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资料,阿伏加德罗定律和氢分子、氧分子及水分子的质量等素材,发现氢气和氧气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间存在数量关系,发展定量观。 2.通过分析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假说等化学史素材,结合物质的化学式,认识分子由原子构成,理解化学式的含义。 3.通过分析一系列信息论证氢气和氧气生成水的微观过程,从化学变化角度认识分子和原子,形成原子的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通过探讨和论证氢气和氧气生成水的微观过程和了解科学家研究构成物质微粒的经过,形成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进一步提升证据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物质及物质的变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推论分子与原子关系的过程;理解化学式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从分子角度分析氢气、氧气生成水的过程 【提问】你能基于信息、定律以及氢分子、氧分子及水分子的质量等信息,分析氢气和氧气生成水的微观过程吗? 【资料】(1)18 世纪末,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04)把“易燃空气”和空气混合后盛在干燥、洁净的玻璃瓶中,当用电火花点火时,发出震耳的爆鸣声,且玻璃瓶内壁出现了液滴。另一位英国科学家卡文迪什(H.Cavendish,1731-1810)用纯氧代替空气进行上述实验,确认所得液滴是水,并确认大约 2 份体积的“易燃空气”与 1 份体积的氧气恰好化合成水;(2)阿伏加德罗定律;(3)氢分子、氧分子及水分子的实际质量。 首先了解到2 体积氢气能与1体积氧气恰好化合成水。通过两体积氢气、一体积氧气刚好生成水这个现象和阿伏加德罗定律,推测反应的氢分子和氧分子应该是二比一的比例。最后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出: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可以生成2个水分子。 分析素材发现,氢气和氧气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间存在数量关系。
环节二:从原子角度分析氢气、氧气生成水的过程 【提问】你能基于化学史等信息,进一步分析氢分子和氧分子如何生成水分子吗? 【文字资料】道尔顿的原子论。 【讲述】道尔顿的“原子”概念是先出现的,更像前面一直说的“分子”,阿伏加德罗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由原子构成的。 根据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假说,从微观上考虑,氢分子、氧分子如何转变为水分子,如果引入原子概念,可能能够得出答案。 【追问1】这些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是否就蕴含着帮助我们进一步解开氢气、氧气生成水秘密呢?对于表示氢气、氧气和水的化学式,你有什么想法? 【任务】尝试用微观示意图表示氢气、氧气转化为水的过程并解释。 【追问2】哪位同学上节课绘制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微粒示意图更科学、准确?能否从微观角度分析碳与氧气如何生成二氧化碳。 【小结】结原子、分子、物质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 小组讨论后回答: (1)根据道尔顿的理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前面讲过,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产生了矛盾,(2)道尔顿为提出化学变化过程中构成物质的原子以简单整数比相结合与当前大家的推论形成比较大的矛盾。 分析:如果进一步分析分子的原子构成,一定能解释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是如何生成两个水分子。氢气、氧气和水的化学式是H2、O2、H2O,可能与其分子中的原子种类和数量有关。 分析后回答:氢气、氧气和水的化学式中的数字很可能表示的就是1个分子中的原子个数。H2O表示的就是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同理,O2表示1个氧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H2表示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绘制围观示意图后进行展示同时解释: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破裂为四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这些氢、氧原子刚好重新组合为两个水分子。反应前后,氢、氧原子的个数都没变,氢、氧分子和水分子的个数也完全符合前面的结论。 回答:D同学绘制的更科学,因为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氧气的化学式为O2,他绘制的微粒表达出了二氧化碳、氧气的分子与其构成原子的关系。 绘制并解释的碳与氧气反应的微观过程:基于碳和氧气的化学式,推测碳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反应过程中,一个氧分子破裂为两个氧原子,与一个碳原子结合,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师生共同总结:分子由原子构成,也有一些物质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化学反应实质是分子改变,原子重组。 分析化学史素材,结合物质的化学式,认识分子由原子构成。 基于素材,不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初步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形成原子的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环节三:应用所学,分析陌生物质微粒的构成及变化 【提问】你能从微观角度分析以下物质的微粒构成或物质的变化过程吗? 【文字素材】氧气、氢气、二氧化碳和氨气的化学式。 【图片素材】汞与氧气生成氧化汞的文字表达式,汞、氧气和氧化汞的微粒示意图。 基于化学式分析氧气、氢气、二氧化碳和氨气的分子构成。 首先基于汞、氧气和氧化汞的化学式分析其分子构成,再基于文字表达式信息分析反应过程中汞原子、氧分子和氧化汞分子的个数比以及分子的变化过程。 应用所学知识,建立化学式、物质微粒构成的关联,不断加深化学变化的微粒观和定量观。
环节四: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梳理总结原子、分子与物质及其类别、性质、变化的关系。 师生共同梳理总结: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原子)构成物质;变化角度: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改变,原子重组。 反思总结,形成原子概念,从物质及其变化的角度认识原子。
知识延伸 【知识延伸】根据分子种类不同可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那么对于分子种类相同的纯净物,如氧气和二氧化碳,其中原子种类相同或者不同会有什么不同,纯净物是否还可以进一步分类?元素是一个经常听到的概念,它又与物质、分子、原子有什么关系?。 课后查阅资料,预习原子与元素概念的关系等内容。 引发思考,关注课时的连续性,预习后续学习内容。
1