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课件+word版习题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课件+word版习题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6 22:15:18

文档简介

23 登上地球之巅
名校讲堂
1.词语积累
(1)词语
峰巅(diān)  砭骨(biān) 崔巍(cuī wēi) 滞留(zhì) 窒息(zhì) 匍匐(pú fú)
(2)成语
养精蓄锐 齐心协力 勇往直前
2.主题解说
本文通过写中国登山健儿克服了登顶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成功征服珠峰的壮举,赞美了登山英雄坚强的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勇于牺牲的精神,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坚强的。
3.重点突破
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登山英雄是靠什么登上世界最高峰的?
提示: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寒冷、黑夜和缺氧;登山英雄是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的。
4.学法点津
体会详略剪裁
无论事件怎样复杂,写作的目的都是明确集中的,取舍如何,孰详孰略,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文章的主题。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只做概括叙述。
【典型例题】本文略写了什么?详写了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略写刚开始的攀登,详写征服“第二台阶”的经过,还详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其他同志的事迹,这样安排更能突出登山队员们团结协作、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技法点睛】答题格式:本文详写……,略写……,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或表现了××人物.……的品质)。
01积累运用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耸立(sǒnɡ) 缭绕(liáo) 冰镐(ɡǎo)
B.石膏(ɡāo) 摄影(shè) 陡滑(dǒu)
C.海滨(bīn) 呼啸(xiāo) 窒息(zhì)
D.凄厉(qī) 匍匐(fú) 巉岩(chán)
2.选词填空。
(1)朵朵白云在山岭间________(围绕 缭绕)不散。
(2)寒风凄厉地________(呼啸 呼喊)着。
(3)只有顶峰还露出________(模糊 隐约)的轮廓。
(4)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________(闪耀 闪光)。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经过半年来的养精蓄锐,国足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了。
B.晓芬上课时,一会儿调头讲话,一会儿伸伸懒腰,在班中显得鹤立鸡群,分外惹眼。
C.大家齐心协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D.队员们不怕艰险,勇往直前。
4.(贺州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要以“感动中国”人物为榜样,从他们身上汲取正能量,将感动变为行动。
B.能否根治中小学生沉迷网络“顽疾”,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
C.我市第十期“道德讲堂”栏目在人民大会堂按既定时间如期举行。
D.从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中,证实了学校的正确领导。
5.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回答后面的问题。
登上“第二台阶”的岩顶后,他们才发觉……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加点的“才”字是一个副词,没有实在意义,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是文中刘连满写给队友王富洲的一封信,从中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王富洲同志:
我没有完成党和祖国交给我的艰巨任务。任务交给你们三个人去完成吧!我这氧气筒里还有点氧,留给你们三个人胜利回来时用吧!也许管用。
你们的同志 刘连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学习了本课后,班级开展了以“和英雄面对面”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1960年5月25日,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如果你是学校校报的记者,让你来采访他们,你将要提出哪些问题?(至少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连满虽没登上最顶峰,但他也是大家心中的英雄,而且精神感人至深,因为他在面临死亡威胁时,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同志。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语言简洁流畅,既能概述其主要事迹,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2类文阅读
梦想在珠峰之巅
林 嘉
①环境越来越险恶,猛烈的山风吹得人摇摇欲坠,登山鞋已经很难扎进坚硬的冰川,这使得每一次行进都变成了世界上最洁净也是最难以忍受的吃苦方式。罗丽莉必须用冰镐开路,努力挖出一个坑来才能小心翼翼行走一步。尽管如此,脚下依然十分滑,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危险。在途中,她亲眼看见一名登山者在数百米下的一处石缝里挣扎,显然是站立不稳滑下去的。攀登雪山就是这么残酷!看着他艰难挣扎的身影,罗丽莉真想下去救他,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本无路可下,除非也滑下去,然而这一滑,就不知会滑到什么地方了,也许是万丈深渊!她唯有默默地祝愿他自救成功。
②卓奥友峰,位于西藏和尼泊尔交界处,与珠穆朗玛峰相距仅100公里,海拔8201米,山体雄健陡峭,常年被积雪和冰川覆盖,攀登难度极大。“卓奥友”在藏语中的意思是“首席尊师”。迄今为止,只有20多年前一位当地的藏族女登山运动员成功登顶。来此之前,罗丽莉已从资料上看到一个个伤心的故事:1999年,一位瑞典登山者成功登上了卓峰山顶,可是下撤到7000米的C2营地后,在睡梦中悄然死去;2001年,韩国一支登山队的队长因高山病死亡;2003年,猛烈的山风把一位登山者吹下山脊摔死……而登山伊始,卓奥友峰果然不断地给罗丽莉和同伴下马威:几名登山协作员从C2营地抬着一名登山者下山,他的双臂已被冻僵,毫无疑问,这双手臂将被锯掉;不久,又有一位瑞士登山者被扶着下山,他的鼻子已被冻得发黑,这只鼻子也将被切掉;在途中,罗丽莉还看到一个老外在艰难地攀行,从他的腿部动作可以看出,这是一双假腿。罗丽莉认得他,5月份攀登珠峰北坳时就见过他,就是在那次攀登中,他的腿被冻坏了。“高山把他的腿收走了,但没有收走他的命,他还是要登山,真是让人受刺激啊。”罗丽莉百感交集,暗暗鼓励自己,“我一定要爬上去,完整地上去,完整地下来!”
③这时,两名照顾罗丽莉的高山协作员出现了高山反应,直叫头昏脑涨,罗丽莉只好放慢步伐反过来照顾他们。7700米处的C3营地看上去近在咫尺,却又似远在天涯一般难以接近。她崭新的登山靴并不合脚,脚后跟已经磨破了,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罗丽莉只能咬紧牙关,拼命地告诫自己要顶住、顶住!她开始出现高山反应了,晕沉沉的脑袋像要胀裂一般,每走一步都变得十分艰难……
④好不容易到达C3营地,休息到凌晨1点,罗丽莉开始向巅峰冲刺。半夜里,风力小了点儿,更容易站得稳一些,然而迷蒙的夜色让她无法看清前方的路,却是另一种危险。夜色中,罗丽莉挥镐使劲地挖,冰镐撞在冰川上迸出的火花都能清晰地看见。头顶的探灯,只能照出十米开外,前方怎么走她的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只有凭着感觉一步步地往上移。这时的罗丽莉,已经没有了时间概念,心里只有一种意识,那就是走,不停地走。
⑤天渐渐亮了。罗丽莉的脚底下出现了一抹抹红色,这是阳光照在低于她的平流层映射出来的迷人景象。突然,在挥镐将要挖掘下一个坑时,罗丽莉发现前方已没有坡,抬头一看,眼前是一个巨大的平台——到巅了!8201米之巅!
⑥这位22岁的广西女孩、广西联通公司的普通职员罗丽莉以业余选手的身份一举登上了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华女子登山第一人”。
(选文有改动)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开头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第①段,想一想:罗丽莉亲眼看见一名登山者在数百米下的一处石缝里挣扎,她为什么不去施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第②段讲“罗丽莉已从资料上看到一个个伤心的故事”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了此文,你想对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请说出你的心里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3智慧背囊
中考满分作文精美片段
(一)
听,我们呱呱坠地时就一直在听,听这世间一切奇妙的声音。
我喜欢听旋律优美的音乐,这些音乐总能带给我奇妙的感觉。听《梁祝》,在缠绵的音乐中我能听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美丽爱情以及离别时的无限伤悲;听《夜莺》,在优美婉转的旋律中我仿佛在空中徜徉,很是奇妙;听《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人生感叹。听《阳关三叠》,听《高山流水》,听《二泉映月》……
我不只听乐器所奏出的乐,我更热爱这世上的一切天籁,啊!它们是如此的动听!
春天,我听见小草顶破泥土,河流冲破冰封,叶儿冒出新芽,花儿争相开放的声音,这是生命的交响曲,激昂热烈,充满信心。顺着声音我看到的是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
夏天,我听见风吹树叶,蝉儿鸣叫,小河流淌,大雨滂沱的声音,这是战胜挫折的声音,充满斗志,激昂向上。顺着声音我看到的是草木繁茂、蒸蒸日上的盛景。
秋天,我听见果儿咧开嘴或重重落地或人们爽朗的笑的声音。这是丰收与成功的交响曲,喜气、热烈。顺着声音我看到的是五谷丰登,果实累累的壮美。
冬天,我听见雪花飘落,北风呼啸,树枝冻得瑟瑟发抖的声音,这是失败的交响曲,凄凉,萧瑟,充满失意之感。顺着声音我看到的是冰封万里、了无生机的凄凉。
听,自然中还有许多声音,叶落归根的声音,星星眨眼的声音……
(《听的感觉,真好》)
(二)
反省是水,浇灌成功之树;反省是火,点燃希望之灯;反省是灯,照亮人生之路。
——题记
漫漫人生路,携反省一起上路,因为它是我一生的呵护。
茫茫人海中,携反省一起上路,因为它比金钱更珍贵。
悠悠求学路,携反省一起上路,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
我驻足在历史的长廊里,回首那曾经的里程。我庆幸,我选择了反省,我微笑,因为我携反省一起上路。
携反省一起上路。因为它,我发现爱我的人无处不在;因为它,我明白了错误的过去;因为它,我明白了应当怎样去谱写辉煌的人生之路。
携反省一起上路。因为它,我把朋友的真情永藏;因为它,我把老师的教诲铭记于心;因为它,我把父母给我的真爱好好珍藏。
携反省一起上路。因为它,我把地球母亲的呼唤记下;因为它,我懂得了怎样去呵护每一棵草,每一朵花。
携反省一起上路。因为它,一个新的自我逐渐长大;因为它,我的人生更加绚丽缤纷。
携反省一起上路。因为它,才有理智之思、和谐之音、练达之举;因为它,才可能使过去的失误变成今后的成功,使过去的成功变为今后更大的成功,真正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
(《携反省一起上路》)
(三)
轻轻地从书橱中抽出一本淡黄色纸页的书,封面上赫然写着《红楼梦》。抖落纸页上的灰尘,翻开书页,和着淡淡檀香,步入了那个曾经多么熟悉的地方——大观园,望见多少风景。
葬花吟
风中,那满树的花如一只只舞倦了的蝴蝶,飘飘悠悠地落下,终于落成了一地的残花。你担着花锄,瘦弱的身子在风中似乎要倒,单薄而又无助。你也多想化成这一地落花,去一个充满温情的地方,那里没有寄人篱下的痛苦,没有孤单与落寞。你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道尽了你清高而短暂的生命;你的“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说尽了你叛逆而孤傲的性格;你的“眼空蓄泪泪空垂,抛珠滚玉却为谁”诉尽了你对爱情的无限向往和对宝玉的无边思念。杜鹃啼血,可是你千年未变的咏叹词?
柳絮词
青石上沉酣的倩影惊飞花无数,你挽一髻蓬松的青丝吞吐你心中的豪气。你没有悲天悯人的长吁短叹,亦没有世故圆滑的左右迎合,你永远保持着一份超然,一份诗意。琉璃世界的割腥啖膻彰显你巾帼红颜的豪情,你心直口快的性格为这冷清清的园子平添几分妩媚。但坎坷的命运依旧抚不平你嘴角漾开的笑意,你微笑着,面对昨天与今日,柳絮翻飞,你童真的歌谣摇开了一方新的天地。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参考答案】
1.C 
2.(1)缭绕 (2)呼啸 (3)隐约 (4)闪耀 
3.B 
4.A(解析:B项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C项成分累赘,应删去“按既定时间”或“如期”;D项成分残缺,应删去“从……中”。) 
5.不能删去。一个“才”字,表现出登山队员们的全部精力都凝聚在攀登上,花费时间之长有力地证明了攀登过程的艰难程度。 
6.对党对祖国无限忠诚,关心他人重于关心自己,不怕牺牲。 
7.(1)当你们登上珠峰峰顶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 在极度缺氧的情况下,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你们继续攀登珠峰的? (2)示例:刘连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英雄。他,甘为人梯,帮助队员登上“第二台阶”,以致过度疲劳,体力衰竭;面对死亡,他毅然决然,留下氧气,把生的希望留给队友。一个没有登上珠峰的登山队员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是因为他具有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
8.本文记叙了罗丽莉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登上了卓奥友峰,成为“中华女子登山第一人”的过程。 
9.环境描写。写出了登山环境的险恶,衬托罗丽莉等登山人不怕困难、坚忍顽强的品质。 
10.因为根本无路可下,除非也滑下去,然而这一滑,就不知会滑到什么地方了,也许是万丈深渊! 
11.插叙。这段插叙突出了登山的险恶环境及可怕的后果,衬托了罗丽莉顽强的攀登精神。 
12.罗丽莉,你为实现梦想而坚忍顽强的精神感染着大家,你将美丽的身影和精彩的人生留在巅峰之上,你是好样的。
课件19张PPT。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千年寒冰通往北坳的冰壁6500米学习目标 1.学习简洁概括课文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协作精神,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的生字注音。
缭 绕 砭 骨
履 践 崔巍
滞 留 窒 息
匍匐 巉 岩
(liáo) (biān)
(lǚ) (wēi)
(zhì) (zhì)
(pú fú) (chán) 预习与交流 2.根据词语写意思或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砭骨:
覆践:
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头昏眼花:
毫无畏惧地一直向前。
缭绕:
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轮廓:
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阴霾:
刺骨 。
踩踏 。
崔巍:
养精蓄锐:
齐心协力:
头脑眩昏,视力模糊 。
勇往直前:
回环旋转 。
窒息:

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
斩钉截铁:
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作者链接 郭超人(1934~2000),湖北武穴人,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背景链接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整体感知 1. 用自己的话概括登山队员突击主峰几个阶段。
a、登山队出发。
b、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了第二台阶。
c、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 的速度奔向顶峰。
d、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e、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f、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整体感知 2.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
体力衰竭、寒冷、黑夜、缺氧
3.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旨。
本文写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号召我们要学习登山运动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以及团结合作、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 文本探究 1.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本文的写景,一类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队员的精神;另一类是写景色的美丽,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既烘托队员美好的追求,又带给读者美的享受,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调节阅读的情绪。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2.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刚开始的攀登是略写,最后攀登最顶峰是详写,还详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因为攀登最顶峰最困难,也最危险,通过详写,更能体现队员们的优秀品质。 比较阅读,揣摩人物 比较奥茨同刘连满,请将对二人的描写,进行阅读,体会两个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人物。
1、两人终止同队友一同行进是出于个人目的吗?
是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允许继续行进,不是因为个人荣辱,是为了整个集体的存亡和荣誉考虑作出的决定。
2、作出终止前进的决定时,两人的想法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
3、奥茨留给队友最终的话是“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刘连满留给队友的是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艰难写成的71个字的遗书,请仔细默读体会,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刘连满同志在“渴望活着”“有机会活着”的情况下却“放弃活着”,从中体出了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比较阅读,揣摩人物 你怎么看待探险活动中他们二人这种中途退出的行为?
这不是逃避的行为,这是为实现集体的目标而勇于自我牺牲的行为。他们没有站在荣誉的光环下面,但仍然是英雄,这反映了探险活动中一种极为可贵的精神——为了集体而团结合作、甘于牺牲的精神。许多探险活动的成功,正是因为有无数这样的幕后英雄的无私奉献,也正是因为这些中国登山队登顶成功同样得益于此。 精神伟大板书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 困难重重 寒冷 黑夜?缺氧 体力衰竭 成功 意志坚强、团结协作、 自我牺牲 拓展延伸 对于探险,人们众说纷纭,你对探险有什么看法呢?
①别因为山难而丧失山鹰的精神 :我们不能因为这次事故的发生,就把山鹰社存在的必要性完全抹杀,更不能把他们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行动归结为无谓的青春冲动,如果我们因噎废食,那么,我们不但失去了几个优秀的孩子,我们还会失去冒险的勇气、探索的精神和征服的渴望。我们不能失去这些精神财富,就像我们不能失去那些雏鹰一样。 —蔡方华,《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②珍惜生命。现在在年轻人当中比较流行户外运动、探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么做,觉得是一种时尚,觉得很刺激,或者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承认。但我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加重视生命,爱惜生命,能够时时刻刻注意到这一点,否则会让你的亲人感到难过。
——王新宇,中央电视台记者 拓展延伸 ③要懂得知难而退 。人们往往把登上某某峰顶之类的具体目标看得过分重要,当成了探险的目的本身,于是就和自己过不去了,在制定目标时但求危险最大化,在实现不了目标时也不肯知难而退。探险的最高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其前提是要保存生命,因此,对于可预测的危险理应防备,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牺牲。
——周国平,著名作家
④登山要尽量避免危险。登山本来就是危险系数很大的一项活动,任何看似细小的疏忽或错误,都可能酿成悲剧。 热爱登山的人,一定都曾思考过危险甚至死亡的问题。可是,真正的登山者,绝不是轻率对待自己生命的人,相反,他们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危险发生的可能。
——次洛,国家登山队教练 23 登上地球之巅
精彩开篇词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学习目标
1.学习简洁概括课文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协作精神,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道地球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险要吗?你可知道它的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吗?就是这样,就是这座险峰,却被中国登山运动员坚强不屈的精神、团结合作的力量所征服。登山运动员,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壮举,这必将鼓舞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缭(liáo)绕 砭(biān)骨 履(lǚ)践 崔巍(wēi)
滞(zhì)留 窒(zhì)息 匍匐(pú fú) 巉(chán)岩
2.根据词语写意思或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砭骨:刺骨。
覆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头昏眼花:头脑眩昏,视力模糊。
勇往直前:毫无畏惧地一直向前。
缭绕:回环旋转。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轮廓: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3.作者链接
郭超人(1934~2000),湖北武穴人,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4.背景链接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于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
1. 用自己的话概括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几个阶段。
【交流点拨】①登山队出发。
②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了第二台阶。
③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④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⑤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⑥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2.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
【交流点拨】体力衰竭、寒冷、黑夜、缺氧。
3.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旨。
【交流点拨】本文写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号召我们要学习登山运动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以及团结合作、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
(二)文本探究
1.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本文的写景,一类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队员的精神;另一类是写景色的美丽,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既烘托队员美好的追求,又带给读者美的享受,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调节阅读的情绪。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2.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刚开始的攀登是略写,最后攀登最顶峰是详写,还详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因为攀登最顶峰最困难,也最危险,通过详写,更能体现队员们的优秀品质。
(三)比较阅读,揣摩人物
《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的奥茨同本文的刘连满一样,因故不能同队友一起继续行进。请将对二人的描写,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个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人物,讨论,交流:
1.两人终止同队友一同行进是出于个人目的吗?
【交流点拨】是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允许继续行进,不是因为个人荣辱,是为了整个集体的存亡和荣誉考虑作出的决定。
2.作出终止前进的决定时,两人的想法是一样的吗?
【交流点拨】不一样。
3.奥茨留给队友最终的话是“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刘连满留给队友的是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艰难写成的71个字的遗书,请仔细默读体会,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交流点拨】刘连满同志在“渴望活着”“有机会活着”的情况下却“放弃活着”,从中体出了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4.你怎么看待探险活动中他们二人这种中途退出的行为?
【交流点拨】这不是逃避的行为,这是为实现集体的目标而勇于自我牺牲的行为。他们没有站在荣誉的光环下面,但仍然是英雄,这反映了探险活动中一种极为可贵的精神——为了集体而团结合作、甘于牺牲的精神。许多探险活动的成功,正是因为有无数这样的幕后英雄的无私奉献,也正是因为这些中国登山队登顶成功同样得益于此。
四、板书设计
?? 登上地球之巅
困难重重 精神伟大
寒冷
黑夜 意志坚强、团结协作、 自我牺牲
??缺氧 成功
体力衰竭
五、拓展延伸
七嘴八舌话探险:对于探险,人们众说纷纭,你对探险有什么看法呢?
【交流点拨】①别因为山难而丧失山鹰的精神 :我们不能因为这次事故的发生,就把山鹰社存在的必要性完全抹杀,更不能把他们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行动归结为无谓的青春冲动,如果我们因噎废食,那么,我们不但失去了几个优秀的孩子,我们还会失去冒险的勇气、探索的精神和征服的渴望。我们不能失去这些精神财富,就像我们不能失去那些雏鹰一样。
——蔡方华,《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②珍惜生命。现在在年轻人当中比较流行户外运动、探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么做,觉得是一种时尚,觉得很刺激,或者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承认。但我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加重视生命,爱惜生命,能够时时刻刻注意到这一点,否则会让你的亲人感到难过。
——王新宇,中央电视台记者
③要懂得知难而退 。人们往往把登上某某峰顶之类的具体目标看得过分重要,当成了探险的目的本身,于是就和自己过不去了,在制定目标时但求危险最大化,在实现不了目标时也不肯知难而退。探险的最高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其前提是要保存生命,因此,对于可预测的危险理应防备,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牺牲。
——周国平,著名作家
④登山要尽量避免危险。登山本来就是危险系数很大的一项活动,任何看似细小的疏忽或错误,都可能酿成悲剧。 热爱登山的人,一定都曾思考过危险甚至死亡的问题。可是,真正的登山者,绝不是轻率对待自己生命的人,相反,他们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危险发生的可能。
——次洛,国家登山队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