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7 21:5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及其作品——
2、老子思想的核心是——
3、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4、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是——
5、战国时期强调顺应自然和民心,保持人格独立的是——
6、兵家的创始人及代表作品——
7、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是——
8、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老子,《道德经》

孟子、荀子
庄子
孙武 ,《孙子兵法》
孔子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
科技与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甲骨文、青铜器以及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医学、文学等成就。
2.认识甲骨文对历史研究和汉字演变的重要价值。
3.认识这一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与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之间的关系。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天文
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食,这是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有研究认为,这颗彗星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历法
夏朝时可能有了历法。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甲骨文中已经开始出现干支纪日。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医学
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 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的含义
商朝时期,人们把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2.甲骨文的发现
发现时间:
发现人:
出土地点:
王懿荣(清)
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
1899年
3.甲骨文的记载内容: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
己已王卜,贞(今) 岁商受 (丰收) 年。王占曰: 吉。
丙卜:五日子目既疾 (眼疾痊愈)
己未卜,俏 (祭祀) 于祖……三又白豕 (猪)
……
天气
农牧业
疾病
祭祀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简体
现代中国人使用的汉字,与甲骨文差异确实很大。可是追根溯源,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竟然有一条环环紧扣的链条、千古贯通的血脉、万世一系的传承,通过文化基因,一直传递到现代汉字中。
——《中国书法五千年》解说词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汉字“鱼、鸟、羊”演变过程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4.甲骨文的历史地位(意义、影响):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1.青铜器的概念
二里头遗址
青铜器,古代又称“金”或“吉金”,由铜、锡、铅等按比例制作而成。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甘肃齐家文化遗址
距今4000年
七角星纹镜
山西陶寺遗址
距今4000多年
铜齿轮形器
偃师二里头遗址
镶嵌绿松石的铜牌
发展:夏
出现:原始社会晚期
河南省安阳市
司母戊鼎·商
陕西临潼县
利簋·西周
繁荣:商周时期
2.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青铜时代:以铸造、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国家之一。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编钟
食器
酒器
兵器
乐器
3.青铜器的用途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西周列鼎列簋制度
西周分封等级
用途功能:
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4.青铜器的功能
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5.青铜器的特点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甗(yǎn)



盉(hé)


匜(yí)



司母戊鼎
利簋(guǐ)
青铜俎
青铜碳炉




青铜剑
青铜戈


铜镢
铜铲
农具
首布(货币)
铜灯
铜镜
曾侯乙墓编钟(乐器)
杂器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司母戊鼎,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重达832.84千克。殷代熔铜的坩锅每只能熔铜12.5公斤,铸造该鼎需要60多个坩埚同时熔化,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
6.青铜器代表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四羊方尊,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千克,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巧夺天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6.青铜器代表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6.青铜器代表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金 文
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在钟、鼎之上,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文字数量明显增加。金文内容丰富,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
西周毛公鼎及铭文
西周毛公鼎
铸有文字497个,一说499个,是目前所见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青铜人像、玉璋和青铜神树
1968年,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有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等,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
三星堆遗址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三、《诗经》和“楚辞”
【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西周和春秋时期,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这些诗歌被收集整理成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三、《诗经》和“楚辞”
《诗经》共有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关注现实,所收诗歌中,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诗经》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三、《诗经》和“楚辞”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课堂练习
A
1、据战国《考工记》记载,制作钟鼎的材料配方,刀剑之类的兵器配方,以及铜镜的配方中金、锡占比,不同种类器物间有所不同。这说明我国古代青铜器( )
A.制作的工艺较为科学
B.反映了当时奢靡之风盛行
C.产生于战国时期
D.体现了社会等级界限森严
课堂练习
2、有学者说,在商周人们的心目中,青铜便是政治的权力。该学者意在强调( )
A.青铜器的数量和种类多
B.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
C.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D.青铜器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D
课堂练习
A
3、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经过占卜才决定派妇好出征,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 )
A.龟甲或兽骨上
B.竹简或木牍上
C.丝帛或麻布上
D.宣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