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抓住景物的特征,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3.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重点难点】
1.学习默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重点)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重点)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难点)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百草园”。那里或许藏着你儿时捉迷藏的欢笑,或许有夏夜里数不尽的萤火虫,还有那些关于自然与梦想的奇妙幻想。今天,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的脚步,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探寻鲁迅先生的成长足迹。
【探究新知】
【作者简介】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主要作品
《阿Q正传》 中篇小说
《呐喊》、《彷徨》小说集
《朝花夕拾》散文集
《野草》散文诗集
《坟》《热风集》《华盖集》杂文集
【作品简介】
《朝花夕拾》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作品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本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时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
【背景资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他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平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而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文章最初发表在1926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上,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文章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中。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用作书塾,鲁迅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梳理字词】
【多音字】
【词语解释】
【轻捷】轻快敏捷。
【鉴赏】鉴定和欣赏。
【无从】没有门径 (做某件事)。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质朴】朴实;不矫饰。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宿儒】老成博学的读书人。宿,长久从事某事的。
【倜傥】洒脱;不拘束。
【淋漓】形容湿淋淋地往下滴。
【倜傥】洒脱,不拘束。
【高枕而卧】形容无忧无虑,平平安安无事。【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像开了锅一样。
【人迹罕至】形容荒凉偏僻的地方,很少有人去。
【解读题目】
1.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明确:
“百草园”“三味书屋”点明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默读感知】
1.默读指导:
默读习惯: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
2.默读技巧:
(1)有速度: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遇到生字、生词,用猜读法或跳读法。
(2)有思考:边读边思考,做笔记,圈点勾画。
(3)整体性:一气呵成读完文章,能从整体上感知、把握全文。
2.说说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个自然段是中间的过渡段,据此分段。
明确:
1—8段:百草园
9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过渡段 承上启下
10段—24段:三味书屋
以空间变化为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3.请简要概括各段段意。
第1—8段:“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
第9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10—24段:“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4.请简要复述全文主要内容。
明确:
示例1:小鲁迅在百草园抓虫、摘果、捕鸟、拍雪人、提防美女蛇,好不快活;后来被送到沉闷的私塾,还能偷跑去玩、画画片,虽有约束,依旧很快乐。
示例2:鲁迅在百草园里快乐地成长,长大了被送到三味书屋,在那里和老师同学相处融洽,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探寻“百草园”的乐趣】
1.朗读描写“百草园”的段落。
2.说说哪些地方是你生活的乐园呢?
游乐场、图书馆、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公园、亲子农庄、科技馆、研学基地、电影院......
3.说说“百草园”是个怎样的园子?
这是一个 的园子
明确:
念念不忘 新奇难忘 让人怀念 满是杂草 稀奇古怪 生机勃勃 荒凉 有趣 充满欢乐
4.在文中找出作者评价百草园的句子。
明确: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荒原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乐园
5.作者评价百草园的这句话有没有矛盾
明确:
没有矛盾。
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
“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6.童年鲁迅眼中的百草园是为什么是“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百草园之“乐”
(1)自然生态的丰富多样。
植物繁茂。百草园里草木茂盛,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等,这些丰富的植物种类为鲁迅的童年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色彩和生机。
动物众多。园中有各种有趣的动物,如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云雀)、蚰蛉低唱、蟋蟀弹琴等,这些动物的活动和声音让百草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2)充满趣味的探索活动。
观察与发现。鲁迅在百草园里尽情玩耍,观察昆虫、采摘野果,这些活动不仅满足了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也培养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力。
尝试与冒险。鲁迅还尝试了许多新奇的事物,如传说何首乌有人形,他便去尝试寻找,尽管弄坏了泥墙,但这种冒险精神也体现了他的勇敢和好奇心。
(3)丰富的故事与传说
美女蛇的传说。百草园中流传着关于美女蛇的传说,这些神秘而有趣的故事为鲁迅的童年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乐趣。
雪地捕鸟。冬天,鲁迅和他的小伙伴们在雪地里捕鸟,这种既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让他们的童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4)自由与快乐的氛围。
无拘无束的玩耍。在百草园里,小鲁迅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天性,无拘无束地玩耍,这种自由与快乐的氛围是他将百草园视为乐园的重要原因之一。
百草园之所以成为童年鲁迅的乐园,是因为它提供了丰富的自然生态、充满趣味的探索活动、丰富的故事与传说以及自由与快乐的氛围。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鲁迅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第二段写百草园的美好景物时,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描绘的?
明确:
主要抓住了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味道、动态等特点来描绘的。运用多种感官体验,如视觉、听觉、味觉等,来展现百草园的生机与活力。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等,通过视觉描绘了百草园的丰富多彩。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弹琴等,通过听觉展现了百草园的热闹非凡。
桑葚、覆盆子又酸又甜的味道,则通过味觉让人感受到了百草园的美味。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百草园的美好景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8.下面这段话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明确:
“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这句话通过“不必说”和“也不必说”的并列结构,展现了百草园中丰富多彩的景象,但随后通过“单是”一转,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一个更为具体、更有趣味性的小角落——泥墙根一带。这种写法既从整体展现了百草园的广阔和多样,又突出了其中某一局部的独特魅力,引人入胜。
9.作者将百草园的景物写的非常生动形象,仔细读读,说说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明确:
(1)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的修辞手法。
(2)写景有序,并从多角度进行描写。
(3)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10.朗读第4段中“美女蛇”的故事,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 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
不同意。美女蛇的故事虽然与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没有关系,但很明显,美女蛇的
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而这故事让“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同时也给
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所以多年以后“我”还清楚地记得。这一段看
似闲笔,却写出了儿童的心理,写出了童年的“我”心目中世界的奇
特色彩,是全文有机的组成部分。
11、这段段运用了哪种记叙的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运用了插叙记叙的方法。
作用: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
【雪地捕鸟的乐趣】
1.这么有趣的百草园,冬天是什么样的?继续读课文,说说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活动?
拍雪人
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2.找出描述雪地捕鸟的动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明确: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全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可见,童年的“我”对捕鸟十分感兴趣。写出了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
3.写冬天的捕鸟活动有何意义?
明确:
前边写了春、夏、秋三季的景物,这里再单写一下冬天的捕鸟活动,正构成一幅百草园四季图。
4.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明确: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课堂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我”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段。
2、小练笔。仿照“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描写一处景物或活动,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
小练笔示例1
不必说碧绿的草丛,嶙峋的怪石,高大的白杨,火红的石榴花;也不必说喜鹊站在枝头鸣叫,细长的蜻蜓停在月季花上,成群的麻雀在树间飞来飞去。单是周围的篱笆墙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蝈蝈在这里吟唱,蟋蟀们给它伴奏。有时会捉到螳螂;偶尔还会捉到叩头虫,倘若用手捏着它的肚子,让它的头朝向你,就可以看见它向你“磕头求饶”了。牵牛花攀缘着,在早晨就开出红色、蓝色的花;还可以摘到野草莓,它有一种酸酸的味道。
小练笔示例2
不必说那绿意盎然的草坪上,孩子们欢声笑语地追逐、嬉戏;也不必说那五彩斑斓的滑梯旁,小朋友们耐心地排队等候,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单是那片小小的沙坑,就足以让孩子们沉浸其中,乐此不疲。他们用小铲子挖沙筑堡,或是堆砌成梦想中的城堡,或是挖出深邃的“宝藏洞”。沙粒在指间滑落,仿佛有魔力一般,吸引着孩子们一遍遍地创造、毁灭,再创造。这样的简单快乐,是童年最纯真的记忆。
第二课时
【课堂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探访了那个充满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在那里,我们仿佛看到了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听到了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还感受到了雪地捕鸟时的紧张与兴奋。百草园,无疑是鲁迅先生心中永远的乐园。
今天,我们就继续跟随鲁迅先生的脚步,走进三味书屋,去感受那段既严肃又充满童趣的学习时光。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同开始今天探索之旅。
【探究新知】
【初探“三味书屋”】
朗读第9自然段,说说鲁迅是如何揣测自己被送去三味书屋这件事的呢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拋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明确:
这一段是记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渡段。
三个“也许”句,表达了“我”对“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原因的反复猜测,预示着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将是截然不同的天地。说明“我”极不愿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
“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
明确:
不知道。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明确:
Ade表现了此时此刻的眷恋、惜别之情,符合“我”的年龄特征,这是“再见、别了”之类的词所不能比拟的。
德文中的“再见”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wiedersehen”,一般用于较正式的场合;一种是“Ade”,多用于儿童之间的告别。
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探“三味书屋”】
1.知识链接
三味书屋:“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zhuàn),读诸子百家,味如醯(xī)醢(hǎi)的古语”。 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读经典史籍味如吃佳肴喝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醋罢了,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寿镜吾老先生说,三味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内容获得深长的滋味。
2.默读课文第10—23段,思考:这部分写了发生在三味书屋里的哪些事情?
明确:
行礼拜师
问“怪哉”虫
课间玩耍
师生共同读书
课上偷玩
3.默读“三味书屋”内容,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这是一个 的三味书屋。
明确:
观点1: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
没有百草园的美丽景色和捕鸟的快乐,教学内容深奥难懂,教学方法守旧,学习气氛沉闷,还打戒尺和罚跪,环境压抑,寿镜吾先生严厉无比。
观点2:欢乐的三味书屋。
这里有读书生活的乐趣,如习字、学文章,能够不断丰富知识;在这里可以放开喉咙读书;先生爱学生,严而不厉,戒尺、罚跪不常用,不过瞪几眼。同时先生读书时的动作、神态也很有趣,上课时可以偷偷描绣像,还能去园子里嬉戏,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等。
观点3:苦中有乐的三味书屋。
苦:要求严厉,不自由。先生严肃,规多,拜师行礼,不准提问。生活单调,读书、习字、对课。读书苦,难读,难懂。
乐: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未脱童稚的“我”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读书快乐,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人声鼎沸”的场景,更是乐趣无穷。课间休息快乐。小园捉苍蝇喂蚂蚁、偷描小说绣像、指甲上做戏等都别有情趣。收获多。学到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画的画儿也能换钱。
【知识链接】
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
【悟作者之情】
1.童年的鲁迅是怎么看待寿镜吾老师的?
明确:
他敬慕先生,信服他渊博的知识;同时也很爱戴先生。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2.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
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跟随先生有板有眼的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3.怎样理解先生对学生提问的态度
明确:
学生提问应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适合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反了教学的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
4.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贪玩逃学的情节
明确:
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来说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
5.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6.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 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看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 请结合本单元后的“名著导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
作者是怀着热烈而又深沉的感情来写《朝花夕拾)的。
首先,从写作背景看,作者对《朝花夕拾》的写作缘起和本意有过明确的说明,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当时,作者正处于生活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只能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解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其次,从书中内容可体会到作者对往事的深情回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无论是写百草园的生活,还是写三味书屋的生活,都充满了天真烂漫和自由快乐的心理。再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作者通过记述阿长的一些琐事,尤其是买《山海经》一事,由衷地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深情怀念和尊敬之情。
总之,《朝花夕拾》可以说是一曲回忆往昔生活的恋歌。
【课堂小结】
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而三味书屋虽然不自由,但儿童的快乐不可压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鲁迅而言,不仅仅只是童年时期两个玩乐的场所,它们是两个时间段的跨越,是鲁迅生命成长中的两个重要空间。因此,它们成为成年鲁迅终其一生守护的精神家园。
【布置作业】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那些趣事呢 (要求:情感的真实,内容的完整、个性)
【板书设计】
重重点难点点难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