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物外》学案
高二语文教研组
一、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进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激发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并提高对古代作品和古人思想的评判能力。
(2)重点掌握“怒、适、之”等文言词语;学习本文借助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的艺术特色。
二、课前预习: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蒙(一说是今河南商丘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 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后世往往把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称为 。
他的思想收录在 一书中,分内、外篇,共有53篇,现存仅剩33篇。
三、基础积累
(1)正字音
北冥( ) 鲲( ) 抟扶摇而上( ) 坳( )
蜩( ) 夭阏( ) 抢榆枋( ) 舂米( )
小知不及大知( ) 泠然( ) 朝菌( )
蟪蛄( ) 穷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斥鴳( ) 恶乎待哉( )
数数然( ) 鯈鱼( )
(2)通假字
北冥有鱼( ) 小知不及大知( )
此小大之辩也( ) 而征一国者( )
御六气之辩( )
旬有五日而后反( )
(3)古今异义
野马也,尘埃也(古义: 今义:一种动物的名称。)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 今义:海洋运输。)
虽然,犹有未树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义: 今义:连词,是一个词,用于上半句,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众人匹之(古义: 今义:多数人,大家。)
腹犹果然(古义: 。今义:①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②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蟪蛄不知春秋(古义: 今义:春天和秋天。)
小年不及大年(古义: 今义:①农历十二月为29天的年份;
②节日,腊月二十三,旧俗在这天祭灶;③指果树歇枝、竹子等生长得慢的年份。)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古义:
今义:无功,指没有功劳;无名,指不出名。)
怒而飞(古义: 今义:生气。)
(4)一词多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齐谐》者,志怪者也( )
永志不忘(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名之者谁( )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
郑人有且置履者( )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
适莽苍者( )
始适还家门( )
处分适兄意( )
所见无非全牛者( )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可以保身,可以全生( )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
子固非鱼也( )
汝心之固( )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不知其几千里也( )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择其一二扣之( )
吾其还也( )
其皆出于此乎( )
其孰能讥之乎( )
汝其善抚之( )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鹏之徙于南冥也(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之二虫又何知( )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水浅而舟大也( )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夫列子御风而行( )
而征一国者( )
其名为鲲( )
以五百岁为春(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去以六月息者也( )
以五百岁为春( )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
(5)选出词类活用的类型
①名词作状语 ②名词作动词 ③使动用法 ④形容词作名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 虽然,犹有未树也( )
《齐谐》者,志怪者也( )
(6)选出文言句式的类型
①省略句 ②宾语前置句 ③介词结构后置句
奚以知其然也? ( ) 翱翔蓬蒿之间。( )
彼且奚适也? ( )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 ) 去以六月息者也(以六月息去)。 ( ) 之二虫又何知! ( )
(7)翻译下列句子: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 之二虫又何知!
c.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四、内容探究
1、概括文章每段内容
第一则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二则:
2.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是如何阐释“逍遥”的含义的?如何理解他所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怎样理解“无己、无功、无名”?
提示: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就是要摆脱一切束缚,就是要无所凭借,即“无所待”。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穷”,就是说要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也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我。在庄子看来,人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万物都是得道而生,形体只是道的寓所,人如果拘于形体,必然会受到外物的束缚,达不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禄之心。所谓“无名”,就是忘掉毁誉荣辱得失,置声名与舆论于不顾。达到“无己”、“无功”、“无名”,便是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合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现实的绝对自由。
(2)对比论证是本文的亮点,请试着分析文章是如何对比论证的?。
《逍遥游》巧设寓言说理,综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运用对比、比喻、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增强了论证的力量。尤其是对比论证,贯穿全文,收到了极好的论证效果,如“大鹏”与“野马”“尘埃”、“大鹏”与“蜩”“学鸠”的大小对比,有力地论证了“世间大小事物”皆“有所待”。“朝菌”“蟪蛄”的“小年”与“冥灵”“大椿”的“大年”对比,“彭祖”之寿与“众人”之寿的对比,“汤之问棘”中“鹏鸟”与“斥鴳”的对比,透彻地论证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说明了万物之待还有“小大之辩”的道理。“效”“比”“合”“征”四种人与“宋荣子”“列子”作对比,说明世人虽有区别也不免“有所待”的道理。对比说理结合其他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3)在现实生活中,你相信庄子描绘的那种“绝对自由”的生活吗?如何处理?
提示:①庄子的这种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现实中就是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是超现实地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正确的,但我们又发现这种“绝对自由”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唯心主义观。②现实生活中这种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私利之心和不合时宜与身份的杂念,勇敢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拼搏生活,创造美好生活。③一定要注意社会生活的规范性,不可忽略个性释放的伤害性、攻击性。
五、巩固与延伸
3. 课内文段练习
阅读课内选段,完成(1)~(4)题。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1)下列句中“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D.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风之积也不厚”的“也”用法相同的是( )。
A.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B. 其负大翼也无力
C.陈胜者,阳城人也 D. 是何言也
(3)下列句子加点词与“则风斯在下矣”的“斯”意义相同的是( )。
A. 斯是陋室 B.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C.有备斯可以无患矣 D.何故至于斯
(4)逍遥,意思是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的活动。本段所写的鲲鹏能够高飞九万里,能够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
4. 知能提升突破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 ( http: / / www.21cnjy.com )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水中的小块陆地)
B.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边际)
C.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表示另提)
D.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拘泥)
2.下列选项中,全都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组是( )。
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②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③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④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⑤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③④
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描写自然景物语言简练,朗朗上口,富有诗意。
B.文中河神见海神是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使形象饱满鲜明。
C.海神的话,表现了对河伯前后认识变化的肯定与赞许。
D.本文告诉人们: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译文: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译文:
六、拓展阅读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 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 “一朝权在手,便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君子之仕,行其义也。”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 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 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大约只有六十来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 多少人在这种累赘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成就感 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 ( http: / / www.21cnjy.com )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洗洗他干皱的耳朵了。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 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 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 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志
名
置
适
全
固
其
之
而
为
以《神游物外》学案教师版
高二语文教研组
一、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进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激发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并提高对古代作品和古人思想的评判能力。
(2)重点掌握“怒、适、之”等文言词语;学习本文借助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的艺术特色。
二、课前预习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 ( http: / / www.21cnjy.com )。宋国蒙(一说是今河南商丘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后世往往把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称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收录在《庄子》一书中,分内、外篇,共有53篇,现存仅剩33篇。
三、 基础积累
(1)正字音
北冥(míng) 鲲(kūn) 抟扶摇而上(tuán) 坳(ào) 蜩(tiáo)
夭阏(yāo è) 抢榆枋(fāng) 舂米(chōng) 小知不及大知(zhì)
泠然(líng) 朝菌(zhāo) 蟪蛄(huì) 穷发(fā)
斥鴳(yàn) 恶乎待哉(wū) 数数然(shuò) 鯈鱼(tiáo)
(2)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而征一国者(“而”通“能”,能耐)
御六气之辩(“辩”通“变”,变化)
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古今异义
野马也,尘埃也(古义:游动的雾气。今义:一种动物的名称。)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动。今义:海洋运输。)
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虽然这样,是两个词。今义:连词,是一个
词,用于上半句,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众人匹之(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
腹犹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①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②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蟪蛄不知春秋(古义:四季。今义:春天和秋天。)
小年不及大年(古义:寿命短的。今义:①农历十二月为29天的年份;
②节日,腊月二十三,旧俗在这天祭灶;③指果树歇枝、竹子等生长得慢的年份。)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古义:无功,指无所为,故无功业;无名,指不立名。
今义:无功,指没有功劳;无名,指不出名。)
怒而飞(古义: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今义:生气。)
(4)一词多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永志不忘(动词,记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字)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名词,名声)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动词,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动词,购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动词,留下,弃置)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请息交以绝游(动词,停止)
长太息以掩涕兮(动词,叹息)
鸡鸣人机织,夜夜不得息(动词,休息)
适莽苍者(动词,往)
始适还家门(动词,女子出嫁)
处分适兄意(动词,依照,适合)
所见无非全牛者(形容词,完整)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形容词,充分)
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动词,保全)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副词,固然)
子固非鱼也(副词,必定,一定)
汝心之固(形容词,顽固)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巩固,使……牢固)
不知其几千里也(代词,它,指鲲)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择其一二扣之(代词,其中的)
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还是)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诘)
汝其善抚之(语气副词,表希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结构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此)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因果)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顺承)
水浅而舟大也(连词,表转折)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连词,表转折)
夫列子御风而行(连词,表修饰)
而征一国者(通假字,通“耐”,能)
其名为鲲(动词,叫做)
以五百岁为春(动词,当做,作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疑问语气词,呢)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用,凭借)
以五百岁为春(介词,用)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连词,表目的,用来)
(5)选出词类活用的类型
①名词作动词 ②使动用法 ③形容词作名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①)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①)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②) 虽然,犹有未树也(①)
《齐谐》者,志怪者也(③)
(6)选出文言句式的类型
①省略句 ②宾语前置句 ③介词结构后置句
奚以知其然也?(② ) 翱翔蓬蒿之间。(①)
彼且奚适也?(② )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②)
去以六月息者也(以六月息去)。(③ ) 之二虫又何知!(②)
(7)翻译下列句子: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翻译: 哪里用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往南去呢?
B. 之二虫又何知!
翻译:这两个小虫子又知道些什么呢!
C.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
翻译: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四、内容与探究
1、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
《逍遥游》主要表现了庄周哲学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全无凭依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虚无主义和绝对主义色彩较浓厚。作者认为天地万物都“有所待”,大至鲲鹏,小至斥鴳,都是需要凭借一定的外界条件才能活动,这是不自由的。庄周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无所待”,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他认为这才算是真正的“逍遥游”。
《秋水》记述了庄子与惠施的一段哲学对话,展示了庄子谈论的机趣,以“耍赖”的方式,挡住了对方的“穷追不舍”。
2.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是如何阐释“逍遥”的含义的?如何理解他所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怎样理解“无己、无功、无名”?
提示: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就是要摆脱一切束缚,就是要无所凭借,即“无所待”。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游无穷”,就是说要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也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我。在庄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来,人和万物都是得道而生,形体只是道的寓所,人如果拘于形体,必然会受到外物的束缚,达不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禄之心。所谓“无名”,就是忘掉毁誉荣辱得失,置声名与舆论于不顾。达到“无己”、“无功”、“无名”,便是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合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现实的绝对自由。
(2)对比论证是本文的亮点,请试着分析文章是如何对比论证的?。
《逍遥游》巧设寓言说理,综合运用对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喻、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增强了论证的力量。尤其是对比论证,贯穿全文,收到了极好的论证效果,如“大鹏”与“野马”“尘埃”、“大鹏”与“蜩”“学鸠”的大小对比,有力地论证了“世间大小事物”皆“有所待”。“朝菌”“蟪蛄”的“小年”与“冥灵”“大椿”的“大年”对比,“彭祖”之寿与“众人”之寿的对比,“汤之问棘”中“鹏鸟”与“斥鴳”的对比,透彻地论证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说明了万物之待还有“小大之辩”的道理。“效”“比”“合”“征”四种人与“宋荣子”“列子”作对比,说明世人虽有区别也不免“有所待”的道理。对比说理结合其他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3)在现实生活中,你相信庄子描绘的那种“绝对自由”的生活吗?如何处理?
提示:①庄子的这种思想,在现实中就是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
的矛盾,是超现实地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正确的,但我们又发现这种“绝对自由”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唯心主义观。②现实生活中这种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私利之心和不合时宜与身份的杂念,勇敢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拼搏生活,创造美好生活。③一定要注意社会生活的规范性,不可忽略个性释放的伤害性、攻击性。
五、巩固与延伸
一、阅读课内选段,完成(1)~(4)题。
《齐谐》者,志怪者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1)下列句中“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D.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答案:C【提示】C项中表反问,A、B、D三项表指代。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风之积也不厚”的“也”用法相同的是( )。
A.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B. 其负大翼也无力
C.陈胜者,阳城人也 D. 是何言也
答案:B【提示】B项与例句均为句中停顿,助词。
(3)下列句子加点词与“则风斯在下矣”的“斯”意义相同的是( )。
A. 斯是陋室 B.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C.有备斯可以无患矣 D.何故至于斯
答案:C【提示】提示】已项与例句均意为“则、就”。
(4)逍遥,意思是不受任何束缚的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自在的活动。本段所写的鲲鹏能够高飞九万里,能够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
答案:意在说明鲲鹏是有所待而不逍遥自由
(二)课外文段阅读,完成1~4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 ( http: / / www.21cnjy.com )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水中的小块陆地)
B.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边际)
C.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表示另提)
D.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拘泥)
答案:C【提示】至于:可以解释为“到了”。“至”,动词“到”;“于”,介词。
2.下列选项中,全都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组是( )。
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②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③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④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⑤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③④
答案:A【提示】①美,形容词用作名词;②东,名词用作状语;④少、轻,形容词用
作动词。
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描写自然景物语言简练,朗朗上口,富有诗意。
B.文中河神见海神是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使形象饱满鲜明。
C.海神的话,表现了对河伯前后认识变化的肯定与赞许。
D.本文告诉人们: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答案:B 本文是篇寓言故事,说“河神见海神是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译文: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译文: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并且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
六、拓展阅读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 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 “一朝权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君子之仕,行其义也。”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 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 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大约只有六十来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 多少人在这种累赘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成就感 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 ( http: / / www.21cnjy.com )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洗洗他干皱的耳朵了。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 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 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 ( http: / / www.21cnjy.com )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 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志
名
置
息
适
全
固
其
之
而
为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