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7 13:3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中国历史上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 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 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 ——梁衡《把栏杆拍遍》
新课导入
眼看着宋徽宗、钦宗被俘,亲历着金兵南下的铁蹄,
叹息着南宋统治者的偏安一隅,经历着南渡的狼狈不堪。
悲愤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
◆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词中之龙”
◆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 复中原。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
◆其词书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 悲愤。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笔法气势雄健、慷 慨苍凉,意境深沉。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病逝后追赠少师,谥号“忠敏 ”。
知人论世探诗源
写作背景
南宋的统治集团整日花天酒地,奢侈无度,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 他们偏安江南,对金一味求和妥协,无心收复失地。1203年,韩
(tuō) 胄 (zhòu) 掌握大权,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急于立一场伐金大 功。于是他想到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1204年,已经65岁的辛 弃疾被起用担任镇江知府。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 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 镇江。他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时离他渡江 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 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满怀悲愤而写下《永遇乐》 一词。
时间 宋朝大事记
辛弃疾大事记
1127年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1141年 绍兴和议,纳贡称臣
生于金国,长于济南。(1岁)
1161年 金主南侵,生灵涂炭
起义反金,为掌书记。(22岁)
1164年 北伐失利,隆兴和议
江阴签判,任满去职。(25岁)
1195- 1202年 宰相专权,庆元党禁
瓢泉退隐(56—63岁)
1206年 军事冒进,开禧北伐
浙东安抚使,力辞召命。(67岁)
1208年 嘉定和议,侄伯关系
英雄暮年六十六岁壮心不已,


掌权宰相草率北伐为己私利,

四十三年耻辱依然清晰记忆。

高唱收复失地豪迈悲壮歌曲。

写作背景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 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 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 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 白发生!
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 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 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 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 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 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 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 将 ,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 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二十几岁的英雄少 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
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 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 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 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 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 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 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 天 ,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京口:古城名,因临 京岘山、长江口而得 名,即今江苏镇江。
怀古:怀古题材的诗词。 永遇乐:词牌名
北固亭:又名北固楼,
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
题解
观眼前之景
怀古之人事
抒一己之情
善 用 典故
怀古词
1.对比失落《赤壁怀古》
2.同病相怜《蜀相》
3.昔盛今衰《乌衣巷》 4.物是人非《石头城》 5.借古讽今《桂枝香》
6.理性反思《赤壁》
怀人伤己型
怀古伤今型
理性反思型
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
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
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拓跋焘
些历史人物和他们的哪些历史故事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思
刘义隆
刘 裕
11 思 古 人
11
忆 其 事
0
他 想 到 哪
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
赏析用典
廉 颇
孙 权
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孙 权 ,曾在京口建都,并数次打败曹操,保卫 了家园。继承父兄遗业,27岁赤壁鏖兵,抗衡 曹刘,三分天下。曹操夸赞:“生子当如孙仲 谋。”
讽 刺南宋偏安东南,苟且偷安,表现自己想抗金 收复中原的愿望,表现作者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
典故:
用 意:
原文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翻译
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 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 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
原文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典故: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名寄奴。
刘裕出身寒微,却以京口为基地
建立了赫赫功业,曾两度北伐,
收复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用意:表明作者想要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元嘉草草,
原文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典故:
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结果 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败还。
用意:
借鉴历史,委婉劝韩偏胄不能草率行事。
主张北伐,但是反对草率出兵,希望丞相 韩作胄能以前事为鉴,不要贸然发动战事。 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批评刘义 隆好大喜功,劝诫韩作胄妥善筹划。
刘裕之子刘义隆仓促北伐,被北魏反攻, 丧失大量土地,生产破坏严重
元嘉北伐 刘义隆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望”字妙在何处
串联典故,增强意蕴。
词的标题是“京口北固亭怀古”,因此所用典故应该 和北固亭有关;但五个典故中,只有两个与北固亭有关。
一个“望”字,首先使得作者的视野已经不仅仅局限 在小小的北固亭,而是远眺。而且,这一“望”,使得作 者思绪万千,似乎看到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想到这些,辛弃疾对南归后的
四十三年的经历感到不堪回首。
也想到了命途多舛的廉颇。
原文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跋焘击败王玄谟军队后,追击至瓜步山,在山上 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用意:
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 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 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原文 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典故:《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将军 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用 意: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 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但因小人 作祟,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 壮志难酬的悲愤。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之愤!
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想为国效力,但却不 得,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壮心不已的志向。
总 结 时无英雄
大好河山 → 历史人物 一感叹 政府无能
物是人非
临古地 怀古事 抒今情
刘裕
孙权
正确抗金救国
不满朝廷
壮心不已壮志难酬
刘义隆惨败
拓跋焘筑行宫
廉颇不被重用
— →抒发
主旨概括
本词通过写登上北固亭,追忆古人的丰功伟绩,上片借孙权和刘 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 己抗金救国的热情。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 写自己报效国家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为朝廷所用的激愤。
(1) 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追慕三国英雄,发出了“ 的感叹。
(2)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在北固亭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想到曾在此建 都的英雄早已无处寻得后,用“ ” 两句感慨岁月的无情。
(3)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写出了宋军强 盛的军威。
(4) 辛弃疾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准备,如像宋文帝刘义隆 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 之雄心,只怕会有“ ” 的结局。
(5) 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 两句 写出异族祠堂香火旺盛,传达出对收复中原的隐忧。
(6) 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却还壮志犹存,希望得 到重用的两句是“
苏轼和辛弃疾并称为
“苏辛”,试结合文本内容 具体分析《念奴娇 ·赤壁怀 古》和《永遇乐 ·京口北固 亭怀古》的异同点。
对比阅读感苏辛
对比阅读感苏辛
苏轼和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试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念奴娇 · 赤壁怀古》和《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异同点。
(1)相同点:
①题材上:都属于怀古词,文题结构都由地点+怀古构成。
②内容上:都 描绘了气势恢宏之场景,雄浑壮阔之意境;都怀想了年轻有为、建功 立业的英雄豪杰,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情愫;都展现了重大历史事件,
如赤壁之战、北伐中原、西汉匈奴之争等都是历史的巨幅画卷,均能体现豪放气势。 ③情感上:都赞扬了一些英雄豪杰,流露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抒发了词 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④手法上:都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对比阅读感苏辛
(2)不同点:
①形象上:苏词借刻画周瑜感伤自己功业未就。辛词借孙权等六个历史人物痛斥 软弱无能、妥协投降的南宋统治者,抒发自己满腔愤懑。
②抒情上:苏词紧扣个人际遇,在感伤自我的同时,又抒发了自己的豪迈旷达。 辛词紧扣政治现实,借用典来斥责统治者的贪图享乐、苟且偷安,流露出浓烈的 忧国忧民情怀,豪放之中更多悲壮之气。
③语言上:苏词开阔明朗,辛词因用典多而显得含蓄深沉。
④手法上:苏词以描写为主,从写景中逐层托出人物,另外运用了衬托手法,以 “多少豪杰”“小乔初嫁”衬周郎。辛词以叙事为主,人物蕴含在事件之中,用
典颇多,自然精当。
辛弃疾与苏轼
辛词和苏词都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但不同 的是: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 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渗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 归于深沉的平静,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
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 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悲愤,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 之感,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 大特色。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