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故乡
鲁迅
“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故乡水”。
不管是不是亲近的人,看到故乡的人总觉得亲近;不管甜不甜,喝到故乡的水总觉得甜美,人们对故乡和家乡始终存有一份眷恋。
而当代作家毕飞宇在评论鲁迅的《故乡》时却说:“鲁迅的《故乡》恰恰是一篇没有乡愁、没有闲情逸致的《故乡》”。没有乡愁,那有的是什么?
课堂导入
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4.学考结合掌握小说阅读考点及知识点
学习目标
第一部分
预习检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
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为救国救民,
一生“三易其志”,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他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希望”的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1921年,作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
字词积累
阴晦huì 萧索xiāo 祭祀sì 伶俐líng
愕然è 鄙夷yí 嗤笑chī 应酬chou
世面shì 惘然wǎng 隔膜mó 恣睢suī
五行缺土xíng 獾猪huān 潮汛xùn 伶仃dīng 瑟索sè 折了本shé 瓦楞léng 毡帽zhān
秕谷bǐ 胯下kuà 颧骨quán 惶恐huáng
恭敬gōng 潺潺chán 磕头kē
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萧条冷落,缺乏生机。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无缘无故地。
如许:这么些。
鄙夷:看不起。
展转:同“辗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字词积累
恣睢:放纵,放任。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愕然: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 )横着
( )蛮横
( )塞车
( )塞责
( )塞外
sāi
sè
héng
sài
hèng
( )惊吓
( )恐吓
xià
hè
( )折断
( )折本
zhé
shé
多音字
概念: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
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尾声)
认识小说
三要素
人物:
概括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描写方法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主题
小 说三要素
定义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三要素 人物 (中心) 形象特征 外在特征(外貌特征、职业角色、生活习惯等)和内在特征(人物性格、精神品质、道德修养等)。
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和侧面描写。
情节 结构 主要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组成,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线索 时间线、地点线、人物线、事件发展变化线、情感发展变化线、实物线
环境 自然环境 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社会环境 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事物及民风民俗等,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综合。
第二部分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思考:
作者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故乡?侧重写了故乡的哪两个人物?
三个故乡: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
人物:闰土、杨二嫂
概括情节
《故乡》
开端
发展、高潮
结局
回故乡(1-5)
故乡的景象,“我”的心情,回乡原因。
离故乡(78-88)
船上交谈,我的“感受”。
在故乡(6-77)
母子相见,忆少年闰土,见杨二嫂,见中年闰土。
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第三部分
精读细研
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那就是:
变
故乡变了
杨二嫂变了
闰土变了
“我”变了
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现在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呢?
神异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景色
儿时的故乡
现在的故乡
神奇、美丽、五彩缤纷、辽阔鲜活
萧索、沉寂、没有一些活气
人性
纯真、温情
富裕
冷漠、麻木
市侩、猥琐
穷苦
故乡之变
杨二嫂之变
合作朗读39—52自然段,思考杨二嫂的改变在何处?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老、丑、瘦
拉关系
讽 刺
无中生有
动作:贪小便宜
思考: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原因: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以及帝国主义和封建社会双重压迫使得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
总结:通过对杨二嫂从前与现在的外貌、动作对比及对她现在的语言、神态描写,可看出杨二嫂从一个美丽年轻、安分守己的小生意人变为了一个尖刻自私、爱搬弄是非的市侩。
闰土之变
阅读12—30自然段和55—76自然段,说说闰土之变。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 语言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可爱)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苍老穷困)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勇有智,热情、纯真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隔膜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充满热情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社会落后愚昧。
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
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表面原因:
深层原因: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闰土:
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的挣扎着的中国光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作者对其态度:
塑造其目的: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社会落后愚昧
黑暗的社会制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压迫,封建等级观念的荼毒
表面原因
深层原因: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三个人物?
三个人物的命运象征了整个社会中所有人的命运。
闰土:
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杨二嫂:
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我”: 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
1.“我”对故乡的萧条、衰败、毫无生气,感到----
(悲哀、失望)
2.对闰土那样的劳苦农民,感到----
(深切同情 和关爱)
3.对未来,——读86-88段
有美好的憧憬
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 知识分子形象。
体会文中 “我”的形象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要打破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隔膜、建立纯真的人际关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主旨分析
第四部分
写作手法分析
塑造人物,手法多样。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景物描写,烘托人物。
运用对比,突出主题。
写作特色
(1)运用对比,表现主题
萧索破败的荒村与海边沙地奇异的图画,构成景物的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豆腐西施”与“圆规”,构成人物今昔的对比;“我”和少年闰土的友谊与“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的对比;“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的对比。各方面的对比,把旧中国农村日趋贫困、人与人之间日趋冷漠的主题思想揭示得更深更广。
(2)多种描写,刻画人物
对少年闰土肖像的刻画,勾勒出一个健康活泼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而对中年闰土的刻画,则展现出一个受尽折磨和压榨的旧中国农民的形象。
对杨二嫂素描式的勾勒及对其势利尖刻、咄咄逼人的语言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一个泼辣粗俗、令人生厌的城镇小市民的形象。
(3)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
开头的景物描写反映了农村的衰败和“我”的悲凉心情;作为少年闰土活动背景的奇异图画,营造了明朗愉快的气氛,烘托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热爱;离乡时的景物描写渲染了静谧的气氛,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
第五部分
小说考点精析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而侧面描写则以他人的言行来反映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方法
“划线句运用了何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何作用?”的答题参考:
运用了……的描写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心理、状况、情态,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品质、精神。
(1)抓标题,从理解标题的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等角度入手;
(2)抓情节、人物,根据情节的发展变化,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把握主旨;
(3)抓时代背景,从写作背景或人物形象的时代特征进行分析;
(4)抓议论、抒情句,揭示作者感情、观点的语句往往有突出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
(5)抓结尾,作者的思考有时会出现在结尾,点明文章的主题。
理解、概括小说的主旨
插叙及其作用
插叙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式。
作用:
(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解释说明的作用;
(2)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3)让文章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4)更好地突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生动。
铺垫与伏笔
铺垫 伏笔
形式 语句较多,没有隐含性。 言语不多,有隐含性,多是“细节”。
位置 与下文承的“点”一般接着,如前面写环境、景物、他人,接着就写主要人物。 与下文承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到文尾的距离。
作用 对主要内容起烘托作用。 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析特点
明作用
抓住关键词句,分析环境的特点,如抓关键的形容词、动词等。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交代环境背景;③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基调;④衬托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⑤暗示人物命运;⑥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⑦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⑧暗示、深化主题。
[答题支架]
1、故事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述说故事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2、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通过“我”的感触揭示小说的主题。
4、对主要人物的烘托、对比、反衬作用。
人称的作用
省略号的作用
省略号常见作用包括:①表示引文、列举、重复词语等的省略;②表示说话断断续续或话被打断;③表示静默或思考;④表示语意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