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24修订)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24修订)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5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7 15:5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24修订)教学课件★★
诗词课题总览
《秋词》(其一)刘禹锡
《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潼关》谭嗣同
秋 词(其一)
刘禹锡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秋词》选自《刘禹锡集》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90年版)。此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第一首。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
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兰州刺史、和州通判。《秋词二首》就是诗人被贬朗州时所作。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冷清萧条。
春天。
推开白云。排,推开。
蓝天。
诗句解读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秋天就都悲叹冷清萧条,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推开云层,直冲云霄,我的诗兴也被它带到了蓝天。
古今对译
这首诗中诗人一改传统写秋诗歌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的心境和豪迈的胸襟。
主旨归纳
本诗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诗的开头起笔不凡,独具匠心,诗人本要赞美秋天,却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人们在秋天易感悲凉的心绪。然后再直接赞颂秋高气爽的秋景,一扫过去文人们写秋日的阴冷、苦寒、悲愁之气。结尾句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重点赏析
考题演练
你认为“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排”字用得好,写出了白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体现了诗人豪迈乐观的心境。
诗的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代表作有《夜雨寄北》《锦瑟》《无题》等。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夜雨寄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2004年版)。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妻子之作。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了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情思委曲,悱恻缠绵。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诗句解读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水涨满池塘。何时将要与你重新聚首,在家中的西窗下一起剪烛长谈。追述我独居巴山的客栈中面对夜雨的心情。
古今对译
这首诗通过写在巴山夜雨时思念妻子并想象重逢时的情景,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抒情诗。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一封普通的“家书”,几行浅显的的诗句,千百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第一句,“问归期”而“未有期”的一问一答中,满含诗人的羁旅之情和不得归之苦。第二句,写此时的眼前之景。那已跃然纸上的羁旅之
重点赏析
愁与不得归之苦,与这巴山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池塘的秋雨交织在一起,更显孤独凄凉。后两句笔锋一转,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考题演练
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此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涨”既写出巴山秋水注满池塘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今存诗词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代表作有《游山西村》《书愤》《示儿》等。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此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已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一心想要报效朝廷。
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诗人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不为自己哀伤。
指守卫边关。戍,守卫。
夜阑(lán),夜将尽。
披着铁甲的战马。
诗句解读
(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村落里不为自己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关。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中来。
古今对译
这首诗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渴望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主旨归纳
诗以“僵卧孤村”开篇,写出了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僵卧”道出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卧”凄凉至极。“不自哀”是因为“尚思为国戍轮台”,一个“思”字,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
重点赏析
拳拳之心。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由现实转入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的英雄气概,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考题演练
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表明了什么?
前两句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为国戍轮台”的不减壮志形成鲜明对比,表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
“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之心。
潼关
谭嗣同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久远。
簇拥。
拘束。
诗句解读
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猎猎西风吹散了清脆的马啼声。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了。
古今对译
这首诗通过对潼关一带壮丽河山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沉思考,表达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言志诗。首句写潼关的历史和气势,“终古”点明了潼关历史悠久,“高云”突出了潼关高大雄伟。次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秋风吹散,显出潼关的寂寥与辽远。三、四句巧用拟人手法描写黄河、秦岭,突出了黄河咆哮的
重点赏析
气势和秦岭高耸险峻的形势。诗人借景抒情,让人强烈感受到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考题演练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通过对潼关的赞颂,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沉思考,表达了荡涤一切、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情怀。
试简要分析首句“簇”字的妙处。
以动写静,写出高云密布城关的情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拟人,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犹嫌束”赋予山脉以人的思想“不解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