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专项知识点:物质的变化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专项知识点:物质的变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9-27 11:07:58

文档简介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专项知识点:物质的变化
一、单选题
1.(2024九上·温州开学考)下列物质的使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浓硫酸用作脱水剂 B.液氨用作制冷剂
C.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 D.生石灰作干燥剂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变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浓硫酸用作脱水剂,化学变化。
B、液氮用作制冷剂,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化学变化。
D、用生石灰作干燥剂,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A。
2.(2024九上·温州期末)瓷器制作是我国古代技术发展的智慧结晶。下图是其中四道工序,其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揉泥 B.做坯
C.烧窑 D.画瓷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揉泥、做坯、画瓷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烧窑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C。
3.(2022九上·舟山期中)下列是生活中的四种常见变化,其中只涉及到物理变化的是(  )
A.蔬菜腐烂 B.冰雪消融
C.葡萄酿酒 D.菜刀生锈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蔬菜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冰雪消融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 葡萄酿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菜刀生锈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2020九上·黄岩期中)“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纺纱织布
C.在申骨上刻文字 D.用石块修筑长城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 粮食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B、 纺纱织布 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 在申骨上刻文字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 用石块修筑长城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2023九上·杭州期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酒精用作燃料 B.浓硫酸用作干燥剂
C.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熟石灰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答案】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所给各物质的用途对应性质,结合化学性质是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分析。
【解答】A、 酒精用作燃料是利用其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 浓硫酸用作干燥剂是利用其吸水性,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C、 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碳酸氢钠与酸反应,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D、 熟石灰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氢氧化钙与酸反应,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2023九上·兰溪月考)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实际生活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用醋酸除热水瓶中的水垢 B.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D.停电时用蜡烛照明
【答案】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A、用醋酸除热水瓶中的水垢是利用酸和碱或盐反应,属于化学性质 ,不符合题意;
B、 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是利用酸和碱发生化学变化,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 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D、 停电时用蜡烛照明是利用石蜡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2024九上·温州期中)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把酒精灯点燃 B.把海波晶体研成粉末
C.冰块熔化成水 D.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测质量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抓住有无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
【解答】A、燃烧产生新物质,正确
B、研磨没有产生新物质,错误
C、只有状态变化,错误
D、未产生新物质,错误
故答案为:A
8.(2023九上·杭州期中)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器,青铜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出现的合金,与纯铜相比,其强度高、熔点低、铸造性好、耐腐蚀。其中属于青铜的化学性质的是(  )
A.强度高 B.熔点低 C.铸造性好 D.耐腐蚀
【答案】D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化学性质是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强度高、熔点和铸造性好,都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为物理性质;而耐腐蚀性强,是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为化学性质,故D符合题意,而A、B、C不合题意。
故选D。
9.(2024九上·武义月考)绍兴老酒历史悠久,下列酿酒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糖化”: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B.“发酵”: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
C.“蒸馏”:根据沸点不同分离得到白酒
D.“窖藏”:封存白酒产生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质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 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 葡萄糖转化为酒精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 根据沸点不同分离得到白酒没有新物质生成,只发生的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D、 封存白酒产生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2021九上·临安期中)下列四种变化中,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
A.碳酸钠晶体在空气中风化
B.氢氧化钠固体放空气中变潮湿
C.蚊子被电蚊拍击中有烧焦羽毛味
D.酸雨腐蚀大理石雕像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有物新物质生成。
【解答】A.碳酸钠晶体在空气中风化,生成碳酸钠固体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
B.氢氧化钠固体放空气中变潮湿,即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
C.蚊子被电蚊拍击中有烧焦羽毛味,即发生燃烧,生成了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D.酸雨腐蚀大理石雕像,即碳酸钙与酸反应,生成了新盐、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
则与其他三个有本质区别的是B。
故选B。
11.(2023九上·义乌期中)下列质量增加的变化有一种与其他三种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变化是(  )
A.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增加
B.久置在潮湿空气中的铁钉质量增加
C.久置在空气中的生石灰质量增加
D.长期敞口放置的浓硫酸质量增加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不同: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增加,即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发生化学变化;
B.久置在潮湿空气中的铁钉质量增加,即铁和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反应,生成铁锈,发生化学变化;
C.久置在空气中的生石灰质量增加,即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变化;
D.长期敞口放置的浓硫酸质量增加,即浓硫酸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物理变化。
故D符合题意,而A、B、C错误。
故选D。
12.(2023九上·杭州月考)“灰汁团”是浙江传统小吃,制作过程中要用到大米和“灰汁"。“灰汁”制取方法如资料卡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资料卡 传统方法:稻草烧灰→加水溶解→静置沉淀→过滤取汁
现代方法:将食用碱(纯碱和小苏打的混合物)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成汁
A.大米中含有的淀粉属于中性物质
B.稻草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C.传统方法制得的“灰汁”是混合物
D.现代方法制得的“灰汁”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传统做法中稻草烧灰,稻草中的有机物燃烧了剩下无机盐,溶于水形成悬浊液,过滤后剩下溶液。现代方法纯碱和小苏打混合,溶液呈碱性。
【解答】A、大米中含有的淀粉是糖类,属于有机物呈中性,A正确。
B、稻草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错误。
C、传统方法制得的“灰汁”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还含有其他成分,则“灰汁”是混合物,C正确。
D、现代方法制取的“灰汁”中含有纯碱和小苏打,它们的水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D正确。故选:B。
13.(2023九上·定海月考)某工厂生产高锰酸钾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混合加热室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B.氧化室发生的反应中,氮气不是生成物
C.该流程中KOH可以循环使用
D.电解室中发生的是分解反应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空气的成分及探究;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A、根据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分析;
B、根据空气中含有氮气分析;
C、根据流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分析;
D、根据电解室中的反应物质及“一变多” 的反应为分解反应分析。
【解答】A. 混合加热室中只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 氧化室发生的反应中,氮气来自于空气,不是生成物 ,不符合题意;
C. 该流程中KOH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使用 ,不符合题意;
D. 电解室中发生的是锰酸钾和水的反应,不是分解反应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
14.(2024九上·余杭期末)中国古代科学历史悠久、成就卓越,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天工开物》记载: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用以砌墙、石。文中讲述了通过煅烧石灰石制取氧化钙过程,此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2)《蜀都赋》中有“火井沈荧于幽谷,高焰飞煽于天垂。”描写的是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燃烧时的现象,这体现了CH4具有   (填化学性质)。
【答案】(1)分解反应
(2)可燃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1)根据一变多的反应为分解反应分析;
(2)根据能燃烧的物质具有可燃性分析。
【解答】(1) 通过煅烧石灰石制取氧化钙过程,是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此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2)天然气可以燃烧,说明具有可燃性。
故答案为:(1)分解反应;(2)可燃性。
15.(2023九上·杭州期中)用毛笔蘸取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在竹片上画花,然后把竹片放在小火上烘干,再用水洗净,在竹片上就得到黑色或褐色的花样,一幅精美的竹片画就制成了。
(1)稀硫酸在烘干的过程中成为浓硫酸,使富含纤维素的竹片呈现黑色或褐色,这是利用了浓硫酸的   性,在这个过程中竹片发生了   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2)直接用浓硫酸在竹片上画花具有危险性,必须将浓硫酸进行稀释。在实验室把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5%的稀硫酸,需用量筒量取   毫升的蒸馏水,稀释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胶头滴管、量筒和   。
【答案】(1)脱水;化学
(2)1960;玻璃棒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浓硫酸的脱水性分析解答;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①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分析解答;
②根据浓硫酸的稀释过程确定需要的测量工具。【解答】(1)稀硫酸在烘干的过程中水分不断蒸发逐渐变为浓硫酸,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将竹片中的氢、氧元素按水的比例析出从而使竹片碳化变黑,在这一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2)①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5%的稀硫酸的质量为:,则需要加水的体积;
②稀释浓硫酸在烧杯中进行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及时散热,则 稀释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胶头滴管、量筒和玻璃棒。
16.(2023九上·绍兴期中)石油是经济发展、国防建设的重要资源。从石油炼制的产品中可以获得一系列与甲烷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如乙烷[C2H6]、丙烷[C3H8]等。
(1)甲烷是一种①无色、无味的气体,②难溶于水,③在1500℃以上的高温下能分解为碳和氢气,④充分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叙述中属于甲烷物理性质的是   (选填序号)。
(2)组成乙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是   。
【答案】(1)①②
(2)4:1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物理性质是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分析;
(2)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解答】(1)物理性质是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 ①无色、无味的气体,②难溶于水属于物理性质。
(2) 乙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是24:6=4:1.
故答案为:(1)①②;(2)4:1.
17.(2023九上·台州月考)茶叶蛋的蛋黄表面有一层黑色的物质(如图甲),有人担忧它是否能食用。小明决定利用科学知识来揭秘。他取两个带有黑色物质的蛋黄开展实验,实验结果如图乙。
(1)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该黑色物质的化学性质有   。
(2)小明推测黑色物质是课堂上学习过的一种含硫的化合物,其化学式是   。
(3)查阅资料得知Fe2+可被人体吸收和利用。因此,小明认为蛋黄中的黑色物质不但能食用,且能为人体补充铁元素,他推测的理由是   。
【答案】(1)能与稀盐酸反应
(2)FeS
(3)人体胃液中含有稀盐酸,能与FeS反应生 成可被人体吸收的F2+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3)根据人体胃液中含盐酸,FeS能与盐酸反应产生被人体吸收的亚铁离子分析。
【解答】(1) 黑色物质中加入水中无变化,加入盐酸中消失,生成氯化亚铁和硫化氢气体,由此可知该黑色物质的化学性质有能与盐酸发生反应。
(2) 小明推测黑色物质是课堂上学习过的一种含硫的化合物,结合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该物质化学式是 FeS 。
(3) 人体胃液中含有稀盐酸,能与FeS反应生成可被人体吸收的F2+ ,所以不但能食用且可被铁元素。
故答案为:(1)能与稀盐酸反应;(2) FeS ;(3) 人体胃液中含有稀盐酸,能与FeS反应生 成可被人体吸收的F2+ 。
三、解答题
18.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①自行车轮胎爆裂
②鞭炮爆炸
③泥浆水静置产生沉淀
④清水中滴入红墨水变成红色
⑤霓虹灯发出有色光,
⑥从海水中晒制食盐
⑦生物的呼吸作用
⑧水结成冰
【答案】②⑦;①③④⑤⑥⑧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①自行车轮胎爆裂、③泥浆水静置产生沉淀、④清水中滴入红墨水变成红色、⑤霓虹灯发出有色光、⑥从海水中晒制食盐、⑧水结成冰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②鞭炮爆炸、⑦生物的呼吸作用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②⑦;①③④⑤⑥⑧。
19.(2023九上·余姚月考)宁波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疾药物——青篙素(C15H22O5),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她从古代文献“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认为传统的高温水煎使青蒿素分解失去活性,提出用乙醚从植物黄花蒿叶的细胞液中低温溶解提取,这是当时获得青蒿素的关键。请回答:
(1)青蒿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材料中所提到的青蒿素的一种化学性质:   。
【答案】(1)9:4
(2)高温易分解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2)根据化学性质需化学变化体现分析。
【解答】(1) 青蒿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5):(16×5)=9:4.
(2) 材料中所提到的青蒿素高温易分解,属于化学性质。
故答案为:(1)9:4;(2)高温易分解。
20.(2023九上·海曙月考)据报道,我国科学家发现治疗新冠的新药——中药千金藤素,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千金藤素来自千金藤,其化学式为C37H38N2O6,白色固体,难溶于水,易氧化,需密封避光低温保存。
(1)根据上述信息,写出千金藤素的一条物理性质:   。
(2)千金藤素中各元素质量分数如图甲所示,其中表示碳元素的是   。(填序号)
(3)千金藤素分子中,碳、氢、氮、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
【答案】(1)白色固体或难溶于水
(2)①
(3)37:38:2:6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物理改进 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分析;
(2)根据千金藤素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分析;
(3)根据化学式右下角数字为原子个数比分析。
【解答】(1) 千金藤素的物理性质有白色固体或难溶于水 。
(2) 千金藤素中碳、氢、氮、氧元素质量比为(12×37):(1×38):(14×2):(16×6),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则表面碳元素的是 ① 。
(3) 千金藤素分子中,碳、氢、氮、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37:38:2:6 。
故答案为:(1) 白色固体或难溶于水 ;(2) ① ;(3) 37:38:2:6 。
1 / 1(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专项知识点:物质的变化
一、单选题
1.(2024九上·温州开学考)下列物质的使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浓硫酸用作脱水剂 B.液氨用作制冷剂
C.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 D.生石灰作干燥剂
2.(2024九上·温州期末)瓷器制作是我国古代技术发展的智慧结晶。下图是其中四道工序,其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揉泥 B.做坯
C.烧窑 D.画瓷
3.(2022九上·舟山期中)下列是生活中的四种常见变化,其中只涉及到物理变化的是(  )
A.蔬菜腐烂 B.冰雪消融
C.葡萄酿酒 D.菜刀生锈
4.(2020九上·黄岩期中)“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纺纱织布
C.在申骨上刻文字 D.用石块修筑长城
5.(2023九上·杭州期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酒精用作燃料 B.浓硫酸用作干燥剂
C.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熟石灰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6.(2023九上·兰溪月考)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实际生活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用醋酸除热水瓶中的水垢 B.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D.停电时用蜡烛照明
7.(2024九上·温州期中)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把酒精灯点燃 B.把海波晶体研成粉末
C.冰块熔化成水 D.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测质量
8.(2023九上·杭州期中)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器,青铜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出现的合金,与纯铜相比,其强度高、熔点低、铸造性好、耐腐蚀。其中属于青铜的化学性质的是(  )
A.强度高 B.熔点低 C.铸造性好 D.耐腐蚀
9.(2024九上·武义月考)绍兴老酒历史悠久,下列酿酒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糖化”: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B.“发酵”: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
C.“蒸馏”:根据沸点不同分离得到白酒
D.“窖藏”:封存白酒产生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质
10.(2021九上·临安期中)下列四种变化中,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
A.碳酸钠晶体在空气中风化
B.氢氧化钠固体放空气中变潮湿
C.蚊子被电蚊拍击中有烧焦羽毛味
D.酸雨腐蚀大理石雕像
11.(2023九上·义乌期中)下列质量增加的变化有一种与其他三种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变化是(  )
A.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增加
B.久置在潮湿空气中的铁钉质量增加
C.久置在空气中的生石灰质量增加
D.长期敞口放置的浓硫酸质量增加
12.(2023九上·杭州月考)“灰汁团”是浙江传统小吃,制作过程中要用到大米和“灰汁"。“灰汁”制取方法如资料卡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资料卡 传统方法:稻草烧灰→加水溶解→静置沉淀→过滤取汁
现代方法:将食用碱(纯碱和小苏打的混合物)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成汁
A.大米中含有的淀粉属于中性物质
B.稻草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C.传统方法制得的“灰汁”是混合物
D.现代方法制得的“灰汁”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13.(2023九上·定海月考)某工厂生产高锰酸钾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混合加热室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B.氧化室发生的反应中,氮气不是生成物
C.该流程中KOH可以循环使用
D.电解室中发生的是分解反应
二、填空题
14.(2024九上·余杭期末)中国古代科学历史悠久、成就卓越,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天工开物》记载: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用以砌墙、石。文中讲述了通过煅烧石灰石制取氧化钙过程,此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2)《蜀都赋》中有“火井沈荧于幽谷,高焰飞煽于天垂。”描写的是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燃烧时的现象,这体现了CH4具有   (填化学性质)。
15.(2023九上·杭州期中)用毛笔蘸取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在竹片上画花,然后把竹片放在小火上烘干,再用水洗净,在竹片上就得到黑色或褐色的花样,一幅精美的竹片画就制成了。
(1)稀硫酸在烘干的过程中成为浓硫酸,使富含纤维素的竹片呈现黑色或褐色,这是利用了浓硫酸的   性,在这个过程中竹片发生了   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2)直接用浓硫酸在竹片上画花具有危险性,必须将浓硫酸进行稀释。在实验室把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5%的稀硫酸,需用量筒量取   毫升的蒸馏水,稀释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胶头滴管、量筒和   。
16.(2023九上·绍兴期中)石油是经济发展、国防建设的重要资源。从石油炼制的产品中可以获得一系列与甲烷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如乙烷[C2H6]、丙烷[C3H8]等。
(1)甲烷是一种①无色、无味的气体,②难溶于水,③在1500℃以上的高温下能分解为碳和氢气,④充分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叙述中属于甲烷物理性质的是   (选填序号)。
(2)组成乙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是   。
17.(2023九上·台州月考)茶叶蛋的蛋黄表面有一层黑色的物质(如图甲),有人担忧它是否能食用。小明决定利用科学知识来揭秘。他取两个带有黑色物质的蛋黄开展实验,实验结果如图乙。
(1)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该黑色物质的化学性质有   。
(2)小明推测黑色物质是课堂上学习过的一种含硫的化合物,其化学式是   。
(3)查阅资料得知Fe2+可被人体吸收和利用。因此,小明认为蛋黄中的黑色物质不但能食用,且能为人体补充铁元素,他推测的理由是   。
三、解答题
18.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①自行车轮胎爆裂
②鞭炮爆炸
③泥浆水静置产生沉淀
④清水中滴入红墨水变成红色
⑤霓虹灯发出有色光,
⑥从海水中晒制食盐
⑦生物的呼吸作用
⑧水结成冰
19.(2023九上·余姚月考)宁波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疾药物——青篙素(C15H22O5),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她从古代文献“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认为传统的高温水煎使青蒿素分解失去活性,提出用乙醚从植物黄花蒿叶的细胞液中低温溶解提取,这是当时获得青蒿素的关键。请回答:
(1)青蒿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材料中所提到的青蒿素的一种化学性质:   。
20.(2023九上·海曙月考)据报道,我国科学家发现治疗新冠的新药——中药千金藤素,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千金藤素来自千金藤,其化学式为C37H38N2O6,白色固体,难溶于水,易氧化,需密封避光低温保存。
(1)根据上述信息,写出千金藤素的一条物理性质:   。
(2)千金藤素中各元素质量分数如图甲所示,其中表示碳元素的是   。(填序号)
(3)千金藤素分子中,碳、氢、氮、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变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浓硫酸用作脱水剂,化学变化。
B、液氮用作制冷剂,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化学变化。
D、用生石灰作干燥剂,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A。
2.【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揉泥、做坯、画瓷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烧窑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C。
3.【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蔬菜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冰雪消融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 葡萄酿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菜刀生锈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 粮食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B、 纺纱织布 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 在申骨上刻文字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 用石块修筑长城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答案】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所给各物质的用途对应性质,结合化学性质是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分析。
【解答】A、 酒精用作燃料是利用其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 浓硫酸用作干燥剂是利用其吸水性,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C、 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碳酸氢钠与酸反应,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D、 熟石灰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氢氧化钙与酸反应,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答案】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A、用醋酸除热水瓶中的水垢是利用酸和碱或盐反应,属于化学性质 ,不符合题意;
B、 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是利用酸和碱发生化学变化,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 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D、 停电时用蜡烛照明是利用石蜡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抓住有无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
【解答】A、燃烧产生新物质,正确
B、研磨没有产生新物质,错误
C、只有状态变化,错误
D、未产生新物质,错误
故答案为:A
8.【答案】D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化学性质是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强度高、熔点和铸造性好,都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为物理性质;而耐腐蚀性强,是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为化学性质,故D符合题意,而A、B、C不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 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 葡萄糖转化为酒精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 根据沸点不同分离得到白酒没有新物质生成,只发生的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D、 封存白酒产生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有物新物质生成。
【解答】A.碳酸钠晶体在空气中风化,生成碳酸钠固体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
B.氢氧化钠固体放空气中变潮湿,即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
C.蚊子被电蚊拍击中有烧焦羽毛味,即发生燃烧,生成了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D.酸雨腐蚀大理石雕像,即碳酸钙与酸反应,生成了新盐、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
则与其他三个有本质区别的是B。
故选B。
11.【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不同: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增加,即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发生化学变化;
B.久置在潮湿空气中的铁钉质量增加,即铁和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反应,生成铁锈,发生化学变化;
C.久置在空气中的生石灰质量增加,即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变化;
D.长期敞口放置的浓硫酸质量增加,即浓硫酸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物理变化。
故D符合题意,而A、B、C错误。
故选D。
12.【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传统做法中稻草烧灰,稻草中的有机物燃烧了剩下无机盐,溶于水形成悬浊液,过滤后剩下溶液。现代方法纯碱和小苏打混合,溶液呈碱性。
【解答】A、大米中含有的淀粉是糖类,属于有机物呈中性,A正确。
B、稻草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错误。
C、传统方法制得的“灰汁”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还含有其他成分,则“灰汁”是混合物,C正确。
D、现代方法制取的“灰汁”中含有纯碱和小苏打,它们的水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D正确。故选:B。
13.【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空气的成分及探究;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A、根据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分析;
B、根据空气中含有氮气分析;
C、根据流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分析;
D、根据电解室中的反应物质及“一变多” 的反应为分解反应分析。
【解答】A. 混合加热室中只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 氧化室发生的反应中,氮气来自于空气,不是生成物 ,不符合题意;
C. 该流程中KOH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使用 ,不符合题意;
D. 电解室中发生的是锰酸钾和水的反应,不是分解反应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4.【答案】(1)分解反应
(2)可燃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1)根据一变多的反应为分解反应分析;
(2)根据能燃烧的物质具有可燃性分析。
【解答】(1) 通过煅烧石灰石制取氧化钙过程,是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此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2)天然气可以燃烧,说明具有可燃性。
故答案为:(1)分解反应;(2)可燃性。
15.【答案】(1)脱水;化学
(2)1960;玻璃棒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浓硫酸的脱水性分析解答;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①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分析解答;
②根据浓硫酸的稀释过程确定需要的测量工具。【解答】(1)稀硫酸在烘干的过程中水分不断蒸发逐渐变为浓硫酸,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将竹片中的氢、氧元素按水的比例析出从而使竹片碳化变黑,在这一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2)①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5%的稀硫酸的质量为:,则需要加水的体积;
②稀释浓硫酸在烧杯中进行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及时散热,则 稀释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胶头滴管、量筒和玻璃棒。
16.【答案】(1)①②
(2)4:1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物理性质是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分析;
(2)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解答】(1)物理性质是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 ①无色、无味的气体,②难溶于水属于物理性质。
(2) 乙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是24:6=4:1.
故答案为:(1)①②;(2)4:1.
17.【答案】(1)能与稀盐酸反应
(2)FeS
(3)人体胃液中含有稀盐酸,能与FeS反应生 成可被人体吸收的F2+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3)根据人体胃液中含盐酸,FeS能与盐酸反应产生被人体吸收的亚铁离子分析。
【解答】(1) 黑色物质中加入水中无变化,加入盐酸中消失,生成氯化亚铁和硫化氢气体,由此可知该黑色物质的化学性质有能与盐酸发生反应。
(2) 小明推测黑色物质是课堂上学习过的一种含硫的化合物,结合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该物质化学式是 FeS 。
(3) 人体胃液中含有稀盐酸,能与FeS反应生成可被人体吸收的F2+ ,所以不但能食用且可被铁元素。
故答案为:(1)能与稀盐酸反应;(2) FeS ;(3) 人体胃液中含有稀盐酸,能与FeS反应生 成可被人体吸收的F2+ 。
18.【答案】②⑦;①③④⑤⑥⑧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①自行车轮胎爆裂、③泥浆水静置产生沉淀、④清水中滴入红墨水变成红色、⑤霓虹灯发出有色光、⑥从海水中晒制食盐、⑧水结成冰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②鞭炮爆炸、⑦生物的呼吸作用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②⑦;①③④⑤⑥⑧。
19.【答案】(1)9:4
(2)高温易分解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2)根据化学性质需化学变化体现分析。
【解答】(1) 青蒿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5):(16×5)=9:4.
(2) 材料中所提到的青蒿素高温易分解,属于化学性质。
故答案为:(1)9:4;(2)高温易分解。
20.【答案】(1)白色固体或难溶于水
(2)①
(3)37:38:2:6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物理改进 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分析;
(2)根据千金藤素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分析;
(3)根据化学式右下角数字为原子个数比分析。
【解答】(1) 千金藤素的物理性质有白色固体或难溶于水 。
(2) 千金藤素中碳、氢、氮、氧元素质量比为(12×37):(1×38):(14×2):(16×6),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则表面碳元素的是 ① 。
(3) 千金藤素分子中,碳、氢、氮、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37:38:2:6 。
故答案为:(1) 白色固体或难溶于水 ;(2) ① ;(3) 37:38:2:6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