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口 技林嗣环口 技林嗣环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
2.积累“会、少、间、名、奋、几”等文言词语。
3.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
4.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5.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激发热爱优秀文化的感情。 预习与交流 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少 顷 呓 语 叱 中间
曳 屋 许 许声 几 欲 犬吠
齁 声 意少 舒
(shǎo) (yì) (chì) (jiàn)
(yè) (hǔ) (jī) (fèi)
(hōu) (shāo)
作者链接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这本书是清代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
《口技》的作者是清代的林嗣环,字铁崖,代表作品《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后世尊他为“小说家之祖”。 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2)遥闻深巷中犬吠
(3)既而儿醒
(4)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5)俄而百千人大呼
(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7)虽人有百手
(8)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整体感知 2.解释下面划线的文言字词。
(1)施八尺屏障:
(2)会宾客大宴:
(3)而已:
(4)众妙毕备:
(5)惊觉欠伸:
(6)其夫呓语:
(7)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8)宾客意少舒:
(9)曳屋许许声:
(10)虽人有百手:
(11)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12)奋袖出臂:
设置,安放。
适逢。
罢了。
全、都。
打呵欠,伸懒腰。
说梦话。
隐约;老鼠活动的声音。
心情;稍微;伸展,松弛。
拉。
即使。
在这时候;脸色。
举起、扬起。
整体感知 3.找出下面句子中词类活用的字并解释。
(1)不能名其一处也。
(2)妇抚儿乳。
(3)会宾客大宴,
(4)侧目。
(5)善口技者。
(6)妇手拍儿声。
4.找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3)两股战战
(4)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名:名词作动词,说出。
乳:名词作动词,喂奶。
大宴:名词作动词,摆酒宴。
目:名词作动词,看。
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手:名词作状语,用手。
古义:中间夹杂;今义:中心、里面
古义:在这时候;今义:承接连词
古义:大腿;今义:一份
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整体感知 5.注意下面一词多义的文言词。
坐 众宾团坐 满坐寂然
乳 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而既而儿醒 妇拍而呜之
妙 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
指 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
绝 以为妙绝 群响毕绝
6.注意下面加点的表时间的副词 。
忽一人大呼:“火起”
一时齐发
既而儿醒
当是时
俄而百千人大呼;少顷;未几
坐下 同“座”,座位
喂奶 乳头
表时间副词的词尾不译 连词,表并列
妙处 好
手指 指出
极 停止
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
表示两事相继发生
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之内发生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整体感知 7.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 )人 一( )桌 一( )椅
一( )扇 一( )抚尺 两( )儿
百千( )人 百千( )犬 百( )手
百( )舌 百( )口
个 张 把
把 块 个
个 条 只
条 张 拓展延伸 解读下文蒲松龄的《口 技》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①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来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②。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③!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猫子声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④,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隘⑤,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
阿姑行且缓。”遂各道温凉⑥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宜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⑦,六姑之声缓以苍⑧,四姑之声娇以婉⑨,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⑩。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亦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注释】 ①洁:收拾乾净。②刺刺不休:多语不停的样子。③拗哥子:脾气别扭的男孩。④满室俱哗:喧腾一室、满室哗然、满屋吵闹、一屋喧闹。⑤隘:阻碍难行。⑥各道温凉:嘘寒问暖。⑦清以越:轻亮而高扬。⑧缓以苍:缓慢而苍老。⑨娇以婉:娇柔而和婉。⑩了了可辨:明白清晰的样子。 口 技林嗣环口 技林嗣环第二课时整体感知 1.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是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善;赞叹口技者高超的技艺。
2.简要概括口技表演描摹的三个场面。
梦中惊醒、醒而复睡,火起群惊。
3.作者通过描绘生动逼真的口技表演艺术,表达什么主题呢?
本文通过对口技表演中各种声音的生动逼真的描摹,赞扬了口技艺人的技艺的高超,反映了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深层探究 1、课文中的口技艺人模仿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有何变化?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摹这些声音的?
犬吠、欠伸、呓语、儿啼、妇呜、夫叱、絮絮、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咳嗽,大呼、齐哭、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等。
声音变化的情形:小——大——小——大。 。
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摹:遥闻——既而——当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深层探究 2.文中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
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
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
作用:细腻刻画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侧面烘托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深层探究 3.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具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4.文中五次重复使用“百千”,有什么作用?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急、火猛。也渲染了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写法探究 1.简练而有传神的语言
写狗叫是“遥闻”、鼠声“微闻”、小孩“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写救火的场面,连用五个“百千”及文中许多表示时间的词的各自的作用。
2、前后照应
文章第一段交代了道具极为简单,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尾与开篇呼应,再次交代道具仅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在结构上首尾呼应;在内容上:道具的简单衬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写法探究 (3)本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找出正面描写的地方,找出侧面描写的地方。分析有何作用。
①第一段中“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技艺高(正面描写)。四个“一“,极力渲染道具之简单,以衬托后面所介绍的艺人技艺之高超。
②第二段中:第一阶段的表演(正面描写——口技表演者的表演,掀起了表演的第一次高潮)。侧面描写——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宾客反应烘托技艺的高超。
③第三段中:表演本身(正面描写)“夫鼾声起……梦中咳嗽”。从侧面表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反应烘托技艺的高超。
④第四段中:全文高潮(正面描写),火起的情形。观众表现(侧面描写)“于是……几欲先走” ,宾客反应烘托技艺的高超。
⑤第五段中:观众表现,五个“一”连用,与开头照应(侧面描写)
作用?: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板书设计 口 技 一字统领:善 两次交代: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首尾照应) 三个场面:梦中惊醒、醒而复睡,火起群惊(正面描写) 三次反映: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意少舒,稍稍正坐;
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侧面描写) 拓展延伸 1.由口技之精,我们可以联想到各行各业的技艺之善,如果想在本专业有所建树,你认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可就“德”和“才”,“苦练”和“顿悟”等角度展开,有恒心,争取做到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2.表演者技艺为什么这样出神入化?这给我们什么启迪?
勤学苦练的结果,凡事都要下苦功,做到精益求精。 20 口技
名校讲堂
1.走近作者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人。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秋声诗》等。
2.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满坐寂然(通“座”)
(2)古今异义
①虽人有百手(古义:表假设的连词,即使;今义:表转折的连词,虽然)
②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大会)
③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副词,只;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但是)
④几欲先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⑤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其中夹杂着;今义:在事物两端之间或两个事物之间)
(3)一词多义
【绝】
①以为妙绝(副词,极)
②群响毕绝(动词,消失)
【妙】
①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②以为妙绝(形容词,奇妙)
【指】
①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②不能指其一处(动词,指出)
【乳】
①妇抚儿乳(动词,喂奶)
②儿含乳啼(名词,乳头)
(4)词类活用
①会宾客大宴(名词活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②妇手拍儿声(名词活用作状语,用手)
3.主题解说
本文写的是一场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种不同的声响,异常逼真地模拟出一组有节奏、连续的生活画面,表现出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4.重点突破
(1)请你找出统领全篇的字。
提示:“善”,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2)文章主要记叙了哪三个场面?
提示:一是犬吠引起一家四口人的活动;二是不久,全家逐渐入睡;三是寂静中突然火起,全家卷入火警声中。
5.难点攻克
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提示:不是简单的重复,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6.结构图解
善
7.学法点津
侧面描写的作用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侧面烘托想要描写的形象,使形象更加鲜明。
【典型例题】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参考答案】作者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技法点睛】答题格式为:作者通过写……,从侧面衬托了××……的性格/思想/感情等。
01积累运用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2)宾客意少舒( )
(3)曳屋许许声( ) (4)几欲先走( )
(5)夫齁声起( ) (6)夫叱大儿声(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京中有善口技者( ) (2)会宾客大宴( )
(3)施八尺屏障( ) (4)众宾团坐( )
(5)奋袖出臂( ) (6)几欲先走( )
3.下列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指: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
B.善:京中有善口技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C.毕:众妙毕备 群响毕绝
D.坐:满坐寂然 口技人坐屏障中
4.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中 间 力 拉 崩 倒 之 声
(2)虽 人 有 百 手,手 有 百 指,不 能 指 其 一 端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课文内容,按要求默写句子。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宾客肃静而紧张气氛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宾客听得入迷的神态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国的民间艺术种类丰富多样,你了解家乡的民间艺术吗?让我们走出校园,到民间去探寻吧!
(1)为了让民间艺术进校园,学校计划邀请一些民间艺人来到校园。假设你代表学校去邀请一位著名的口技表演老艺人。你将如何对他说呢?(不超过8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及人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下面两则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皮影戏,由来已久,源远流长。特别是云梦皮影戏曾在国际上获奖,多次出访国外。但是,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民间表演艺术,皮影戏面临失传的危险。
材料二:善书是湖北汉川独有的民间表演艺术。在汉川,善书仅因少数民间老艺人口耳相传,手抄笔录而幸存。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2课内精读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意少舒 ________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________
(3)两股战战 ________ (4)不能名其一处 ___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用。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画线句子,发挥你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当时火场紧张、混乱的场景。(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3类文阅读
【甲】见“课内精读”《口技》。
【乙】 口技演夫妇度岁事
徐珂
有习口技者,携一扇一尺,入空屋中。始为夫妇谈度岁事,喃喃细语。继而,夫持钱如市,与店伙论价低昂,较斤两。归而叩门,唤妇烹饪,一一作交代。若洗灶,若汲水,若燃火,若摆桌祭祀。俄而有索债人来。先甘言乞缓期,而索店账者、收会资者、借当物者,或男或女,喧挤一室。初则辩论,渐至口角,终且斗殴,其中有击桌声、犬吠声、小儿啼哭声、邻人劝解、声门外爆竹声,声声各肖,不可端倪。众方倾耳凝听,而抚尺一声,万响俱寂。
(选自《清稗类钞》)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有习口技者( )
(2)俄而有索债人来( )
(3)若洗灶( )
(4)万响俱寂(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继而,夫持钱如市,与店伙论价低昂,较斤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声声各肖,不可端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乙】文口技表演者表演最细腻生动的一个场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乙】两文在写口技表演者所持道具时都用了数字“一”,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甲】【乙】两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对照翻译
京中有善口技者①。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
京城里有(一个)擅长(表演)口技的艺人。正赶上(一户人家)大摆酒席款待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一个)八尺
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
(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各位宾客围绕着
坐。少顷(qǐnɡ),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 坐 寂 然,无敢哗者②。
(围幕)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围幕中醒木一拍,全场(顿时)鸦雀无声,没有(一个)敢大声喧哗的人。
[实词]京:京城。善:擅长。会:适逢,正赶上。宴:酒席,用酒肉款待宾客。厅事:大厅,客厅。施:设置,安放。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挡住视线的东西。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团坐:围绕而坐。闻:听见。满坐:指全场。坐,通“座”。寂:安静。哗:声大而乱,乱吵,即“喧哗”。
[虚词]于:在。而已:表示仅止于此,相当于“罢了”。少顷:一会儿。但:只。然:形容词词尾,“……样子”。者:①②“……的人”。
[句式]口技人坐屏障中:省略句,应为“口技人坐(于)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数词与中心词之间省略了量词“张”“把”“把”“块”。
遥闻深巷中犬吠(fèi),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yì)语。既而
远远听到幽深的街巷里(传来)狗的叫声,(接着)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哈欠,伸懒腰,她的丈夫说梦话。不久
儿醒,大啼。夫亦醒。妇 抚儿乳①,儿含乳②啼,妇拍
小孩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慰着孩子喂(他)奶,孩子含着奶头儿(还是)哭,妇人(轻轻地)拍着孩子、
而呜 之。又一大儿醒,絮絮(xù xù)不止。当 是时,妇手拍儿 声,口中
哼唱着哄他睡觉。又一个大点儿的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抚孩子的声音,嘴里哼唱
呜 声,儿含 乳 啼声,大儿初醒 声,夫叱(chì)大儿声,一时
哄孩子入睡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发出)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
齐 发,众妙 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
一齐发出,各种声音的妙处都具备了。全场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微发笑,默默赞叹,认为
妙绝。
(表演得)妙极了。
[实词]遥:远远地。犬吠:狗叫。惊觉:惊醒。欠伸:打呵欠,伸懒腰。夫:丈夫。呓语:说梦话。醒:被吵醒。抚:抚摸,安慰。乳:①动词,喂奶。②名词,乳头。呜:指轻声唱着哄小孩子入睡。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止:停止。手:名词作状语,用手。叱:大声呵斥。发:发出。众妙:各种妙处。备:具备。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默叹:默默地赞叹。以为:认为。妙:好。
[虚词]既而:不久,紧接着。而:连词。当:介词,在。是时:这时候。初:刚刚。毕:全,都。无不:没有一个不,双重否定,表示强调。绝:极。
未 几, 夫鼻句(hōu)声起,妇 拍儿 亦渐拍渐止。微闻有 鼠作作
不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妇人拍抚孩子(的声音)也越拍越慢,渐渐地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跑动发出的轻微
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声响,(有)盆碗一类的东西被碰得翻倒倾斜,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地坐正了身子。
[实词]鼻句:打鼾。起:响起。微:在这里形容轻微,可译为“隐约”。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倾侧:翻倒倾斜。意:心情。舒:伸展,松弛。正坐:指正身而坐。
[虚词]未几:不久。少:稍微。稍稍:副词,可译为“逐渐”“渐渐”。
忽一人大呼“火 起”,夫 起 大 呼,妇 亦起 大呼。两儿齐哭。俄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喊“着火啦”,丈夫起来大喊,妇人也起来大叫。两个孩子(吓得)一齐哭了起来。(仅)一会儿
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火爆
工夫,成百上千的人大声呼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啼哭,成百上千只狗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火焰爆裂的
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yè)屋许许(hǔ hǔ)
声音,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发出;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
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
喊声,(从火场)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
手,手有百指①,不能指②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手,一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其中(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
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
不能说出其中的(任)一处哇。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
股战战,几(jī)欲先走。
条腿打哆嗦,几乎想要抢先跑的。
[实词]呼:呼喊。中间:其中夹杂着。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力拉,拟声词。作:发出。夹:夹杂。曳:拉。许许:拟声词。指:①名词,手指;②动词,指明。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口:嘴。舌:舌头。名:说出。一处:一个地方。变色:变了脸色。奋:扬起、举起。股:大腿。战战:打哆嗦,打战。走:逃跑。
[虚词]忽:忽然。亦:也。俄而:一会儿。之:结构助词“的”。齐:一齐。凡:凡是。应:应该。虽:即使。其:其中。也:语气词。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几:几乎。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
忽然醒木(“啪”的)一下,各种声响全部消失。撤掉围幕一看里面,(仍然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
一抚尺而已。
一块醒木罢了。
[实词]群响:各种声响。绝:消失。视:看。
[虚词]毕:全部。之:代词,指屏障里面的情况。而已:罢了。
【参考答案】
1.(1)jiàn (2)shāo (3)hǔ (4)jī (5)hōu (6)chì
2.(1)擅长 (2)适逢,正赶上 (3)设置,安放 (4)围绕 (5)扬起,举起 (6)几乎
3.C
4.(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5.(1)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地坐正了身子。 (2)(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啊。 (3)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打哆嗦,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6.(1)京中有善口技者。 (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3)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7.(1)示例:尊敬的爷爷,您好!我是××学校的学生××,我校师生久仰您的大名,都说您德艺双馨,想一睹您的口技表演风采,爷爷您能在方便的时候抽空来为我校师生进行一次表演吗?
(2)应积极传承(拯救)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努力去解决有些民间艺术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意近即可)
8.(1)稍微 (2)夹杂 (3)大腿 (4)说出
9.(1)只听见围幕中醒木一拍,全场(顿时)鸦雀无声,没有(一个)敢大声喧哗的人。 (2)撤掉围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10.(1)“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通过侧面描写,衬托口技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2)写宾客完全被带入表演的情境之中,以假为真的神态,形象地表现了口技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和真实的艺术感染力,烘托出口技人技艺之“善”。
11.示例:大火越烧越旺,整个房屋几乎都被大火包围了,不时发出东西燃烧时的噼里啪啦声和呼呼的风声。突然大火中又传出房屋倒塌的声音,人们惊慌失措,有的忙着从火中抢东西,有的忙着泼水灭火,还有几个人正忙着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整个现场一片混乱。
12.(1)通晓,熟悉 (2)一会儿 (3)如何 (4)都,全
13.(1)不久,丈夫拿着钱到集市去,和店里的伙计谈论价格的高低,计较斤两是不是给足。 (2)每种声音都十分逼真,不能推测是如何发出的。
14.夫妇俩与索债人交涉
15.用数字“一”,突出说明了口技表演者所持道具简单,从侧面烘托出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
16.【甲】文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首尾照应,而【乙】文正面描写较多,侧面烘托较少。
【乙文参考译文】有一个通晓口技的人,带着一把扇子一块醒木,到一个无人的屋子中(开始表演口技)。开始是夫妇谈论如何度过下一年的事,小声地说着。不久,就听见丈夫带着钱到集市上去,与店里的伙计谈论价钱高低,计较着货物的斤两。回来敲门,叫妻子做饭。(对)如何洗灶、如何汲水、如何燃火、如何摆桌祭祀一一做着交代。不久又有讨债的人来。丈夫先好言好语请求缓期还钱,而后讨店账的、收会资的、借东西的,有男有女,都在一个屋子里面喧闹、推挤。开始是在辩论,而后渐渐演变成争吵,最后打斗起来,其中有击打桌子发出的声音、狗叫的声音、小儿的啼哭声、邻人的劝解声、门外的爆竹声,每种声音都十分逼真,不能推测是如何发出的。所有人正侧耳凝听,然后醒木拍了一下,一下子四周都安静了。
20 口技
精彩开篇词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艺术宝库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口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
2.积累“会、少、间、名、奋、几”等文言词语。
3.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
4.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5.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激发热爱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很早就在我国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我们经常在电视节目中相声、小品中感受过口技这种表演技艺。口技的魅力是无穷的。大家可以回想并解说一下哪位演员非常擅长这一方面的表演。(学生讨论后发言)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林嗣环笔下的口技艺人其技艺如何高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少(shǎo)顷 呓(yì)语 叱(chì) 中间(jiàn) 曳(yè)屋
许(hǔ)许声 几(jī)欲 犬吠(fèi) 齁(hōu)声 意少(shāo)舒
2.作者链接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这本书是清代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
《口技》的作者是清代的林嗣环,字铁崖,代表作品《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后世尊他为小说家之祖。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2)遥闻深巷中犬吠
(3)既而儿醒
(4)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5)俄而百千人大呼
(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7)虽人有百手
(8)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2.解释下面加点的文言字词。
(1)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
(2)会宾客大宴:(适逢。)
(3)而已:(罢了。)
(4)众妙毕备:(全、都。)
(5)惊觉欠伸:(打呵欠,伸懒腰。)
(6)其夫呓语:(说梦话。)
(7)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约;老鼠活动的声音。)
(8)宾客意少舒:(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9)曳屋许许声:(拉。)
(10)虽人有百手:(即使。)
(11)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于是,在这时候;色,脸色。)
(12)奋袖出臂:(举起、扬起。)
3.找出下面句子中词类活用的字并解释。
(1)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作动词,说出。)
(2)妇抚儿乳。(乳:名词作动词,喂奶。)
(3)会宾客大宴(大宴:名词作动词,摆酒宴。)
(4)侧目。(目:名词作动词,看。)
(5)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6)妇手拍儿声。(手:名词作状语,用手。)
4.找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中间夹杂;今义:中心、里面)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古义:在这时候;今义:承接连词)
(3)两股战战(古义:大腿;今义:一份)
(4)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5.注意下面一词多义的文言词。
(1)坐
众宾团坐(坐下) 满坐寂然(同“座”,座位)
(2)乳
妇抚儿乳(喂奶) 儿含乳啼(乳头)
(3)而
既而儿醒(表时间副词的词尾,不译) 妇拍而呜之(连词,表并列)
(4)妙
众妙毕备(妙处) 以为妙绝(好)
(5)指
手有百指(手指) 不能指其一端(指出)
(6)绝
以为妙绝(极) 群响毕绝(停止)
6.注意下面加点的表时间的副词
(1) 忽一人大呼:“火起!” (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2) 一时齐发 (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同时)
(3) 既而儿醒。 (表示两事相继发生:不久,紧接着)
(4) 当是时。 (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之内发生:这个时候)
(5) 俄而百千人大呼;少顷;未几。(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一会儿;一会儿;不久)
7.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8.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四、拓展延伸
解读下文蒲松龄的《口技》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①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来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②。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③!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嬉笑声,猫子声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④,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隘⑤,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道温凉⑥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宜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⑦,六姑之声缓以苍⑧,四姑之声娇以婉⑨,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⑩。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亦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 ①洁:收拾乾净。 ②刺刺不休:多语不停的样子。 ③拗哥子:脾气别扭的男孩。 ④满室俱哗:喧腾一室、满室哗然、满屋吵闹、一屋喧闹。 ⑤隘:阻碍难行。 ⑥各道温凉:嘘寒问暖。 ⑦清以越:轻亮而高扬。 ⑧缓以苍:缓慢而苍老。 ⑨娇以婉:娇柔而和婉。 ⑩了了可辨:明白清晰的样子。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到口技者借助简单道具,能模仿出各种声响,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妙不可言。那么林嗣环又是如何妙笔生花,再现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的呢?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是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善;赞叹口技者高超的技艺。
2.简要概括口技表演描摹的三个场面。
【交流点拨】梦中惊醒、醒而复睡,火起群惊。
3.作者通过描绘生动逼真的口技表演艺术,表达什么主题呢?
【交流点拨】本文通过对口技表演中各种声音的生动逼真的描摹,赞扬了口技艺人的技艺的高超,反映了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二)深层探究
1.课文中的口技艺人模仿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有何变化?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摹这些声音的?
【交流点拨】犬吠、欠伸、呓语、儿啼、妇呜、夫叱、絮絮、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咳嗽,大呼、齐哭、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等。
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摹:遥闻——既而——当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2.课文中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
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
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
作用:细腻的刻画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侧面烘托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3.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是简单重复,具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4.文中五次重复使用“百千”,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急、火猛。也渲染了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三)写法探究
1.简练而有传神的语言。
【交流点拨】如:写狗叫是“遥闻”、鼠声“微闻”、小孩“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写救火的场面,连用五个“百千”及文中许多表示时间的词的各自的作用。
(2)前后照应。
【交流点拨】文章第一段交代了道具极为简单,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尾与开篇呼应,再次交代道具仅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在结构上首尾呼应;在内容上:道具的简单衬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本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找出正面描写的地方,找出侧面描写的地方。分析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1)第一段中“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技艺高(正面描写)。四个“一“,极力渲染道具之简单,以衬托后面所介绍的艺人技艺之高超。
(2)第二段中:第一阶段的表演(正面描写——口技表演者的表演,掀起了表演的第一次高潮)。侧面描写——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宾客反应烘托技艺的高超。
(3)第三段中:表演本身(正面描写)“夫鼾声起……梦中咳嗽。”从侧面表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反应烘托技艺的高超。
(4)第四段中:全文高潮(正面描写),火起的情形。观众表现(侧面)“于是……几欲先走”,宾客反应烘托技艺的高超。
(5)第五段中:观众表现,五个“一”连用,与开头照应(侧面描写)
作用: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三、板书设计
口 技
一字统领:善
两次交代: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首尾照应)
三个场面:梦中惊醒、醒而复睡,火起群惊(正面描写)
三次反映: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意少舒,稍稍正坐;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侧面描写)
四、拓展延伸
1.由口技之精,我们可以联想到各行各业的技艺之善,如果想在本专业有所建树,你认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交流点拨】可就“德”和“才”,“苦练”和“顿悟”等角度展开,有恒心,争取做到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2.表演者技艺为什么这样出神入化?这给我们什么启迪?
【交流点拨】勤学苦练的结果,凡事都要下苦功,做到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