疆治理政策推动数据变化 B.源于生产技术根本性突破
C.经济重心南移改变人口结构 D.推动了农业赋税制度变革
13.嘉庆四年,人口骤增、物价上涨等因素导致地方经费入不敷出,有大臣提议增加赋税。然而
嘉庆皇帝认为:虽然近些年来物价不能与以前相比,现在内外官员的俸禄、兵丁钱粮等税收
名目都是百年前固定下来的,如果以人口增多、物价昂贵为由,来增加税赋的名目是不合乎
情理的,最终这个提议不得已作罢。嘉庆皇帝的态度从侧面反映出
A.百姓赋役负担较轻 B.嘉庆皇帝爱惜百姓
C.中央财政危机严重 D.清朝政治制度僵化
14.下表为鸦片战争后中美两国签署的涉及外国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楼等内容的不平等条约,条
约内容的差异反映了
条约 时间 内容
合众国民人在五港口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均准其租赁民房,或租地
自行建楼,并设立医馆、礼拜堂及殡葬之处。必须由中国地方官会同领
《望厦条约》 1844 年
事等官,体察民情,择定地基。
——《望厦条约·第十七款》
合众国民人在通商各港口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均准其租赁民房,
或租地自行建楼,并设立医馆、礼拜堂及殡葬之处。听合众国与内民
《天津条约》 1858 年 公平议定租息;内民不得抬价捎勒;如无碍民居,不关方向,照例税
契用印外,地方官不得阻止。
——《天津条约·第十二款》
A.列强的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内地 B.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显著增强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主要侵华方式
5.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通过引进西方的军械制造、纺织、铁路、电信等近代工业技术,开办
了军用企业 21 家和民用企业 40 家;还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
新式学堂,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人才。这反映了洋务运动
A.移植了西方近代的生产方式 B.以兴办大量军事工业为开端
C.遵循“中体西用”指导思想 D.建构了完整的西学知识体系
16.1900 年,英国媒体积极鼓动政府发动对华战争。英国的一份报纸发文称:“如果我们的力量
与我们在中国的地位完全相称,那么我们就能得到所需要的喘息机会。很明显,我们在中国
的利益甚至在战前就被忽视了。”据此可知
A.社会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列强在华的利益分配存在矛盾
C.维新变法得到了西方舆论同情 D.英国在华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城邑的修建。从先秦文献与方志对照来看,至少可以找出春
秋时代的 35 个国近 600 个城邑,其中晋、楚、鲁、郑、周的城邑都超过了 50 个,而实际数量绝不止于此。
战国中期,出现了不少“千丈之城,万家之邑”,兼并战争中更是出现了秦攻魏“取城大小六十余”、燕伐
齐“下齐七十余城”的现象。这一背景下,非血缘个体小家庭的邻里杂居取代父系大家庭的血缘族居,里成
为城市居民管理组织的基层单位。《管子》记载:齐国都城内“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司;
四里为连,连有长;十连为乡,乡有两人;三乡一帅”。各国还有设置专门的市场管理者,鲁国叫“鲁正”,
齐国叫“齐掾”,楚国叫“市令”。
材料二 唐前期,政府非常重视城市的水灾、旱灾和火灾及战争危机的应对,将危机应对作为对官员考核的
重要内容,并建立起一套针对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的多项应对机制。譬如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唐政府
就建立了报灾、检灾、救灾和灾害减税制度。 贞观初,各地“霜旱为灾,米榖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
然”,但由于唐太宗坚持以民为本,“志在忧人,锐精为政。 崇尚节俭,大布恩德”,积极应对灾害,因而
百姓虽“东西逐食”,但却很少嗟怨,无不自安,灾后恢复由于减免灾区赋税,外出逃亡之人“咸自归乡,
竟无一人逃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梁克敏《唐代城市管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城市发展的表现及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前期城市危机应对措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 分)
18.中国古代疆域在清朝中期最终定型,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材料二 “版图”意味着土地和户籍人口,土地即为有形的疆域空间;户籍人口则是一个政权维持下去的统
治基础,即:士农工商四民阶层。……从积累性统一的角度看,汉唐宋元明诸朝代已经解决了对大约年降水
量 400mm 等值线以内(有形的空间界限是长城)的农耕区疆域的有效控制以及通过意识形态、君相关系和中央
地方关系上的制度创新推动了士阶层内部整合的问题。那么,清朝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有两个:一是对年降水
量 400mm 等值线以外的农牧混杂区疆域的有效控制;二是推动士农工商四民阶层的整合。如此在有形的疆域
及无形的社会整合两个层次上最终奠定版图。
——摘编自税光华《单元间的整合与深度教学——以“清朝版图的奠定”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唐朝和清朝疆域图,指出清朝疆域在西南和东北地区拓展的依据。(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关于“清朝版图奠定”的观点。(14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 20 世纪初,留日热潮遍及全国,地处内陆的湖南,留日风潮也蔚为壮观。下表示意 1898—1906 年湖
南留日学生统计概况。
清末湖南留日学生统计(大约数)
年代 人数 备注 主要活动
1898 年 13 官费 6 人,自费 7 人
1899 年 11 官费 3 人,自费 8 人
1900 年 7 官费 2 人,自费 5 人
1901 年 3 官费 3 人 湘籍学子利用国外相对宽松的政治环
境,先后创办了《游学译编》《二十
1902 年湖南抚院派遣俞浩庆、尤纪官、俞蕃同、
世纪之支那》《洞庭波》等进步报
1902 年 58 胡元倓等 12 人赴日本留学(实际成行 11 人),学习
刊,并希望利用报刊宣传资产阶级的
速成师范,考察学校教育制度。
民主革命,以改造国民思想。同时撰
写革命文章,比如有陈天华(新化人)
的《猛回头》《警世钟》《国民必
据《湖南同乡留学日本提名》《湖南同乡留学日本
读》,杨毓麟(长沙人)的《新湖南》,
提名补录》的统计,截止 1903 年 9 月,198 名
宋教仁(常德人)的《灭汉种策》,秦
湖南学生中,新化 32 人,善化 23 人,湘潭 21 人,
力山(善化人)的《革命哉言》等;湖
湘阴 19 人,长沙有 15 人,常德 12 人,浏阳 8 人.
南留日学生归国后,部分学子回湘创
1903 年 106 占总人数的 65%;其中有 49 人在弘文学院,有 28
办或是主持了很多新式学校,如胡元
人在振武学校,有 23 人在弘文速成师范,有 14
倓创办了明德中学,龙绂瑞、俞蕃同
人在工手学校(工业实业学校),有 11 人在陆军士
创办了民立湖南第一女学堂,朱剑凡
官近卫联队学校,以上 5 所学校的人数约占整个
创办了周南中学,陈润霖主持了楚怡
统计人数的 63%。
学校等;黄兴回湘后,在长沙的明德
中学担任教师,周震麟在高等学堂主
1904 年 373 持教务。
湖南派出 20 名女学生留日,这是中国官派女学生
1905 年 350
留日之始。
1906 年 589
——摘编自陈小亮《清末湖南留日学生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湖南地区日本留学热潮的背景及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以“近代湖南留日热潮与中国近代化”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