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金色的鱼钩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 金色的鱼钩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8 11:2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金色的鱼钩
1.会认1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2.体会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复述课文故事。
自读自悟,抓住重点句段进行体会,从人物的语
言、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制作课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件:诵读毛泽东写的《长征》。长征时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一个个红军战士历尽千难万险,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出示课题的课件:金色的鱼钩。
2简介背景: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使革命遭受到巨大损失,红军被迫实行转移,进行长征。红军长征经过十一个省,越过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历尽艰辛,一路上击溃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金色的鱼钩》写的就是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越过松潘草原的真实故事。松潘草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区北部,在西倾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纵横300余千米。沼泽地,上面看上去是一片水草,地下却是烂泥塘,行人一不小心,陷下去就再也爬不上来。而且草地的天气变化莫测,忽风忽雨,忽霜忽雪,或者是一场冰雹。这篇课文中炊事班老班长就是在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接受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照顾三个重病的小战士过草地。
二、自读自悟,理清线索
1速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归纳每一个部分的小标题。
3小组内汇报自己的初读结果。
4出示课件:汇报小组意见。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速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多读几遍。
2了解课文围绕金色的鱼钩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小组内交流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段落,并说说理由。
教师:同学们都被老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品读重点句,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1)老班长的外貌描写。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①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脸上布满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两鬓都斑白了”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
②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2)老班长神情描写。
①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
②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
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
③老班长的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④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一步步朝他逼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二、研读片段,谈感受,练朗读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2)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1)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 “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3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段。
“小声点儿,小梁!咱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啦’?”
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4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思考:
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①“嚼了 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肯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
②病号不吃,老班长“眉头拧成了疙瘩”;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2)指导朗读。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5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2)指导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三、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深情朗读中心句。
3出示课件:红军胜利走出草地
4出示课件:学生宣誓,情感投入。
四、创设情境,复述全文
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假如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同学们练习后复述。
五、布置作业
课后实践活动:组织长征题材故事会或图片展览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