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七单元练习卷(拔尖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七单元练习卷(拔尖练习)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7 16:1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年级第七单元练习卷
一.试题(共15小题)
1.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善哉乎/鼓琴
B.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C.蜀中/有杜处士
D.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2.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想象画面可以借助优美的语言文字,发挥想象。
B.书法中的“颜筋柳骨”分别指的是颜真卿和柳宗元。
C.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这句话中标点符号使用是正确的)
D.京剧舞台上是用马鞭来表现骑马这个动作的。
3.将词语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他从事相声这个____好多年了,却始终没有____的机会。这次他终于得到了——在台上,他唱念做打,如____,一气呵成,让观众赞不绝口。
A.行头 粉墨登场 科班出身
B.行当 粉墨登场 妙笔生花
C.行头 登台亮相 妙笔生花
D.行当 登台亮相 行云流水
4.下面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尤所爱(特别) B.今乃掉尾而斗(却)
C.谬矣(错误) D.处士笑而然之(这样)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书戴嵩画牛》中引用“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3)一日    ,有一牧童见之,   ,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4)《京剧趣谈》是从    和    这两个方面来介绍京剧的,分别写出了京剧具有    、   的特点。
6.用“静”字组成不同的词语,填入下列句子中。
(1)照片上的她显得纯美又    。
(2)明朗的月光照着古朴的小镇,让这里的夜色显得分外    。
(3)请你    下来,再想想办法。
(4)一天夜晚,他在    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7.将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填空。
   然而止 约定    成    歌    舞
画龙点     余音    梁    如生
天    之音 笔    龙蛇    妙    肖
(1)正当我听得陶醉的时候,那美妙的音乐    。
(2)徐悲鸿的骏马画得    。
(3)文章的结尾    ,点明了中心思想。
8.给下列画线词语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1)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2)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3)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4)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9.读句子,感受作者笔下的人物情感及其变化,判断语言背后人物的情感,将下面方框内序号填入对应的横线上。
(1)“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   
(2)“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   
(3)“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4)“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A.激动和赞叹
B.感慨和遗憾
C.心酸和无奈
D.憧憬和期待
10.连一连。
11.读一读,连一连。
比喻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节目或事件 跑龙套
比喻虚假的、好看的外表 唱白脸
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充当严厉或令人讨厌的角色 有板有眼
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杂事 花架子
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有章法 压轴
12.句子训练。
(1)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改为转述句)
   
(2)如果没有这一“舔”,那饭碗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台。(用加点的关联词写句子)
   
(3)这恰恰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改为反问句)
   
(4)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找到了月亮。(缩句)
   
(5)仿照例句写一写。
例:院子的中央,有一棵白杨。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挺立的白杨,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叶子还没有完全舒展开,泛着淡淡的黄色。
田间夜晚的天空布满星辰。
   
(6)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语段。(1处错别字,1处标点符号错误,3处语病)
音乐课上,老师请小红独唱“快乐的节日”这首歌。因为小红的声音很嘶哑,所以她唱得很认真。这时有些人小声讨论起来,小红却一点儿也不注意,继续唱着。一曲唱完,老师首先第一个鼓起掌来,教室里顿时暴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13.
贝多芬
佚名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哦,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那该多美呀!对于平静的生活,不,我觉得我已经不再适合过平静的生活了。”这段文字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丧失听力的绝望中写下的。
贝多芬的命运是悲惨的。十七岁那年,母亲因肺病去世,贝多芬失去了亲爱的母亲。父亲经常酗酒,挥霍尽了家里的积蓄,丧失了主持门户的能力。这一年,贝多芬成了一家之主。二十五岁以后,疾病就开始拜访贝多芬了,并且像鬼魂附体一样缠在他身上不再离开。1796年至1800年间,耳病开始显现出来。贝多芬感到耳朵日夜作响,听觉渐渐衰退,最后他的双耳完全失聪。他的内心也受到剧烈痛苦的折磨。
贝多芬的性格是鲜明的。他个子不高,但有强壮的外表,前额鼓得圆圆的,头发浓密,方正的鼻子很短,颧骨凸出,有一张狮子般的大嘴。他长得不算英俊,但他的脸却焕发出一种个性的力量。他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不在看似无法克服的境遇面前屈服。他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一生始终为崇高的革命理想而奋斗着。他号召人们积极表现人性,弘扬忘我无私的精神以及对他人的同情心。他从不在任何人面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
贝多芬对待音乐是狂热的。在贝多芬的作品中,每一个音符都反映了他对音乐创作的执着和热爱。海顿作曲时通常是没有任何障碍的,而莫扎特在创作中常常受直观主导。贝多芬与这两位前辈大师不同,这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三位大师对自己的作品会长时间地斟酌,准备好的主题材料常常被他推倒重来。据说,在开始谱曲之前,他在脑子里就构思好了创作的思路和主题。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开始对作品的结构进行改动,反复推敲、修改,直至达到他认为最理想的形式为止。这样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辛,所以,他一生的创作数量在所有大师中可能是最少的。
(1)文章的开头引用了贝多芬的名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2)用“_____”画出文中描写贝多芬外貌的语句。
(3)从文中找出第二、三、四自然段的中心句写下来。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4)下面三个事例分别表现了贝多芬的什么品质?
事例一:贝多芬在疗养院遇见皇帝时,没有向皇帝鞠躬。    
事例二:贝多芬为拿破仑创作《英雄交响曲》。(贝多芬曾经一度把拿破仑看作自由之神,希望他能在法国建立一个英雄的共和国,把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传遍欧洲。)    
事例三:贝多芬为穷鞋匠兄妹俩弹琴。    
A.贝多芬一生始终为崇高的革命理想而奋斗着。
B.贝多芬有忘我无私的精神以及对他人的同情心。
C.贝多芬从不在任何人面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
(5)“他一生的创作数量在所有大师中可能是最少的。”根据文章内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概括贝多芬创作数量少的原因。
   
(6)阅读文章,请你用三个四字词语概括贝多芬所具备的高尚品格。
   
14.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说说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今乃掉尾而斗 乃:   
处士笑而然之 然之:   
(2)牧童认为戴嵩画中的错误在何处?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5.习作。
生活是万花筒,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读书、踢球、画画儿、手工制作、集邮、种花、养兔……十一二岁的你同样拥有一片蓝天,一方乐土。在那里你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着,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那里的一切都让你着迷,令你陶醉。请你以“ 真让我着了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写出你的真实感受。注意把题目补充完整。
六年级第七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5小题)
1.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善哉乎/鼓琴
B.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C.蜀中/有杜处士
D.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考点】文言断句.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解答】A、C、D正确。
B.有误,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自己为他弹琴的人了。根据句意划分停顿为: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故选:B。
【点评】文言断句虽然不常考到,但学习掌握此项知识,对于学习文言文是有帮助的,便于学习古文,读懂文章内容。
2.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想象画面可以借助优美的语言文字,发挥想象。
B.书法中的“颜筋柳骨”分别指的是颜真卿和柳宗元。
C.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这句话中标点符号使用是正确的)
D.京剧舞台上是用马鞭来表现骑马这个动作的。
【考点】标点符号;文学常识;课文理解;实践作业.
【答案】B
【分析】考查了文学常识、标点符号、课文理解及实践作业。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及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解答】A、C、D正确。
B.有误,书法中的“颜筋柳骨”分别指的是颜真卿和柳公权。
故选:B。
【点评】文学常识题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提倡死记硬背。要进行理解性记忆、迁移性记忆,理清文学发展的大体脉络以及与时代发展的内在联系,将识记与提高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结合起来。
3.将词语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他从事相声这个____好多年了,却始终没有____的机会。这次他终于得到了——在台上,他唱念做打,如____,一气呵成,让观众赞不绝口。
A.行头 粉墨登场 科班出身
B.行当 粉墨登场 妙笔生花
C.行头 登台亮相 妙笔生花
D.行当 登台亮相 行云流水
【考点】选字词填空.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完成时要注意辨析每组词的不同,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填空。
【解答】行头:戏曲演员演出时用的服装,包括盔头、靠把、衣服、靴子等。
粉墨登场:形容一个人为了表现自己而不择手段,不顾后果。
科班出身:指中国旧时培养戏曲演员的场所。
登台亮相:在一些重要场合,特别是在公众集会上,首先登台演讲的人。
妙笔生花:比喻出众的写作才能。
行当:行业。
行云流水:形容速度快,而且动作轻巧。
根据词义,结合语境故依次填:行当、登台亮相、行云流水。
故选:D。
【点评】选词填空题还考查我们的日常词汇和语言积累,许多固定搭配或者约定俗成说法,凭借语感即可做出答案。
4.下面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尤所爱(特别) B.今乃掉尾而斗(却)
C.谬矣(错误) D.处士笑而然之(这样)
【考点】句子翻译.
【答案】D
【分析】考查了文言文字词意思的理解。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解答】戴嵩画牛
原文: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译文: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A、B、C、D都出自苏轼《书戴嵩学画》。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处士笑而然之”意思是杜处士笑了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之”的意思是“他说的话”。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从小学开始,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很有好处。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高山流水 ”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书戴嵩画牛》中引用“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要想获得精确的答案,就要向专业人士请教 。
(3)一日  曝书画 ,有一牧童见之, 拊掌大笑 ,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  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4)《京剧趣谈》是从  马鞭 和  亮相 这两个方面来介绍京剧的,分别写出了京剧具有  虚实相生 、 动静结合 的特点。
【考点】成语;古诗文默写;课文理解.
【答案】(1)高山流水;
(2)要想获得精确的答案,就要向专业人士请教。
(3)曝书画 拊掌大笑 搐入两股间;
(4)马鞭 亮相 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
【分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古诗文默写、课文理解。认真分析所给选项,结合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选择。
【解答】(1)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书戴嵩画牛》中引用“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想获得精确的答案,就要向专业人士请教。
(3)选自课文《书戴嵩画牛》。
(4)《京剧趣谈》是从马鞭和亮相这两个方面来介绍京剧的,分别写出了京剧具有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特点。
故答案为:
(1)高山流水;
(2)要想获得精确的答案,就要向专业人士请教。
(3)曝书画 拊掌大笑 搐入两股间;
(4)马鞭 亮相 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
【点评】完成本题的关键是加强成语的积累,做到厚积薄发。
6.用“静”字组成不同的词语,填入下列句子中。
(1)照片上的她显得纯美又  恬静 。
(2)明朗的月光照着古朴的小镇,让这里的夜色显得分外  幽静 。
(3)请你  冷静 下来,再想想办法。
(4)一天夜晚,他在  寂静 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考点】组词.
【答案】(1)恬静;
(2)幽静;
(3)冷静;
(4)寂静。
【分析】本题考查了组词。认真分析所给语境,然后用“静”组成不同的词语填空。
【解答】(1)结合语境,可组词“恬静”,意思是:恬淡、安静,形容为人闲适,安静。解释恬淡安静。
(2)结合语境,可组词“幽静”,意思是:幽雅清静。
(3)结合语境,可组词“冷静”,意思是:人沉着而不感情用事。
(4)结合语境,可组词“寂静”,意思是:指没有声音,安静。
故答案为:
(1)恬静;
(2)幽静;
(3)冷静;
(4)寂静。
【点评】完成本题的关键是加强词语的积累,做到厚积薄发。
7.将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填空。
 戛 然而止 约定  俗 成   载 歌   载 舞
画龙点  睛  余音  绕 梁  栩栩 如生
天  籁 之音 笔  走 龙蛇   惟 妙  惟 肖
(1)正当我听得陶醉的时候,那美妙的音乐  戛然而止 。
(2)徐悲鸿的骏马画得  栩栩如生 。
(3)文章的结尾  画龙点睛 ,点明了中心思想。
【考点】补全词语;选字词填空.
【答案】戛 俗 载 载
睛 绕 栩栩
籁 走 惟 惟
(1)戛然而止;
(2)栩栩如生;
(3)画龙点睛。
【分析】考查了补全词语和选词填空。此题要求在日常学习中多进行词语积累,识记字形。
【解答】戛然而止 约定俗成 载歌载舞
画龙点睛 余音绕梁 栩栩如生
天籁之音 笔走龙蛇 惟妙惟肖
(1)戛然而止:形容突然停止。多用于声音。结合语境选择“戛然而止”。
(2)栩栩如生:形容形象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结合语境选择“栩栩如生”。
(3)画龙点睛:给画好的龙点画上眼睛。比喻说话或写作诗文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一两个精辟的词句点明要旨。结合语境选择“画龙点睛”。
故答案为:
戛 俗 载 载
睛 绕 栩栩
籁 走 惟 惟
(1)戛然而止;
(2)栩栩如生;
(3)画龙点睛。
【点评】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很好的记忆,理解了成语和使用环境,这样才不容易出错,熟能生巧。
8.给下列画线词语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1)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清静 
(2)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熟练 
(3)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沉醉 
(4)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照射 
【考点】近义词.
【答案】(1)清静;
(2)熟练;
(3)沉醉;
(4)照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掌握情况,作答时要理解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进而准确找出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
【解答】(1)幽静:指寂静、清静,其近义词是“清静”。
(2)纯熟:指灵巧、熟练,技术好,其近义词是“熟练”。
(3)陶醉:指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里面,其近义词是“沉醉”。
(4)照耀:指强烈的光照射,其近义词是“照射”。
故答案为:
(1)清静;
(2)熟练;
(3)沉醉;
(4)照射。
【点评】作答时根据学生平时的积累与练习,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每个词进行分析、比较后进行填写。
9.读句子,感受作者笔下的人物情感及其变化,判断语言背后人物的情感,将下面方框内序号填入对应的横线上。
(1)“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 B 
(2)“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 D 
(3)“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C 
(4)“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A 
A.激动和赞叹
B.感慨和遗憾
C.心酸和无奈
D.憧憬和期待
【考点】句子理解与赏析.
【答案】(1)B;
(2)D;
(3)C;
(4)A。
【分析】考查句子的理解与赏析。理解句子可通过抓住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
【解答】(1)根据“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中的“多难、总是”可以体会人物的感慨和遗憾的感情。故选:B。
(2)根据“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中的”要是、那有多好哇“可知,妹妹对于能亲自听听贝多芬的音乐充满了期待,故选:D。
(3)根据”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中的“别难过、不过”可知,妹妹知道自己家境不好,让贝多芬亲自谈给自己听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内心充满了心酸于无奈。故选:C。
(4)根据“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中的”多纯熟哇、多深哪“可以体会出人物内心的赞叹之情,两个”您“用吞吞吐吐的语气说出,显示出人物内心的激动。故选:A。
故答案为:
(1)B;
(2)D;
(3)C;
(4)A。
【点评】准确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学会用关键词语来揣摩人物的感情。
10.连一连。
【考点】知识百科.
【答案】见解答。
【分析】考查了对书法作品、字体知识等文学常识的了解,根据平时的课内学习及课外阅读积累完成,不了解的可查阅相关的资料。
【解答】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磔“。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曲线较多,直线较少。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收笔“悬针“较多。
根据相关字体的特点,结合所给碑帖中的字体连线。
故答案为: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与阅读中,我们要注意文学常识的积累,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11.读一读,连一连。
比喻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节目或事件 跑龙套
比喻虚假的、好看的外表 唱白脸
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充当严厉或令人讨厌的角色 有板有眼
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杂事 花架子
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有章法 压轴
【考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
【答案】比喻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节目或事件——压轴
比喻虚假的、好看的外表——花架子
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充当严厉或令人讨厌的角色——唱白脸
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杂事——跑龙套
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有章法——有板有眼
【分析】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
【解答】跑龙套: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杂事。
唱白脸: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充当严厉或令人讨厌的角色。
有板有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有章法。
花架子:比喻虚假的、好看的外表。
压轴:比喻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节目或事件。
故答案为:
比喻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节目或事件——压轴
比喻虚假的、好看的外表——花架子
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充当严厉或令人讨厌的角色——唱白脸
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杂事——跑龙套
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有章法——有板有眼
【点评】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
12.句子训练。
(1)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改为转述句)
 贝多芬说,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那位姑娘听的。 
(2)如果没有这一“舔”,那饭碗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台。(用加点的关联词写句子)
 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不去踢球。 
(3)这恰恰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改为反问句)
 这难道不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吗? 
(4)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找到了月亮。(缩句)
 我们找到了月亮。 
(5)仿照例句写一写。
例:院子的中央,有一棵白杨。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挺立的白杨,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叶子还没有完全舒展开,泛着淡淡的黄色。
田间夜晚的天空布满星辰。
 田间的夜晚,天空中布满了闪烁的星辰,星星虽小,但万点繁星凑在一起便点亮了整片夜空。 
(6)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语段。(1处错别字,1处标点符号错误,3处语病)
音乐课上,老师请小红独唱“快乐的节日”这首歌。因为小红的声音很嘶哑,所以她唱得很认真。这时有些人小声讨论起来,小红却一点儿也不注意,继续唱着。一曲唱完,老师首先第一个鼓起掌来,教室里顿时暴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考点】改写句子;句子仿写;扩句和缩句;修改病句;造句.
【答案】(1)贝多芬说,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那位姑娘听的。
(2)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不去踢球。
(3)这难道不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吗?
(4)我们找到了月亮。
(5)田间的夜晚,天空中布满了闪烁的星辰,星星虽小,但万点繁星凑在一起便点亮了整片夜空。
(6)音乐课上,老师请小红独唱《快乐的节日》这首歌。虽然小红的声音很嘶哑,但是她唱得很认真。这时有些人小声讨论起来,小红却一点儿也不在意,继续唱着。一曲唱完,老师第一个鼓起掌来,教室里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分析】考查了句子的改写、造句、句子仿写、修改病句、扩句和缩句,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句式的改变或要求的其他形式的改变。各种句型掌握方法,熟能生巧,反复练习,即可达到效果。
【解答】(1)冒号改为逗号,删掉双引号,“我”改为“他”,“这”改为“那”。
(2)“如果……就……”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仿照例句写句子。
(3)在“是”前面加“难道不”,末尾加“吗”,句号改为问号。
(4)删掉修饰语“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只留主干。
(5)仿照例句加上适当的修饰语即可。
(6)双引号改为书名号;“因为……所以……”改为“虽然……但是……”;“注意”改为“在意”;删去“首先”或“第一个”;“暴”改为“爆”。
故答案为:
(1)贝多芬说,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那位姑娘听的。
(2)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不去踢球。
(3)这难道不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吗?
(4)我们找到了月亮。
(5)田间的夜晚,天空中布满了闪烁的星辰,星星虽小,但万点繁星凑在一起便点亮了整片夜空。
(6)音乐课上,老师请小红独唱《快乐的节日》这首歌。虽然小红的声音很嘶哑,但是她唱得很认真。这时有些人小声讨论起来,小红却一点儿也不在意,继续唱着。一曲唱完,老师第一个鼓起掌来,教室里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点评】改写句子,多种多样,做此题时一定要掌握方法,保持句子的意思不变。
13.
贝多芬
佚名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哦,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那该多美呀!对于平静的生活,不,我觉得我已经不再适合过平静的生活了。”这段文字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丧失听力的绝望中写下的。
贝多芬的命运是悲惨的。十七岁那年,母亲因肺病去世,贝多芬失去了亲爱的母亲。父亲经常酗酒,挥霍尽了家里的积蓄,丧失了主持门户的能力。这一年,贝多芬成了一家之主。二十五岁以后,疾病就开始拜访贝多芬了,并且像鬼魂附体一样缠在他身上不再离开。1796年至1800年间,耳病开始显现出来。贝多芬感到耳朵日夜作响,听觉渐渐衰退,最后他的双耳完全失聪。他的内心也受到剧烈痛苦的折磨。
贝多芬的性格是鲜明的。他个子不高,但有强壮的外表,前额鼓得圆圆的,头发浓密,方正的鼻子很短,颧骨凸出,有一张狮子般的大嘴。他长得不算英俊,但他的脸却焕发出一种个性的力量。他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不在看似无法克服的境遇面前屈服。他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一生始终为崇高的革命理想而奋斗着。他号召人们积极表现人性,弘扬忘我无私的精神以及对他人的同情心。他从不在任何人面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
贝多芬对待音乐是狂热的。在贝多芬的作品中,每一个音符都反映了他对音乐创作的执着和热爱。海顿作曲时通常是没有任何障碍的,而莫扎特在创作中常常受直观主导。贝多芬与这两位前辈大师不同,这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三位大师对自己的作品会长时间地斟酌,准备好的主题材料常常被他推倒重来。据说,在开始谱曲之前,他在脑子里就构思好了创作的思路和主题。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开始对作品的结构进行改动,反复推敲、修改,直至达到他认为最理想的形式为止。这样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辛,所以,他一生的创作数量在所有大师中可能是最少的。
(1)文章的开头引用了贝多芬的名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总起全文,引起读者的兴趣。他的这句名言是对他一生的写照。 
(2)用“_____”画出文中描写贝多芬外貌的语句。
(3)从文中找出第二、三、四自然段的中心句写下来。
第二自然段: 贝多芬的命运是悲惨的。 
第三自然段: 贝多芬的性格是鲜明的。 
第四自然段: 贝多芬对待音乐是狂热的。 
(4)下面三个事例分别表现了贝多芬的什么品质?
事例一:贝多芬在疗养院遇见皇帝时,没有向皇帝鞠躬。  C 
事例二:贝多芬为拿破仑创作《英雄交响曲》。(贝多芬曾经一度把拿破仑看作自由之神,希望他能在法国建立一个英雄的共和国,把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传遍欧洲。)  A 
事例三:贝多芬为穷鞋匠兄妹俩弹琴。  B 
A.贝多芬一生始终为崇高的革命理想而奋斗着。
B.贝多芬有忘我无私的精神以及对他人的同情心。
C.贝多芬从不在任何人面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
(5)“他一生的创作数量在所有大师中可能是最少的。”根据文章内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概括贝多芬创作数量少的原因。
 因为在开始谱曲之前,他在脑子里就构思好了创作的思路和主题。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开始对作品的结构进行改动,反复推敲、修改,直至达到他认为最理想的形式为止。这样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辛,所以,他一生的创作数量在所有大师中可能是最少的。 
(6)阅读文章,请你用三个四字词语概括贝多芬所具备的高尚品格。
 坚强不屈、锲而不舍、忘我无私。 
【考点】记叙文;内容理解与概括;形象分析;句段作用;找中心句;找关键词句;关联词.
【答案】(1)总起全文,引起读者的兴趣。他的这句名言是对他一生的写照。
(2)他个子不高,但有强壮的外表,前额鼓得圆圆的,头发浓密,方正的鼻子很短,颧骨凸出,有一张狮子般的大嘴。
(3)贝多芬的命运是悲惨的。贝多芬的性格是鲜明的。贝多芬对待音乐是狂热的。
(4)C A B;
(5)因为在开始谱曲之前,他在脑子里就构思好了创作的思路和主题。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开始对作品的结构进行改动,反复推敲、修改,直至达到他认为最理想的形式为止。这样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辛,所以,他一生的创作数量在所有大师中可能是最少的。
(6)坚强不屈、锲而不舍、忘我无私。
【分析】文章介绍了贝多芬悲惨的命运,鲜明的性格以及对音乐的狂热。
【解答】(1)考查了句段作用。文章的开头引用了贝多芬的名言,这样总起全文,引起读者的兴趣。他的这句名言是对他一生的写照。
(2)考查了内容理解。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他个子不高,但有强壮的外表,前额鼓得圆圆的,头发浓密,方正的鼻子很短,颧骨凸出,有一张狮子般的大嘴。”是贝多芬的外貌描写。
(3)考查了找中心句。“贝多芬的命运是悲惨的。”是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整段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贝多芬的性格是鲜明的。”是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整段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贝多芬对待音乐是狂热的。”是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整段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4)考查了形象分析。“贝多芬在疗养院遇见皇帝时,没有向皇帝鞠躬”表现了“贝多芬从不在任何人面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贝多芬为拿破仑创作《英雄交响曲》。(贝多芬曾经一度把拿破仑看作自由之神,希望他能在法国建立一个英雄的共和国,把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传遍欧洲。)”表现了“贝多芬一生始终为崇高的革命理想而奋斗着。”。“贝多芬为穷鞋匠兄妹俩弹琴”表现了“贝多芬有忘我无私的精神以及对他人的同情心”。
(5)考查了内容理解。从“在开始谱曲之前,他在脑子里就构思好了创作的思路和主题。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开始对作品的结构进行改动,反复推敲、修改,直至达到他认为最理想的形式为止。这样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辛,所以,他一生的创作数量在所有大师中可能是最少的。”可知答案。
(6)考查了形象分析。文章第二自然段,虽然命运悲惨,但是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追求,可以看出“坚强不屈”;文章第三自然段可以看出“忘我无私”的品质;第四自然写出了对音乐“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故答案为:
(1)总起全文,引起读者的兴趣。他的这句名言是对他一生的写照。
(2)他个子不高,但有强壮的外表,前额鼓得圆圆的,头发浓密,方正的鼻子很短,颧骨凸出,有一张狮子般的大嘴。
(3)贝多芬的命运是悲惨的。贝多芬的性格是鲜明的。贝多芬对待音乐是狂热的。
(4)C A B;
(5)因为在开始谱曲之前,他在脑子里就构思好了创作的思路和主题。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开始对作品的结构进行改动,反复推敲、修改,直至达到他认为最理想的形式为止。这样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辛,所以,他一生的创作数量在所有大师中可能是最少的。
(6)坚强不屈、锲而不舍、忘我无私。
【点评】阅读题一般作答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14.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说说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今乃掉尾而斗 乃: 却。 
处士笑而然之 然之: 认为他说的对。 
(2)牧童认为戴嵩画中的错误在何处?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牛在打架时,尾巴一般是夹在大腿间的,而不是甩着尾巴。 
(3)“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耕田的事情要问农民,纺织的事情要问婢女。告诉我们办事应该向内行请教即实践出真知。 
【考点】情感主旨.
【答案】(1)却。
认为他说的对。
(2)牛在打架时,尾巴一般是夹在大腿间的,而不是甩着尾巴。
(3)耕田的事情要问农民,纺织的事情要问婢女。告诉我们办事应该向内行请教即实践出真知。
【分析】参考译文: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解答】(1)考查了对文言文中字词的理解,结合译文及课内学习完成。乃:却;.然之:认为他说的对;
(2)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掌握情况。结合原文“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可知牛在打架时,尾巴一般是夹在大腿间的,而不是甩着尾巴;
(3)考查了翻译句子和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有耕:耕田的事情;当:应该;织:织布的。翻译:耕田的事情要问农民,纺织的事情要问婢女。
通过阅读可知,戴嵩虽是个大画家,可是画的“斗牛图”不符合实际,而牧童天天和牛在一起,看出了画中的错误,这个故事说明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即实践出真知。
故答案为:
(1)却。
认为他说的对。
(2)牛在打架时,尾巴一般是夹在大腿间的,而不是甩着尾巴。
(3)耕田的事情要问农民,纺织的事情要问婢女。告诉我们办事应该向内行请教即实践出真知。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15.习作。
生活是万花筒,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读书、踢球、画画儿、手工制作、集邮、种花、养兔……十一二岁的你同样拥有一片蓝天,一方乐土。在那里你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着,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那里的一切都让你着迷,令你陶醉。请你以“ 真让我着了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写出你的真实感受。注意把题目补充完整。
【考点】半命题作文;记叙文(记事).
【答案】
读书真让我着了迷
书可以医治愚昧,使人聪慧。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良药,能医治灵魂的愚昧……读书,令我着迷。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我却要说:“书是我最好的朋友,能给我带来莫大的快乐。”
第一次接触到书,还是我四岁的时候。一次,爸爸从幼儿园接我回家,幼儿园附近的一个书摊吸引了我。我拉着爸爸下了车,挤进人群,好奇地看着那琳琅满目的书,看着捧着书专心阅读的人们,忽然,一本色彩艳丽的书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就缠着爸爸买下了这本《小人国历险记》。我十分高兴。因为我终于拥有了属于我自己的第一本书。
如今,我已经拥有了两柜子书,读书,渐渐使我着迷。
一次,妈妈蒸上米饭,叫我注意看着,而我这时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书,就随口“嗯”了一声。妈妈见我答应,便放心出去买东西了。我沉浸在书中:那巍峨耸立的高山,那波涛汹涌的大海,那栩栩如生的人物,那惊心动魄、扣人心眩的故事情节……这一切都使我如痴如醉。咦?奇怪,哪来的一股焦味?“呀!”我大叫一声,冲进厨房,沮丧地望着那锅烧糊的米饭。那锅烧糊的米饭似乎也在得意地看着我:“哼!谁让你不管我,这下子够你受的!看你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我焦急地在厨房里直打转。唉!这下可好,不仅要咽这难吃的糊米饭,而且还要遭受妈妈的唠叨:“书虫,书虫,就会啃书……”哎!
有了!有一本书里不是介绍过,可以在蒸糊的米饭上插入大葱,倒进牛奶吗?何不试试?说干就干。我把洗干净的大葱切成段,插入米饭,又倒进一些牛奶……嘿!你还别说,这一招可真灵:不但焦味没有了,还有一股牛奶的香甜呢!吃饭的时候,爸爸和妈妈直夸我的手艺高,他们哪里知道,这多亏书救了我呢。
读书陶冶了我的性情,增长了我的才干,让我受益匪浅。
我从读书中享受到了无限的乐趣,读书,怎能不让我着迷呢?
【分析】通过读题可知,这是一篇半命题的叙事作文,要求以“ 真让我着了迷”为题写一篇习作。构思时要注意叙事具体,文章的着眼点是“着迷”,因此要通过典型的事例说明让你着迷的原因。在写的过程中要表达出真情实感。写作时注意运用各种描写方法,运用学到的修辞方法,将文章写具体,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解答】范文:
读书真让我着了迷
书可以医治愚昧,使人聪慧。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良药,能医治灵魂的愚昧……读书,令我着迷。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我却要说:“书是我最好的朋友,能给我带来莫大的快乐。”
第一次接触到书,还是我四岁的时候。一次,爸爸从幼儿园接我回家,幼儿园附近的一个书摊吸引了我。我拉着爸爸下了车,挤进人群,好奇地看着那琳琅满目的书,看着捧着书专心阅读的人们,忽然,一本色彩艳丽的书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就缠着爸爸买下了这本《小人国历险记》。我十分高兴。因为我终于拥有了属于我自己的第一本书。
如今,我已经拥有了两柜子书,读书,渐渐使我着迷。
一次,妈妈蒸上米饭,叫我注意看着,而我这时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书,就随口“嗯”了一声。妈妈见我答应,便放心出去买东西了。我沉浸在书中:那巍峨耸立的高山,那波涛汹涌的大海,那栩栩如生的人物,那惊心动魄、扣人心眩的故事情节……这一切都使我如痴如醉。咦?奇怪,哪来的一股焦味?“呀!”我大叫一声,冲进厨房,沮丧地望着那锅烧糊的米饭。那锅烧糊的米饭似乎也在得意地看着我:“哼!谁让你不管我,这下子够你受的!看你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我焦急地在厨房里直打转。唉!这下可好,不仅要咽这难吃的糊米饭,而且还要遭受妈妈的唠叨:“书虫,书虫,就会啃书……”哎!
有了!有一本书里不是介绍过,可以在蒸糊的米饭上插入大葱,倒进牛奶吗?何不试试?说干就干。我把洗干净的大葱切成段,插入米饭,又倒进一些牛奶……嘿!你还别说,这一招可真灵:不但焦味没有了,还有一股牛奶的香甜呢!吃饭的时候,爸爸和妈妈直夸我的手艺高,他们哪里知道,这多亏书救了我呢。
读书陶冶了我的性情,增长了我的才干,让我受益匪浅。
我从读书中享受到了无限的乐趣,读书,怎能不让我着迷呢?
【点评】文章列举了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了小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全文语言流畅自然,较为生动,是一篇不错的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