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再见了,亲人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并积累语言。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5.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6.理解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教育。
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句子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齐读等多种方法,学生集体品析文中语句,感受体会中朝人民的情谊
教师:准备一个相声录音或录像。
学生:搜集有关相声的知识。
一课时。
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1950年的时候,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在漫长的抗战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追忆那段不寻常的岁月吧。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对谁说的?在什么时候说的?
(这句话是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互相说的,是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分别时说的。)
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1过渡导入:学习课文要解决三个问题,请问是哪三个问题?
板书: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
追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板书:课文描写了:
2组织学生自读感悟。
(1)明确学习目标:分组自由读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情感?
(2)组织学生讨论。
板书:依依惜别深情厚谊
3组织学生品读课文。
(1)要求:仔细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的哪一部分或哪一个人最令你感动,把它们画下来,好好读一读,看看你从中能体会出什么?
(2)学生自主学习。
(3)引导组织学生交流、品读、感悟。
4归纳、总结、升华。
(1)显示:“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问:您”指谁?“这样高的代价”是怎样的代价 有多高?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2)引导:纵观全文,“您”仅代表了大嫂吗?还有
谁?
板书:大娘小金花(朝鲜人民)
追问:她们又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付出了哪些代价?
学生朗读感悟。
(3)追问:你们说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情谊如何 用文中的语句来概括。(比山高,比海深)
读“您说,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
怀 ”
(4)是什么原因使朝鲜人民甘愿为志愿军付出这样大的牺牲?请读大屏幕上的资料。
(5)过渡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三段。
教师小结过渡:在近三年的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的时候,有多少朝鲜亲人赶来为我们送行。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大家读完了课文,谁能用具体事例说说他们做的事,即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二、研读与赏析
学习课文内容,体会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友情。
课文分别写了志愿军与谁告别的情景?
1学习志愿军与大娘告别的情景。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第一件事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
板书:洗补衣服几夜未合眼第二件事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
板书:送打糕昏倒路旁理解“雪中送炭”在这里的作用。
第三件事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她家养伤的志愿军伤员,大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板书:救伤员失去小孙孙“唯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唯一”是仅有一个的意思,说明大娘把志愿军看得比亲人还亲。)
2学习志愿军与小金花告别的场景。
(1)总结第1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找事例,体会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
抓句子,抓重点词加深理解。
(2)默读课文,小金花母女为志愿军牺牲了什么 画出有关的语句。
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同归于尽了。
“同归于尽”是什么意思?
板书:救老王失去妈妈
3学习志愿军与大嫂告别的场景。
指名学生读第3自然段。
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什么?
板书:挖野菜 失去双腿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在朗读中感悟中朝人民在血战中建立起来的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通过反复朗读和分角色朗读,能把那情谊读出来,通过这样来理解难舍难分的情感。学生也更能激发起这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