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空气和氧气课题3 制取氧气(第2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空气和氧气课题3 制取氧气(第2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9-28 12:1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二单元 空气和氧气 课题3 制取氧气(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二氧化锰作用的探究,初步体会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二氧化锰的作用,了解催化剂的概念、催化作用。 3.体会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对建构化学概念、观念,增进对概念原理理解的作用。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 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投影】池塘中鱼类缺氧的时候,经常加入一种叫鱼浮灵的急速供氧剂,主要成分是过氧化氢。过氧化氢水溶液俗称“双氧水”,为无色透明液体,可用作种子引发剂、医用消毒剂等。在一般情况下过氧化氢会缓慢分解成水和氧气。 【提问】过氧化氢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吗? 【演示】在试管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带火星木条没有复燃,说明什么呢? 【板书】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实验原理。 【提问】二氧化锰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这节课重点来探究这个问题。 【阅读】 了解过氧化氢的性质和用途。 学生分组讨论: 过氧化氢分解能放出氧气,气体成分单一,操作简单,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观察现象: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分组讨论: 可能是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少。 思考二氧化锰的作用。 利用生活情境,建立化学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对此更感兴趣。 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的反应原理的选择依据,认识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可行性,提升分析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探究二氧化锰的作用 【投影】二氧化锰的作用是什么? 【提问】二氧化锰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写出你的猜想。 【提问】怎样验证哪个猜想正确呢?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的合理性。 【演示】取一支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插入带火星的木条;取出木条,再加入二氧化锰后插入带火星的木条;反复多次加入过氧化氢并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现象】 1.带火星木条不复燃。 2.木条复燃,快速产生大量氧气。 3.木条复燃。 【提问】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对比,能够得出初步的结论是什么? 【补充实验】将二氧化锰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发现前后质量不改变。 【讲解并板书】 催化剂、催化作用 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有着重要作用,石油专家闵恩泽是石油化工生产的催化剂专家。 【展示】展示催化剂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提问】 探究二氧化锰的作用,学习了重要的实验探究方法,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提问】 根据过氧化氢反应原理,推测其发生装置。 学生分组讨论: 猜想1:过氧化氢自身反应,放出氧气,二氧化锰只是加速了反应进行。 2.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反应放出氧气。 学生分组讨论。 实验方案: 1.在试管中加入过氧化氢,插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2.再加入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3.反复多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现象。 学生根据现象分析推理: 1.木条不复燃,说明产生的氧气很少。 2.加入二氧化锰产生大量氧气。 3.二氧化锰一直都存在,性质未改变。 学生讨论后分组回答: 加入二氧化锰前后现象对比,说明二氧化锰能加速氧气的产生。 木条复燃,说明二氧化锰没有被消耗,不是反应物。 【归纳】 实验探究一般思路: 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获取证据—分析推理—形成结论。 学生分组讨论: 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装置,不需要酒精灯,只需要试管即可。 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给出合理猜想的能力。 培养学生根据猜想,合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培养学生关注实验现象,获取有效证据的能力。 培养学生能够根据每一步实验现象得出对应的结论,建立现象和结论之间的精准逻辑关系的能力。 培养学生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建立化学反应条件对化学变化的调控作用。 培养学生利用已经具有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实验,学会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化学问题。 培养学生气体制取装置仪器选择的模型。
环节三:认识分解反应 【展示】展示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提问】观察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 【讲解并板书】 分解反应的概念。 交流讨论: 反应物只有一种,生成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 培养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类型,从反应类型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和分解反应。 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一个体系。 巩固知识。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