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二单元练习卷(拔尖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二单元练习卷(拔尖练习)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7 16:1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年级第二单元练习卷
一.试题(共11小题)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灯光》)是因为(  )
A.看到天安门广场上的灯,想到北京的变化和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感到光明、温暖。
B.广场上灯光璀璨,分外明亮。
C.郝副营长和许多像郝副营长这样的人不惜用生命换来我们今天幸福光明的生活。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逶迤(wéi) 大渡河(dù)
B.砸碎(zá) 岷山(míng)
C.沉着(zhuó) 山涧(jiān)
D.五更天(gēng) 磅礴(páng)
3.课文内容知识练习。
(1)《开国大典》按   的顺序描写。于   年   月   日在   举行,会场在   ,主席台在   ,参加典礼的成员有   ,估计总数   。学了本课你的心情是   。
(2)按课文内容填空:
这   的宣告,这   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   起来。这   的宣告,这   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   ,传到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   起来。
4.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融:①融化;②融合;③流通
(1)上海是我国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2)冰雪消融,春回大地。    
(3)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5.选词填空。
仰望  看望  瞻仰
(1)我们   天空,寻找那颗运行的卫星。
(2)我们到毛主席纪念堂   毛主席的遗容。
(3)我们到医院   生病的老师。
6.填空,将下列爱国名言补充完整。
(1)三国时期诸葛亮有句爱国名言:   ,死而后已。
(2)三国时期曹植有句用于为国献身的名言:捐躯赴国难,   。
(3)宋代李纲有句保卫国土的名言: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    。
(4)南宋陆游有句爱国名言:   忧国。
(5)我还知道的有关爱国的名言有:   。
7.我能写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
   
(2)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3)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传播,传到了白山黑水,传到了长城内外,传到了大江南北,传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
8.把下面的句子改为带“被”字的句子和带“把” 字的句子。
例:我们打败了敌人。       
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1)他父亲带走了闰土。
   
   
(2)少先队员送鲜花给解放军。  
   
   
(3)一阵风吹灭了蜡烛。
   
   。
9.本单元出现了许多英雄形象,请将他们和相应的描述连起来。
红军战士 视死如归,气壮山河
狼牙山五壮士 烈火铸就英魂,生命诠释忠诚
郝副营长 过草地历尽千苦,翻雪山阅遍万险
邱少云 用生命指引光明,以理想开辟希望
10.课外阅读。
七根火柴(节选)
王愿坚
那同志一只手哆哆嗦嗦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①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②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进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
③“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1)短文的主人公是    。
(2)标序号的语句主要运用了    、   、   描写。
(3)加点词语“模糊”和“清晰”是一对反义词,既然战士牺牲时,卢进勇眼睛“模糊”了,但为什么又写“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说说你的理解。    
(4)品读下列语句,关于两个句子的异同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那同志)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②“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在柏林》)
A.相同点:细节描写,都用了数数字来表现人物。
B.不同点:①中的数字,是无名战士数火柴的数量,体现了无名战士托付火柴时的郑重,侧面写出了无名战士的虚弱,以及火柴的珍贵。
C.不同点:②中的数字,是疯了的老妇人机械重复着“一、二、三……”这代表了她的三个儿子,反映了战争的危害,更包含了一股强大的悲愤。
D.相同点:这些数字就是数字,都表示数量。
(5)“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是    描写,作用是    。
(6)课本上我们也学过一篇王愿坚的文章《   》。请结合文本,说说这两个题目的作用。    
11.习作
多彩的活动
“祖国在我心中”朗诵会、学校运动会、“六一”儿童节演出,植树、端午节看赛龙舟、看望孤寡老人……这些校内外活动,你参加过哪些?
选一次活动写下来,和同学分享你的经历。
①写清楚活动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
②写活动的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写一写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
③把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
写完后读给同学听,根据他们的建议,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年级第二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1小题)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灯光》)是因为(  )
A.看到天安门广场上的灯,想到北京的变化和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感到光明、温暖。
B.广场上灯光璀璨,分外明亮。
C.郝副营长和许多像郝副营长这样的人不惜用生命换来我们今天幸福光明的生活。
【考点】句子理解与赏析.
【答案】A
【分析】略
【解答】A
【点评】略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逶迤(wéi) 大渡河(dù)
B.砸碎(zá) 岷山(míng)
C.沉着(zhuó) 山涧(jiān)
D.五更天(gēng) 磅礴(páng)
【考点】汉字读音.
【答案】D
【分析】考查了汉字读音的辨析。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这样才能选择正确的读音,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解答】A.有误。“逶迤”的“逶”应读“wēi”。
B.有误。“岷山”的“岷”应读“mín”。
C.有误。“山涧”的“涧”应读“jiàn”。
D.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的练习,熟能生巧。
3.课文内容知识练习。
(1)《开国大典》按 开国大典进行 的顺序描写。于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 首都北京 举行,会场在 天安门广场 ,主席台在 天安门城楼上 ,参加典礼的成员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各学校师生、各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 ,估计总数 30万 。学了本课你的心情是 激动、兴奋 。
(2)按课文内容填空:
这 庄严 的宣告,这 雄伟 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 欢呼 起来。这 庄严 的宣告,这 雄伟 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 长城内外 ,传到 大江南北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 欢跃 起来。
【考点】课文理解.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开国大典》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解答】(1)《开国大典》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地点是首都北京,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各学校师生、各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估计总数30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参加。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2)原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故答案为:
(1)开国大典进行 1949 10 1 首都北京 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城楼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各学校师生、各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 30万
激动、兴奋
(2)庄严 雄伟 欢呼 庄严 雄伟 长城内外 大江南北 欢跃
【点评】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的题型既考查了对课文原文的熟悉,也考查了对课文的理解,做题的过程也是一次知识梳理的过程。
4.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融:①融化;②融合;③流通
(1)上海是我国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③ 
(2)冰雪消融,春回大地。  ① 
(3)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② 
【考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考查了一词多义,一般叫做多义词,指的是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知道字的每个意思,然后品读句子,分析语境,根据语境选择相对应的义项。
【解答】(1)金融: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融”是“流通”的意思。故选③;
(2)消融:融化;消失。“融”是“融化”的意思。故选①;
(3)融成:融合在一起。“融”是“融合”的意思。故选。
故答案为:
(1)③(2)①(3)②
【点评】做题时,要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析,选择合适的意思,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多义词再具体语言环境中总是单义词,因此要结合句子的意义确定多义词的义项。
5.选词填空。
仰望  看望  瞻仰
(1)我们 仰望 天空,寻找那颗运行的卫星。
(2)我们到毛主席纪念堂 瞻仰 毛主席的遗容。
(3)我们到医院 看望 生病的老师。
【考点】选字词填空.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选词填空是语文中一个常见题型,考查了对词语的辨析与应用能力,所给词语大多是近义词,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所给词语的意义,结合所给句子的语境去完成。
【解答】仰望:抬头向上看。
看望:去长辈或亲友处问候起居情况。
瞻仰:恭敬地看。
(1)卫星是在天空中的,要抬起头来看,所以要用“仰望”。
(2)毛主席是一代伟人,看毛主席的遗容要恭敬地看,所以要用“瞻仰”。
(3)老师是长辈,所以要用“看望”。
故答案为:
(1)仰望
(2)瞻仰
(3)看望
【点评】近义词虽然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但在表现事物的某种特征或程度上,往往有轻重之别。我们辨析时就要注意区别。
6.填空,将下列爱国名言补充完整。
(1)三国时期诸葛亮有句爱国名言: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2)三国时期曹植有句用于为国献身的名言: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
(3)宋代李纲有句保卫国土的名言: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  尺寸与人 。
(4)南宋陆游有句爱国名言: 位卑未敢忘 忧国。
(5)我还知道的有关爱国的名言有: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
【考点】名言警句.
【答案】(1)死而后已;
(2)视死忽如归;
(3)尺寸与人;
(4)位卑未敢忘;
(5)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分析】考查了名言警句的积累。平时要注意多阅读,增加知识积累。
【解答】(1)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3)出自于《宋史》。“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4)出自南宋陆游的《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
(5)平时积累的爱国名句均可,如: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故答案为:
(1)死而后已;
(2)视死忽如归;
(3)尺寸与人;
(4)位卑未敢忘;
(5)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点评】名言警句是语言艺术中的瑰宝,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在反复品味之余,要做好手抄笔录,作为激励、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7.我能写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
 夸张 
(2)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比喻 
(3)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传播,传到了白山黑水,传到了长城内外,传到了大江南北,传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排比 。
【考点】修辞手法.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解答】(1)“人的海洋”形容人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2)“红旗翻动”比作“海上的波浪”,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3)“传到了…”,“传到了…”,“传到了…”,结构相同,内容相关,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
(1)夸张;(2)比喻;(3)排比.
【点评】做好本题要弄清各种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辨各种修辞手法,还要学会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8.把下面的句子改为带“被”字的句子和带“把” 字的句子。
例:我们打败了敌人。       
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1)他父亲带走了闰土。
 父亲把闰土带走了. 
 闰土被父亲带走了. 
(2)少先队员送鲜花给解放军。  
 少先队员把鲜花送给解放军. 
 鲜花被少先队员送给解放军. 
(3)一阵风吹灭了蜡烛。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蜡烛被一阵风吹灭了. 。
【考点】改写句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将陈述句改为“把”字句与“被”子句的能力,完成时要注意分析所给陈述句,然后根据所学改写方法进行改写.
【解答】陈述句变“把”字句时,将宾语调到主语后加“把”字,谓语放在句子末尾. 变“被”字句时,宾语调到主语前加“被”字.把字句基本的结构为:主语+“把”+宾语+动作.被字句的结构模式可以记作:甲被(乙)怎么样.
故答案为:
(1)他父亲把闰土带走了. 闰土被他父亲带走了.
(2)少先队员把鲜花送给解放军. 鲜花被少先队员送给解放军.  
(3)一阵风把蜡烛吹来了. 蜡烛被一阵风吹灭了.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改写后的句子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
9.本单元出现了许多英雄形象,请将他们和相应的描述连起来。
红军战士 视死如归,气壮山河
狼牙山五壮士 烈火铸就英魂,生命诠释忠诚
郝副营长 过草地历尽千苦,翻雪山阅遍万险
邱少云 用生命指引光明,以理想开辟希望
【考点】形象分析.
【答案】红军战士——过草地历尽千苦,翻雪山阅遍万险
狼牙山五壮士——视死如归,气壮山河
郝副营长——用生命指引光明,以理想开辟希望
邱少云——烈火铸就英魂,生命诠释忠诚
【分析】本题考查了形象分析。要通过人物特点,正确的分析人物形象。
【解答】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故答案为:
红军战士——过草地历尽千苦,翻雪山阅遍万险
狼牙山五壮士——视死如归,气壮山河
郝副营长——用生命指引光明,以理想开辟希望
邱少云——烈火铸就英魂,生命诠释忠诚
【点评】人物形象,一般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体现的。
10.课外阅读。
七根火柴(节选)
王愿坚
那同志一只手哆哆嗦嗦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①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②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进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
③“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1)短文的主人公是  那同志 。
(2)标序号的语句主要运用了  神态 、 动作 、 语言 描写。
(3)加点词语“模糊”和“清晰”是一对反义词,既然战士牺牲时,卢进勇眼睛“模糊”了,但为什么又写“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说说你的理解。  “模糊”是因为卢进勇为无名战士的牺牲流下了眼泪,泪水模糊了视线。“清晰”是因为无名战士的手像一只路标,指向了部队前进的方向,让卢进勇看到了希望。 
(4)品读下列语句,关于两个句子的异同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①(那同志)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②“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在柏林》)
A.相同点:细节描写,都用了数数字来表现人物。
B.不同点:①中的数字,是无名战士数火柴的数量,体现了无名战士托付火柴时的郑重,侧面写出了无名战士的虚弱,以及火柴的珍贵。
C.不同点:②中的数字,是疯了的老妇人机械重复着“一、二、三……”这代表了她的三个儿子,反映了战争的危害,更包含了一股强大的悲愤。
D.相同点:这些数字就是数字,都表示数量。
(5)“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是  环境 描写,作用是  渲染了此刻悲伤的气氛,烘托出无名战士一心想着部队,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精神 。
(6)课本上我们也学过一篇王愿坚的文章《 灯光 》。请结合文本,说说这两个题目的作用。  ①是文章的线索,文章的灵魂;②“火柴”和“灯光”都有“光”,暗含了主要人物作为一名革命战士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如同指引革命前进的“光”,升华了主题。 
【考点】小说.
【答案】(1)那同志;
(2)神态 动作 语言;
(3)“模糊”是因为卢进勇为无名战士的牺牲流下了眼泪,泪水模糊了视线。“清晰”是因为无名战士的手像一只路标,指向了部队前进的方向,让卢进勇看到了希望。
(4)D;
(5)环境 渲染了此刻悲伤的气氛,烘托出无名战士一心想着部队,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精神;
(6)灯光 ①是文章的线索,文章的灵魂;②“火柴”和“灯光”都有“光”,暗含了主要人物作为一名革命战士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如同指引革命前进的“光”,升华了主题。
【分析】文章讲述的是长征途中,暴雨倾泻在大草原上。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党证和夹在党证里的七根焦干的火柴交给战友,请他转交给党组织。言毕,安然地闭上了眼睛。那位战友追上队伍,为战士们点燃了篝火,然后将余下的六根火柴和党证交给了指导员。文章细节描写感人,表现出了革命战士的高尚品格。
【解答】(1)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短文的主人公是“那同志”。
(2)考查了学生对于描写方法的理解。①从“脸色好像舒展开来、死灰般的颜色、喜悦”等可知,这个句子运用了神态描写。②从“合起、捧起、擎、放、握、盯”可知,这个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③从“记住,这,这是,大家的”等可知,这个句子运用了语言描写。
(3)考查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从“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可知,“模糊”是因为卢进勇为无名战士的牺牲流下了眼泪,泪水模糊了视线。“清晰”是因为无名战士的手像一只路标,指向了部队前进的方向,让卢进勇看到了希望。
(4)考查了学生对于句子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A、B、C正确。D.有误,这些数字不是简单的数字,第①句中的数字还指那同志数火柴的数量,第②句中的数字还指老妇人的三个儿子,所以D选项错误。
(5)考查了学生对于描写方法的理解。从“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可知,这是环境描写,渲染了此刻悲伤的气氛,烘托出无名战士一心想着部队,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精神。
(6)考查了学生对于题目的作用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课本上我们也学过一篇王愿坚的文章《灯光》,这两个题目的作用:①是文章的线索,文章的灵魂;②“火柴”和“灯光”都有“光”,暗含了主要人物作为一名革命战士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如同指引革命前进的“光”,升华了主题。
故答案为:
(1)那同志;
(2)神态 动作 语言;
(3)“模糊”是因为卢进勇为无名战士的牺牲流下了眼泪,泪水模糊了视线。“清晰”是因为无名战士的手像一只路标,指向了部队前进的方向,让卢进勇看到了希望。
(4)D;
(5)环境 渲染了此刻悲伤的气氛,烘托出无名战士一心想着部队,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精神;
(6)灯光 ①是文章的线索,文章的灵魂;②“火柴”和“灯光”都有“光”,暗含了主要人物作为一名革命战士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如同指引革命前进的“光”,升华了主题。
【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1.习作
多彩的活动
“祖国在我心中”朗诵会、学校运动会、“六一”儿童节演出,植树、端午节看赛龙舟、看望孤寡老人……这些校内外活动,你参加过哪些?
选一次活动写下来,和同学分享你的经历。
①写清楚活动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
②写活动的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写一写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
③把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
写完后读给同学听,根据他们的建议,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考点】记叙文(记事).
【答案】
一次难忘的活动
岁月像湍湍激流,不断冲刷我的记忆,多彩的校园生活中许多事情已经模糊,但在我心灵深处,有一件事,一直令我难忘。
记得那是去年的秋天,老师为了让我们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我们的观察力,组织了一场拔河比赛。老师把我们分为两个队,一个是“猛虎队”,另一个是“雄鹰队”。我被分到了“雄鹰队”。两队实力相当,互不相让,同学们一个个英姿飒爽、昂首挺胸,一场针锋相对的比赛即将展开了。随着老师的哨声,比赛开始了。双方队员握紧绳子,他们一个个脚蹬着地,身体向后倾,拼命向自己的方向拽绳子。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猛虎队”,一会儿又移向“雄鹰队”,互不相让。双方啦啦队的队员们,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队擂鼓助威。我的手都拽红了,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较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方向拉。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啦啦队的喊声,红绸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雄鹰队”胜了。后来两局我们队乘胜前进,连续获胜,最终我们取得了胜利。
这次拔河比赛,使我明白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更激励我在走向未来的道路上,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次拔河比赛。
【分析】本题为自命题的叙事作文,要求写一写参加过的让你难忘的校内外活动。要围绕“活动”选择难忘又有意义的内容来写。要体现集体精神,写同学们团结互助的友谊。写活动也要求写清楚“六要素”,要把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活动开始、经过、结果写出来。在整个活动当中,不是写一个人,而是写一群人;不是用一两件事来写人物,而是通过写一个活动场面,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写活动的记叙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必须有活动的基本内容、主要过程和重要场面。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作为重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主要部分记叙下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既要写好群体活动,又要把个体代表写进去;既要写整个场面,又要突出典型人物。
【解答】范文:
一次难忘的活动
岁月像湍湍激流,不断冲刷我的记忆,多彩的校园生活中许多事情已经模糊,但在我心灵深处,有一件事,一直令我难忘。
记得那是去年的秋天,老师为了让我们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我们的观察力,组织了一场拔河比赛。老师把我们分为两个队,一个是“猛虎队”,另一个是“雄鹰队”。我被分到了“雄鹰队”。两队实力相当,互不相让,同学们一个个英姿飒爽、昂首挺胸,一场针锋相对的比赛即将展开了。随着老师的哨声,比赛开始了。双方队员握紧绳子,他们一个个脚蹬着地,身体向后倾,拼命向自己的方向拽绳子。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猛虎队”,一会儿又移向“雄鹰队”,互不相让。双方啦啦队的队员们,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队擂鼓助威。我的手都拽红了,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较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方向拉。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啦啦队的喊声,红绸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雄鹰队”胜了。后来两局我们队乘胜前进,连续获胜,最终我们取得了胜利。
这次拔河比赛,使我明白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更激励我在走向未来的道路上,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次拔河比赛。
【点评】本文选取难忘又有意义的校园拔河活动来写,重点写了紧张激烈的场面活动和自己的亲身感受,最后总结活动感受:团结力量大的道理,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