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练习题(含答案)
一.积累与应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胳膊(bo) 朗润(rùn) 风筝(zhēng) 应和(hé)
B.烘托(hōng) 嘹亮(liáo) 卖弄(lòng) 健壮(jiàn)
C.酝酿(yùn) 喉咙(hóu) 抖擞(sǒu) 静默(mò)
D.赶趟(tàng) 窠巢(kē) 黄晕(yūn) 蓑笠(suō)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这里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B.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鸟兽昆虫的窝)
C.唱出宛转的曲子。(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D.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世园会北京园里,上演了一场花艺音乐秀,四位歌手化身花艺模特,带来《北京记忆》等歌曲,歌声在胡同里荡漾回旋。花影、树影、云影、风声、水声、曲声,还有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________,成为世园会里一道别样的风景。相比于________的歌声,歌手身上的配饰更是________,那些配饰不是________的钻石玛瑙,而是与世园会主题________的花艺。
A.此起彼伏 高山流水 别有用心 珠光宝气 相辅相成
B.相映成趣 高山流水 别具匠心 花枝招展 因地制宜
C.相映成趣 耳熟能详 别具匠心 珠光宝气 相辅相成
D.此起彼伏 耳熟能详 别有用心 花枝招展 因地制宜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无法理解劳动内涵、珍视劳动价值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经历过劳动造成的。
B.能否在公众场所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是巩固防疫成果的重要前提。
C.参加庆功会的老科学家们欢聚一堂,兴致勃勃地畅谈祖国航天事业的未来。
D.通过搭建自然资源运营管理平台,使我市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 一个十七、八岁的健美青年向我走来,他阳光、帅气。
B. 熟悉 树木、村庄、桥梁……等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C. 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
D. “好哇,你咬人?该死的东西!”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叫喊声,“伙计们,别放走它!这年月,咬人可不行!逮住他!哎哟……哎呦!”
6.将下列语句分别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 ,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 ,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①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 ②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 ③便飞花碎 玉般乱溅着了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①②③
7.在学校组织的“校园诗词大赛”上,主持人出示了两幅图片,请你为它们配上恰当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名句。
8.七年级一班拟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为了探究交友的内涵,请你收集中国古代有关交友的一则名言警句、一个成语故事,填在下表的空白处。
名言警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① ______________
成语故事 伯牙绝弦
②_______________
(2)班级准备办一期黑板报,请为这期黑板报策划补充两个栏目。
栏目一:名人交友故事
栏目二:____________
栏目三:____________
(3)请你代表全班同学邀请校团委书记张老师,周五下午3点参加主题班会活动。你会怎么说?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各题。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③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9.选文向我们描述了春天的三幅图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填空。
第①段:__ 图;第②段:_ 一图;第③段: 图。
10.第②段是从 、 、 这三个角度来描写春风的。
11.说说下面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12.第①段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分句的语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春 风 过 处
王畔政
①没有一种风比春风更令人陶醉。虽看不见,却无处不在。山川丘陵、江河湖海、田野森林、城市村庄,她都用温柔的手抚摸过。春风过处,万物葳蕤,生机勃勃。
②北方四季泾渭分明,季节的风吹向大地,让人感受到时令的变迁、植物的荣枯。每当春风到来时,整个大地总会为之一振,苏醒,返青,拔节,生长。
③春风是一寸一寸地来到的,她边走边为大地褪去寒衣,然后一点一点着上春色,直至冬衣褪尽,春色满园。
④燕子每到春天便会跟随春风按时返回村庄,寻找它曾经的家园。它们打扫干净亲手营造的巢房,白天在野外觅食,傍晚在村街上游戏。春风中,家雀在墙头嬉闹,鹁鸪鸟在屋脊上追逐,斑鸠在柳树枝头上下翻飞,上百只灰喜鹊在杨树、梧桐树的枝丫上安营扎寨,远远望去,一个个喜鹊的家在春风中摇曳。
⑤麦田脱去叶片上的灰白,伸展开蜷缩的腰肢,将深绿色在田野里铺展。紫叶李花团锦簇,红玉兰含苞待放,连翘灿烂,碧桃俏丽,紫荆花争艳……村庄的册页里,赤橙黄绿青蓝紫,一股脑儿展示。
⑥流水潺潺,小河是系在村庄胸前的绸带,更是大地的血脉。这里是鹅鸭的天堂,它们在河中觅食、嬉戏,还在河面上唱着“鹅鹅鹅”“嘎嘎嘎”的歌。河边垂柳依依,那鹅黄色的芽苞,将河水映绿染黄。
⑦柳笛一声天下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折柳、做柳哨,然后吹着柳笛喇叭比赛。笛声嘹亮,或细腻婉转,或粗犷高亢,春天就这样被吹得绿意盎然。
⑧草长莺飞三月天,正是纸鸢翩飞的好时候。找一片空旷的场院,逐渐放开牵线,“蝴蝶”“蜈蚣”迎风展翅,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天上的风筝飞着,地上的大人和孩子们站在春天里,尽情地享受着十里春风、万里春光。
⑨刚从坡里回家的邻家大伯,背上的蜡条筐里盛着刚割下的鲜嫩韭菜。走在大街上,只听他远远地喊着,头刀子韭菜——无公害的!上前一闻,泥土的气味弥漫开来,正好可做晚饭的菜肴。隔壁院子里两棵香椿的枝丫上,早已冒出红绒绒的芽头。女主人轻轻掰下几枝嫩芽,用刀切成碎末,再打上鸡蛋搅匀,热油烧锅,下锅翻炒,香椿芽炒鸡蛋的香味飘向四方。
⑩一片云彩在村庄的上空盘旋,一会儿春雨便下起来,斜风细雨,不疾不徐。春雨贵如油,老天知道村庄的心事。拾掇完农具刚从坡里回家的村民,也不急于赶路避雨,直让那细雨淋头,从头到脚仿佛在享受甘霖。春风细雨,浇灌着干渴的大地,浇灌着村庄的根系。根系滋润,才会枝繁叶茂,蓬勃生长出一个丰盈的村庄。
傍晚的村庄安详静谧。春风向晚,袭来暖暖春意。远处西山落日,霞光万道,近处炊烟袅袅,白云悠悠。小街整洁一新,小院氤氲着浓郁的烟火气息。晚饭后,乡邻们打开微信,聊会儿天,再看一看天南海北的信息。鸟归巢,鸡上宿,牛羊归圈。真是一派人间好景致。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5月9日)
13.下列对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开篇点题,写了春风过处,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B.第⑧段描写大人小孩在春风里放风筝的画面,意在表现人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C.第 段通过对落日、炊烟、小街等景物的描写,突出了村庄安详静谧的氛围。
D.此文从大自然写到人物再写到村庄,思路清晰,表现了春风给万物带来的变化。
14.结合全文,简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5.第⑩段中,从坡里回家的村民为什么“不急于赶路避雨”?
16.此文从视觉、嗅觉、听觉描写春风,请选取其中一个角度,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效果。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 之 怀 古
张晓风
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②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④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亊: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⑤鸟又可以并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⑥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壤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去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 穿越烟囱①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②在湮远③年代中的春天。
(选自《张晓风散文集》)
[注释] ① 烟囱:文中指工厂向空中排放工业废气的管道。②踯躅:停留。湮远:久远。
17.对于春天的美景,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而又自然贴切的想像。请仿照丰面的示例,在文章第②节中找出一处来赏析。
示例:在文章第①节中,作者把春雪消融,流水淙淙,想像成白雪像人一样忍俊不禁,出声朗笑,一路欢歌,把春雪融化的景象写活了。
18.文章第⑤节中,把“鸟”比喻为“数学家”,去丈量天空,却不敢宣布统计数字,这里写出了远古春天的天空哪三个特点?请加以概括。
(1) (2) (3)
19.按照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于
(1)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从加点词运用的角度赏析)
(2)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0.仔细阅读文章第⑦节,联系题目和全文,说说宇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是春天的春
鲍尔吉·原野
①春是春节的春。小孩子像一堆红萝卜四处滚动,他们兜里多了钱,还有鞭炮,眼睛东张西望。柴禾垛的积雪把孩子脸蛋映衬鲜红。春节驾到,它被厨房大团的蒸汽蒸出来,天生富足。人集体换上同样的表情:憧憬的、采购的、赴约的、疲倦的,打底是豪迈的表情,即春节的表情。一只小白狗往桑塔纳车轮撒尿做记号,一会儿车开了,上哪儿找这个记号呢?春节把小狗乐糊涂了。春节是家家召开的总结表彰大会、烹饪大会、时装发布会、项目规划会,参与人士为全体国民。
②春是春雪的春。正月的雪,是天送给地的一笔厚礼。若半尺厚,春小麦就有了一床暄暖的厚被。雪沃大地,黑龙江省进入童话,吉林省进入版画,辽宁的雪呆不上几天就化,气温高。春雪飘落,带着伞翼,旋转而下,把枯草包裹晶莹。屋顶的雪借阳光变为参差耀眼的檐冰,一边淌水,一边延伸。
③ 。庾信《燕歌行》:“洛阳游丝百丈连,黄河春冰千片穿”。春冰薄如翼,捡一片放在手心,透出鲜红的掌纹,与玻璃一般,俄尔缩为水。春水浩荡,越岭翻山。旧日的东北土匪,此际出山拆冰。桃花水下来,冰块拥塞河道,影响木排运输。商人请胡子(匪)拆冰,匪们喝过酒,上冰,撑木杆左支右绌,轰隆一声,冰泄河通。胡子或永久失踪,或从哪个地方爬上岸,挣的是舍命钱。大部分江河,冰化水,如鱼下锅,酥了,碎了。我的感觉,冰在春夜比白昼化得快。春水流桃花,落红搭上了薄冰的小舟。想起黎锦晖那首《桃花江》:“有人说,说什么?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不如美人多。”
④ 。柳枝在河面练习书法,字被波纹抹掉。不觉间,地上浮现密密麻麻的字,连成片是草书,它们是春草。草是春天的信函,连篇累牍,蘸着绿色的墨汁,写到天涯海角。有人说,画兰须备书法功底,苛求于“笔”,“墨”则次之。而草的象形书法,撇捺通脱,开张奔放,是米芾的行草。这些草书,叫“大地回春帖”,被大地当衣裳披在身上,向夏天走去。
⑤春是春天的春。唐代称酒为春,“软脚春”、“垆头春”等。曲艺界称相声为春,“宁送一锭金,不教一口春”。在大自然看来,只有春天才是春。杜甫《腊月》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春天所以为春,是万物皆萌,四季轮回的新一轮又开始了。春天所以叫天,是天的心情很好,江河风雨,温润和顺,柳絮乱飞也没惹老天爷生气。春天里,管弦乐队应该去田野里演奏。鲍罗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或者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均广大深厚,田野吐出带甜味的呼吸。在春天,大地的胸膛潮湿澎湃,让生长的生长,让冬眠的醒来,让花朵在坚硬的枝头站成一排排蝴蝶,让孩子在乡村的学堂里朗读。
教员(温柔):春……
孩子(倔犟):春!
教员(端正):春天的春……
孩子(强烈):春天的春!
⑥喊声太大了,屋檐的小鸟惊飞,风从树林跑过来,看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1.根据③④段的内容,模仿①②段的首句,请在横线上写出该段的中心句。
第③段的首句: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的首句:_________________
22.下面是一张未完成的读书卡片,请将其填写完整。(从语言方面品析)
读书卡片 篇名:《春是春天的春》 作者:鲍尔吉·原野 摘句:在春天,大地的胸膛潮湿澎湃,让生长的生长,让冬眠的醒来,让花朵在坚硬的枝头站成一排排蝴蝶,让孩子在乡村的学堂里朗读。 品析:
23.认真阅读本文第④段,结合链接材料,说说本文作者与朱自清描写春草的不同点。【链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选自朱自清《春》)
24.文章结尾处描写教员和孩子的朗读时,作者特意增添了朗读者的语气,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案
1、C 2.D 3.C 4.C 5.D 6.C
7.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8. (1) ①. 示例: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②. 示例:管鲍之交 管宁割席
(2)示例:交友格言警句、漫谈交友之道等
(3)示例:张老师,您好!我是x年级x班的学生xx,我们班定于周五下午3点在本班教室召开“有朋自远方来”主题班会,特邀请您参加,我们班全体同学期待您的光临!
9、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10、温暖、清香、悦耳
11、不仅写出了蜜蜂的声音,而且写出了春天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
12、这三个分句的语序不可以颠倒,因为三个比喻分别对应着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以及后面的“桃儿、杏儿、梨儿”语文中的描写、叙事等手法有它的内在逻辑关系,上下文是一一对应的,红的像火对应的是桃花,粉的像霞对应的是杏花,白的像雪对应的是梨花。用这几个排比着重突出了春天的色彩,完美的表达出“春”的特征和作者巧妙的利用色彩展现春天鲜花盛开、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
13.B
14.内容上:“一寸一寸”“一点一点”数量词叠用,动态地写出了春风吹过,春天慢慢到来的细腻过程,表现了人们用心感受春天慢慢到来时的急切心情,抒发了作者对轻柔春风的喜爱之情。结构上:引出下文,后文描写春风过处,万物的变化过程都是“一寸一寸”“一点一点”展开的。
15.春风柔和,春雨湿润,不舍离开;沐浴在春雨里,人们像享受甘霖一样享受着雨的滋润,不忍离开;春雨贵如油,表现了村民对春雨的喜爱而不愿离开,村民们由春雨想象到了丰收的景象,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16.视觉:如第⑤段中“麦田脱去叶片上的灰白,伸展开蜷缩的腰肢,将深绿色在田野里铺展”这句话从视觉的角度描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脱去”和“伸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麦田的颜色由灰白到深绿的过程,展现了勃勃生机,抒发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之情。
17.示例一:第②节中作者把春雷、杜鹃和柳树想像成调皮的孩子,他们惹哭满天的云,斗急了一城杜鹃花,吟出一则则飞絮,把春天的景色写得富有生机,充满童趣。
示例二:第②节中作者把柳树想像成一个多情的诗人,那纷飞的柳絮仿佛是他吟出的诗句,把 春天写得情意盎然。
解析:此题考査对散文的赏析。赏析的角度可以是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18.(1)蔚蓝 (2)澄净 (3)空旷
解析考査对文章语句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时,要理解这个比輪的含义,把握天空的特点,联系作者的感情。
19.(1) “攻陷”一般指在战争中某个地方被敌军占領,桃花“攻陷”山村水廓,就把曾经的春天桃花开遍了山村水麻的景象写活了。(2)运用了排比和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蜂蝶翩飞、春花烂漫、春意盎然的景象,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愉悦之感。
20.作者笔下唯美的春天都是作者所怀想的“必然曾经是这样的”古典中的春天,是“春之怀古”,而现实则多是“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对自然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的遗憾,以及对美好的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向往。
21.春是春水的春 春是春草的春
22.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蓬勃生长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3.《春》一文中采用拟人手法,点面结合地写出了早春时节春草的勃勃生机以及带给人们的欢乐;本文第⑤段全段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盛春时节春草的蓬勃生机和给人的艺术美感。
24.读“春”时孩子的“倔强”与教员的“温柔”形成对比,表现出孩子感受到了春天的热烈,以及对春天不可抑制的强烈喜爱;而读“春天的春”一句时,作者将孩子的“强烈”与教员的“端正”形成对比,更能表现出作者对春的由衷赞美和对敏锐热切的童心的欣喜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