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三制)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1章 全等三角形 复习课件(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六三制)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1章 全等三角形 复习课件(共5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9-28 22:0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第1章 全等三角形
复习课件
1.知识目标
(1)了解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能正确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能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教学重点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3.教学难点
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1.1 全等三角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平面图形称为全等形。
两张纸重合后剪纸,得到的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N
M
S
O
T
D
C
O
A
B
A
B
C
D
E
F
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形吗?
解后思考:
S
O
T
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两个三角形的位置改变,但形状、大小不变。
A
B
C
E
D
F
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E
D
F
2、当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你能指出上面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吗?
A 
B
C
E
D
F
“全等”用符号“≌ ”,表示图中的△ABC和△DEF全等,
3、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法
记作△ABC≌ △DEF,读作△ABC全等于△DEF。
注意
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
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观察上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应表示为: ≌ 。
根椐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试想它们的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系?
请完成下面填空:
∵ △ABC≌△DEF(已知)
∴AB = DE,BC = EF,AC = DF
∠A = ∠D,∠B = ∠E,∠C = ∠F。
4.由此可得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ABC
△DEF
A 
B
C
E
D
F
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几何语言
A 
B
C
E
D
F
∵△ABC≌△DEF(已知)
∴AB=DE, AC=DF,BC=EF(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A=∠D, ∠B=∠E, ∠C=∠F(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例1 如图: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和B,C和D 是对应顶点。
(1)用符号表示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写出它们的对应角,对应边;
(3)用等号表示各对应角,各对应边之间的关系。
A
B
D
C
O
解:
(2) A和 B, C和 D, AOC和 BOD,
AO和BO,CO和DO,AC和BD
(1) AOC
BOD
(3) A= B, C= D, AOC= BOD,
AO=BO,CO=DO,AC=BD。
例2 如图,AD平分∠BAC,AB=AC,△ABD与△ACD全等吗?BD与CD相等吗?∠B与∠C呢?请说明理由。
A
B
C
D
1
2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AD平分∠BAC
∴ ∠1=∠2,
因此将图形沿AD对折时,AC与AB重合。
∵AB=AC,
∴点C与点B重合,也就是△ABD与△ACD重合
∴ △ABD≌△ACD
∴BD=C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B=∠C
解:
1、能够 的两个平面图形叫做全等形。两个三角形重合时,互相 _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记两个全等三角形时,通常把表示 _顶点的字母写在_ ___的位置上。
A
B
C
D
E
2、如图△ABC≌ △ADE,若∠D=∠B, ∠C=∠AED,则∠DAE= ; ∠DAB= 。
完全重合
重合
重合
相对应
∠BAC
∠EAC
3、若△ABC≌△DEF,AC和DF,AB与DE是对应边,∠A=40°,∠B=30°,BC=5cm,那么∠DFE=_____。EF=_________。
4、判定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A、等边三角形都全等。( )
B、全等三角形的面积、周长相等。( )
C、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D、有一边相等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 )
110°
 5cm

A
B
C
F
E
D
×
×
×
5.如图,△ABC≌△DEC,CA和CD,CB和CE是对应边,∠ACD和∠BCE相等吗?为什么?
D
B
E
A
C
因为△DEC≌ △ABC,所以∠DCE =∠ACB
又因为∠ACD =∠DCE - ∠1
∠BCE = ∠ACB - ∠1
所以 ∠ACD =∠BCE
1
6.已知△ABC≌△DEF, △ABC的三边分别为3,m,n, △DEF的三边分别为5,p,q,若△ABC的三边均为整数,求m+n+p+q的最大值。
解: ∵△ABC≌△DEF ∴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m=5或n=5,不妨设m=5,在△ABC中,2<n<8, ∵n为整数, ∴n的最大值等于7,相应地,p和q应分别取3和7,
∴ m+n+p+q=5+7+3+7=22。
拔尖自助餐
1、如右图,已知△ABD≌△ACE,
且∠1=45°,∠ADB=95°,则
∠AEC= ∠C= 。
1
A
E
B
C
D
2、如右图,已知△ABC≌△DFE,
且AC与DE是对应边,若BE=14cm,
FC=4cm,则BC= 。
A
B
C
F
E
D
50°
95°
9cm
课堂巩固
3、△AOC≌△BOD,∠A与∠B,∠C与∠D是对应角, △AOC的周长为9cm,OC=2cm,AO=3cm。则BO=______,
BD=_____。
4、△ABC≌△DCB,A与D,B与C是对应顶点, ∠DCB=55°,∠BDC=105°则∠ABD=______。
A
C
D
B
O
A
B
C
D
3cm
4cm
75°
4、如图△ABD≌ △EBC,
AB=3cm,BC=5cm,求DE的长。
解:∵△ABD≌ △EBC
∴AB=EB,BD=BC
∵BD=DE+EB
∴DE=BD-EB
=BC-AB
=5-3=2cm
5.书写全等式时要求把对应字母放在对应的位置上。
2. 叫做全等三角形。
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平面图形叫做 。
全等形
4.全等三角形的 和 相等。
对应边
对应角
对应顶点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
3.“全等”用符号“ ”来表示,读作“ ”
对应边
对应角
全等于

其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_ _;
互相重合的边叫做____;
互相重合的角叫做__ _。
小 结
1.知识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边边边”的条件。
(3)利用“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 、“边边边”判别两个三角形全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重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3.教学难点
学会如何运用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解题技巧来解决问题。
1.2 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
6选1 or 6选2
(一个角对应相等)


(一条边对应相等)
探索
//
//
(两条边对应相等)
(两个角对应相等)
6选1: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一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6选2: 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两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一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
\\
(一个角、一条边对应相等)
=
=


可见:要使两个三角形全等,
应至少有 组元素对应相等。
3
6选3
边边边 (SSS)
两边一角
两角一边
角角角
两边和它的夹角(SAS)
两边和它一边的对角
两角和夹边(ASA)
两角和一角的对边(AAS)
×
×
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
=
\
=
SSA
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AAA
三角形全等的3个判定公理和1个推论:
SSS(边边边) SAS(边角边) ASA(角边角) AAS(角角边)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有两角和其中一个角所对的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
B
C
D
例1 如图,AB=CD,AC=BD,△ABC和△DCB是否全等?试说明理由。
答: △ABC≌△DCB
理由如下:
∵ 在△ABC和△DCB中
AB =DC
AC =DB
=
BC
CB
∴ △ABC≌△DCB
(SSS)
(公共边)
(已知)
(已知)
  例2 如图OP是∠MON的角平分线, C是OP上的一点,CA⊥ OM, CB⊥ON,垂足分别为A,B, △AOC≌△BOC吗 ?为什么?
O
B
N
P
M
C


A
解: △AOC≌△BOC
∵ CA⊥OM, CB⊥ON
∴ ∠CAO=∠CBO=90°
∵ OP是∠MON的平分线
∴ ∠AOC=∠BOC
又∵ OC=OC
根据“AAS”,可得:
∴ △AOC≌△BOC
例3 如图,AC和BD相交于点O,OA=OC,OB=OD
求证:DC∥AB
证明:在△ABO和△CDO中,
OA=OC
∠AOB=∠COD
OB=OD
∴ △ABO≌△CDO (SAS)
∴ ∠A=∠C
∴ DC∥AB
A
O
D
B
C
1.如图,已知AD平分∠BAC,
要使△ABD≌△ACD,
根据“SAS”需要添加条件 ;
根据“ASA”需要添加条件 ;
根据“AAS”需要添加条件 ;
A
B
C
D
AB=AC
∠BDA=∠CDA
∠B=∠C
2.已知:∠B=∠DEF,BC=EF,现要证明△ABC≌△DEF,
若要以“SAS ”为依据,
还缺条件______;
若要以“ASA ”为依据,
还缺条件 ;
若要以“AAS ”为依据,
还缺条件_______ 。
AB=DE
∠ACB=∠F
∠A=∠D
A
B
C
D
E
F
3.如图,AE=CF,∠AFD=∠CEB,DF=BE,△AFD与△CEB全等吗?为什么?
解:∵AE=CF(已知)
A
D
B
C
F
E
∴AE-FE=CF-EF(等量减等量,差相等)
即AF=CE
在△AFD和△CEB中,
∴△AFD≌△CEB
∠AFD=∠CEB(已知)
DF=BE(已知)
AF=CE(已证)
(SAS)
4.如图,∠CAE=∠BAD,∠B=∠D,AC=AE,△ABC与△ADE全等吗?为什么?
A
C
E
B
D
解:∵ ∠CAE=∠BAD(已知)
∴ ∠CAE+∠BAE=∠BAD+∠BAE
(等量减等量,差相等)
即∠BAC=∠DAE
在△ABC和△ADE中
∴△ABC≌△ADE
∠BAC=∠DAE(已证)
AC=AE(已知)
∠B=∠D(已知)
(AAS)
5.“三月三,放风筝”如图是小东同学自己做的风筝,他根据AB=AD,BC=DC,不用度量,就知道∠ABC=∠ADC.请用所学的知识给予说明。
解: 连接AC,
∴△ADC≌△ABC(SSS)
∴ ∠ABC=∠AD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在△ABC和△ADC中,
BC=DC(已知)
AC=AC(公共边)
AB=AD(已知)
如图,已知E在AB上,∠1=∠2, ∠3=∠4,那么AC等于AD吗?为什么?
4
3
2
1
E
D
C
B
A
解:AC=AD
理由:在△EBC和△EBD中,
∠1=∠2
∠3=∠4
EB=EB
∴ △EBC≌△EBD(AAS)
∴ BC=BD
在△ABC和△ABD中
AB=AB
∠1=∠2
BC=BD
∴ △ABC≌△ABD(SAS)
∴ AC=AD
拔尖自助餐
1. 测量如图河的宽度,某人在河的对岸找到一参照物树木A,视线AB与河岸垂直,然后该人沿河岸步行10步(每步约0.75 m)到O处,进行标记,再向前步行10步到D处,最后背对河岸向前步行20步到C处,此时树木A,标记O,恰好在同一视线上,则河的宽度为 米。
15
A
B
O
D
C
2. 如图,M是AB的中点 ,∠1=2 ,MC=MD。
试说明△ACM≌△BDM。
A
B
M
C
D


1
2
证明: ∵ M是AB的中点 (已知)
∴ MA=MB(中点定义)
在△ACM 和△BDM中
MA=MB(已证)
∠1=∠2 (已知)
MC=MD(已知)
∴△ACM≌△BDM (SAS)
3.已知AC=FE,BC=DE,点A,D,B,F在一条直线上,AD=BF,
求证:∠E=∠C
A
B
D
F
E
C
证明:
∵ AD=FB

∴ AD+DB=BF+DB
即AB=FD
在△ABC和△FDE中,
AC=FE
BC=DE
AB=FD
△ABC≌△FDE
(SSS)

∠E=∠C
4.如图,AB=AD,CB=CD。
求证: AC 平分∠BAD
A
D
C
B
证明:在△ABC和△ADC中,
AC=AC
AB=AD
CB=CD
∴ △ABC≌△ADC (SSS)
∴ ∠BAC=∠DAC
∴ AC平分∠BAD
5.点M是等腰梯形ABCD底边AB的中点,
求证:⑴△AMD≌△BMC ;
⑵DM=CM,∠ADM=∠BCM。
证明:
⑴ ∵ 点M是等腰梯形ABCD底边AB的中点
∴ AD=BC ,∠A=∠B,AM=BM
在△ADM和△BCM中,
∴ △AMD≌△BMC(SAS)
∴ DM=CM,∠ADM=∠BCM
∵ AD=BC
∠A=∠B
AM=BM
⑵ ∵ △AMD≌△BMC
对应相等的元素 两边一角 两角一边 三角 三边
两边 及其 夹角 两边及一边的对角 两角及其夹边 两角及一角的对边
三角形是否全等 一定(SAS) 不一定 一定(ASA) 一定(AAS) 不一定 一定
(SSS)
小 结
1.知识目标
(1)理解尺规作图和基本作图的定义;
(2)掌握基本作图的作法,会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和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会利用基本作图来进行作图举例(如:已知两边及夹角、三边或两角及夹边等。)
2.教学重点
利用五个基本作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
将几何作图与几何设计综合在一起,解决实
际问题的动手作图能力。
1.3 尺规作图
尺规作图:在几何里,把只能使用没有刻度
的直尺和圆规这两种工具作几何图形的方法
称为尺规作图。
尺:没有刻度的直尺;规:圆规
直尺的功能:在两点间连接一条线段,
将线段向两方延长
圆规的功能:作一个圆;作一段弧
最基本,最常用的尺规作图,通常称基本作图。
则线段AC就是所要画的线段。
(1)作射线AB;
(2)以A为圆心,MN长为半径画弧,交射线AB于点C;
a
M
N
A
B
C
作法:
如图,已知线段MN=A
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求作:求作一条线段等于A
如图,已知∠AOB,
求作一个角等于∠AOB。
O
A
B
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作法:(1)画射线O′A′;
(2)以点O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
弧,交OA于C,交OB于D;
O
A
B
C
D
O ′
A ′
(3)以点O′为圆心,以OC长为半径画弧,
交O′A′于C′。
C
D
O
A
B
(4)以点C′为圆心,以CD长为半径画弧,
交前一条弧于D′。
O ′
A ′
B ′
(5)经过点D′画射线O′B′,则∠A′O′B′
就是所要画的角。
C ′
D′
为什么?
例1 已知三边作三角形。
已知:如图,线段a,b,C。
求作:△ABC,使AB=c,AC=b,BC=A。
作法:作线段AB=c;
以A为圆心b为半径作弧,
以B为圆心a为半径作弧与前弧相交于C;
连接AC,BC。
则△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例3 已知两角及夹边作三角形。
已知:如图,∠1,∠2,线段m。
求作:△ABC,使∠A=∠1,
∠B=∠2,AB=m。
作法:
作线段AB=m;
在AB的同旁
作∠A=∠1,作∠B=∠2,
∠A与∠B的另一边相交于C。
则△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1. 已知线段AB和CD,如下图,求作一线段,使它的长度等于AB+2CD。
所以EF就是所求作的线段。
2 如图,已知∠A,∠B,求作一个角,使它等于∠A+∠B。
所以∠CDF就是所求作的角。
3.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示意图如下,则说明的 依据是(  )
A.SAS B.ASA
C.AAS D.SSS
D
4.如图,某人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他最少要( )
A.带①去 B.带②去
C.带③去 D.带①和②去
C
(1)作射线AC ,
A C
(2)以点A为圆心,
a
以a长为半径
画弧,
交射线AC于点D;
D
(3)以点D为圆心,
以a长为半径
画弧,
交射线AC于点B;
B
AB 就是所求作的线段。
已知:线段a,
求作:线段AB,使线段AB=2a
作法 :
用尺规作图:任意画一条线段a,求作一条线段AB,使AB=2A。
拔尖自助餐
一、选择题
1.尺规作图用的工具是( )
A. 三角尺和圆规 B.刻度尺和圆规
C. 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 D.以上都不对
2. 下列作图语句错误的个数是 ( )
(1)过A.B.C三点作直线。(2)延长射线OM到点A.
(3)延长线段AB. (4)以点o为圆心画弧。
A.1 B.2    C.3    D.4
二、填空题
1.已知线段AB,
 求作:线段A′B′,使A′B′=AB.
作法:(1)作 A′C′。
(2)以 为圆心,以 为半径画弧,交射线A′C′
于点B′, _________就是所求作的线段。

点A′
AB
A′B′的长

射线
3.已知线段a,b,求作线段AB,使AB=a+b
a
b
解:作射线AC。
以点A为圆心,以a长为半径画弧,交AC于点D。
以点D为圆心,以b的长为半径画弧,交AC于点B。
则线段AB即所求作的线段。
通过本节学习,应理解一些作图语句。
点x作直线;或作直线xx,射线xx。
连结两点x,x;或连结xx;
在xx上截取xx=xx;
以点x为圆心,xx为半径作圆(弧);(交xx于x点)
分别以点x为圆心,以xx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x点。
小 结
?两个基本作图
(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