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张PPT。竹影丰子恺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 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趣。
3. 领会蕴涵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惬 意 徘徊 口头禅 弥漫
蘸 参差 不齐 乱撇 朱砂
2.解释下面词语。
幽暗:
弥漫:
惬意:
疏密:
口头禅:
立轴:
包罗:
朱砂:
参差不齐: (qiè) (pái huái) (chán) (mí)
(zhàn) (cēn cī) (piě) (shā)
昏暗。
(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满意,称心,舒服。
疏,距离远,空隙大;密,距离近,空隙小。文中指绘画时需要考虑的一组辩证关系。
原指有的禅宗和尚空谈禅理而不实行,也直接用禅宗常用于作为谈话的点缀。今指经常挂在口头的词语。
长条形的字画,高而窄。
包括(指大范围)
红色或棕色的矿物质,无毒,中医可作镇静剂,外用可以治疗疥尠癣等皮肤病,也可作颜料。
长短、高矮、大小不齐,不一致。 走近丰子恺
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我国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特别是他的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散文除评论外,大多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文字朴实无华,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与爸爸谈论竹影的事情。
2.文中的小伙伴在夏夜乘凉时都看了些什么?做了哪些富有童趣的事情?
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研究天空中光线、颜色的变化;讨论人影头上有烟气的原因;用画笔描地上的人影和竹影…… 整体感知
3.读完全文,你觉得中国画和西洋画有什么不同?
①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②颜色: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本区别:
①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②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③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艺术解剖学)
④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⑤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4.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深层探究
1.“爸爸”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爸爸是一个宽厚的长者的形象,他尊重孩子们的兴趣,并积极地加以鼓励和引导,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2.爸爸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关于艺术的起源,有一种学说认为艺术产生于游戏之中,当然这种“游戏”指的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自由的精神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游戏可以说和这种精神的游戏相似。了解人类艺术的发生,对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儿童的艺术活动具有借鉴作用,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作。
3.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为什么用“竹影”作为本文的标题,而不是“谈画”或者“童年趣事”。
“竹影”实际是本文的叙述的缘由、源头;也是文章的线索,即:看竹——画竹——品竹。用“竹影”做标题,比用“谈画”或者“童年趣事”更具体、实在。 赏析语言
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有趣?
1.美妙的叠词。大量叠词使语言富有一种舒缓、悠然、沉静、平和的基调,极具音韵美。如:“红光渐渐地减弱”“作出萧萧的声音来”“一缕一缕的细烟”“参参差差地描画出许多竹叶来”等。
2.精美的修辞
(1)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光亮一点点减弱的情状。
(2)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间放出她的清光。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有情有意,优雅迷人。
(3)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院子里自然的光景当做一幅图画或一支乐曲来描绘。光景如图画般由暖色调变成寒色调。同时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院子里的光景如乐曲一般由大音阶的热闹明朗变成小音阶的沉静幽暗。
赏析语言
3.传神的用词。
(1)“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这一句中的“弥漫”,把幽暗的光写得轻盈而富有神秘的美感,营造了一种唯美的夜的氛围。
(2)“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这一句中的“升”“隐”“切”“映”这些动词都极富层次感和画面感。
(3)“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 这句中的“藏”字生动地写出了华明害怕爸爸责备的神态和心理。
4.富有童趣、生趣和理趣的对话。
孩子们一边看光、看影、看月、看竹、描人影、描竹影,一边谈天。他们的对话充满了童趣和生趣,无不让人会心而笑。爸爸的话,平易亲和之中蕴涵着丰富的艺术理论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显得大气而笃定。 板书
竹 影
丰 子 恺
月夜相聚
描绘竹影
艺术教育
艺术和美常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拓展延伸
我的艺术发现
18 竹影
名校讲堂
1.主题解说
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充满童真、童趣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说明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艺术和美就蕴涵在孩子们的童稚生活中。
2.重点突破
文中的孩子们有怎样的天性?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孩子们有天真烂漫的童心和好奇心;爸爸和蔼可亲,不仅精通艺术更精通教育,尊重孩子们的兴趣,从兴趣中进行引导教育。
3.难点攻克
文中“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提示: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和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中国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
4.学法点津
分析标题的作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它常常透漏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线索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地看标题。
【典型例题】“竹影”在全文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作为行文的线索,是孩子们和爸爸绘图的实物,也是爸爸借以传授绘画知识的一个媒介和引子,文章通过爸爸的讲解,展示了对“我们”绘画知识的启蒙。
【技法点睛】入手的角度有:(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或感情基调。(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01积累运用
1.给加点字注出拼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我和弟弟就搬了téng( )椅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 )凉。
(2)唉,你们qiè( )意得很!
(3)大家dūn( )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 )上参参( )差差( )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2.下列标点符号填入句中方框内正确的一项是( )
夜渐深了,华明就告辞“明天白天来看这地上描着的影子,一定更好看但希望天不要落雨洗去了我们的墨竹,大家明天会”他说着就出去了。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
A.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
B.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C.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
D.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4.依次填入横线的语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________
①所以在中国画法上,竹是一专门部分。
②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
③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④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
A.③①④② B.④②③① C.①③④② D.②④①③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影》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B.中国画中有“朱竹”,是因为在中国有一种特殊的竹子,它是红色的。
C.本文中,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写得真实恰当,语言通俗易懂,描写细致生动,意境清雅。
D.“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阳落下去天空慢慢变暗的情景。
6.文中的“爸爸”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谈谈你对爸爸教育方法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本文作者丰子恺的相关资料及下面这则材料,写出你从中探究的结果。
抗战前,丰子恺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一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丰子恺恍然大悟,便又重画一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竹影》一文,作者从发现竹影,描画竹影,再到了解竹画,展现了中国竹画的独特艺术魅力。同学们对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感悟竹文化的魅力,班级决定开展一次“说竹”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竹之感悟】《竹韵》小报的“修竹资料”栏目里,编录了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几则相关资料。请你联系这些资料,帮忙把“编者按”拟写完整。
资料一:竹,常绿多年生植物。茎圆柱形,中空,有节,挺拔向上,质地坚硬。叶青翠,美观,凌霜不凋。
资料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此名言流传甚广。
资料三:清代画家郑板桥喜画竹(例如右图),并且常在画上题咏竹诗。例如:“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资料四: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林黛玉住处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资料五:中国人视竹为吉祥之物。竹与兰、梅、菊被誉为“四君子”。竹与梅、松被誉为“岁寒三友”。常见吉利画有《岁寒三友》《竹梅双喜》等。
编者按: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爱竹,爱它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竹对联】有一副对联的下联与别的对联弄混了。请你判断下列哪一句是这副对联的下联。 ( )
上联:石头解性真吾友
下联:________________
A.虚心竹有低头叶 B.高风亮节立天地
C.虚怀若谷住人间 D.竹子虚心是我师
02中考链接
(江西中考)
《汉字书法之美》自序
蒋 勋
汉字书法的练习,大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
以我自己为例,童年时期跟兄弟姐妹在一起相处的时光,除了游玩嬉戏,竟然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围坐在同一张桌子写毛笔字。
写毛笔字从几岁开始?回想起来不十分清楚了。好像从懂事之初,三四岁开始,就正襟危坐,开始练字了。
“上”“大”“人”,一些简单的汉字,用双钩红线描摹在九宫格的练习簿上。我小小的手,笔还拿不稳。父亲端来一把高凳,坐在我后面,用他的手握着我的手。
我记忆很深,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毛笔笔锋,事实上是在父亲有力的大手控制下移动。我看着毛笔的黑墨,一点一滴,一笔一画,慢慢渗透填满红色双钩围成的轮廓。
父亲的手非常有力气,非常稳定。
我偷偷感觉着父亲掌心的温度,感觉着父亲在我脑后均匀平稳的呼吸。好像我最初书法课最深的记忆,并不只是写字,而是与父亲如此亲近的身体接触。
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红色细线围成的字的轮廓。红色像一种“界限”,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宫格使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
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方。
大概只有汉字的书写学习里,包含了一生做人处事漫长的“规矩”的学习吧!
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
东亚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在汉字的书写中。
最早的汉字书写学习,通常都包含着自己的名字。
很慎重地,拿着笔,在纸上,一笔一画,写自己的名字。仿佛在写自己一生的命运,凝神屏息,不敢有一点儿大意。一笔写坏了,歪了、抖了,就要懊恼不已。
我不知道为什么“蒋”这个字上面有“艹”。父亲说“蒋”是茭白,是植物,是草本,所以上面有“艹”。
“勲”的笔画繁杂(简体字为“勋”),我很羡慕别人姓名字画少、字画简单。当时有个广播名人叫“丁一”,我羡慕了很久。
羡慕别人名字的笔画少,自己写“勳”的时候就特别不耐烦,上面写成了“動”,下面四点就忘了写。老师发卷子,常常笑着指我“蒋動”。
老师说:那四点是“火”,没有那四点,怎么“動”起来。
我记得了,那四点是“火”,以后没有再忘了写,但是“動”写得特别大。在格子里写的时候,常常觉得写不下去,笔画要满出来了,那四点就点到格子外去了。
长大以后写晋人的“爨宝子”,原来西南地方还有姓“爨”的,真是庆幸自己只是忘了四点“火”。如果姓“爨”,肯定连“火”带“大”带“林”一起忘了写。
写“爨宝子碑”写久了,很佩服书写的人,“爨”笔画这么多,不觉得大,不觉得繁杂;“子”笔画这么少,这么简单,也不觉得空疏。两个笔画差这么多的字,并放在一起,都占一个方格,都饱满,都有一种存在的自信。
长大以后写书法,最不敢写的字是“上”“大”“人”。因为笔画简单,不能有一点苟且,要从头慎重端正到底。
现在知道书法最难的字可能是“一”。弘一的“一”,简单、安静、素朴,极简到回来安分做“一”,是汉字书法美学最深的领悟吧!
大部分的人可能都忘了儿童时书写名字的慎重端正,一丝不苟。
随着年龄增长,签写自己的名字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线条熟极而流滑。别人看到赞美说:你的签名好漂亮。但是自己忽然醒悟,原来距离儿童最初书写的谨慎、谦虚、端正,已经太远了。
父亲一直不鼓励我写“行”写“草”,强调应该先打好“唐楷”基础。我觉得他太迂腐保守。但是他自己一生写端正的柳公权“玄秘塔”,我看到还是肃然起敬。
也许父亲坚持的“端正”,就是童年那最初书写自己名字时的慎重吧!
(选自《汉字书写之美》,有删改)
9.文章回忆童年汉字书法练习,主要写了哪两方面内容?“我”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分别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父亲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文章后,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对汉字书法之美有了哪些认识?请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3智慧背囊
中考作文精美语段
1.还记得,一位酷爱国画的朋友告诉我她决定停笔不画时,我那种说不出的惊讶。问她原因,她只说,要奋斗了——为了学业。从此,眼前少了一个挥毫泼墨的才女,多了一个埋头苦读的女孩。
也曾为她惋惜了好一阵子,放下心爱的画笔,一定很苦闷吧!然而,每每与她交谈,却未见其悲,她仍像从前一样,与我谈笑风生。有一次忍不住问她:“放弃画画,你后悔吗?”她收起了笑容,一脸严肃地对我说:“暂时的停止,并不代表放弃。有舍才有得,有时候停一停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看着我若有所思的样子,她忍不住笑了:“以后一有机会,我就会重拾画笔的!”
轻轻拨弄琴弦,她的话,仍在我脑中挥之不去。是啊,“有舍才有得”,面临人生的第一道关,谁会放弃拼搏呢?
(《答卷》)
2.我是一朵栀子花,我努力成长,我为我的成长付出。我知道我的生命很渺小,但我想到落英缤纷时,人们会接受我的美丽。看,孩童的发缕间,恋人的指环间,老人的衣襟前,都有我俏丽的身影。在栀子花开的季节里,情人们订下了海誓山盟,从此,他们翻越千山万水,历经风雨磨难,直到白头偕老。他们不会忘却,正是在幽幽的栀子花前,他们开始了一生的幸福生活。我默默地付出着,也默默享受着。
(《蔓延在栀子花开的季节》)
3.大海无语,却有鱼儿为他编织多彩的图案;大地无语,却有万物为他谱写生命的乐章;天空无语,却有鸟儿们为他演唱生活的美好。付出后有对良心的慰藉,接受后有对生活的追求。生活虽无语,却有着付出与接受的轮回,有着付出与接受所谱写的动听、美妙的华丽乐章!请把握好付出与接受!
(《无语》)
参考答案
1.(1)藤 chéng (2)惬 (3)蹲 tīng cēn cī
2.D
3.C(解析:C项找不到本体和喻体。)
4.D
5.B(解析:世界上没有红色的竹子,画“朱竹”的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
6.示例:“爸爸”给孩子们讲了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把孩子们热爱绘画的热情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做,保护了孩子们独特的艺术创造,有利于他们兴趣爱好的发展。
7.示例:(1)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以仔细观察生活为基础。(2)画好画,必须虚心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8.(1)脱俗的神韵(或:坚忍的品性、正直的品格) 高尚的气节(或:挺拔的气势、高雅的气质) (2)D(解析:对联讲究词性相同,词义相对。从几个选项看,只有D项符合此要求。)
9.内容:父亲教“我”写毛笔字;“我”写自己名字的经历。道理:做人处事要“规矩”,要谨慎端正、一丝不苟。
10.示例:画线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手法,通过“一笔一画”“凝神屏息”等细节,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我”书写自己名字时的慎重和一丝不苟。
11.示例:(1)文章通过记叙父亲教“我”写毛笔字这件事,体现了父亲是一个关爱孩子、懂得教育的人。(2)文章通过记叙父亲终生写端正的毛笔字这件事,体现了父亲是一个具有正直、慎重、执着等优秀品质的人。
12.情感:(1)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或“对汉字书法之美的赞叹”);(2)对父亲的敬爱(或“怀念”)。认识:略。(能从汉字的形式美与内在美两方面谈自己的认识,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18 竹影
精彩开篇词
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它往往就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就能发现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所以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寻找美、发现美。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趣。
3.领会蕴涵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从儿时的生活里、游戏里创造出了艺术之美,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丰子恺先生的画作(多媒体展示丰子恺两幅取材于生活和游戏的画作)。丰子恺先生是一位在音乐、绘画、散文等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是如何从游戏里,从生活中创造出了艺术之美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的《竹影》,领略一下源于生活和游戏的艺术之美。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惬(qiè)意 徘徊(pái huái) 口头禅(chán) 弥漫(mí)
蘸(zhàn) 参差(cēn cī)不齐 乱撇(piě) 朱砂(shā)
2.解释下面词语。
幽暗:昏暗。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疏密:文中指绘画时需要考虑的一组辩证关系。疏,距离远,空隙大;密,距离近,空隙小。
口头禅:原指有的禅宗和尚空谈禅理而不实行,也直接用禅宗常用于作为谈话的点缀。今指经常挂在口头的词语。
立轴:长条形的字画,高而窄。
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朱砂:红色或棕色的矿物质,无毒,中医可作镇静剂,外用可以治疗疥癣等皮肤病,也可作颜料。
参差不齐:长短、高矮、大小不齐,不一致。
3.作者链接
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我国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特别是他的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散文除评论外,大多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文字朴实无华,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与爸爸谈论竹影的事情。
2.文中的小伙伴在夏夜乘凉时都看了些什么?做了哪些富有童趣的事情?
【交流点拨】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研究天空中光线、颜色的变化;讨论人影头上有烟气的原因;用画笔描地上的人影和竹影……
3.读完全文,你觉得中国画和西洋画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①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②颜色: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本区别:
①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②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③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艺术解剖学)
④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⑤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4.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交流点拨】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二)深层探究
1.“爸爸”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爸爸是一个宽厚的长者的形象,他尊重孩子们的兴趣,并积极地加以鼓励和引导,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2.爸爸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关于艺术的起源,有一种学说认为艺术产生于游戏之中,当然这种“游戏”指的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自由的精神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游戏可以说和这种精神的游戏相似。了解人类艺术的发生,对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儿童的艺术活动具有借鉴作用,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作。
3.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为什么用“竹影”作为本文的标题,而不是“谈画”或者“童年趣事”。
【交流点拨】“竹影”实际是本文的叙述的缘由、源头;也是文章的线索,即:看竹——画竹——品竹。用“竹影”做标题,比用“谈画”或者“童年趣事”更具体、实在。
(三)赏析语言
作者在文中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你认为作者的哪些描写最生动有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并把体会写下来。
【交流点拨】1.美妙的叠词。文中用了大量叠词,使语言富有一种舒缓、悠然、沉静、平和的基调,极具音韵美。如:“红光渐渐地减弱”“作出萧萧的声音来”“一缕一缕的细烟”“参参差差地描画出许多竹叶来”等等。
2.精美的修辞 。如:
①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光亮一点点减弱的情状。
②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间放出她的清光。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有情有意,优雅迷人。
③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院子里自然的光景当做一幅图画或一支乐曲来描绘。光景如图画般由暖色调变成寒色调。同时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院子里的光景如乐曲一般由大音阶的热闹明朗变成小音阶的沉静幽暗。
3.传神的用词。
(1)“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这一句中的“弥漫”,把幽暗的光写得轻盈而富有神秘的美感,营造了一种唯美的夜的氛围。
(2)“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这一句中的“升”“隐”“切”“映”这些动词都极富层次感和画面感。
(3)“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 这句中的“藏”字生动地写出了华明害怕爸爸责备的神态和心理。
4.富有童趣、生趣和理趣的对话。孩子们一边看光、看影、看月、看竹、描人影、描竹影,一边谈天。他们的对话充满了童趣和生趣,无不让人会心而笑。爸爸的话,平易亲和之中蕴涵着丰富的艺术理论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显得大气而笃定。
四、板书设计
竹 影
月夜相聚
描绘竹影
艺术教育
五、拓展延伸
学了本文之后,想一想你是否也曾经进行过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交流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