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9-29 21:1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GEO PP
导入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
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 12 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地震一般在地壳产生。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为震中距。
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成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地震和地震波
2、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横波、纵波之分。
类型 传播速度 所通过物体的性质 地物表现
纵波(P)
横波(S)
上下震动
左右摇晃
较快
较慢
固体、液体、气体
固体
活动
分组讨论
当地震发生时,以下场景该如何防震减灾?
1.家里
2.学校
3.公共场所
4.户外或野外
活动
首次按判断:近震、远震,强震或弱震
上下颠簸 较近
水平摇晃 较远
颠簸活摇晃越强说明地震震级越大
应根据真情选择避险方式
远震且不是很强烈,应就地避险,等平静后,视情况撤离。
近震但很强烈,先就地避险,等平静后撤离,以防后续可能发生更大地震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当能感到水平晃动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圈层名称 分界面 厚度 特 征
地壳
地幔
地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km
约2800km
约3400km
①地壳是一个连续的圈层,是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②地壳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分为内核(固态)和外核(液态)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特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纵波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物质,横波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增加
纵波速度突然变慢,
横波完全消失。
地震波速度的变化,说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上下的物质性质发生了变化,由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从外到内:地壳、地幔(上地幔、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地核;
地壳和地幔的界线是莫霍界面(经过此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都明显增加),地幔和地核的界线是古登堡界面(经过此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说明地核在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者熔融状态。
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增加
纵波速度突然变慢,
横波完全消失。
地震波速度的变化,说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上下的物质性质发生了变化,由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活动
地壳:地壳是 以下、 以上的 外壳。
(1)说出地壳的厚度有什么规律
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较薄
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km,海洋地壳平均厚度为5~10km,全球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地球表面
莫霍面
固体
活动
(2)地壳可分为哪两层 它们的分布有什么不同
上层:硅铝层,不连续,只存在于 大陆 上。
下层:硅镁层,连续,存在于 大陆 和 大洋 底部。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特别提醒:
①岩石圈包括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厚薄不一,大陆地壳较厚39-41千米,大洋地壳较薄5-10千米);
②元素在地层中不同:地壳上层成为硅铝层,下层称硅镁层;地幔含铁镁较多;地核含铁镍较多。
③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钻井( )
A.未穿透地壳 B.深达莫霍面
C.已穿透岩石圈 D.即将穿透地幔
2.该钻井深达8 500多米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D
A
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岩石类型。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层中,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莫霍面往下到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油气资源多储藏在沉积岩中。地表的岩石中有75%是沉积岩,岩浆岩25%;而岩石圈中,沉积岩仅占5%,其中矿产蕴藏量占全球的80%。
【链接高考】(2019年海南省高考)
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圈
大气圈
生物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生物圈占据了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04
02
供给生物生长必备的元素(氮、氧)。
减少宇宙射线及紫外线的影响。
减小地表温差,保证了液态水的形成。
产生各种天气现象。
大气圈的作用
03
01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
02
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通过水循环各环节塑造地表形态。
水圈的作用
01
水圈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连续不规则
对大气圈的影响: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调节气温。
对水圈的影响:生物影响一些元素在水中的迁移和沉淀过程;生物体中的水通过被吸收和排出,以及在生命系统内部的运动,参与着水的循环。
对岩石圈的影响:生物风化作用和生物成矿作用。
生物圈对地球其他圈层的影响
生物圈
生物圈不独占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为20km。
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
核心部分:地面以上100m-水面以下200m。
外部圈层 概念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外部圈层最厚的圈层。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包括: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范围:
思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最活跃的圈层是哪个?
各圈概况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是唯一不占独立空间的圈层
生物圈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球外部圈层通过岩石圈和地球内部圈层联系在一起。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1年3月14日5时21分在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南纬28.30度,西经176.15度。据此完成下题。
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S波、P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速度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速度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速度突然下降
A
【变式训练】
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题。
2.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b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a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b圈层和c圈层共同构成了岩石圈
C
【变式训练】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1~2题。
1.图示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2.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水圈 B.岩石圈
C.生物圈 D.地壳
Q1:图中有体现哪些圈层?
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Q2:该景观的主体是什么?
瀑布
C
A
【拓展训练】
小结
【 知识拓展】大气圈的物质组成与垂直分层
问题1:大气圈由哪些物质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
问题2:根据学案完成表格
问题3:高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
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等构成的一个外部圈层系统。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78%)和氧气(21%)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越高,气温越高
对流运动
平流运动
天气复杂多变
晴朗
大气稳定
飞行
生活在底部;与人类关系密切,
电离层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平流层
对流层
2018年5月9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五号卫星。卫星入轨后,将运行在高度为705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下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高分五号卫星升空过程中( )
A.气温越来越高
B.依次经过臭氧层、平流层和对流层
C.气温先降—再升—再降—再升
D.气温先升—再降—再升—再降
2.高分五号穿过对流层时,该大气层( )
A.气流水平运动明显 B.有极光现象发生
C.大气层比较稳定 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C
D
Q1:五号卫星依次穿过哪些层?高层大气温度变化规律?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随海拔升高先降低再升高
Q2:对流层具有怎样的特点?
温度上冷下热,空气以对流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拓展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