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0张PPT。故都的秋郁达夫授课教师: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第二中学 马俊强一、预习检查 1、原名:郁文2、时间:现代3、空间:南方4、情操:爱国5、身份:作家(小说家、散文家)6、作品: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二、出示目标 1、通过层层递进地探究三个“W”,把握作者其文和作者其人。
2、通过层层递进地探究三个“W”,把握描写手法和抒情手法。
3、通过层层递进地探究三个“W”,把握阅读方法和写作要义。★特别说明★
三个“W”指: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 →how(怎么样)三、自主探究(第1题) 1、第一个“W”(what★是什么):
作者爱的是故都的秋的什么?
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具体体现在哪些景物身上?
作者是怎么样在这些景物身上淋漓尽致地表现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的?四、教师精讲(第1题)是什么:清、静、悲凉的秋味(院、槐、蝉、雨、果)字词锤炼描写手法(修辞方法;视角、感觉、动静、声色、粗细、正侧、点面)三、自主探究(第2题) 2、第二个“W”(why★为什么):
作者为什么会爱上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四、教师精讲(第2题)为什么:忧郁感伤情结人生:漂泊不定社会:动荡不安★相关链接★ 《北国的微音》(作者:郁达夫) 选段1:沫若!我觉得人生一切都是虚幻,真真实在的,只有你说的“凄切的孤单”, 倒是我们人类从生到死味觉得到的唯一的一道实味。 选段2:仿吾!我说你还是保守着独身主义,不要想结婚的好!恐怕你若结了婚,一时要失掉你的这孤独之感。而这孤独之感,依我说来,便是艺术的酵素,或者竟可以说是艺术的本身。所以你若结了婚,怕一时要与艺术违离。三、自主探究(第3题) 3、第三个“W”( how ★怎么样):
作者是怎么样淋漓尽致地表达对故都清、静、悲凉秋味的爱的?四、教师精讲(第3题)怎么样: 字词锤炼抒情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对比、反衬)五、学生精练是什么:清、静、悲凉的秋味为什么:忧郁感伤怎么样: (院、槐、蝉、雨、果)字词锤炼描写手法(修辞方法;视角、感觉、动静、声色、粗细、正侧、点面)社会:动荡不安人生:漂泊不定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对比、反衬)抒情手法字词锤炼阅读方法三个『 w 』抓住文眼体悟景物推敲字词鉴赏手法知人论世情结写作要义平日里写作时立意选材结构语言六、总结反思是什么:清、静、悲凉的秋味为什么:忧郁感伤怎么样: (院、槐、蝉、雨、果)字词锤炼描写手法(修辞方法;视角、感觉、动静、声色、粗细、正侧、点面)社会:动荡不安人生:漂泊不定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对比、反衬)抒情手法字词锤炼阅读方法三个『 w 』抓住文眼体悟景物推敲字词鉴赏手法知人论世情结写作要义平日里写作时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目标Ⅰ:作者其文和作者其人★目标Ⅱ:描写手法和抒情手法★目标Ⅲ:阅读方法和写作要义七、布置作业 小课题研究:
1、郁达夫精神世界研究
2、郁达夫散文风格研究同学们再见授课教师: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第二中学 马俊强《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设计创意】
1、以“层层递进”为教学策略。将“纵式”议论文结构模式引进散文鉴赏教学,先分析“what”(“是什么”)再分析“why”(“为什么”)最后分析“how”(“怎么样”),努力打造一体化、立体化、纵深化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2、以“读写双提”为学习宗旨。将写作目标、写作要求引进散文鉴赏教学,努力实现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双效提升、“比翼双飞”。
3、以“绝境求生”为训练目标。决不事先全盘告知学生作者的人生历程、作者的心灵世界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而是引导学生从文本的有限文字中去捕捉、筛选、提取、整合相关信息,培养学生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绝境”中尽己所能去自主探究作者人生历程、作者心灵世界、文章写作背景的学习能力。
4、以“三维目标”为落实任务。在教学实施中全面把握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大语文新课程的具体目标之间的关系,力求有机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体现。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第一单元里的第二篇。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与本单元的第一篇《荷塘月色》一样,现代散文名篇《故都的秋》也写景状物,但更有感染力的是文中浓郁的情味,作者郁达夫的襟怀、志趣、性格洋溢在字里行间。因此,把握作者其文和作者其人,把握描写手法和抒情手法,把握阅读方法和写作要义,就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核心目标和主要任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识记、积累字音、字形、词语(包括熟语)等方面的语言知识。
2、引导学生识记、了解作家作品、散文体裁特征等方面的文学知识。
3、引导学生培养、训练深入涵泳散文美句、反复玩味散文佳段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增强对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真诚合作的基础上,层层递进地探究三个“W”,从宏观层面把握作者其文和作者其人、描写手法和抒情手法,从微观层面把握文章情感基调、文章景物形象、作者审美趣味、文章创作背景和文章表现手法。
2、通过教师适时讲解,让学生把握阅读方法(如抓住文眼、体悟景物、推敲字词、鉴赏手法、知人论世等)。
3、通过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从文中获得写作借鉴并学以致用,把握写作要义。
4、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翅膀,力求身临其境,体会文中美景,涵泳精美语段,细腻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并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深入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引导学生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正确评价。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通过探究三个“W”,把握作者其文和作者其人。
2、通过探究三个“W”,把握描写手法和抒情手法。
二、教学难点
1、通过探究三个“W”,把握阅读方法和写作要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解点拨法、诵读涵泳法
【学时安排】
一学时45分钟
【配套教具】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等
【教后反思】
1、应注重建构一体化、立体化、纵深化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若教师所提问题无章可循、一盘散沙、关联不大、蜻蜓点水、没有形成梯度、不具深度,则课堂教学模式不够优化。本节课采用的“层层递进”教学策略则较为成功。先分析“what”(“是什么”)再分析“why”(“为什么”)最后分析“how”(“怎么样”),这种教学策略也为学生自学教材提供了思路借鉴。
2、应注重学生读写能力的双效提升。阅读与写作,关联紧密;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最为重要的两项指标;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双效提升,是语文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本节课,将写作目标、写作要求引进散文鉴赏教学,就是一次很重要的尝试。当然,起初对学生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能获得一些写作启示、表达一点个人感想或能写成文章就可以了。因为,读写能力的双效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应注重培养学生“绝境求生”的探究能力。一般语文教师在讲课时,喜欢先讲作者情况和创作背景,然后让学生结合这些去理解文章内容。我却认为,教师应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寻觅”和探究作者情况和创作背景,然后再做适当补充。因为,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真正提升有着深远意义。本节课,就注重了对学生探究作者情况、创作背景能力的培养。
4、应注重“三维目标”的真正落实。本节课,我就力求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的教育。
5、应注重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并树立全新教学理念。本节课,就注重了“教师的主导活动(教)”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学)”这两大方面的合理安排,注重了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绝对主体地位。
6、还应注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的合理确定,注重诵读法、研讨法、讲解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注重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等配套教具的有效使用。
【教学过程】
【导入】预习检查
?教师的主导活动(教)
教师检查:教师检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预先了解情况。
1、从名字上看,其原名是什么?
2、从时间上看,他属于哪个年代?
3、从空间上看,他是哪里的人?
4、从思想情操上看,他是什么人士?
5、从身份上看,他的主要职业是什么?
6、从作品上看,其代表作主要有哪些?
?学生的主体活动(学)
学生作答:学生回答有关作家作品方面的知识。
1、原名:郁文
2、时间:现代
3、空间:南方
4、情操:爱国
5、身份:作家(小说家、散文家)
6、作品:小说代表作《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散文代表作《故都的秋》等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积累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讲授】出示目标
?教师的主导活动(教)
一、教师出示:教师直接将本课的三大核心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
1、通过层层递进地探究三个“W”,把握作者其文和作者其人。
2、通过层层递进地探究三个“W”,把握描写手法和抒情手法。
3、通过层层递进地探究三个“W”,把握阅读方法和写作要义。
二、教师说明:
三个“W”指: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 →how(怎么样)
?学生的主体活动(学)
学生记录: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将本课的三大核心学习目标抄写、记录到教科书的恰当位置。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明确学习方向,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2、让学生明白三个“W”的意思。
3、引导学生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
【活动】自主探究(第1题)
?教师的主导活动(教)
一、教师提问(1):
作者对故都的秋持何种情感态度呢?
二、教师提问(2):
第一个“W”(what★是什么):
问1:作者爱的是故都的秋的什么?(教师适时讲解阅读方法:抓住文眼。)
问2: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具体体现在哪些景物身上?(教师适时讲解阅读方法:体悟景物。)
问3:作者是怎么样在这些景物身上淋漓尽致地表现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的?(教师适时讲解阅读方法:推敲字词、鉴赏手法。)
?学生的主体活动(学)
一、学生探究并作答(1):
答:作者对故都的秋持的情感态度是:爱(情有独钟)。
二、学生探究并作答(2):
答1:作者爱的是故都的清、静、悲凉的秋味。
答2: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具体体现在秋院(清)、秋槐(静)、秋蝉(悲)、秋雨(凉)、秋果(熟)等景物身上。
答3:作者在这些景物身上淋漓尽致地表现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的方式有:注重字词锤炼;巧用描写手法(修辞方法;视角、感觉、动静、声色、粗细、正侧、点面)。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者其文(作者情感态度、文章感情基调、文章写作内容、文章行文思路等)。
2、引导学生把握描写手法。
3、引导学生把握阅读方法。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5、引导学生养成反复诵读习惯。
【讲授】教师精讲(第1题)
?教师的主导活动(教)
教师精讲:教师精炼讲解与第一个“W”有关的问题并将答案要点展示给学生。
爱的是什么:清、静、悲凉的秋味
秋味体现在:院、槐、蝉、雨、果
表现秋味方式:字词锤炼;描写手法(修辞方法;视角、感觉、动静、声色、粗细、正侧、点面)
?学生的主体活动(学)
学生记录:学生一边读,一边将答案要点抄写、记录到教科书的恰当位置。
?设计意图
1、让学生从宏观上强化理解与第一个“W”有关的问题。
2、引导学生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
【活动】自主探究(第2题)
?教师的主导活动(教)
一、教师提问:
第二个“W”(why★为什么):
作者为什么会爱上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
二、教师补充佐证资料:
《北国的微音》(作者:郁达夫)
选段1:沫若!我觉得人生一切都是虚幻,真真实在的,只有你说的“凄切的孤单”, 倒是我们人类从生到死味觉得到的唯一的一道实味。
选段2:仿吾!我说你还是保守着独身主义,不要想结婚的好!恐怕你若结了婚,一时要失掉你的这孤独之感。而这孤独之感,依我说来,便是艺术的酵素,或者竟可以说是艺术的本身。所以你若结了婚,怕一时要与艺术违离。
三、教师提问:
作者为什么会有一种忧郁感伤情结?有哪些外在的促成因素?(教师适时讲解阅读方法:知人论世。)
?学生的主体活动(学)
一、学生探究并作答:
答:之所以作者爱上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主要是因为他有一种忧郁感伤情结。
二、学生齐读并记录:
学生一边读,一边将《北国的微音》中两个选段抄写、记录到教科书的恰当位置。
三、学生探究并作答:
答:作者有一种忧郁感伤情结,其主要的外在促成因素有人生的漂泊不定、社会的动荡不安等。(学生应从文章写作时间“1934年8月”和文章开头地名之多这两点推断得出。)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其人。
2、引导学生把握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4、引导学生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
5、向课外延伸,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课本内容理解。
6、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与作者情况、创作背景相关信息,培养“绝境求生”学习能力。
【讲授】教师精讲(第2题)
?教师的主导活动(教)
教师精讲:教师精炼讲解与第二个“W”有关的问题并将答案要点、相关材料展示给学生。
为什么爱上这种秋味:忧郁感伤情结
★相关链接★ 《北国的微音》(作者:郁达夫)
忧郁感伤情结的外在促成因素:人生的漂泊不定、社会的动荡不安等
?学生的主体活动(学)
学生记录:学生一边读,一边将答案要点和相关材料抄写、记录到教科书的恰当位置。
?设计意图
1、让学生从宏观上强化理解与第二个“W”有关的问题。
2引导学生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
【活动】自主探究(第3题)
?教师的主导活动(教)
教师提问:
第三个“W”(how★怎么样):
作者是怎么样淋漓尽致地表达对故都清、静、悲凉秋味的爱的?
?学生的主体活动(学)
学生探究并作答:
答:作者淋漓尽致地表达对故都清、静、悲凉秋味的爱的方式有:注重字词锤炼;巧用抒情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对比、反衬)。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把握抒情手法。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3、引导学生养成反复诵读习惯。
【讲授】教师精讲(第3题)
?教师的主导活动(教)
教师精讲:教师精炼讲解与第三个“W”有关的问题并将答案要点展示给学生。
怎么样表达爱:注重字词锤炼;巧用抒情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对比、反衬)。
?学生的主体活动(学)
学生记录:学生一边读,一边将答案要点抄写、记录到教科书的恰当位置。
?设计意图
1、让学生从宏观上强化理解与第三个“W”有关的问题。
2、引导学生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
【练习】学生精练
?教师的主导活动(教)
教师提问:
同学们,通过学习郁达夫的这篇文章,你感悟到了哪些写作要义呢?(教师可从“平日里”、“写作时”这两大方面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的主体活动(学)
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例1:好文章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的深刻体察。若想妙笔生花,平时就要多观察、多感悟、多积累。
例2:平时要善于发现身边平凡生活中蕴藏着的美。这种朴素的美脱尽繁华、不事雕琢,往往更能打动人心。
例3:文章立意要新颖、独特,要集中、明确。
例4:文章选材不必非要选宏大题材,选写平常景物、市井生活往往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例5:在文章结构方面,应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顺序恰当、布局合理、过渡自然、首尾照应。
例6:在文章语言表达方面,既应注重字词的锤炼,又应注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
?设计意图
1、启发学生从散文名篇中感受写作要义,努力实现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双效提升。。
2、引导学生养成大胆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
【测试】总结反思
?教师的主导活动(教)
教师采用提问方式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方面的学习收获呢?
?学生的主体活动(学)
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学生最好能结合“学习目标”来谈)。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养成对整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2、快速检测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有效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作业】布置作业
?教师的主导活动(教)
教师布置作业:小课题研究。
课题1:郁达夫精神世界研究
课题2:郁达夫散文风格研究
?学生的主体活动(学)
学生课下合作完成这两个小课题的研究。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深入研究作家作品,并形成个性见解。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与评价郁达夫的忧郁感伤情结,并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北国的微音
郁达夫
北国的寒宵,实在是沉闷得很,尤其是像我这样的不眠症者,更觉得春夜之长。似水的流年,过去真快,自从海船上别后,匆匆又换了年头。以岁月计算,虽则不过隔了五个足月,然而回想起来,我同你们在上海的历史,好像是隔世的生涯,去今已有几百年的样子。河畔冰开,江南草长,虫鱼鸟兽,各有阳春发动之心,而自称为动物中之灵长,自信为人类中的有思想者的我,依旧是奄奄待毙,没有方法消度今天,更没有雄心欢迎来日。几日前头,有一位日本的新闻记者,来访我的贫居。他问我“为什么要消沉到这个地步?”我问他“你何以不消沉, 要从东城跑许多路特来访我?”他说“是为了职务。”我又问他:“你的职务,是对谁的?”他说“我的职务, 是对国家,对社会的。”我说“ 那么你就应该知道我的消沉也是对国家,对社会的。现在世上的国家是什么?社会是什么?尤其是我们中国?”他的来访的目的,本来是为问我对于日本对华文化事业的意见如何,中国将来的教育方针如何的,——他之所以来访者,一则因为我在某校里教书,二则因为我在日本住过十多年,或者对于某种事项,略有心得的缘故——后来听了我这一段诡辩,他也把职务丢开,谈了许多无关紧要的闲话走了。他走之后,我一个人衔了纸烟想想,觉得人类社会的许多事情,毕竟是庸人自扰。什么国富兵强,什么和平共乐,都是一班野兽,于饱食之余,在暖梦里织出来的回文锦字。像我这样的生性,在我这样的境遇下的闲人,更有什么可想,什么可做呢?写到这里我又想起T 君批评我的话来了,他说“某书的作者,嘲世骂俗,却落得一个牢骚派的美名”。实在我想T 君的话,一点儿也不错。人若把我们的那些浅薄无聊的“徒然草”合在一处,加上一个牢骚派的名目,思欲抹杀而厌鄙之,倒反便宜了我们。因为我们的那些东西,本来是同身上的积垢,口中的吐气一样,不期然而然的发生表现出来的,哪里配称作牢骚,更哪里配称作派呢?我读到《歧路》,沫若,觉得你对于自家的艺术的虚视——这虚视两字,我也不知道妥当不妥当,或者用怀疑两字比较得的切吧——也和我一样。不错不错,我这封信,是从友人宴会席上回来,读了《歧路》之后,拿起笔来写的。我写这一封信的动机,原是想和你们谈谈我对于《歧路》的感想的呀!
沫若!我觉得人生一切都是虚幻,真真实在的,只有你说的“凄切的孤单”, 倒是我们人类从生到死味觉得到的唯一的一道实味。就是京沪报章上,为了金钱或者想建筑自家的名誉的缘故,在那里含了敌意,做文章攻击你的人,我仔细替他们一想,觉得他们也在感着这凄切的孤独。唯其感到孤独,所以他们只好做些文章来卖一点金钱,或者竟牺牲了你来博一点小小的名誉,毕竟他们还是人,还是我们的同类,这“孤单”的感觉,终究是逃不了的,所以他们的文章里最含恶意,攻击你最甚的处所,便是他们的孤独感表现得最切的地方。名利的争夺,欲牺牲他人而建立自己的恶心,——简单点说,就说生存竞争吧——依我看来,都是由这“孤单”的感觉催发出来的。人生的实际,既不外乎这“孤单”的感觉,那么表现人生的艺术,当然也不外乎此,因此我近来对于艺术的意见和评价,都和从前不同了。我觉得艺术并没有十分可以推崇的地方,她和人生的一切,也没有什么特异有区别的地方。努力于艺术,献身于艺术,也不须有特别的表现。牢牢捉住了这“孤单”的感觉,细细地玩味,由他写成诗歌小说也好,制成音乐美术品也好,或者竟不写在纸上,不画在布上壁上,不雕在白石上,不奏在乐器上, 什么也不表现出来, 只教他能够细细的玩味这“孤单”的感觉,便是绝好的“创造”。
仿吾!这一段无聊的废话,你看对不对?我在写这封信之先,刚从一位朋友处的宴会回来,席上遇见了许多在日本和你同科的自然科学家。他们都已经成了富者,现在是资本家了。我夹在这些衣狐裘者的老同学中间,当然觉得十分的孤独,然而看看他们挟了皮箧,奔走不宁的行动,好像他们也有些在觉得人生的孤寂的样子。我前边不是说过了么?唯其感到孤寂,所以要席不遑暖的去追求名利。然而究竟我不是他们,所以我这主观的推测,也许是错了的。
我现在因为抱有这一种感想,所以什么东西也写不下来,什么东西也不愿意拿来阅读。有时候要想玩味这“凄切的孤单”,在日斜的午后,老跑出城外去独步。这里城外多是黄沙的田野,有几处也有清溪断壁,绝似日本郊外未开辟之先的代代木新宿等处。不过这里一堆一堆的黄土小冢,和有钱的人家的白杨松树的坟茔很多,感视少微与日本不同一点。今晚在宴会的席上,在许多鸿儒谈笑的中间,我胸中的感觉,同在这样的白杨衰草的坟地里漫步时一样。不过有一点我觉得比从前进步了;从前我和境遇比我美满的朋友——实际上除你们几个人之外,哪一个境遇比我不美满?——相处,老要起一种感伤,有时竟会滴下泪来。现在非但眼泪不会滴下来,并且也能如他们一样的举起箸来取菜,提起杯来喝酒。不过从前的那一种喜欢谈话的冲动,现在没有了。他们入座,我也就坐,他们吃菜,我也吃菜。劝我喝酒,我就喝,干杯就干杯。席散了,我就回来。雇车雇不着,就慢慢的在黄昏的街道上走。同席者的汽车马车,从我身边过去的时候,他们从车中和我点头,我也回点一头。他们不点头,我也让他们的车子过去,横竖是在后头跟走几步,他们的车子就可以老远的上我前头去的。所以无避入叉路上去的必要。还有一点和从前不同的地方,就是我默默的坐在那里,他们来要求我猜拳的时候,我总笑笑,摇摇头,举起杯来喝一杯酒,教他们去要求坐在我下面的一个人猜。近来喝酒也喝不大醉,醉了也不过默默的走回家来坐坐,吸吸烟,倒点茶喝喝。今晚的宴会,散得很早,我回家来吸吸烟喝喝茶,觉得还睡不着,所以又拿出了周报的《歧路》来看。沫若!大卫生的诗,实在是做得不坏,不过你的几行诗,我也很喜欢念。你的小孩的那个两脚没有的洋囡,我说还是包包好,寄到日本去吧!回头他们去买一个新的时候,怕又要破费几角钱哩。
昨天一个朋友来说他读到《歧路》,真的眼泪出了。我劝他小心些,这句话不要说出来教人家听见,恐怕有人要说他的眼泪不值钱。他说近来他也感染了一种感伤病,不晓得怎么的,感情好像回返小孩子时代去了。说到这里,他忽而眼圈又红了起来,叫了我一声:“达夫! 我我可惜没有钱”我也对他呆看了半晌,后来他一句话也不说,立起身来就走,我也默默的送他出门去了。(这样的朋友,上我这里来的很多。他们近来知道了我的脾气,来的时候,艺术也不谈了,我的几篇无聊的作品和周报季刊的事情也不提起了。有几次我们真有主客两人相对,默默而过半点钟的时候。像这样的pause 的中间,我觉得我的精神上最感得满足。因为有客人在前头,我一时可以不被那一种独坐时常想出来的无聊的空虚思想所侵蚀,而一边这来客又不在言语,我的听取对话和预备回答的那些麻烦注意可以省去。)不过,沫若!我说你那一篇《歧路》写得很可惜,你若不写出来,你至少可以在那一种浓厚的孤独感里浸润好几天。现在写出了之后,我怕你的那一种“凄切的孤单”之感,要减少了吧?
仿吾!我说你还是保守着独身主义,不要想结婚的好!恐怕你若结了婚,一时要失掉你的这孤独之感。而这孤独之感,依我说来,便是艺术的酵素,或者竟可以说是艺术的本身。所以你若结了婚,怕一时要与艺术违离。讲到这卫我怕你要反问我“那么你们呢?你和沫若呢?”是的,我和沫若是一时与艺术离异过的,不过现在我们已经恢复了原来的孤独罢了。
嗳!嗳!不知不觉,已经写到午前三点钟了。
仿吾!沫若!要想写的话,是写不完的,我迟早还是弄几个车钱到上海来一次吧!大约我在北京打算只住到六月,暑假以后,我怎么也要设法回浙江去实行我的乡居的宿愿。若良最近的时期中弄不到车钱,不能够到上海来,那么我们等六月里再见吧!
郁达夫《故都的秋》课后作业
执教教师: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第二中学 马俊强
一、字音字形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驯鸽( )、廿四桥( )、潭柘寺( )、一椽( )
二、文学常识
郁达夫:原名 ,字 ;浙江 人,是南方人;他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是 人士;他是 (现代/当代)著名 家、 家;其小说代表作有《 》《 》等,其散文代表作有《 》等。
三、学习目标
1、通过层层递进地探究三个“W”,把握 和 。
2、通过层层递进地探究三个“W”,把握 和 。
3、通过层层递进地探究三个“W”,把握 和 。
四、深层探究
1、第一个“W”(what):作者爱的是故都的秋的什么?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具体体现在哪些景物身上?作者是怎么样在这些景物身上淋漓尽致地表现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的?
2、第二个“W”(why):作者为什么会爱上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
3、第三个“W”(how):作者是怎么样淋漓尽致地表达对故都清、静、悲凉秋味的爱的?
五、学习收获
1、本课学到的描写手法有哪些?
2、本课学到的抒情手法有哪些?
3、本课学到的阅读方法有哪些?
4、本课学到的写作要义有哪些?
六、延伸拓展
1、小课题研究:郁达夫精神世界研究
2、小课题研究:郁达夫散文风格研究
郁达夫《故都的秋》课后作业(答案)
执教教师: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第二中学 马俊强
一、字音字形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驯鸽( xùn )、廿四桥( niàn )、潭柘寺( zhè )、一椽( chuán )
二、文学常识
郁达夫:原名 郁文 ,字 达夫 ;浙江 富阳 人,是南方人;他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是 爱国 人士;他是 现代 (现代/当代)著名 小说 家、 散文 家;其小说代表作有《沉沦 》《 春风沉醉的晚上 》等,其散文代表作有《 故都的秋 》等。
三、学习目标
1、通过层层递进地探究三个“W”,把握 作者其文和 作者其人 。
2、通过层层递进地探究三个“W”,把握 描写手法和 抒情手法 。
3、通过层层递进地探究三个“W”,把握 阅读方法和 写作要义 。
四、深层探究
1、第一个“W”(what):作者爱的是故都的秋的什么?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具体体现在哪些景物身上?作者是怎么样在这些景物身上淋漓尽致地表现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的?
2、第二个“W”(why):作者为什么会爱上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
3、第三个“W”(how):作者是怎么样淋漓尽致地表达对故都清、静、悲凉秋味的爱的?
五、学习收获
1、本课学到的描写手法有哪些?
描写手法:修辞方法;视角、感觉、动静、声色、粗细、正侧、点面。
2、本课学到的抒情手法有哪些?
抒情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对比、反衬)。
3、本课学到的阅读方法有哪些?
阅读方法:抓住文眼、体悟景物、推敲字词、鉴赏手法、知人论世。
4、本课学到的写作要义有哪些?
略。
六、延伸拓展
1、小课题研究:郁达夫精神世界研究
略。
2、小课题研究:郁达夫散文风格研究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