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北京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北京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9-10-15 22:2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能力目标: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米尺、纸条、剪刀、硬币、
一、导入。
1.老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厘米)字母怎样表示?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
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二、新授。
学习毫米
(一)认识毫米。
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1)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板书:毫米)字母表示(板书mm 学生空写两遍)
(2)请同学们猜一猜1厘米等于几毫米?说一说怎样想的?(板书1厘米=10毫米 1cm=10mm)
(二)建立长度观念。
1.用铅笔尖指出从0刻度开始5毫米的刻度线。比一比,谁指的快:指出6毫米的刻度线;8毫米呢?
2.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3.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
4.估计数学课本的厚度,量一量大约是____毫米。
5.先估测再测量桌上小纸条的长度,引导说出小纸条长度为3厘米4毫米或34毫米并追问厘米4毫米是怎样换算为34毫米的,理由是什么?
(三)应用:你知道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想一想,说一说。
学习分米
(一)导入:刚才我们认识了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同学们再想一想,有没有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对!分米。(板书:分米)
(二)认识分米:师介绍10厘米就是1分米,用字母dm表示(学生空写两遍)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 1分米=10厘米 1dm=10cm)
(三)建立长度观念。
1.比一比:你能用手比划一下一分米吗?
2.画一画:你能用尺子划一分米的线段吗?你怎样画?小组商量商量再动手。
3.剪一剪:一分米到底有多长呀?你能从纸条上找出一分米,并把它剪下来吗?2分米呢?你能表示出3分米吗?(双手纸条 直尺)
4.估一估:我们的直尺大约几分米?
5.猜一猜:身边正好为10分米的物体。
6.量一量:先估计课桌和椅子多高,再量一量。
(四)用途。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插座 软盘 粉笔 文具盒)
三、小结学过的长度单位。
利用米尺,说一说,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四、练习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铁钉长2( )。
床长2( )。
大米宽2( )。
黄瓜长2( )。
一支铅笔大约1( )5( )。
黑板长大约4( )。
2.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请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正确的打”√“,错误的打”ד。)
蜡笔长6毫米( )。
跳绳长2米( )。
课桌高7米( )。
粉笔长7分米( )。
今天,我系好了一条长大约6厘米的红领巾,和老师、同学们坐上了一辆长大约6毫米的公共汽车去秋游。我在一棵高大约8米的大树边,吃了一个大约2分米的面包,然后捉了一只大约6分米长的蚂蚁。
课后反思:
1.在活动中充分感知体念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充分的体验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教学中通过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等大量的活动,让学生感知1dm和1mm有多长。
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比如让学生测量数学书免得长、宽的长度,测量硬币的厚度,生活中哪里用到分米毫米……...,使学生感觉到非常亲切自然,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3.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进行认知。
尊重肯定学生的认知,而且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使其热情高涨的进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较之教师的直间灌输教学效果要好,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情感需要。
4.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小组比赛找一找,说一说活动以及小组之间的互评互助培养孩子的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