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窗》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天窗》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8 09:4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天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选取乡下孩子童年生活的两个场景,写了孩子们想在雨天和夜晚玩,却不得不待在家里时,从小小的天窗中获得的乐趣和慰藉。
课文共有八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3自然段)交代了乡下的房子开天窗的位置、形状和原因。第二部分(4-7自然段),写了孩子们在下雨时被叫回家和夜晚被喊去休息之后,由天窗想象外面世界的精彩,获得心灵安慰。第三部分(第 8自然段)写作者由天窗生发出对孩子想象力的思考与赞美。
课文写乡下孩子的快乐很有特点。第一部分不仅点出了开天窗是为了屋里光线敞亮些,还通过感情上的起伏,暗示下文“天窗”在乡下孩子眼里有特殊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全文重点,为了描述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课文不是一味地就快乐而写快乐,而是选取了两个“特殊时段”的场景:下雨天被关在家里感到失落时,由天窗想象风雨的威力;晚上被迫上床休息感到无奈时,由天窗想象夜晚的神奇。这样的叙述,在情感上形成“抑-扬-抑-扬”的起伏节奏。两次情感的抑扬,都用关键语句“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来过渡,让人更深入体会“天窗”给孩子带来的心灵安慰和快乐。而结尾的总结告诉读者:天窗虽然带来快乐,但乡下孩子快乐的真正根源还在于他们活泼会想。
课文另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生动,充满童趣又引人深思。如,写阵雨来时的场景,抓住“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写出孩子们的活泼与好奇。第 5自然段中,在孩子眼里,雨脚“卜落卜落跳”,闪电“一瞥”,好像有了人的情态,继而联想屋外风雨雷电威力大到十倍百倍,文中用“扫荡”来形容孩子们想象的画面,形象地写出风雨的可怖与狂暴。课文用“锐利”一词来形容孩子的想象力,可以体会出孩子们一边听风声雨声,一边看雨点闪电,一边想象时,心中那无比的紧张、刺激与兴奋,此时的天窗就像放大镜,把孩子们细微的感受放大了十倍百倍。
再如,写被迫休息时的场景,抓住“偷偷地、伸出头、仰起脸”等神态动作,形象地写出孩子们的顽皮可爱。写孩子们偷看天窗时,想象更加丰富:“一粒星”联想到无数的星,“一朵云”想到无数“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孩子们仿佛不是被“关”在小小的帐子里,而是翱翔在九霄云外。而从掠过的“一条黑影”想到蝙蝠、夜莺、猫头鹰等夜间活动的动物,不仅看出乡村孩子对动物的了解,更能体会出孩子们由神秘的黑影而产生的激动、兴奋与期待。此时的天窗就像万花筒,让孩子们从想象中看到大千世界的新奇有趣、丰富多彩。
第二部分用第二人称叙述,增强了阅读时的代入感。结尾的点睛之笔启迪了读者:拥有想象力的孩子,心灵是自由的,他们能超越现实生活,看到“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的世界。本文的插图很有意境,开篇上方用大面积的屋顶还原乡下孩子生活的场景,从天窗中洒落的星光,营造出一种遥远、神秘又浪漫的意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能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读好每一个句子。
2、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惟一慰藉,领会“无”中看“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关键语句,体会天窗带给孩子们的快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籍”,唤起学生与课文共鸣。教学难点:
通过读、思、小组讨论句子,体会句子“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实在!”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跟随文学大师茅盾先生一起去感受天窗的魅力,继续学习第 3课《天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回顾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结合上节课内容和提示,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开天窗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天窗带给孩子们的慰藉,最后______________。
2.学生汇报.
三、抓关键语句,体会思想情感
1.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的位置、形状和原因。
2.结合关键语句,理解下雨天“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1)抓关键词,体会下雨天孩子们的心情。
预设一:抓住“顶喜欢”、“偏就不许”这组意思相反的词语,体会了孩子们玩的正高兴时被打断的不满和失落。
预设二:抓住“关在地洞似的屋里”感受到了孩子的害怕和无趣。
(2)那透过天窗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想像到了什么?读读第 5自然段,请你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来。
(3)结合图片,想象“雨脚卜落卜落跳”时有趣的样子。
预设一:看到雨溅起来的样子像雨脚。
预设二:我看到雨溅起来又落下去的样子很像小精灵在跳舞。
(4)通过对比,体会“瞥”的用词准确。我们一般都说闪电一闪,作者却说闪电一瞥,你觉得哪个更好?
预设一:“一瞥”好,我仿佛看见闪电在向我眨眼睛。很有趣。
预设二:“一瞥”好,因为运用了拟人,更生动。是啊,不仅孩子们在看闪电,闪电也在偷偷看孩子们呢,多有趣呀。你看,茅盾爷爷每一句朴实的话里,都有画面。
(5)通过想象,理解透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为什么比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师小结:天窗就像放大镜,放大了我们的想象力,调动了我们的各种感官,是我们对风雨的感受更敏锐、丰富。
(6)想象画面,朗读想象的句子。生个读,师范读,生个读。
(7)男女生合作读。
(8)体会心情。此时,孩子们的心情还是失落吗?
预设:不是,因为他们透过天窗看到了有趣的景色,还想象到风雨雷电扫荡了世界,因此变得愉悦开心起来了。
【板书:愉悦】
师小结:同学们,看,下雨天被关在地洞似的的屋子里时是失落、不满的,但因为有了天窗她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感受到了想象的快乐。文中有一句话就说出了天窗对孩子们的特殊意义,你找到了吗?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你想象到这是_____的雨,这是_____的风,这是_____的雷,这是_____的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
师小结:这句话帮助我们理解了内容,还体会了情感,所以这句话也是这一部分的关键句。
3.小组合作,理解夜晚天窗带给孩子们的慰藉。请你先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孩子们透过天窗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哪个小组汇报。
(1)同学们,谁能先说说夜晚孩子们被逼着上床睡觉时,是什么心情?
预设:我觉得他们一定很无奈、很烦躁,因为我不想睡还想玩的时候被爸爸逼着睡觉时就是这种感受。
(2)汇报看到的想到的句子。
(3)抓关键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预设一:我抓住“一粒星,一朵云”体会了小小的窗口竟变幻出神器浪漫的星空。
预设二:我抓住无数可爱的星、奇幻的云、各样的鸟兽体会到乡下孩子们乡下的丰富、活泼。
预设三:我从那个省略号,也感受到了孩子们想象的丰富和快乐,因为他们肯定还想了好多好多别的。
(4)发挥想象,感受想象的快乐。
小结:大家从一条虚无缥缈的黑影,想象到了这么多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事物。这就是“虚中看实”。
(5)体会着想象的有趣,合作朗读。
(6)那夜晚,天窗又给孩子们带了怎样的慰藉呢?
预设一:因为他们透过天窗看到了各种有趣的景色,还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带给了他们快乐,所以天窗给他们带来了慰藉。
预设二:我觉得天窗让他们无趣的夜晚,也变得生动有趣了。
预设三:我觉得当夜晚他们孤单无趣时,是天窗抚慰了他们寂寞的心灵,带来了想象的快乐。
【板书:有趣】
师小结:这时候,作者和小孩子们的眼里,天窗的“窗”,不仅仅是开在屋顶上的玻璃窗了,而是激发、放飞小孩子们神奇想象的“心窗”了。
4.通过关键句,体会思想感情。“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为什么反复出现呢?有什么好处?
预设:我觉得这句话就表达了作者对天窗的喜爱之情,是天窗在孩子们孤单失落时,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带给了他们快乐。
四、联系上文,理解“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
结合课文思考,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
预设一:本来风雨雷电没有扫荡这世界,可是孩子们却觉得扫荡了这世界,这就是从“无”中看出“有”。
预设二:把一粒星、一朵云想象成了夜莺、蝙蝠,就是从“虚”中看出“实”。
五、回顾语文要素,掌握学习方法
同学们,我们再回顾一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起读一读,回忆一下《乡下人家》的学习,填写表格。
课题 关键语句 位置 表达情感
《乡下人家》
《天窗》
教学反思:
这篇散文,离孩子们的生活久远,他们可能体会不到文中孩子的感受。因此,我一开始先让孩子们看大屏幕上的画面。这便拉近了孩子们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了学习兴趣。本课中关键句“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出现了两次,且教材用泡泡对话框明确提出了从该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则该句是本课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通过理解下雨天天窗带给孩子们的快乐,体会天窗带来的慰藉这一思想感情后,再让学生去寻找与情感相吻合的句子。而在第二部分“夜晚被逼着去休息”时,则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关键语句来体会天窗带给孩子们的慰藉。在最后,回顾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抓关键语句对于体会情感的帮助,同时也教会了他们如何自己去寻找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有帮助的关键语句。这篇文章内蕴含蓄丰富,老师不应该苛求孩子们千篇一律地得出某一条真理性的收获,而应该带领孩子们钻进文本中,去寻觅,去思索,去探究,去交流,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一定会有所得,这种所得会指导他们理解更多的文本。所以,问题的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出答案的过程。我很荣幸参与他们这个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我看到自己作为老师的不足:有的时候,我想不到的孩子们想到了,孩子们的想法启发了我的教学。这可能就是“教学相长”吧!我教孩子们如何学,孩子也教会了我如何去教,在这样的教学中,我感到快乐、有趣。这堂课上完后我感觉有许多不足之处,讨论的有些问题,还是有个别孩子不理解,主要是因为他们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孩子们对于那个年代的居住环境和条件缺乏想象,心里无法产生共鸣。所以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强调孩子们的课前预习,并且严抓预习作业,针对预习开展评比活动,调动孩子们预习课文的积极性。对于课堂时间安排也要合理,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尽量将发言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