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能准确找到中心语句。
让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能从不同角度分析出中心。
让学生能根据中心构思出作文要运用的事例,能列出写作提纲。
2教学环节
环节一审题、立意初探
环节二审题、立意, 方法点拨
环节三实战演练(审题、立意、构思)
3、教学过程
【导入】材料作文审题
【讲授】
师生共同完成三篇有中心语句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看材料1,确定中心。
材料1:2014年高考汉语文材料作文
蚯蚓每天默默地在土里钻来钻去松土,一天,金龟子碰到钻出地面的蚯蚓,问道:“你成天在漆黑的泥土里干什么呢?”蚯蚓说:“犁地!”金龟子听后讽刺道:“犁地有耕牛和拖拉机,你那么小能干什么呢?蚯蚓回答道:”我只是尽力而为.”金龟子还 想说什么,但蚯蚓又钻到泥土里继续工作了.
根据上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学生齐读材料,思考中心,教师找学生回答中心是什么)
生1:尽力而为。
生2:工作。
生3:蚯蚓松土。
教师点拨:我们看这三个同学的答案,都是从材料中找出的语句,代表了三种意见。究竟正不正确。我们要根据中心的概念来判定。中心:是显示人的思想感情、精神,人生道理的语句。它通常由事件等现象表现出来,但事件还不是中心。事件是小,中心是大。事件表现中心就是以小见大的方法。这三个学生都显示了动脑筋学习。生2和生3找出的是事件,还不是中心,生1找到的是人生道理,是蚯蚓这个寓言故事表现出来的人生感悟,是中心。这一中心是在故事的末尾,通过蚯蚓的话直接点明的。找得好。
(二)看材料2,确定中心。
材料2:2011年高考汉语文材料作文
有一位朋友家中高悬三个大字:“水葫芦”。我问这三个字的讲究,他端出一盆水,把一个小小的葫芦摆在里面,表演给我看:他伸手把葫芦的一端按下去,另一端立刻翘高,他在葫芦的中腰加力,把它压进水底,葫芦立刻换个地方再冒出来。然后他解释说:“你看,无论压力从哪个方向来,它都不消沉。”
根据上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学生齐读材料,思考中心,教师找学生回答中心是什么)
生1:换个角度看问题
生2:压力
生3:有压力,才有动力。
教师点拨:好,有进步。说出的答案都是中心语句。现在来看是不是这个材料表现出来的中心。生2和生3是从材料中找出的中心语句。在材料的末尾,由材料中的人物直接点明的中心(无论压力从哪个方向来,它都不消沉),对这句话稍加提炼,就是中心:面对压力,不消沉。有压力,才有动力。勇敢面对压力。生2找到了关键中心词,还可以说得更清楚一些。生1是自己提炼的中心。我们来看它是不是这个材料表现的中心。本材料和换个角度关系不大因而不是恰当的中心。材料中的水葫芦面对不同方向的压力,从不同方向冒出来,不能由这个现象得出换个角度看问题的人生道理。
(三)看材料3,确定中心。
材料3:
有个班级获得了校运动会“道德风尚”奖,有人向校长提出疑惑: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并没有发现这个班的道德风尚比其他班级高在何处。校长笑着说:你忽略了一个细节——在大家都为自己班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欢呼雀跃的时候,惟有这个班的同学在为自己喝彩的同时,也不忘为别人喝彩。
(教师读材料,学生思考中心,教师找学生回答中心是什么)
生1:道德风尚
生2:道德风尚奖
生3:为自己喝彩的同时,也不忘为别人喝彩。
生4:为别人喝彩
生5:赞美别人
教师点拨:好!同学们的回答显示了思考。出现了两类分歧。一些同学认为和道德有关,一些同学认为和为别人喝彩有关。它们都是材料中的显示中心的语句。材料都表现了的中心。只不过为别人喝彩是最直接的表现的中心。道德是间接表现出来的中心,是更大范围内的中心,它包括了为别人喝彩这一道德,还包括其它。这样的情况,我们选择最直接的中心。为别人喝彩是中心的形象化表达,也就是赞美他人的意思。
在三个材料的基础上,归纳出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1.
(师生共同归纳)
方法1:找中心语句。
中心指人的感情、精神,人生感悟。
中心语句指提示人的感情、精神,人生感悟的语句。
通常在末尾。可能是材料中人物的话语,也可能是材料后的评论。如:尽力而为。(中心)
无论压力从哪个方向来,它都不消沉。(隐含中心)
为别人喝彩。(中心的形象化表达)
师生共同完成两篇没有中心语句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看材料4,确定中心。
材料4:2012年高考汉语文材料作文
大多数花的根都不美丽,而花却光彩夺目,美丽多姿。正因为这些并不美丽的花根,才有了牡丹的国色天香,桂花的芳香四溢,梅花的傲雪红艳……世界因为根所生出的美丽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依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③不得少于600字。
(教师读材料,学生思考中心,在小组内讨论材料的中心是什么,讨论很热烈)(五分钟后教师找小组代表发言)
生1:基础
生2:奉献
生3:奉献
生4:根所生出的美丽
教师点拨:本材料没有直接点明中心的语句,那么我们只能从材料中描绘的表象,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联想出中心。那我们该从何入手呢?我们就需要寻找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出中心。比如我们从根的角度,对根的描述有“都不美丽……正因为这些并不美丽的花根,才有了……世界因为根所生出的美丽而变得更……”,根据这些根的描绘,可分析出中心:奉献。我们从花的角度,对花的描述有“……而花却光彩夺目,……才有了牡丹的国色天香,桂花的芳香四溢,梅花的傲雪红艳……生出的美丽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根据这些花的描绘,可分析出中心:感恩。我们从根和花的角度,可分析出中心:奉献和感恩。
(二)看材料5,确定中心。
材料5:
一天,一个青年农民拖着沉甸甸的板车疲惫地来到了山脚下。望着前面那一段长长的上坡路,不禁畏而却步。他心想,今天靠自己一个人绝对拉不上去了,肯定得有人帮一把才行。正在为难之际,正巧过来了一个热心的路人。热心的路人说:“我来帮你。”说着,便利落地卷起袖子,拉开一副推车的架势。于是,青年农民就咬紧牙使劲地拉车。在热心人“加油,加油”的鼓劲声中,他终于将车拉到了坡顶。当他感谢热心人的鼎力相助时,没想到这位热心人却说:“你用不着感谢我。这两天我的腰扭伤了,根本就不能用劲。我只是喊喊‘加油’而已。能将这趟车拉上去,全是你自己。”
(教师读材料,学生思考中心,教师找学生回答中心是什么)
生1:鼓励的力量
生2:要自力更生
生3:自力更生与他人的鼓励
教师点拨:非常好,同学们从拉车的人的角度分析出了:要自力更生。从路人的角度分析出了:鼓励的力量。从两者的角度分析出了:自力更生与他人的鼓励》
归纳出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2.
方法2:找角度,分析出中心
甲:……联想到中心(人的精神、感情、人生感悟)
乙:……
甲和乙:……
选择自己最好写的角度
师生共同完成方法1和方法2综合运用实例
一个孩子手持一个橘子,问:“妈妈, 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呢?”“那是橘子在告诉你,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还为了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不能独自享用,而要懂得与人分享。”
综合运用方法1和方法2:找到了三个角度。角度一: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找到的中心语句为: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角度二:橘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一个人一瓣一瓣吃。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找到的中心语句为:角度三:橘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与他人分着吃。找到的中心语句为: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不能独自享用,而要懂得与人分享。
实战演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
有一位登山爱好者向登山专家请教说:“如果我们在半山腰突然遇到下大雨,怎么办?”登山专家说:“你应该向山顶走。”“为什么不往山下跑?山顶风雨不是更大吗?”登山爱好者怀疑地问。“往山顶走,风雨虽大,但不足以威胁生命。如果往山下跑,却可能遇到暴发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登山专家严肃地说,“对于风雨,逃避它,只会被卷入洪流,迎向它,却能获得生存。” 除登山以外,人生的旅途不也是如此吗?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中不得出现自己学校、老师和本人的真实名字。③不少于600字。
采用小组讨论方式,确定中心,标题和写作议论文所需材料。
注意:
先列提纲,再进行写作
列提纲:标题(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中心(迎难而上)
三件事:居里夫人发明镭;司马迁发奋著《史记》;油菜花父子研究杂交油菜。
课件13张PPT。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
讲课人:陈萍
2015年3月16日
教学环节环节一 审题、立意初探环节二 审题、立意, 方法点拨 环节三 实战演练(审题、立意、构思)
环节一 审题、立意初探
一、2014年高考汉语文作文
蚯蚓每天默默地在土里钻来钻去松土,一天,金龟子碰到钻出地面的蚯蚓,问道:“你成天在漆黑的泥土里干什么呢?”蚯蚓说:“犁地!”金龟子听后讽刺道:“犁地有耕牛和拖拉机,你那么小能干什么呢?蚯蚓回答道:”我只是尽力而为.”金龟子还 想说什么,但蚯蚓又钻到泥土里继续工作了.
根据上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二、2011年高考汉语文作文
有一位朋友家中高悬三个大字:“水葫芦”。我问这三个字的讲究,他端出一盆水,把一个小小的葫芦摆在里面,表演给我看:他伸手把葫芦的一端按下去,另一端立刻翘高,他在葫芦的中腰加力,把它压进水底,葫芦立刻换个地方再冒出来。然后他解释说:“你看,无论压力从哪个方向来,它都不消沉。”
根据上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有个班级获得了校运动会“道德风尚”奖,有人向校长提出疑惑: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并没有发现这个班的道德风尚比其他班级高在何处。校长笑着说:你忽略了一个细节——在大家都为自己班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欢呼雀跃的时候,惟有这个班的同学在为自己喝彩的同时,也不忘为别人喝彩。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大多数花的根都不美丽,而花却光彩夺目,美丽多姿。正因为这些并不美丽的花根,才有了牡丹的国色天香,桂花的芳香四溢,梅花的傲雪红艳……世界因为根所生出的美丽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依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③不得少于600字。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天,一个青年农民拖着沉甸甸的板车疲惫地来到了山脚下。望着前面那一段长长的上坡路,不禁畏而却步。他心想,今天靠自己一个人绝对拉不上去了,肯定得有人帮一把才行。正在为难之际,正巧过来了一个热心的路人。热心的路人说:“我来帮你。”说着,便利落地卷起袖子,拉开一副推车的架势。于是,青年农民就咬紧牙使劲地拉车。在热心人“加油,加油”的鼓劲声中,他终于将车拉到了坡顶。当他感谢热心人的鼎力相助时,没想到这位热心人却说:“你用不着感谢我。这两天我的腰扭伤了,根本就不能用劲。我只是喊喊‘加油’而已。能将这趟车拉上去,全是你自己。”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孩子手持一个橘子,问:“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呢?”“那是橘子在告诉你,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还为了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不能独自享用,而要懂得与人分享。” 六、阅读这则材料,自选角度作文,题目自拟。
环节二 审题、立意方法点拨
一、找中心语句。
中心指人的感情、精神,人生感悟。
中心语句指提示人的感情、精神,人生感悟的语句。
通常在末尾。可能是材料中人物的话语,也可能是材料后的评论。如:尽力而为。(中心)
无论压力从哪个方向来,它都不消沉。(隐含中心)
为别人喝彩。(中心的形象化表达)
环节二 审题、立意方法点拨
二、找角度,分析出中心
甲:……联想到中心(人的精神、感情、人生感悟)
乙:……
甲和乙:……
选择自己最好写的角度
环节三 实战演练(审题、立意、构思) 有一位登山爱好者向登山专家请教说:“如果我们在半山腰突然遇到下大雨,怎么办?”登山专家说:“你应该向山顶走。”“为什么不往山下跑?山顶风雨不是更大吗?”登山爱好者怀疑地问。“往山顶走,风雨虽大,但不足以威胁生命。如果往山下跑,却可能遇到暴发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登山专家严肃地说,“对于风雨,逃避它,只会被卷入洪流,迎向它,却能获得生存。” 除登山以外,人生的旅途不也是如此吗?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中不得出现自己学校、老师和本人的真实名字。③不少于600字。
环节三 实战演练(审题、立意、构思)记叙文
列提纲:标题
中心
三件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